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生集》~ 卷四 (18)
卷四 (18)
1. 喘急方
平胃散,治妊娠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痛。
川芎,木香(各一錢半),陳皮,熟地,乾薑(炮),生薑,厚朴(制炒),甘草(各一錢)
上火燒鹽一捻,煎一鍾,時服。
桔梗湯,馬兜鈴(並見前咳嗽條)
白話文:
【喘急處方】
使用平胃散,用於治療孕婦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以及大便不順、無法進食而嘔吐,還有腹部及脅部感到脹痛的情況。
藥方成分如下:川芎與木香各一錢半,陳皮、熟地、炮製過的乾薑、生薑、經過處理炒製的厚朴和甘草各一錢。
將這些藥材混和後,再加入一小撮經過火燒的鹽,煎煮成一碗濃度適中的藥湯,隨時可服用。
另外,桔梗湯與馬兜鈴的使用方式,請參考先前關於咳嗽的相關說明。
2. 血證方
河間生地散,治吐血、衄血、咯血、溺血、下血諸見血無寒,皆屬於熱。但血家證皆宜服此。
生地,熟地,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白芍,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脈微身涼,惡風每兩加桂半錢;下血加地榆。
(眉批:黃耆益氣,枸杞助陽,似與血證當斟酌,然與諸藥同用則又助氣益血耳。)
局方必勝散,治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嘔血咯血。
熟地,小薊(並根用),人參,蒲黃(微炒),當歸,川芎,烏梅肉(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眉批:此方有人參、芎、歸、烏梅。血證新起不可輕用。)
白話文:
【血證處方】
河間生地散,適用於治療吐血、鼻血、咳嗽出血、尿血、下血等各種出血症狀,且無寒象,皆因體內熱氣所致。只要出血症狀皆適合服用此方。
藥材包含生地、熟地、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白芍、黃芩、甘草(比例均等)。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一兩,用水煎煮後飲用。如果脈搏微弱,身體感到涼意,怕風,可在每次用量中加入半錢的肉桂;若為下血,可增加地榆。
(註解:黃耆能增強體力,枸杞有助提升陽氣,看似與出血症狀需謹慎使用,然而與其他藥物一同使用,則能幫助提升氣血。)
局方必勝散,適用於血流不止,包括吐血、鼻血、嘔血及咳嗽出血。
藥材包含熟地、小薊(連根使用)、人參、蒲黃(稍微炒過)、當歸、川芎、烏梅肉(各一兩)。
以上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五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註解:此方含有人參、川芎、當歸、烏梅,對於新發作的出血症狀,不宜輕易使用。)
3. 臟躁方
甘麥大棗湯,治婦人臟躁悲傷不止。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水六升,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眉批:悲傷肺病,此方補脾所謂補母也,甘能生濕,濕生何反燥焉?)
淡竹茹湯,治妊婦心虛驚悸,臟躁悲傷,又治虛煩甚效。
麥冬,小麥,半夏(各一錢半),人參,茯苓,甘草(五分)
上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淡竹茹一團,水煎服。
一方,治臟燥悲哭及自笑自哭。
紅棗燒存性研末,米飲調下。
白話文:
[臟躁方]
【甘麥大棗湯】用於治療婦女因臟躁而持續悲傷的情況。
藥方如下:
- 甘草:30公克,
- 小麥:100公克,
- 大棗:10個
以上材料用水6升煮,最後濃縮至3升,溫熱後分三次服用,同時也有補脾氣的效果。
(附註:對於因肺部疾病導致的悲傷,這個方子是通過補脾來間接治療,即所謂的「補母」療法。甘草雖有生濕的作用,但為何在這裡反而能治療燥呢?)
【淡竹茹湯】適用於孕婦心虛、驚悸、臟躁以及悲傷的情況,也能有效治療虛煩。
藥方如下:
- 麥冬,小麥,半夏:各4.5公克,
- 人參,茯苓,甘草:各2.5公克,
以上材料加上薑五片,棗一個,淡竹茹一團,用水煎煮後服用。
另一方,用於治療因臟燥而悲哭或無故笑哭的情況。
將紅棗燒焦後研磨成粉末,再用米飲調和服用。
4. 腹內鐘鳴方
一方,鼠窟土一錢,麝香三釐。酒調下。
一方,鼠穴土同黃連煎湯服。
白話文:
[腹內鳴響處方]
一個方法是,取鼠穴中的土一錢,加上麝香三釐。用酒調和後服用。
另一個方法是,將鼠穴中的土與黃連一起煎煮成湯,然後服用。
5. 胎動傷胎方
安胎散,妊娠常服安胎。
白朮,當歸(各一錢),黃芩(一錢半),炙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如腹脹加神麯、麥芽二分半;氣虛泄瀉加人參三分,陳皮二分;潮熱加柴胡一錢;氣逆加枳殼三分。
(眉批:健脾養血清火則衝任自足,胎孕自安。)
芩術湯,常服健脾清熱,故胎不動。
子芩(一兩),白朮(五錢)
上銼,水煎服。
金匱當歸散,此方養血清熱,孕婦宜常服。如瘦人血少有熱,胎動不安,曾半產者皆宜服,以清其源而無後患也。
當歸,川芎,白芍,黃芩(各一兩),白朮(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砂仁湯調下,日再服。
鉤藤湯,治胎動腹痛氣欲絕者,此由勞動傷胎,宜急治之。
鉤藤,當歸,茯神,人參(各一錢),桔梗(一錢半),桑寄生(五分)
上銼,水煎服。煩熱加石膏二錢半。
十聖散,治氣衰血少不能護胎,致不安者,宜此主之。
人參,黃耆,白朮,地黃,砂仁(各五分),炙草,當歸,川芎,白芍(炒,各一錢),續斷(八分)
上銼,水煎服。
黃耆湯,治胎動不安,腹痛下黃汁。
黃耆,川芎(各一兩),糯米(一合)
上水二大盞,煎一盞。三分溫服。
(眉批:糯米者穀味之陰,所以補地氣之不足,乘天行之健也。)
佛手散,治妊娠因事築磕胎動不安,或子死腹中,惡露不下,疼痛不已,用此探之,不損則疼止,損則立下。
當歸(酒浸,三錢),川芎(二錢)
上酒一鍾,煎乾入水一鍾,煎二三沸,溫服。
膠艾湯,治傷損動胎下血腹痛。
阿膠(炒,一兩),艾葉(二兩)
水煎服。指迷方加秦艽(一兩)
膠艾芎歸湯,治妊娠跌僕胎動,腰腹痛欲死,已有所下。
阿膠,川芎(各三兩),當歸,地黃,艾葉(各二錢)
(眉批:阿膠益金固血;艾葉助陽上升,升則不墜,固則不流,故二方皆用之。)
一方有甘草無地黃。水七升煮三升半,分三服。
阿膠散,治妊娠或因頓作,或因毒藥,胎動不安。
阿膠(炒),艾葉(炒),當歸(酒浸),川芎,白芍(炒),熟地,黃耆,炙草(各一錢)
上加生薑五片,棗三枚,水煎空心服。
當歸湯,治妊娠胎動心煩,口乾,橫生逆產,上衝下築,迷悶、唇口青黑,手足冷厥。
當歸,人參(各一兩半),阿膠(炒,一兩),甘草(二兩)
一方有川芎,厚朴無甘草。上服八錢加連須、蔥白一莖,水煎溫服。
(眉批:二方平中之奇,且奏效最捷。)
一方,治妊娠從高墜下,腹痛下血煩悶。
生地,益母草(各一兩),當歸,黃耆(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四片,煎六分,去滓,服無時。
三物解毒湯,治誤服毒藥動胎。
甘草,黑豆,淡竹葉(各等分),水煎濃服。
白扁豆散,治妊娠誤服諸般毒藥、毒物。
白話文:
【胎動傷胎方】
-
安胎散:懷孕期間服用可以安胎。成分包含白朮、當歸(各3克)、黃芩(4.5克)、炙草(1.5克)。這些藥材混合後,用水煎煮服用。如果腹部脹大,可加入神麯和麥芽(各7.5克);氣虛泄瀉可增加人參(9克)、陳皮(6克);潮熱可加入柴胡(3克);氣逆可加入枳殼(9克)。
-
芩朮湯:經常服用能健脾清熱,因此胎兒不會受影響。成分包含子芩(30克)、白朮(15克)。混合後用水煎煮服用。
-
金匱當歸散:此方養血清熱,適合孕婦常服。對於瘦弱血少有熱、胎動不安、曾有半產的孕婦都適用,可以清除病根避免後患。成分包含當歸、川芎、白芍、黃芩(各30克)、白朮(60克)。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用砂仁湯調和吞服,每日二次。
-
鉤藤湯:治療胎動、腹痛到快要喘不過氣,這是由勞動過度導致胎兒受傷,應及時治療。成分包含鉤藤、當歸、茯神、人參(各3克)、桔梗(4.5克)、桑寄生(1.5克)。混合後用水煎煮服用。若煩躁熱感,可加入石膏(7.5克)。
-
十聖散:治療氣衰血少無法保護胎兒導致的不適,適用於這種情況。成分包含人參、黃耆、白朮、地黃、砂仁(各15克)、炙草、當歸、川芎、炒白芍(各30克)、續斷(24克)。混合後用水煎煮服用。
-
黃耆湯:治療胎動不安,腹痛並且排出黃色分泌物。成分包含黃耆、川芎(各30克)、糯米(一小碗)。用水二大杯,煎至一杯,分成三次溫服。
-
佛手散:治療懷孕時因事受到撞擊導致胎兒不安,或胎兒死在腹中,惡露排不出來,疼痛不止。使用此方可以探查胎兒狀況,如果胎兒沒有受損,疼痛就會停止;如果受損,胎兒會立即排出。成分包含當歸(酒浸,9克)、川芎(6克)。加入一杯酒煎乾,再加入一杯水,煎煮幾次,溫服。
-
膠艾湯:治療傷損導致胎兒出血、腹痛。成分包含阿膠(炒,30克)、艾葉(60克)。用水煎煮服用。另一種配方還包括秦艽(30克)。
-
膠艾芎歸湯:治療懷孕跌倒導致胎兒移動,腰腹劇痛,已經有出血。成分包含阿膠、川芎(各90克)、當歸、地黃、艾葉(各6克)。另一種配方含有甘草,但不含地黃。用水七升煮至剩下三升半,分三次服用。
-
阿膠散:治療懷孕時因突發事件或服用毒藥導致胎兒不安。成分包含阿膠(炒)、艾葉(炒)、當歸(酒浸)、川芎、炒白芍、熟地、黃耆、炙草(各3克)。加入五片薑和三枚棗,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
當歸湯:治療懷孕胎兒移動心煩、口渴,橫生逆產,上衝下墜,迷悶、脣口青黑,手腳冰冷。成分包含當歸、人參(各45克)、阿膠(炒,30克)、甘草(60克)。另一種配方含有川芎、厚朴,但不含甘草。每次服用30克,加入連須、蔥白一根,用水煎煮,溫服。
-
另一方:治療懷孕從高處墜落,腹部劇痛並出血,感到煩悶。成分包含生地、益母草(各30克)、當歸、黃耆(各15克)。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12克,加入一杯水和四片薑,煎煮至剩六分,去渣,隨時服用。
-
三物解毒湯:治療誤服毒藥導致胎兒移動。成分包含甘草、黑豆、淡竹葉(各等份),用水煎煮濃稠後服用。
-
白扁豆散:治療懷孕誤服各種毒藥、毒物。成分包含白扁豆(去皮,研成細末)。用米湯調和一小勺,神效,也可濃煎服用。
以上方劑是用來調理胎兒健康,防止胎兒受傷或移動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