《資生集》~ 卷六 (5)
卷六 (5)
1. 產後敗血閉陰閉陽之辨
武叔卿曰:閉陰閉陽之說,率難理解。敗血閉陰則寒,閉陽則熱,而有休解會作之時,則似瘧矣。若瘀血為有形之物,閉則壅矣,安有解會之所?愚謂血閉於陽經,營衛行之不通則寒;血閉於陰經,營衛行之不通則熱,故必瘀通而寒熱自已。又云:大調經散,而言行瘀於內也;五積散,行瘀於外也。
又外經或為寒客則肺病,肺病而營衛不通則熱;內腑或為冷物所傷則脾病,脾病而營衛不通則寒。故所用之方,一主裡,一主表,亦或內外俱瘀,則寒熱並作,二藥又均不可廢。
白話文:
武叔卿說:對於「閉陰」和「閉陽」的理論,一般人比較難以理解。產後敗血導致的閉陰會引起體寒,閉陽則會導致體熱,而且會有間歇性的發作,這情況就像瘧疾一樣。如果說瘀血是有形的物質,那麼一旦堵塞,應該就沒有什麼可以緩解的時刻,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我認為,當血液在陽經脈絡中被堵塞,營衛運行不暢,就會產生寒象;同樣地,血液在陰經脈絡中被堵塞,營衛運行不暢,就會產生熱象,因此,只有當瘀血疏通,寒熱的症狀自然就會消失。
再者,大調經散這種藥方,主要是用來疏通體內的瘀血;五積散則是用來疏通體外的瘀血。
另外,根據外經的理論,若是身體受寒,肺部會受損,肺部功能失調會導致營衛運行不暢,進而產生熱象;而內腑如果受到冷物傷害,脾臟會受損,脾臟功能失調同樣會導致營衛運行不暢,進而產生寒象。因此,治療的藥方,一種針對內部問題,一種針對外部問題,或者有的情況是內外都存在瘀血,那麼寒熱的症狀同時出現,這兩種藥都不能捨棄。
2. 產後陰陽不足寒熱用藥不同
薛立齋曰:按良甫云,此由氣血虛損,陰陽不和,宜四物加減。若敗血不散,腹內作痛,宜奪命丹。夫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者,補中湯;若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發熱者,六味丸;若氣血不足,惡寒發熱者,八珍湯。
慎齋按:已上五條,序產後有寒熱往來之證也。寒熱往來,為少陽經病,產後見之,明屬陰陽兩虛、營衛不和之候,當遵丹溪大補氣血為治,非小柴可例也。若云敗血不散為寒熱,郭稽中有入肺入脾之論,陳無擇有閉陰閉陽之議,兩說均不能無疑也。夫敗血瘀滯,豈有或入肺或入脾之理?況寒熱何獨專於脾肺?其心腎肝獨不可為寒熱乎?敗血閉陰為寒,便不能閉陽為熱;閉陽為熱,便不能閉陰為寒。豈有既閉陰,復閉陽,得謂之敗血不散乎?立言之謬,恐有惑於後人。
總之敗血為病,乃生寒熱,本於榮衛不通,陰陽乖格之故,武叔卿始得其旨。
白話文:
薛立齋表示:根據良甫的說法,這是因為氣血虛弱損耗,陰陽失調所致,適合使用四物湯進行調整。如果產後瘀血未能散去,導致腹部疼痛,應使用奪命丹。對於陽氣不足,陰氣上升進入陽分導致畏寒的人,應服用補中湯;若陰氣不足,陽氣下沉進入陰分導致發燒的人,則適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氣血兩虛,畏寒又發燒的,則應服用八珍湯。
慎齋指出:以上五種情況,都是描述產後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寒熱交錯,是少陽經絡的病症,產後出現這種情況,顯然是陰陽雙方虛弱,營養與防禦功能失調的徵兆,應該遵循丹溪的理論,大力補充氣血,而不僅僅是小柴胡湯所能解決的。至於提到敗血未消散導致寒熱,郭稽中認為會進入肺或脾臟,陳無擇則有閉陰閉陽的觀點,這兩種說法都有疑問。敗血淤積,怎麼可能只會進入肺或脾臟呢?況且,寒熱怎麼可能只出現在脾肺?心臟、腎臟和肝臟就不能有寒熱嗎?敗血導致閉陰為寒,就不能同時導致閉陽為熱;閉陽為熱,就不能同時導致閉陰為寒。怎麼可能既閉陰又閉陽,還稱之為敗血未散呢?這些說法的錯誤,恐怕會誤導後人。
總結來說,敗血導致的疾病,出現寒熱的症狀,主要是因為營養與防禦系統不暢通,陰陽失調所致,武叔卿對此有深入的理解。
3. 虛汗頭汗
4. 產後虛汗不止屬陰虛
《大全》曰:產後虛汗不止者,由陰氣盛而陽氣加之。裡虛陽氣獨發於外,故汗出。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於陰,故令汗出。陰氣虛弱不復者,汗出不止。因遇風則變痙,縱不成痙,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乾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白話文:
【產後虛汗不止屬於陰虛的情況】
根據古籍《大全》的記載:產婦在產後持續出現虛汗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受到陽氣的影響所致。由於體質虛弱,陽氣單獨在體外發散,所以會有出汗的現象。血液屬於陰,生產過程中會損傷血液,這就導致了陰氣的虛弱。氣息屬於陽,如果氣息過盛,陽氣加諸於陰氣上,就會使汗液分泌增多。當陰氣過於虛弱無法恢復時,就會出現汗出不止的症狀。若是在這種情況下遇到風寒,可能會引發痙攣,即使不會形成痙攣,也會感到極度虛弱、氣短,身體消瘦,嘴脣和口腔乾燥,長此以往,月經可能也會中斷,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盡所導致的結果。
5. 產後虛汗有亡陽之患
單養賢曰:產後虛汗,《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產後既亡血,而又汗多,乃為亡陽。汗本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亡陽。產後亡血多汗,陰陽兩虛,極危證也,故用藥與他證不同,慎之。方用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
白話文:
單養賢說:產婦在生產後大量出汗,《經》書上提到:「陽氣,如果充足能滋養精神,柔和能滋養筋骨」,產後失血過多,再加上汗多,這就是所謂的陽氣流失。汗水本質上源自血液,屬於陰性,當陰性物質流失時,附帶的陽氣也會跟著流失,因此稱為陽氣流失。產後因大量失血和多汗,導致陰陽雙方都虛弱,這是極其危險的症狀,因此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會與其他病症的治療方式不同,必須要非常謹慎。治療時所使用的藥方包含人參、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
6. 產婦頭汗屬血虛孤陽上出
《金匱要略》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
徐忠可曰:產婦鬱冒,虛多邪少,故脈微弱,中氣虛也。內虛一身之陰陽不和,故身無汗,但頭汗出。所以頭汗出者何?血虛下厥,則下之陰氣盡,而陽為孤陽,陽孤則上出而頭汗矣。然既頭汗,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蓋陰不亡則血未大虛,惟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則陽為孤陽,自陰較之,陽為獨盛,所以喜其汗。損陽就陰,則陰陽平,故曰乃復。
白話文:
【產婦頭部出汗屬於血虛導致孤陽上升】
根據《金匱要略》的記載:產婦出現鬱悶昏迷的情況,脈搏呈現微弱狀態,只在頭部有汗水流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血液不足導致氣厥,氣厥後自然會產生昏蒙感。昏蒙的症狀要獲得緩解,必然會大量出汗。這是因為血液不足,身體下部的陰氣缺乏,使得陽氣成為孤陽,孤陽向上冒出,所以頭部會出汗。因此,產婦常見出汗的情況,是因為流失了陰血,導致血液不足,陽氣相對旺盛,所以容易出汗,透過出汗可以達到陰陽平衡。
徐忠可進一步解釋:產婦出現鬱悶昏迷,通常虛弱的狀況多於邪氣,所以脈象會顯示微弱,表示中氣不足。由於內在虛弱,導致全身陰陽失調,所以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只有頭部出汗。那麼為什麼會只在頭部出汗呢?因為血液不足,下部的陰氣耗盡,使得陽氣成為孤陽,孤陽會向上冒出,導致頭部出汗。然而,既然已經頭部出汗,為何還會喜歡這種出汗情況呢?這主要是因為如果陰氣未完全流失,那麼血液尚未嚴重不足,但產婦因分娩失血過多,陰氣耗盡,陽氣便成為孤陽,與陰氣相比,陽氣顯得獨自旺盛,所以出汗對產婦來說是好事。通過消耗陽氣,讓陰氣得以補充,達到陰陽平衡,因此說陰陽才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