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治崩漏氣陷

柴胡調經湯,治經水不止,鮮血頃崩急,腦痛脊骨強痛,不思飲食。

羌活,獨活,藁本,升麻(各五分),蒼朮,柴胡(七分),葛根,當歸,炙草(各三分),紅花(少許)

水煎,稍熱,空心服,微汗立止。

要知鮮血不用清涼而用升舉,當在不思飲食上揣摩。外症屬太陽者多,而藥又兼少陽、陽明、太陰、厥陰。且君以蒼朮少加當歸、紅花引入血分,以升陽氣,乃為之大舉大升。此從陰引陽之義也。

升陽除濕湯

黃耆,蒼朮,羌活(各一錢半),藁本,升麻,柴胡,炙草(各一錢),當歸(酒浸),獨活(各五分),蔓荊子(七分)

上水五大盞,煎一大盞,稍熱,空心服,少時以早膳壓之,可一服已。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壯或三七壯,立已。

此藥乃從權衡之法,用風勝濕。為胃氣下降陷而氣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亡也。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去,後必須以黃耆、甘草、人參、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於補氣升陽湯中加和血藥是也,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其根源,治其本經,只益脾胃退心火之亢,乃治其根蒂也,若遇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宜用此湯,一服立瘥。

武叔卿曰: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夫土陷則濕,故怠惰嗜臥;木鬱則熱,故氣上衝。緩為濕之徵,弦為木之象,鬱而不伸則熱。此心火乘脾也,脈之洪大者,火在下也。胞絡為相火寄於命門,為多血之經,病從火,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於心,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

鬱則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於血分,故陰絡傷也。方以蒼朮、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術;羌活、藁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郁,所謂下者舉之也,但升散之物過則耗氣而傷金。故又以黃耆保肺,當歸引血,使各有所歸;甘草和氣,蔓荊涼血。

此四種又制亢害之法也。

白話文:

治崩漏氣陷

柴胡調經湯用於治療經血不止,鮮血大量湧出,伴隨頭痛、腰脊疼痛,以及食慾不振等症狀。藥方組成:羌活、獨活、藁本、升麻各五分,蒼朮、柴胡各七分,葛根、當歸、炙甘草各三分,紅花少許。水煎後稍加熱,空腹服用,可迅速止血並微微出汗。鮮血不止的治療,不用清涼藥物,而需使用升舉之品,這一點可以從患者食慾不振的症狀中推測出來。此病症多屬太陽經,而藥方則兼顧少陽、陽明、太陰、厥陰經。方中以蒼朮為主藥,佐以當歸、紅花引藥入血分,以提升陽氣,達到止血的目的。這是從陰經引導陽氣的治療方法。

升陽除濕湯

此方組成:黃耆、蒼朮、羌活各一錢半,藁本、升麻、柴胡、炙甘草各一錢,當歸(酒浸)、獨活各五分,蔓荊子七分。水煎五盞,取一盞,稍加熱,空腹服用,稍後進食。也可配合灸刺足太陰脾經上的血海穴(灸二七壯或三七壯),可迅速止血。

此方根據病情權衡用藥,以祛除風濕。針對胃氣下陷,氣血下迫導致出血的症狀,以挽救大量失血的危急情況。若病情好轉,經血惡露已盡,雖然主症已除,但仍需服用黃耆、甘草、人參、當歸等藥物以補益身體,可在補氣升陽的湯藥中加入補血藥物。若經血惡露不斷,更應注重治療根本,調理臟腑,益脾胃、降心火,從根本上治療。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也可使用此方,效果迅速。

武叔卿對升陽除濕湯的注解:此方治療女性陰道出血或崩漏不止。脾土虛陷則導致濕氣,所以患者會倦怠嗜睡;肝木鬱結則化熱,所以氣血上衝。脈象緩弱是濕氣的表現,脈象弦緊是肝木的表現,氣機鬱滯不通則化熱,這是心火乘脾的表現。脈象洪大有力,表示火邪在下焦。胞絡是相火寄居於命門的部位,是多血的經絡,此病從火邪引起,心火主管藏神,相火受心火支配,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所以血分之火主要在胞絡,氣分之火主要在三焦。

氣機鬱滯,則火邪不能順利宣洩,其炎熱之性迫於血分,導致陰絡受損。方中蒼朮、升麻發散太陽、陽明經的濕邪;柴胡、防風疏通厥陰、少陽經的鬱氣;羌活、藁本提升少陰、太陽經下部的鬱滯,所謂下者舉之。但升散之品過度使用則耗傷氣血,損傷肺金。所以再用黃耆補益肺氣,當歸引血歸經,使藥物各司其職;甘草調和氣血,蔓荊子清熱涼血。

這四種藥物也具有制約亢盛之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