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6)

1. 虛實補瀉論

不皆治絡之胃耶?且《內經》之所謂升降出入,所謂守經隧,所謂疏氣令調,所謂去菀陳莝,非此義耶?《內經》又曰:寒之而熱者求之水,熱之而寒者求之火,所謂求其屬也。又曰:治病必求其本。受病為本,見證為標;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有客氣,有同氣。間者並行,甚者獨行。

此皆補瀉參用之大義也。

補瀉因虛實而定者也,補瀉之義既宏,虛實之變亦眾,請更舉先哲之論虛實者。華佗《中藏經》曰: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斷其臟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為臟虛也。

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隔滿悶,肢節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口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熱,瘡疽並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

看在何經,而斷其臟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瘙癢,肌肉䐜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看在何經,而正其時也。

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黏。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頰赤心忪,舉動顫慄,語聲嘶嗄,唇焦口乾,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

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險;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病人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張景岳曰: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此虛實之大法也。設有人焉,正已奪而邪方盛者,將顧其虛而補之乎?抑先其邪而攻之乎?見有不的,則死生系之,此其所以宜慎也。夫正者,本也;邪者,標也。若正氣既虛,則邪氣雖盛,亦不可攻,蓋恐邪未去而正先脫,呼吸變生,則措手無及。

故治虛邪者,當先顧正氣,正氣存則不致於害,且補中自有攻意,蓋補陰即所以攻熱,補陽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氣復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氣竭而命不傾者。如必不得已,亦當酌量緩急,暫從權宜,從少從多,寓戰於守,斯可矣。此治虛之道也。若正氣無損者,邪氣雖微,自不宜補。

白話文:

虛實補瀉論

中醫治療是否都針對胃經?《內經》所說的升降出入、守經隧、疏氣令調、去菀陳莝,不都是這個意思嗎?《內經》又說:寒邪導致發熱的,就要用寒涼(水性)來治療;熱邪導致發冷的,就要用溫熱(火性)來治療,這就是根據其屬性來治療。又說:治病一定要找出病根。致病的原因是本,出現的症狀是標;先發生的病是本,後發生的病是標。有外來的邪氣,也有自身的氣機失調。有時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有時只有單一原因。

這些都是補瀉方法運用的大原則。

補瀉的方法是根據虛實來決定的。補瀉的意義非常廣泛,虛實的變化也很多,下面引用前輩們關於虛實的論述。華佗《中藏經》說:疾病有臟腑虛實之分,還有上焦虛實、下焦虛實,各種表現都不一樣,需要仔細辨別。腸鳴、氣短、手腳冰冷、吃不下東西、嘔吐不止、皮膚枯燥、肌肉萎縮、耳目失聰、聲音嘶啞、走路氣喘、精神萎靡,這些都是五臟虛損的表現;診脈時,輕觸脈搏就跳動,按下去則微弱,觀察脈象在哪个部位,就能判斷是哪個臟腑虛弱。脈象沉細、弱微、短澀、軟濡,都屬於臟腑虛弱。

虛證就要補益,這是治療的常規方法!飲食過多、大小便困難、胸悶、關節疼痛、身體沉重、頭暈目眩、嘴唇腫脹、咽喉堵塞、腸鳴腹脹、皮膚麻木、突然氣喘乏力、偶爾寒熱交替、瘡疽一起發生、情緒悲喜不定、身體忽而衰弱、忽而強壯,氣機不暢,血行不暢,這些都是臟腑實證的表現;診脈時,無論輕按重按都脈象強盛的,就是實證。脈象長、浮、數、疾、洪、緊、弦、大,都屬於實證。

觀察脈象在哪个經絡,就能判斷是哪個臟腑。頭痛目赤、皮膚發熱骨頭冷、手腳舒緩、氣血瘀滯、長丹毒、咽喉腫痛,輕輕按壓就痛,用力按壓反而舒服,飲食如常,這是腑實;診脈時,脈象浮大而實的,就是腑實。皮膚瘙癢、肌肉腫脹、飲食消化不良、大便稀溏不止,診脈時,輕按脈搏覺得滑,重按脈搏覺得平,這是腑虛;觀察脈象在哪个經絡,就能確定治療時間。

胸膈痞滿、頭痛、吃不下東西、後腦勺沉重、咽喉不舒服、鼻涕口水黏稠,診脈時,左右寸口脈沉結、實大,這是上焦實證;臉頰發紅、心慌、身體顫抖、聲音嘶啞、嘴唇乾燥、口渴、氣喘乏力、面色蒼白、下巴腫脹,診脈時,左右寸口脈弱微,這是上焦虛證。大小便困難、飲食如常、腰腿沉重、腹部疼痛,診脈時,左右尺脈沉伏而澀,這是下焦實證。

大小便困難、飲食時好時壞、腰腿沉重、像坐在水裡一樣、走路困難、氣往上衝、睡眠不安,診脈時,左右尺脈滑而澀,這是下焦虛證。病人脈象微澀、短小,都屬於下焦虛證。

張景岳說:《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為實,精氣虧損則為虛,這是判斷虛實的大原則。如果有人,正氣已經虧損而邪氣又盛,是先顧及虛弱而補之呢?還是先攻邪氣呢?判斷失誤,就會關係到生死,所以一定要謹慎。正氣是根本,邪氣是表象。如果正氣已經虛弱,即使邪氣很盛,也不可以攻邪,因為擔心邪氣未除而正氣先衰,呼吸都困難了,那就無能為力了。

所以治療虛證夾雜邪氣的,應該先顧護正氣,正氣存在就不會危及生命,而且補益之中也包含著攻邪的意義,補陰就是攻克熱邪,補陽就是攻克寒邪。沒有正氣恢復而邪氣不退的,也沒有正氣耗盡而生命不危的。如果實在不得已,也應該權衡緩急,暫時採取應急措施,從少到多,以守為攻,這樣就可以了。這就是治療虛證的方法。如果正氣未受損,即使邪氣很微弱,也不應該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