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中風有陰虛陽虛兩大綱

中風者,人間第一大病也,而《金匱》論之甚簡,吾初亦怪仲景之太率略矣。細考其義乃知察脈審證、施治之法,已提綱挈領而無遺也。後世論中風者,分中經、中腑,而口歪眼斜,流涎吐沫,偏枯不遂,四肢拘急,痿軟癱瘓,呼吸喘促,統列為中風之證,中臟而不辨其陰陽虛實也。大秦艽湯排風湯八風湯續命湯諸方,統列為治中風之方,而亦不辨其陰陽虛實也。

白話文:

中風是人間第一大病,但《金匱要略》卻論述得很簡略,我一開始也很疑惑為什麼仲景這麼隨便。仔細研究它的意思後,才知道它已經把診脈、審查證狀、施治的方法都重點提綱挈領地說全了。後世討論中風的人,把它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把口歪眼斜、流口水、說話不清楚、偏半身不遂、四肢拘緊、虛弱癱瘓、呼吸困難等症狀都歸類為中風的證狀,但沒有區分臟腑陰陽虛實。大秦艽湯、排風湯、八風湯、續命湯等藥方,都歸類為治療中風的藥方,但也沒有區分陰陽虛實。

河間以為火,東垣以為氣虛,丹溪以為濕熱生痰,未有辨別陰虛陽虛者;所立之方,終未有出小續命之範圍者也。王節齋始暢發陰虛之論,葉天士始重講陰虛之治,一洗前人慣用辛燥之習,而又遺陽虛一層矣。後靜讀《金匱》脈遲而緊,是陽虛之寒證也,其下系以口眼歪斜,四肢拘急,口吐涎沫諸證;脈遲而緩,是陰虛之熱證也,其下系以心氣不足,胸滿短氣,緩縱不收之證。黃連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血者,義與此同。

白話文:

河間先生認為火熱是病因,東垣先生認為氣虛是病因,丹溪先生認為濕熱生痰是病因,都沒有區分陰虛陽虛。他們所提出的治療方法,最終都沒有超出緩解病情的範圍。

王節齋先生首次提出陰虛的理論,葉天士先生首次重視治療陰虛,摒棄了前人習慣使用辛辣燥熱藥物的做法,但卻忽略了陽虛的一面。

黃帝內經《金匱》記載:脈搏遲緩而緊促,是陽虛寒證;其下連帶的症狀有口眼歪斜、四肢拘急、口吐涎沫等;脈搏遲緩而鬆弛,是陰虛熱證;其下連帶的症狀有心氣不足、胸悶氣短、虛弱無力等。

使用黃連瀉心湯治療心氣不足吐血,其原理與此相同。

前人所稱邪盛為真中風者,其所指之證,即皆在陽虛挾寒之條者也;所稱正虛為類中風者,其所指之證,即皆在陰虛生燥之條者也。故知陰虛、陽虛為中風兩大關鍵,而真之與類,正無庸瑣瑣也。何者?二證之本,皆由正氣大虛,轉運之權無以自主,而猝為時令升降斂散之氣所變亂,以失其常度也。

白話文:

前人所說的「邪氣過盛是真正的中風」,指的是陽氣虛弱夾帶寒邪的證候;「正氣虛弱是類似的中風」,指的是陰氣虛弱生出燥熱的證候。因此,陰虛和陽虛是中風的兩個關鍵因素,而「真」和「類」的區分並無太大的意義。因為這兩種證候的根本原因都是正氣虛弱,不能自主調節運行,而突然受到季節變化而導致的氣機升降失常。

陽虛者,遇寒冷之令,其陽氣不勝天氣之斂抑,故多病於秋冬;陰虛者,遇溫熱之令,其陰氣不勝天氣之發越,故多病於春夏。挾寒者,氣內結,多現外感之象,世遂以為真中矣;挾溫者,氣外泄,多現內虛之象,世遂以為類中矣。治之之法,虛有微甚,即藥有重輕,不待言也。

白話文:

身體陽氣虛弱的人,在寒冷的天氣裡,陽氣不敵天氣的收斂壓抑,因此容易在秋冬發病。身體陰氣虛弱的人,在溫熱的天氣裡,陰氣不敵天氣的發散增長,因此容易在春夏發病。

夾雜著寒邪的人,氣血凝結在體內,常表現出外感症狀,世人便誤以為是得了真正的外感病。夾雜著溫邪的人,氣血外泄,常表現出內虛的徵兆,世人便誤以為是內臟虛弱。

治療的方法,虛證有輕重之分,所以藥物的分量也有輕重之別,這是不言而喻的。

所尤當辨者,陽虛有陰盛,有陰不盛;陰虛有陽盛,有陽不盛。陰盛者為寒冷,治之以重熱,陰不盛為寒燥,治之以溫潤;陽盛者為燥熱,治之以涼潤,陽不盛為虛燥,亦治之以溫潤也。大抵陽虛之治,藥取其氣,氣重在辛;陰虛之治,藥取其味,味重在酸。而總須重佐之以活血。

白話文:

有,然逆,則反

何者?陽虛血必凝,非此無以撥其機;陰虛血必滯,非此無以通其道也。或曰:氣既虛矣,而復活其血,不速之脫乎?曰:固其氣則不脫矣。且活血者正以疏其機關,為氣之脫者闢歸之之路也。西醫謂病此者,腦中有水,或有死血。殊不知水者,陽衰而水凌也,死血者,陰虛而血沸也,皆中氣暴亂,激之以至腦也。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陽氣虛弱,血液就會凝滯,只有恢復陽氣才能疏通氣血;陰氣虛弱,血液就流動不暢,只有滋陰才能暢通經絡。有人說:氣都虛了,還要補血,不是讓血脫得更快嗎?回答說:補氣,血氣才能固住不脫。而且,活血就是為了疏通身體的機關,為氣血脫出時開闢一條回歸的道路。西醫認為這種疾病是腦子裡有水,或者有瘀血。殊不知水是由於陽氣衰弱而讓水液充斥,瘀血是由於陰氣虛弱而讓血液瘀滯,這都是因為中氣失調,導致水液和血氣衝擊到腦部而造成的。

上古之世,所謂真中,必感異風,猝傷腦氣,以致仆倒,稍延即內變五臟而不治矣。其證不數見,故仲景不論也。華佗《中藏經》、巢氏《病源候論》中有灸法,宜並考之。

白話文:

在古代,所謂的真中風,一定是因為遇到了異常的風氣,突然損傷了腦部的氣,導致人暈倒,稍有延誤就會使內臟發生變化而無法治癒。這種證候很少見,所以仲景沒有討論過它。華佗的《中藏經》和巢氏的《病源候論》中記載了灸法,可以參考。

2. 虛勞損極有內因外因兩大綱

虛勞損極,統謂之勞,《內經》論之詳矣。其緒旁見側出,令人難尋,惟四烏鰂骨一䕡茹丸一方,純從血分攻補,實開千古治勞之妙訣。《難經》剖析損至脈證傳變,補《內經》所未;至仲景則治法大備矣。小建中湯,治勞之初起也;復脈湯,治病後之陰虛不復也;薯蕷丸,治久病大虛,純補之劑也;大黃䗪蟲丸,治久病血痹,通脈生新之劑也。其義即發原於四烏鰂骨一䕡茹丸,諸方或攻或補,莫不從血分講求手法。

白話文:

體質虛弱、損傷嚴重,統稱為勞,這在《內經》中有詳細的論述。其餘論述散見各處,令人難以尋覓,只有四方烏鰂骨丸一方,專從血液方面進行攻補,實在開創了千古治療虛勞的妙訣。《難經》探討了虛勞的脈證傳變,補齊了《內經》的不足。到了仲景時代,治療方法更加完備。

小建中湯,用於虛勞的初期;復脈湯,用於病後陰虛不復;薯蕷丸,用於久病大虛,是純補益的藥劑;大黃䗪蟲丸,用於久病血痹,是通脈生新的藥劑。其治療原理皆源於四方烏鰂骨丸,各種方劑或攻或補,手法都從血液方面著手。

蓋勞病乃先因氣虛,久之氣不能運血,衛陽內陷,津液又為所燔灼,血行不能滑利,而因之瘀痹矣。東坦立補中益氣湯,是杜漸防微之意,非正治之法也。後世不明此義,以參、耆為補虛治勞之藥,往往氣壅不利,遂以為不受補矣。又或重任桂、附,而覺燥熱,遂以為不受溫矣。

白話文:

勞累所致的疾病,一開始是氣虛所導致。時間一長,氣無法運行血液,衛陽(保護人體的陽氣)內陷,體液也被焚燒消耗。血液運行不暢,進而導致阻塞和麻痺。蘇東坡創立的補中益氣湯,是為了預防疾病進一步發展的措施,而不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

後世的人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把人參和黃耆當作補虛治療勞累的藥物。結果常常導致氣鬱不暢,就以為身體不能接受補品。或者有些人過度依賴肉桂和附子(溫熱藥),導致燥熱,就認為身體不能接受溫補。

不但此也,人世真勞病少,假勞病多。吳師朗曾著《不居集》辨之,風寒咳嗽,飲食停滯,誤治以致吐血,因吐血而即用涼潤,遂逼入勞門矣。此等病治法,更宜重用溫散於攻血藥中,為其風寒邪氣為藥所逼,固結於血分也。

白話文:

不僅如此,人世間真正的實質性疾病其實不多,而假性疾病卻很多。吳師朗曾寫過《不居集》來討論這個問題。

如:原本是風寒感冒、消化問題,卻誤用寒涼藥物導致吐血,接著又使用涼潤藥物止吐,反而將風邪寒邪逼入體內,演變成虛勞的疾病。

面對這種情況,在用藥時應著重於溫散藥物和補血藥物的配合,因為風邪寒邪被藥物驅趕,導致其凝滯在血脈中。

近醫只用清涼澆灌,枉死累累,真可憫也!讀張石頑勞損門治案,悉仿烏鰂、䗪蟲之義,攻令便血、吐血,使瘀盡而病除;又有用辛溫透表之法,使汗出而邪盡,真開千餘年之矇昧,而上接仲景真傳者也。私嘗綜覈此病原委,凡由勞倦憂思內因而起者,亦必兼挾外邪,以正氣內陷,外邪即相隨而入也。其脈多弦芤,或緊澀。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只用寒涼藥物治療勞損,導致許多人枉死,實在令人哀憐!讀了張石頑關於勞損治療的案例,完全仿效烏鰂、䗪蟲的原理,用藥攻下便血、吐血,讓瘀血排除乾淨,從而治癒疾病;還有用辛溫發汗的方法,讓汗出而邪氣祛除乾淨,真正開創了千百年來的治療方法,繼承了仲景的真傳。我私下思考這個疾病的根源,凡是由勞累、煩惱等內因引發的,一定也會兼夾外邪,因為正氣內陷,外邪就會隨之侵入。其脈象多為弦緊、芤緊,或緊澀。

治宜補正而兼去邪,攻血以開結塞,生津以活脈絡,疏氣以鼓陽撐邪,補血以安中潤下。命門火虧者,兼用補火;脾肺氣虛者,略兼補氣。猶且不可重用補氣、驟用補火,更斷斷乎不可破氣也。

白話文:

治療上應該同時採取補正和祛除邪氣的方法。攻破淤血以疏通阻塞,生津液以濡潤經絡,疏通氣機以振奮陽氣驅邪,補血以安撫中部,滋潤下焦。命門腎火虧虛的,還要兼用補腎火的藥物;脾肺氣虛的,略微兼用補氣的藥物。但不可過度使用補氣藥物,也不可急用補腎火的藥物,更絕對不可攻伐正氣。

予每用溫散發表之藥,與沉銳攻血之藥,以開其絡而鼓其氣,佐以生津,使之脈絡滑利;佐以補火,使之元氣溫固,即補氣且少用矣,況破氣之降泄乎?況寒涼清肅之撲滅元陽乎?凡由風寒暑濕外因而漸致者,其脈多緊細,或弦滑,重用溫里發表以鼓陽撐邪,攻血理氣以開結降濁。不但補血降氣不可妄用,即生津補火,且不可濫施。

白話文:

我每次都使用性質溫熱,能促進發表的藥物,以及性質沉降,能攻下瘀血的藥物,來疏通經絡,激發氣機;並配合滋潤津液的藥物,使經絡通暢;又配合溫補陽氣的藥物,使元氣溫暖鞏固。況且補氣的藥物,還要少用一點,何況還用破氣的藥物來加重病情呢?何況用寒涼的藥物來清熱,會損傷元陽呢?凡是因風邪寒暑等外因而導致疾病的,其脈象多為緊細,或弦滑。應重視溫暖內部,促進發表的藥物,以振奮陽氣,驅邪;攻血活氣的藥物,以疏通結滯,緩解病情。不僅補血活氣的藥物不可亂用,即使滋潤津液、溫補陽氣的藥物,也要慎重使用。

何者?其人陽氣素弱者,至此必水飲內結;其人陽氣素盛者,至此必濕熱內菀。水結者,宜重宣散;熱菀者,宜兼涼泄。故生津、補火二者,皆微有不合也。至於用藥之法,甘酸者可取味,而苦辛者必取氣,氣走而味守也。內因之治,宜走守並用;外因之治,宜重用走。若苦辛用味,味厚不走,恐苦積而化燥,辛積而化熱,故連、柏、薑、桂,皆慎用之。

白話文:

甘、何其人皆可取,守其陰氣者,其可取陽氣者,皆陽而守其陰者,其皆陽而皆陰者其可取。 甘陽、何其人皆可陽取取 取陰陽,道,而,而,其,而 而,而 取,取 陰者,舉其人皆可陰取而人,可 道,其 而,而 陽者,舉其皆可,而 取,者, 者,其 取,其 而,其 發皆取,陽 而,者,,而 者,其,而 者可,者,。 而 其,發 其,,而 理,,,而 理,,而 理,發 陽, 取,取,者,, 而 而 2. 而

羌活藁本細辛威靈仙防風薄荷三稜莪朮薑黃鬱金、虻、䗪、蠐螬之屬,能散邪氣而不破正氣,能攻瘀血而又不壞新血,皆治勞之要品也。況近日外因勞病,多是寒濕下受,上入少陰腎經,命門真火為邪氣衝越,不得歸根,漸見上熱下痿,喘促泄泄,夢魘鬼交,其脈形尺中動弱,或弦澀,諸品尤為救命仙芝矣。《脈經》曰: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

白話文:

葛根、杜仲、細辛、威靈仙、防風、薄荷、三七、當歸、黃芪、附子、牛膝、地龍、僵蠶等藥物,既能驅散邪氣而又不損傷正氣,又能活血化瘀而又不損害新血,都是治療勞疾的要品。況且近來因外感而發生的勞病,大多是寒邪由下而上侵入少陰厥陰經,導致命門真火被邪氣衝擊,不能歸根,所以會出現上熱下寒、少氣促息、做夢與鬼交等症狀,其脈象表現為尺中動脈弱,或弦脈,這些藥物更能發揮救命仙草的作用。《脈經》說:脈沉而滑,表示下部有重壓,也表示背部疼痛。

即此脈、此病也。是理也,不但市醫無從夢見,即高明博雅之士,一聞此說,亦不免胡盧。醫法之失傳,豈一日耶!

白話文:

這是診脈和疾病的真諦。這樣有道理,不只是醫術淺薄的普通大夫不懂,就連博學多才的高明人士,在剛聽時也會覺得新奇。醫術的失傳,難道一天兩天的嗎!

篇中所敘要品諸藥,非謂專以諸藥成方也,謂此乃治病之正藥,當與補虛之藥並用為佐使也。世人於此病,只認定一虛字,全不推求所以致虛之故,無怪熟地當歸人參白朮龜板鱉甲豬髓羊腎,日日貪餌,至死不悟。若夫真正虛損,不挾外邪者,無論先天不足,後天戕賊,皆以金石之精、血肉之華,為填補妙品。

白話文:

這裡提到的各種藥物,不是說要專門用它們組成藥方,而是說這些是治療疾病的主要藥物,應該和補虛的藥物一起使用來輔助。世人對這個病,只認定一個「虛」字,完全不追究導致虛的原因,因此天天貪圖進補熟地、當歸、人參、白朮、龜板、鱉甲、豬髓、羊腎,到死也不明白。如果是真正的虛損,沒有夾雜外邪,無論是先天不足還是後天損傷,都可以用金石精華、血肉精華作為填補的良藥。

今人不敢用金石,而血肉不但取渣滓,間或偶用金石,亦屬鍛鍊太過,精氣全銷,只能傷人,不能益人矣。況不對證,其禍更烈。此正調所以絕響,而沉疴永無救挽之期也。予身患此,以重用石藥,得延殘喘,而韓飛霞自謂餌鹿䘒,以補先天缺陷,其效彰彰。此治真虛之法也,虛損病中之萬一耳!此外又有傳屍鬼注,世稱勞瘵,此乃䘌蝕怪證,不在虛勞之列。其治法須重用殺蟲攻血,亦不在虛勞治法之中,別出可也。

白話文:

現代人不敢使用金石藥物,而使用血肉類藥物卻不挑選渣滓,偶爾使用金石藥物,也鍛鍊過度,精氣耗盡,只能傷人,無法益人。況且不對症服用,其危害更大。這是正調法醫術失傳的主因,也因此重病永遠無法得到解救。我自身患有此病,由於大量使用石藥,得以延緩病情惡化,而韓飛霞自稱使用鹿茸來補益先天不足,效果顯著。這是治療真性虛證的方法,在虛損病中僅適用於極少數情況。此外還有傳屍鬼注,世稱勞瘵,此乃一種怪異疾病,不屬於虛勞範疇。其治療方法必須大量使用殺蟲攻血藥物,也不屬於虛勞的治療方法,可以單獨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