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六 (4)
卷六 (4)
1. 產後乍寒乍熱屬敗血不散
郭稽中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也。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產因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者誤作瘧治,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
又問:二者何以別之?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白話文:
郭稽中說:產婦在生產後時而感到寒冷、時而又發熱,這是為什麼呢?他回答:這是由於陰陽失調,以及身體裡的瘀血未能散去所導致的。產後由於血氣大量消耗,陰陽失調,當陰氣過剩時會感覺到冷,陽氣過剩時則會感覺到熱,陰陽兩者互相影響,就會出現時冷時熱的情況。生產過程中的勞累傷害了臟腑,血液虛弱無法正常運行,因此使得瘀血無法散去,瘀血進入肺部就會引起發熱,進入脾臟就會感到寒冷。如果醫生錯誤地將這種情況當作瘧疾來治療,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對於陰陽失調的情況,應該使用調節陰陽的四物湯進行調理;對於瘀血未能散去的情況,則應使用奪命丹。
再進一步問:那麼如何區分這兩種情況呢?他回答:如果產婦在時冷時熱的同時伴有刺痛感,那通常是因為瘀血未散;如果產婦只是單純的感到時冷時熱,沒有其他症狀,那可能就是陰陽失調了。
2. 產後敗血不散寒熱為閉陰閉陽
陳無擇曰:產後乍寒乍熱,營衛不和,難以輕議。若敗血不散,豈止肺脾二藏,大抵一陰一陽相搏,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則復作,大調經散入醋煎佳。
白話文:
陳無擇表示:產後時冷時熱的情況,是因為身體的營養和防禦系統不協調,這不能輕易地討論或下定論。如果產後的瘀血無法散去,影響的不僅僅是肺和脾兩個臟器。基本上,當陰性和陽性力量相互碰撞,就會產生冷熱交替的現象,陰性過剩就會感到寒冷,陽性過剩就會感到燥熱。
我們可以理解為,當敗血沿著經絡流動,堵塞了陰性的通道就會感到寒冷,堵塞了陽性的通道就會感到燥熱。當血液、氣息與防禦系統達到平衡,症狀就會暫時消失;但一旦再次失衡,症狀又會再次出現。對於這種情況,使用大調經散配合醋煎煮會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