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28)
卷一 (28)
1. 虛實補瀉論
又有人焉,肝氣壅實,妄言妄怒,既而脾氣受制,飲食減損,日就委頓,亦是實生虛者也。治法或姑從補中,然不兼以清膈,則必格拒不納矣。在仲景法,則汗後脹滿,是自虛而實,故用且疏且補之劑。五勞虛極,因內有乾血,是自實而虛,宿食脈澀,亦自實而虛,故一用大黃䗪蟲丸,一用大承氣湯。蓋乾血下而虛自復,宿食去而胃必和也。
此虛實相因而生之大略也。要之,相兼者與相因者,病之新久,胃之強弱,尤宜參伍加思,亦是診處之大關鑰也。更論虛實之兼挾,則表裡上下之分,又不可不知也。實在表而裡虛者,補其中而病自愈,以病之在外,胃氣充盛,則宜托出,且里弱可以受補,如發背、痘瘡之類是也。
實在裡而兼虛者,除其實而病自愈,以病之屬熱,倘攔補之,必助其壅,如彼虛人,得胃實與瘀血、宿食之類是也。病上實素下寒者,必揣其臍腹,而後吐、下可用;病下虛素上熱者,必察其心胸,而後滋補可施。此表裡上下之例也。雖然,今此所論,大概就病之屬熱者而立言已。
如病寒之證,亦不可不辨焉。經云: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蓋胃強則熱,胃弱則寒,此必然之理也,故寒病多屬虛者。然有如厥陰病之上熱下寒,此其上熱雖未必為實,而未得不言之猶有陽存,故涼溫並用,方為合轍矣。寒病又有陽雖虛而病則實者,固是胃氣本弱,然關門猶有權,而痼寒宿冷僻在一處,或與邪相併,或觸時氣而動,以為內實也。倘其初起滿閉未甚者,須溫利之;滿閉殊劇者,攻下反在所禁,唯當溫散之。
蓋以寒固胃之所畏,其實之極,必傷胃氣,遂變純虛耳!觀仲景太陰病及腹滿、寒疝之治,而其理可見也。然則病寒之實,必要溫補,固不可與病熱之虛,猶宜清滌者一例而論矣。《玉函經》曰:寒則散之,熱則去之。可謂一言蔽之已。是寒熱之分,誠虛實證治之最吃緊也。
病之虛實,藥之補瀉,各有條例,其略如此,而微甚多少之際,猶有不可計較者,實如張景岳氏之言焉。夫虛實之不明,補瀉之不當,而栩栩然欲療極重極險之病者,豈足與語醫哉!
要之,病之實,實有百也;病之虛,虛有百也。實之瀉,瀉有百也;虛之補,補有百也。而大旨總視胃氣之盛衰有無,以為吉凶之主。《內經》曰:五實死,五虛死。脈盛,(心也。)皮熱,(肺也。)腹脹,(脾也。)前後不通,(腎也。)悶瞀,(肝也。)此謂五實。脈細,(心也。
)皮寒,(肺也。)氣少,(脾也。)泄利前後,(腎也。)飲食不入,(肝也。)此謂五虛。其時有生者,何也?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全注云:此皆胃氣之得調和也。韙哉言乎!繆仲淳曰:穀氣者,譬國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胃氣一敗,則百藥難施。
白話文:
虛實補瀉論
有些人肝氣鬱結,表現為胡言亂語、暴怒,接著脾氣受損,食慾減退,日漸虛弱,這就是實證轉化為虛證。治療方法可以先從補益入手,但如果不配合清熱瀉火,藥物就難以吸收。張仲景的治療方法中,汗後脹滿屬於由虛轉實,所以要用既能疏通又能補益的藥物。五勞虛極,由於體內有瘀血,屬於由實轉虛;宿食導致脈象澀滯,也是由實轉虛,所以分別用大黃蟲丸和大承氣湯治療。因為瘀血排出後虛證自愈,宿食去除後胃氣就會恢復正常。
這就是虛實互相轉化的基本道理。總而言之,虛實兼夾、虛實相因,疾病的病程長短,胃氣的強弱,都應該綜合考慮,這是診斷治療的关键。再談談虛實兼夾,表裡上下的區分,也必須了解。表實裡虛者,補益裡證,疾病自然痊癒,因為病邪在外,胃氣充盛,應該將病邪托出,而且裡虛可以接受補益,例如發背、痘瘡等都屬於這種情況。
裡實兼虛者,應該先清除實證,疾病自然痊癒,因為病屬熱證,如果盲目補益,必然加重鬱結,例如虛弱的人,出現胃實、瘀血、宿食等情況。上實下寒者,必須仔細診察臍腹部位,然後才能決定是否使用吐瀉的方法;下虛上熱者,必須觀察心胸部位,然後才能使用滋補的方法。這就是表裡上下的治療原則。雖然,本文主要針對熱證論述。
寒證的辨證也不可忽视。《內經》說:氣實則熱,氣虛則寒。胃氣強盛則熱,胃氣虛弱則寒,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寒證大多屬於虛證。但像厥陰病的上熱下寒,上熱未必是實證,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陽氣,所以要寒溫並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寒證中也有陽氣虛弱而病情卻表現為實證的情況,這是因為胃氣原本就虛弱,但關元部位尚有餘氣,而痼寒宿冷卻局限於某一部位,或與外邪相合,或受時氣影響而發病,表現為內實。如果初期症狀為滿悶不甚嚴重,應該用溫和利通的藥物;如果滿悶非常嚴重,則不宜攻下,只能溫散。
因為寒邪最怕溫暖,實證發展到極點,必然損傷胃氣,最終轉化為純虛。觀察張仲景治療太陰病、腹滿、寒疝的方法,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寒證的實證,一定要溫補治療,不能與熱證的虛證,需要清瀉的治療方法等同視之。《玉函經》說:寒則散之,熱則去之,可以說是精闢地概括了這一點。所以寒熱的區分,確實是虛實證治中最關鍵的問題。
疾病的虛實,藥物的補瀉,各有規律,大致如此,但細微的差別,則難以一一計較,正如張景岳所說。如果不明虛實,補瀉失當,卻妄圖治療極其危重複雜的疾病,怎麼能稱之為醫生呢!
總而言之,疾病的實證有很多種;疾病的虛證也有很多種;實證的瀉法有很多種;虛證的補法也有很多種。但總的來說,都要觀察胃氣的盛衰有無,以此判斷吉凶。《內經》說:五實死,五虛死。脈盛(心)、皮熱(肺)、腹脹(脾)、前後不通(腎)、悶瞀(肝),這就是五實;脈細(心)、皮寒(肺)、氣少(脾)、泄利前後(腎)、飲食不入(肝),這就是五虛。為什麼有的時候還能活下來呢?因為漿粥入胃,泄瀉停止,虛證就能活;汗出後小便通暢,實證就能活。註解說:這些都是胃氣得到調和的結果。真是精妙的論述啊!繆仲淳說:穀氣就像國家的糧道,糧道斷絕,則萬眾潰散;胃氣敗壞,則百藥難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