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四 (9)
卷四 (9)
1. 腹內鐘鳴
《大全》云:孕婦腹內鐘鳴,用鼠窟前後土,為細末,研麝香,酒調下,立愈。
《產寶》曰:腹中臍帶上疙瘩,兒含口中,因妊婦登高舉臂脫出兒口,以此作聲,令妊婦曲腰就地,如拾物狀,仍入兒口,即止。又云:治法用鼠穴土,同黃連濃煎飲,即止。
慎齋曰:鐘鳴即是兒哭,故《大全》治法亦無異。立齋云:黃連性寒,麝香開竅,當酌用,究竟此作何證,凡病有《靈》、《素》不載,而後人以意治之,不可深解者,此類是也。
白話文:
【腹內鐘鳴】
《大全》提到:孕婦若感到腹內有如鐘鳴的聲音,可取鼠洞前後的泥土磨成細粉,加入麝香一起研磨,再以酒調和服用,能立即見效。
《產寶》記載:孕婦腹部臍帶上方出現疙瘩,這是因為胎兒將其含在口中,若孕婦在高處舉手動作,可能使疙瘩從胎兒口中脫出,因而產生鐘鳴般的聲音。讓孕婦彎腰做撿拾東西的姿態,疙瘩便會重新進入胎兒口中,鐘鳴聲就會停止。另一種治療方法是使用鼠洞的土與黃連濃煮後飲用,同樣能止住聲音。
慎齋表示:所謂的鐘鳴,其實就是胎兒在哭鬧,因此,《大全》中的治療方式並無不同。立齋認為:黃連性質偏寒,麝香有開竅的效果,使用時應斟酌劑量。不過,這種症狀到底代表什麼,許多疾病在《黃帝內經·靈樞》和《黃帝內經·素問》中並未記載,後人只能根據經驗來治療,這類情況難以深入理解。
2. 胎動不安
陳良甫曰:胎動不安,由衝任經虛,受胎不實也,或飲酒行房,或忤觸傷僕,或怒氣傷肝,鬱結不舒,或過食辛熱,毒藥犯觸,皆致胎動不安。有因母病而胎動者,但治母病,其胎自安;有因胎不固,及母病者,但安胎,母自愈。
《女科正宗》云:胎動與胎漏,皆下血,胎動則腹痛,胎漏無腹痛,故胎動宜行氣,胎漏宜清熱,皆緣子宮久虛,致令胎墜,危同風燭,非正產可比,急以杜仲丸預服。
胎動有其因,必審其因而藥之,不盡此也。
白話文:
陳良甫說:懷孕時感到胎兒活動異常,多是因為衝脈和任脈兩條重要經絡虛弱,導致受精卵著牀不穩。這種情況可能由於飲酒後進行性行為、不慎碰撞跌倒、生氣導致肝氣鬱結,或過量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甚至接觸到某些毒性物質所引發,這些都可能造成胎兒在母體內活動不安。
有時候,胎兒的不穩定是由於母親本身的健康問題所導致,只要治好母親的疾病,胎兒自然就會安定下來。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胎兒本身不穩固,加上母親身體的問題,這種情況下,應先安胎,母親的病情也會隨之好轉。
《女科正宗》中提到:胎動不安和胎漏(早期流產的前兆)都會出現下體出血的情況,但胎動會伴有腹部疼痛,而胎漏則不會有腹痛的症狀。因此,胎動不安應著重在調理氣血,而胎漏則應清熱解毒。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子宮長期處於虛弱狀態,容易導致胎兒流產,其危險程度猶如風中的蠟燭,遠超過正常生產的風險,應立即服用杜仲丸來預防。
胎動不安有其特定的原因,必須詳細診斷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能一概而論。
3. 傷胎
《大全》曰:懷胎將滿,胎神已具,墜僕傷胎,甚至下血不醒,當驗母之形色。若面赤舌青,子死;面青舌赤、吐沫,母死;唇舌俱青,兩邊沫出,子母俱死。
良甫曰:娠婦患熱病,臟腑熏灼,其胎致死,身冷而胎不自出,服黑神散暖其胎,氣溫即自下,用附子、桂心、乾薑、當歸、生地、白芍、黑豆。
《大全》曰:妊五七月,築磕著胎,惡露已下,疼痛口噤欲絕,用神妙佛手散探之,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損胎,立便遂下,又名芎藭湯,此藥治傷胎去血神效。
《捷經方》曰:妊婦牙關緊急,手強拳握,自汗身微熱,與中風相似,此由毒藥攻胎,胎逆上衝,其脈浮而軟,十死一生。若作中風治必死。用白扁豆二兩,生去皮為末,新汲水調下即效。
又誤食毒物,或草藥傷胎下血,胎未損可安,已死可下,用桂、桃仁、丹皮、赤芍、茯苓,名奪命丸,淡醋湯下。丹溪亦稱其妙。
以上數條,均足致胎之傷,此非脈之可憑,必須醫者數問以悉其情,而後可以審證施治也。
《聖濟》錄:子死之理有二,用藥寒溫,各從其宜,有胎漏血儘子死者;有頓僕內傷子死者;有久病胎萎子死者;附子湯進三服,使胞宮溫暖,凝血流動,此用溫藥之意也。有因傷寒熱、病溫瘧之類,胎受邪熱毒氣,內外交攻,因致胎死,留於子宮,漸至脹大,故用朴硝、水銀、硇砂之藥,不惟使胎不脹,又能使胎化爛,佐以行血順氣之藥,死胎即下。
《證治要訣》曰:胎漏不止,欲因其勢下之,惟佛手散,可安即安,不可安即下,順其自然。醫者檢方用牛膝一兩,酒煎服。又進桂香散,血暴下如決,煎獨參湯未及而卒。或問牛膝補藥而能墜胎何也?曰:生則宣而熟則補。豈獨牛膝哉?鹿角墮胎破血,煎為白膠,則安胎止血,因其熟而信其生,此謂粗工,著以為世戒。
慎齋曰:胎傷用下,恐有誤下之戒也,必先驗,舌青腹冷,口穢的確,方可用下,亦必先固妊婦本元。補氣養血,而後下之,若輕用攻伐,禍不旋踵。《要決》云順其自然,四字最妙。立齋云:胎果不能安者,方可議下,慎之慎之。前賢垂戒深矣。
白話文:
【傷胎】
《大全》記載:懷孕將近臨盆時,胎兒已完全成形,如果跌倒碰撞導致傷害胎兒,甚至出現大量出血、昏迷的狀況,應觀察母親的面色來判斷。如果面色紅潤但舌頭呈青色,表示胎兒已死亡;如果面色青灰舌頭卻呈紅色、並且有吐沫的情況,表示母親生命垂危;如果嘴脣和舌頭都呈青色,兩側嘴角有泡沫流出,那麼母子雙方都可能無法倖存。
良甫指出:懷孕的婦女如果罹患熱性疾病,臟腑被高熱燻燒,胎兒很可能會因此死亡,身體冰冷而胎兒不會自動排出,此時應該服用黑神散來暖胎,待體溫回升後胎兒會自行產出。所使用的藥材包括附子、肉桂、乾薑、當歸、生地、白芍、黑豆等。
《大全》記載:懷孕五到七個月間,如果因為跌倒碰撞影響到胎兒,導致惡露已經開始排出,感到劇烈疼痛且口齒緊閉近乎失去意識,使用神妙佛手散進行診斷,如果胎兒沒有受到傷害,疼痛會停止,母子都會安全;如果胎兒受傷,胎兒很快就會被排出,這種藥也被稱為芎藭湯,對於治療因傷害胎兒而出血的病情有奇效。
《捷經方》指出:如果懷孕的婦女牙關緊咬,手腳蜷縮,全身冒汗並有輕微發熱的現象,看起來很像中風,這可能是因為毒性藥物攻擊胎兒,胎兒向上衝擊所致,脈搏會呈現浮而軟的特徵,存活率極低。如果按照中風來治療,必定會造成死亡。可以使用二兩白扁豆,去皮後研磨成粉,用新鮮的井水調和後服用,即可見效。
誤食有毒的食物,或是服用草藥導致胎兒受傷出血,如果胎兒還活著可以嘗試安胎,如果胎兒已經死亡就應該促使胎兒排出。可以使用肉桂、桃仁、牡丹皮、赤芍、茯苓,這些藥材被稱為奪命丸,使用淡醋湯送服。丹溪也對這種藥材的療效給予高度評價。
上述的幾個情況,都有可能導致胎兒受傷,這不是單靠脈象就能判斷的,醫生必須詳細詢問患者的情況,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並施以適當的治療。
《聖濟》記載:胎兒死亡的原因有兩種,使用藥物時應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溫度。一種是因為胎漏血盡導致胎兒死亡;一種是因為突然跌倒內傷導致胎兒死亡;還有一種是因為長期疾病導致胎兒萎縮死亡。服用附子湯三次,讓子宮保持溫暖,促進血液循環,這是使用溫藥的意圖。另一種情況是因為感染熱病、溫病、瘧疾等疾病,胎兒受到邪熱和毒素的侵襲,體內外夾攻導致胎兒死亡,留在子宮內逐漸膨脹。這種情況下,使用芒硝、水銀、硇砂等藥物,不僅可以防止胎兒繼續膨脹,還可以使胎兒腐爛,再輔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順氣的藥物,胎兒就會自然排出。
《證治要訣》記載:如果胎漏不止,想要順勢讓胎兒排出,可以使用佛手散。如果可以安胎就安胎,如果無法安胎就讓胎兒自然排出,順其自然。醫生開具的處方中,使用了一兩的牛膝,用酒煎煮後服用。接著再服用桂香散,如果血量突然大量排出,可以煎煮獨參湯服用,但可能會來不及而導致死亡。有人問:牛膝明明是補藥,為什麼會導致墮胎呢?答案是:生牛膝具有宣導作用,而熟牛膝具有滋補效果。不只是牛膝,鹿角同樣具有墮胎和破血的效果,但經過煎煮後變成白膠,就可以安胎和止血。如果只看表面現象而忽略實質效果,這樣的醫生只能算是粗工,應該以此作為警戒。
慎齋指出:在處理胎兒受傷的情況下,使用下法可能會有誤用的風險,必須先確認舌頭顏色和腹部溫度,以及口中有無異味,才能決定是否使用下法。同時,也必須先鞏固懷孕婦女本身的健康狀況,補充氣血,然後再考慮使用下法。如果輕易使用攻擊性的藥物,後果不堪設想。《要決》提到的“順其自然”四個字非常關鍵。立齋也提醒:只有在確定胎兒無法安穩的情況下,纔可以考慮使用下法,務必要謹慎。前輩們的告誡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