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資生集》~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血崩

《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虛者,尺脈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也。是陰血不足,陽邪有餘也。)《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經》云: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靈樞》曰: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外。

《運氣》云:少陽司天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

方氏曰:血,陰也。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蓋人之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則經血暴下,失期而來,如風動木搖,火燃水沸。

趙養葵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久病者有之。

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治法,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

丹溪云:衝任為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勞傷過極,致臟腑氣虛,而衝任之氣亦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或陰陽相搏,為熱所乘,攻傷衝任,血得熱則流,故崩下,治法氣虛者當益氣以攝血,血熱者宜清榮以養血。

(眉批: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馬玄臺曰:婦人血崩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從此滲漏,然胞絡下繫於腎,上通於心,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若徒用黑藥,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

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瀝不斷也。將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於肝,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而為崩中漏下。悲憂太甚,陽氣內動,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致血走而崩。宜養血安神為主。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宜調脾養血為主。

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致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㽲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上則悶,或臍上動。治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汙血。

王海藏曰:或因胎產,或因酒色;澤液惡穢,前行太過,滓糞燥後,後滯不通,此胎腸俱病。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致新也。

戴原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熱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故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白話文:

《內經》說:「陰氣虛弱,陽氣亢盛就會導致血崩。(陰虛指的是尺脈虛弱而浮,陽盛指的是寸脈弦而急。這表示陰血不足,陽邪卻過於旺盛。)《痿論》說:「過度悲傷會使胞絡斷絕,胞絡斷絕就會導致陽氣在體內妄動,引發心下血崩。」《內經》也說:「過度悲傷會使心系緊張,肺的葉片向上舉,導致上焦氣機不暢,熱氣鬱積在體內,所以血會妄行而導致血崩。」

《靈樞》說:「過度用力會使絡脈受損,陰絡受損就會導致血往內溢出,血往內溢就會導致血崩;腸胃的絡脈受損,就會導致血往外溢出。」

《運氣》說:「少陽司天時,初之氣,風邪旺盛會使氣機搖動,氣候就會偏於溫熱,人民容易患上血崩。」

方氏說:「血屬於陰,靜止時會順著經絡運行滋養身體,躁動時就會錯亂經脈,胡亂妄行。人的七情如果過於極端,就會引動五臟的火氣,五臟的火氣過於旺盛,就會使經血突然大量流失,不按時來潮,就像風吹動樹木搖晃,火燃燒使水沸騰一樣。」

趙養葵說:「氣血是人體內的陰陽,陽氣主升,陰氣主降,陽氣根植於陰氣,陰氣根植於陽氣,一升一降,循著經絡運行,就不會有血崩漏下的問題。如果陽氣過盛就會導致升的力量太過,血就會從上竅流出;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導致降的力量太過,血就會從下竅流出。凡是因為氣虛導致無法固攝血液而出現血崩的,這個人一定會面色蒼白,尺脈虛大,久病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王海藏說:「婦女血崩,來勢洶湧如潮水,明顯是熱勢妄行導致的,絕對不能把它當作寒症來治療,應該採用清熱、滋補、兼顧升提的方法,不能馬上止血。」

朱丹溪說:「衝脈和任脈是經脈的大海,它們在外部循著經絡運行,在內部滋養臟腑。如果勞累過度,就會導致臟腑氣虛,衝脈和任脈的氣也會虛弱,就無法約束經血,所以經血就會突然大量流出。或者陰陽之氣相互搏擊,被熱邪侵襲,傷害衝脈和任脈,血遇到熱就會流動,所以就導致血崩。治療方法是氣虛的應該補氣來固攝血液,血熱的應該清熱涼血來養血。」

(眉批:脈象細小的屬於順證,洪大的屬於逆證。)

馬玄臺說:「婦女血崩是從胞絡宮來的,血長期往下流,已經形成了一條熟路,導致本宮的血匱乏,十二經脈的血就會從這裡滲漏出來。而胞絡下連於腎,上通於心,所以這個病實際上和心、腎二經有關。李東垣使用引經藥,將血引歸十二經脈,然後再用止血藥。如果只是單純使用止血藥,不先使用引導血歸經的藥,病也很難治好。」

張潔古說:「血崩是指突然大量流血;漏下是指淋漓不斷的出血。如果沒有好好調養休息,過度勞累,情緒波動不定,就會嚴重傷害肝臟。肝臟是藏血的器官,受損後就不能藏血,從而導致血崩或漏下。如果過度悲傷憂愁,就會導致陽氣在體內妄動,真陰虧虛而不能鎮守胞絡的相火,導致血妄行而血崩。治療上應該以養血安神為主。如果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互結合,濕熱向下迫,也會導致血崩。治療上應該以調養脾胃,養血為主。」

朱丹溪說:「有痰涎鬱積在胸中,清陽之氣不能上升,導致經脈壅塞而使血向下流,不開導痰涎就不能使氣機運行,不升提氣機血就不能回到正常的軌道。這種情況,有的會出現腹部脹滿像懷孕一樣,有的會出現臍腹疼痛,有的會出現血凝結成片,有的會出現血一出來就感到舒暢,血一不出來就感到胸悶,有的會感覺肚臍以上有搏動感。治療上應該開解痰結,疏通行滯的氣機,消除瘀血。」

王海藏說:「血崩有的是因為胎產或酒色過度所致;體內的污濁物質過多,前陰排泄過多,後陰大便乾燥不通暢,這是胎和腸胃同時生病。治療上應該去除敗血膿積,補充新的血液。」

戴原禮說:「大量出血稱為血崩,血的顏色有清有濁,有的純粹是流下瘀血,熱邪過盛,止不住。有的血崩很嚴重還會腹痛,人們大多懷疑是惡血沒有排乾淨,又看到血的顏色是瘀黑的,就更相信是惡血的說法,不敢馬上止血。大凡血症,在血要出不出之際,停留在腹中就會形成瘀血,把瘀血看作惡血,又怎麼知道瘀血不是虛寒導致的呢?所以因為瘀血而導致的腹痛,血一通暢就不痛了,因為血崩導致的腹痛,血止住就不痛了,使用芎歸湯加乾薑、附子,可以止住血,疼痛自然就止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