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瘧疾肝體壞外證

西醫謂:人以瘧死者,其肝體每大於常人二三倍,故病瘧者,摸試肝大,即不治矣。夫肝大者,寒濕盛而血瘀之故也。寒濕內盛,又以逐日之忽寒忽熱,血行一駛一澄,度數失常,遂致瘀結矣。西醫以為此即中醫所謂瘧母,其實非也。瘧母不得為死證,且其部位,多在兩乳開下,與肝位甚遠。

白話文:

西醫說:死於瘧疾的人,他們的肝臟通常比常人大兩到三倍,所以患瘧疾的人,觸摸檢查如果發現肝臟變大,就表示無法治癒。肝臟變大是因為寒濕邪氣旺盛,導致血流瘀滯。邪氣在體內過度旺盛,加上日夜忽冷忽熱,血液循環時而流暢時而停滯,導致血流不正常,最終造成瘀結。西醫認為這正是中醫所說的「瘧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瘧母不可能被認為是致死徵兆,而且它的部位通常在兩乳下方,與肝臟的位置相差很遠。

竊以為肝大者,其外必有腰脅脹痛,不能轉側之證。仲景曰: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如阻婦狀。又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白話文:

我認為肝臟腫大的患者,其外一定會有腰痛、脅痛和無法轉身側臥的症狀。

東漢名醫張仲景提到:肝臟有風證的人,會出現頭目眩暈、兩脅疼痛、走路一跛一跛、嗜好甜食,就像懷孕的婦女一樣。

他還說:肝水氾濫的人,會出現腹部腫大、無法自己轉身側臥、脅部和腹部疼痛、時時有少量津液產生、小便通暢。

蓋肝之體,後近於脊,下藏於季脅,一經脹大,便僵痛不能俯仰轉側矣,甚則腰不能伸而行傴矣;其敗也,上下氣絕,下為大便滑泄,注液五色,小便膿血膏脂,時時欲起,煩躁不寧,少腹拘急不仁,兩肋骨如毆傷,脅內脹極,欲人重按其上,膝脛時時轉筋,神昏譫語,嘔噦不納水穀,目直欲脫,不能見人,唇鼻青慘,或面色紫濁,脈象牢堅,硬如鐵箸,如此者,預之短期矣。所謂摸試者,揣其季脅空軟之處,其內堅硬脹急,即是也。

白話文:

肝臟位於身體後側,靠近脊椎,下方藏於肋骨下方。一旦肝臟腫大,就會導致僵硬疼痛,難以彎腰、翻身和側身。嚴重時,腰部無法伸直,走路不穩。肝臟衰竭時,上下氣息斷絕,下腹部有大便滑泄,尿液混雜各種顏色,小便中有膿血和脂肪,時常想起牀,煩躁不安,小腹緊繃麻木,兩側肋骨就像被毆打一樣疼痛,脅部內脹滿到極點,需要人用力按壓才能緩解,膝蓋和小腿時常抽筋,神志昏迷胡言亂語,嘔吐乾噦,吃不下東西,眼睛直視遠方,視力模糊,嘴脣和鼻子發青發暗,或者面色紫黑,脈象堅硬有力,像鐵棒一樣堅硬。出現這種情況,預測壽命不長。所謂「摸試」,就是按壓肋骨下方空軟的地方,如果裡面堅硬脹痛,就表明肝臟腫大了。

吾得此義,凡治瘧疾,必問其未發之先,與既止之後,腰脅脹痛不轉,是肝體已大矣;若正發之時,腰脅脹痛,瘧止即愈者,是血尚未壞,即預加行血藥於劑中以疏之,往往默收奇效。時人不知用藥之義,有指為怪僻支離者。

白話文:

我從中領悟到這個原理,凡是治療瘧疾的,一定要詢問病人發病之前,和發作之後,腰部和肋骨是否脹痛而且無法轉動,這表示肝臟已經腫大了。如果正處於發作期,腰部和肋骨脹痛,瘧疾發作後就能痊癒的,這是因為血氣還沒有完全被破壞,就可以預先在藥方中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來疏通血氣,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但當代人濫用藥物的治療方法,有人批評我用藥的方法怪異且並不完整。

2. 富貴貧賤攻補異宜其說有辨

前人皆謂:富貴之病利用補,貧賤之人利用攻。初未臨診之時,亦深以此語為數,乃至今而覺其非也。富貴之人,安居厚奉,臟腑經絡,莫不痰涎膠固,氣機凝滯,不能流通,故邪氣據之而不得去者,非正氣之不足,乃正氣之不運也。治之宜重用攻散,且氣血充裕,能任攻散者,正此輩也;若重之以補,是益之滯矣。

白話文:

以前的人常說:富貴人的病症適合用補藥,貧窮的人的病症適合用攻伐的藥物。在沒有看診之前,我也深信這句話,現在才發現這話並不正確。富貴的人,居住安穩舒適,飲食豐盛,臟腑經絡多有痰液粘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邪氣乘虛而入,無法驅逐,這並不是正氣不足,而是正氣運行不暢。治療時應該重點使用攻散藥物,而且氣血充沛,能承受攻散藥力的,正是富貴之輩;如果再用補藥,只會讓病情更加停滯。

貧賤之人,藜藿不充,敗絮不暖,四時力作,汗液常泄,榮虛衛散,經脈枯槁。及至有病,初起隱忍,勞役不輟,勢至重困,乃始求醫,故其邪氣之不去者,非正氣之不運,實正氣之不足也。治之須助正氣,正氣一充,其氣機之流利,自能鼓舞驅邪,非似富貴安逸者之氣滯,必待重施攻散也。

白話文:

窮苦人家的百姓,連野菜和野草都吃不飽,破棉絮也保不了暖,四季勞動,大汗淋漓,元氣虛弱,衛氣散失,經脈乾枯。等到生了病,初期忍著不說,繼續勞作,直到病情嚴重,才開始求醫。所以他們病邪難以治癒,並不是元氣運行不暢,而是元氣不足。治療時必須幫助他們增強元氣。元氣一旦充足,氣機自然通暢,就能鼓舞驅邪,不像富貴人家養尊處優的人氣機停滯,非得用重藥攻散。

吾每診貧賤力食之人,病脈或粗大挺硬,或短弱細微,起伏總是無力,應指總是少神,求似富貴之脈之洪滑搏結者,殊不多覯也。蓋富病屬氣血之鬱滯,貧病屬氣血之匱乏。若謂筋骨柔脆與堅強之不同也,此在無病時則然耳!每治貧病,佐以參、朮、歸、地,其效甚捷。此無他故也,地瘠者易為溉,氣滑者易為滋也。

白話文:

生命的低谷常常伴隨着貧困和卑微,但它也是一次又一的一次奮起的起點,不要就此消沉,更不要絕望。

《內經》曰:形苦志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是溫助其氣而運之,形已苦者,不得復開泄也。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是形樂者,皆有血實決之之義也。若攻苦之士,家徒四壁,謀道謀食,百計經營,此又不得與膏粱酣豢者同論矣。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體力勞累,精神快樂,容易生筋病,用熱敷拉引的方法治療。因為體力已經勞累了,不能再過度宣洩氣血。體力輕鬆,精神快樂,容易生肌肉疾病,用針灸中藥治療;體力輕鬆,精神勞累,容易生經脈疾病,用灸刺方法治療。是因為身體輕鬆的,都有氣血充盈暢通的緣故。如果是吃苦奮鬥的人,家境貧寒,謀求修道和謀求食物,用盡各種辦法經營,這又不能和那些生活富足優裕的人相提並論了。

故形苦志苦,病生於困竭,治之以甘藥,謂表裡榮衛俱不足也。形苦宜補,形樂宜瀉,不校然可睹耶!

3. 病後調補須兼散氣破血

東垣謂:參、術補脾,非以防風白芷行之,則補藥之力不能到。慎齋謂:調理脾胃,須加羌活,以散肝結。此皆發表散氣之品也,是能運補藥之力於周身,又能開通三焦與經絡之滯氣也。此外尚有川芎烏藥香附降香白檀香、鬱金,皆可選用,以皆芳香,有通氣之功也。防風、秦艽,尤為散中之潤。若味辛者,不可混用,味辛則燥,能耗津液矣。

白話文:

東垣派認為:人參和白術能補脾,但是如果不加入防風和白芷這兩味藥材,補藥的功效就達不到。慎齋派認為:調養脾胃時,需要加入羌活,以疏散肝氣鬱結。這些都是疏散氣滯的藥材,它們能幫助補藥在全身運行,還能疏通三焦和經絡中的滯氣。

此外,川芎、烏藥、香附、降香、白檀香和鬱金這些藥材也可以選擇使用,因為它們都是芳香類藥材,具有疏通氣滯的功效。防風和秦艽這兩味藥材,更是疏散藥材中的滋潤劑。但是,辛味藥材不能亂用,因為辛味藥材性燥,容易損耗津液。

滑伯仁謂:每加行血藥於補劑中,其效倍捷。行血之藥,如紅花桃仁、茜草、歸鬚、茺蔚子三稜莪朮之屬皆是也。葉天士亦謂熱病用涼藥,須佐以活血之品,始不致有冰伏之虞。蓋凡大寒、大熱病後,脈絡之中必有推蕩不盡之瘀血,若不驅除,新生之血不能流通,元氣終不能復,甚有傳為勞損者。

白話文:

滑伯仁說:每次在補藥中加入活血藥物,效果會更好。活血藥物包括紅花、桃仁、茜草、歸鬚、茺蔚子、三稜、莪朮等。

葉天士也認為,在治療熱病時使用寒涼藥物,必須搭配活血藥物,纔不會有寒涼藥物過於滯澀的疑慮。因為在嚴重寒、熱病後,脈絡中一定會有清除不掉的瘀血。如果不將其驅除,新的血液就無法流通,元氣也無法恢復,甚至有可能轉變成勞損體質。

又有久病氣虛,痰涎結於腸胃,此宜加滌痰之品,如蔞皮、焦楂、蒲黃、刺蒺藜、煅牡蠣、海蛤粉、海浮石青黛、煅石膏,皆可隨寒熱而施之。行血之藥,以水蛭為上,虻蟲、䗪蟲、蠐螬次之。壞痰之藥,以硼砂為上,礞石皂莢次之,今人已不敢用矣。痰本血液,非津水之類也,世以茯苓澤瀉利之;血屬有形,瘀積膜絡曲折之處,非潛搜默剔不濟也,世以大黃芒硝下之,大謬。著有《痰飲分治說》、《仲景抵當湯丸解》,具在集中,可以互覽。

白話文:

有時,久病虛弱的人會有痰液積聚在腸胃中。這種情況下,應增加清化痰液的藥物,比如枇杷葉、山楂、蒲黃、刺蒺藜、煅牡蠣、海蛤粉、海浮石、青黛、煅石膏,可以根據寒熱情況適當使用。活血藥物,最重要的是水蛭,其次是虻蟲、螞蟥、蠐螬。化痰藥物,硼砂最有效,其次是礞石、皁莢,但現在人們不敢用了。痰的本質是血液,不是津液一類的東西。一般用茯苓、澤瀉來利尿,但血液是有形的,瘀積在經絡彎曲的地方,不進行深入的疏導和清除是無效的。一般用大黃、芒硝來瀉下,這是大謬誤。我寫有《痰飲分治說》、《仲景抵當湯丸解》,收錄在文集中,可以相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