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三 (2)
卷三 (2)
1. 惡阻
薛立齋曰:前證若中脘停痰,用二陳加枳殼;若飲食停滯,六君加枳殼;若脾胃虛弱異功散;若胃氣不足,人參桔皮湯;兼氣腦加枳殼;胸脅痞悶加蘇梗;脅痛加柴胡;若飲食少思,六君加紫蘇、枳殼;頭暈體倦,六君子湯;若脾胃虛弱,嘔吐不食,半夏茯苓湯;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滯之主藥也,予嘗用之驗。
(眉批:李茂翁曰:左脈弱而嘔,服諸藥不止者。當服理血歸原藥則愈矣。《經》曰:無陰則嘔是也,用歸原散。其方六君加芎、歸、芍、枳桔、丁香也。此半夏茯苓之類。而曰歸原何歟?豈當歸丁香之故耶。嘔吐痰水,寸必治滑澀為郁,遲為寒,微為虛,數為熱,怒氣傷肝,脈弦而弱。)
慎齋曰:妊證,先見惡阻,而自《金匱》有絕之法。以下病機非一端。巢氏主於氣凝血聚;陳氏主於停痰積飲;若羅氏、趙氏作火論;仲景以寒治;於惡阻病機,可謂詳悉。但胎前無寒,產後無熱,此常法也。故惡阻嘔吐,大抵寒者少,熱者多。總屬血壅胎元,臟氣不能宣通。
停痰積飲,鬱熱壅滯,變而為火。有熱無寒,致生諸證,故丹溪、立齋論治,每以枳殼、蘇梗、木香、砂仁為降氣順氣之法。所謂胎前須順氣者此也。
(眉批:《大全》曰:婦人經不行,身無病似病。脈滑大,而六脈俱勻,是孕脈也。
眉批:以二陳加枳殼、砂仁安胃化痰。若脾虛,六君加蘇梗、枳殼、砂仁、香附、薑、棗。)
白話文:
惡阻
薛立齋認為,惡阻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病因:若因中脘停痰,則使用二陳湯加枳殼;若因飲食停滯,則使用六君子湯加枳殼;若因脾胃虛弱,則使用異功散;若因胃氣不足,則使用人參桔皮湯;若兼有氣逆,則加枳殼;若胸脅痞悶,則加蘇梗;若脅痛,則加柴胡;若飲食減少且食慾不振,則使用六君子湯加紫蘇、枳殼;若頭暈乏力,則使用六君子湯;若因脾胃虛弱導致嘔吐拒食,則使用半夏茯苓湯;因為半夏具有健脾化痰的功效,本人臨床驗證有效。
李茂翁認為,如果患者左脈微弱且嘔吐,服用各種藥物都無效,則應該服用理血歸原的藥物,才能痊癒。《內經》記載:「沒有陰氣就會嘔吐」,因此應該使用歸原散。歸原散的組成是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白芍、枳實、桔梗、丁香。雖然歸原散與半夏茯苓湯類同,但為何稱為歸原散呢?可能是因為含有當歸和丁香的緣故吧。若嘔吐痰水,寸脈的表現應注意:滑利為氣鬱,遲脈為寒證,微弱為虛證,脈數為熱證。肝氣鬱結則脈弦而弱。
慎齋認為,妊娠初期常見惡阻,雖然《金匱要略》中有治療的方法,但其病機並非單一。巢氏認為是氣滯血瘀;陳氏認為是痰飲停滯;羅氏、趙氏則認為是火證;而張仲景則用寒涼之法治療。這些醫家對惡阻的病機闡述得相當詳細。但是,妊娠期一般不會出現寒證,產後一般不會出現熱證,這是常規。因此,惡阻嘔吐,寒證較少,熱證較多,總體上屬於血瘀阻礙胎元,臟腑氣機不能通暢。
痰飲停滯,鬱熱壅滯,進一步發展則化為火證。惡阻多為熱證而非寒證,因此產生各種症狀。所以丹溪、立齋的治療方法,經常使用枳殼、蘇梗、木香、砂仁等藥物來理氣降氣。這就是妊娠初期需要順氣的原因。
《大全》記載:婦女月經停止,身體沒有明顯疾病卻感覺不適,脈象滑大,六脈皆勻稱,這是妊娠的脈象。
治療方法:使用二陳湯加枳殼、砂仁來安胃化痰。若脾虛,則使用六君子湯加蘇梗、枳殼、砂仁、香附、生薑、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