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讀醫隨筆》為清代著名醫家周學海(1825-1899)所著,這部著作是周氏集其讀書心得與臨床經驗大成之作,成書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周學海,字子和,號東皋,浙江餘姚人,自幼聰穎,博覽群書,尤精於醫學,曾擔任浙江省醫學館提調、醫學堂監督等職,醫學造詣深厚,影響廣泛,除《讀醫隨筆》外,尚有《醫學叢書》、《醫學提綱》等著作傳世。

《讀醫隨筆》並非一部體系完備的醫學教科書,如其自序所言,它是周學海「備遺忘」的筆記,意在「溫故以求新」,初衷是個人讀書、臨證的隨見隨錄。然因其內容精闢,見解獨到,被同道傳誦,遠方君子多來索閱,最終應請付梓,成為一部廣為流傳的重要醫著。周氏在自序中態度謙遜,自陳書中或有「缺略瑣碎」、「凌躐拉雜」、「前後重複異同互見」之處,顯然意識到筆記體裁的非系統性。但他同時也藉宋人懷燕石自以為寶及朱奉議改著《活人書》的故事,表達了此書的出版亦是為求指摘,以便將來修正提升的願望,這份「善悟」和「能改」的追求,體現了一位嚴謹醫者的治學態度。

儘管是筆記匯編,但《讀醫隨筆》經整理後呈現出相當嚴謹的體例結構,全書共分六卷,條理分明,內容豐富,涵蓋了中醫學的多個重要層面:

第一卷「證治總論」,是對中醫學基本理論和宏觀診治原則的闡述。從提供的內容可見,周氏在此卷中深入探討了「氣血精神」與「升降出入」等核心概念。在論述氣血精神時,他援引大量《黃帝內經》(如《邪客》、《五味》、《營衛生會》、《決氣》、《本神》、《天年》、《本臟》等篇)原文,詳細闡釋了宗氣、營氣、衛氣、精、血、津、液、神、魂、魄、意、智、志等要素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他將醫學之道與道家的「三寶」(精氣神)相聯繫,強調這些要素是「奉生而周於性命」的根本,是生命活動的基礎。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周氏對經典的深刻理解和對生命本源的探求。

在「升降出入論」中,周學海更是將這一看似抽象的氣機運動原理,提升到理解天地運行和生命活動的關鍵高度。他引《內經·六微旨論》「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強調這是「生長壯老已」、「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動力。更可貴的是,他廣泛徵引歷代醫家對此的闡釋,如王氏以竅穴比喻氣機出入,劉河間的玄府論(將身體各處孔竅甚至臟腑皮毛都視為升降出入的門戶),李東垣將其與四時氣機和外感內傷的治療原則相聯繫(如升陽、散發之劑助春夏陽氣上升,瀉秋冬收藏之氣),蔣星墀將其應用於《傷寒論》的傳經機理(正氣出入與邪氣進退),以及吳鞠通論述風氣的季節性運動。周氏通過彙集各家學說,並輔以生動的比喻(如壁窗、井水、空瓶),層層深入地闡述了升降出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重要性,指出這一原理是診斷病機、制定治法的關鍵所在,違背升降出入法則便會導致各種病變。這部分的論述,既是對經典原理的深入挖掘,也是對後世醫家理論精華的融會貫通,顯示了周氏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廣闊的視野。

第二卷「形氣、脈法類」,是對中醫診斷學基礎的闡述。形氣學說通過觀察人體形態、氣色來判斷體質和病證,脈法則通過切脈了解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狀態。這兩部分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石,《讀醫隨筆》將其獨立成卷,足見周氏對診法的高度重視,也與他在自序中提及「先治脈」的治學次第相符。

第三、四卷「證治類」,是本書最為實用和臨床導向的部分,詳細列舉和討論了各種具體的病證及其診斷和治療方法。這部分內容應是周學海結合自身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常見病和疑難雜症的病機進行分析,並給出相應的治療方案。這兩卷是讀者學習周氏臨床思路和具體治法的重要參考。

第五卷「方藥類」,專門討論藥物的性味功效及其應用。中醫治病離不開藥物,對方藥的深入理解和精準運用是療效的保證。周學海在這一卷中審辨藥物的性味、歸經、功用,以及組方配伍的原則和技巧。他在自序中曾謙稱因「親嘗未遍,不敢臆說」,久未成藥書,但此卷的內容應當是他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和藥物研究中積累的心得。

第六卷「評釋類」,是周學海研讀古代醫書的心得體會和評論。這一卷充分體現了周氏的學術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通過對前代醫著的評析,他不僅能辨析真偽、釐清疑難,更能從中汲取精華,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並指出古書中的不足或值得商榷之處。這部分內容對於後學者深入理解中醫學術史,以及學習如何閱讀和研究經典醫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綜合來看,《讀醫隨筆》作為周學海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顯著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首先,它系統地總結了周氏對中醫基礎理論、診斷方法、臨床各科證治及方藥應用的認識,體現了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是卷一關於氣血精神和升降出入的深入論述,以及卷六對古醫書的評釋,展現了周氏在理論層面的貢獻和學術研究能力。其次,本書結構雖然源於筆記,但在整理後體例嚴謹,內容分門別類,便於讀者查閱和學習。再次,書中文字簡潔明了,通俗易懂,這使得複雜的醫學原理和臨床經驗變得相對 accessible。最後,本書內容豐富,涵蓋中醫學的多個重要領域,是對清代中醫學發展的承繼與創新,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被譽為「醫學寶庫」,至今仍是學習和研究中醫的重要參考書。周學海通過這部「隨筆」,將個人獨特的醫學見解和寶貴的臨床經驗留傳後世,成為中醫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自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一 (17)

卷一 (18)

卷一 (19)

卷一 (20)

卷一 (21)

卷一 (22)

卷一 (23)

卷一 (24)

卷一 (25)

卷一 (26)

卷一 (27)

卷一 (28)

卷一 (29)

卷二上 (1)

卷二上 (2)

卷二上 (3)

卷二上 (4)

卷二上 (5)

卷二下 (1)

卷二下 (2)

卷二下 (3)

卷二下 (4)

卷二下 (5)

卷二下 (6)

卷二下 (7)

卷二下 (8)

卷二下 (9)

卷二下 (10)

卷二下 (11)

卷二下 (1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四 (19)

卷四 (20)

卷四 (21)

卷四 (22)

卷四 (23)

卷四 (24)

卷四 (25)

卷四 (26)

卷四 (27)

卷四 (28)

卷四 (29)

卷四 (30)

卷四 (31)

卷四 (32)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六 (10)

卷六 (11)

卷六 (12)

卷六 (13)

卷六 (14)

卷六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