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病在腸胃三焦大氣流行空虛之部與淫溢惉滯經脈膜絡曲折深隱之部其治不同

虞天民曰:水腫之病,因脾土氣虛,肝木氣逆,而水濕妄行也,雖有停痰留飲,實無鬱積脫固,故參、術為君,佐以清金、利濕、去熱,即有十全之功。彼黃腫者,或酒疸,或谷疸,沉積頑痰,膠固鬱結於中,土氣外溢而黃也。故以蒼朮厚朴香附陳皮之類,以平土氣之敦阜;鐵粉青皮之類,以平木氣之橫逆;加以麴櫱,助脾消積。黃退之後,再用參、術,以收全功。

白話文:

虞天民說:水腫這種病,是因為脾胃虛弱,肝氣逆行,導致水濕在體內亂跑,雖然有痰液和水氣滯留,但並非實質性的積聚或脫離固有位置。因此,用人參、白朮作為君藥,搭配清熱、利濕、去熱的藥物,就能達到全面的療效。那些黃腫的人,可能是因為酒疸、穀疸,導致頑固的痰液沉積,粘結成塊鬱結在體內,脾胃之氣外溢而導致黃疸。所以,用蒼朮、厚朴、香附、陳皮等藥物,來平穩脾胃之氣的過度旺盛;用鐵粉、青皮等藥物,來平息肝氣的橫逆;再加入麴櫱,幫助脾胃消食化積。黃疸退卻後,再用人參、白朮,以收取全功。

此標而本之之治也。若二病互易而治,禍不旋踵。

胡玉海曰:傷寒至舌苔黑,邪氣已入太陰,可更衣散下之。服之,或一周時,大便無有不解者。如服到解而不解之時,肝臟已無黏滯,毒盡歸於闌門,可即用大黃下之。何則?人之真陰藏於肝,大黃為脾經之藥,必待毒不沾連於肝,方可用之。如此分其先後,則真陰不傷,元氣易復也。

白話文:

胡玉海說:傷寒重到舌頭發黑,邪氣已經侵入太陰,這時可以更換藥方,使用下瀉的藥物。服用後,可能會過一段時間才見效,但大便一定會通暢。如果服藥到病症解除的時候,肝臟的腫脹已經沒有了,毒氣全部轉移到了腸道,這時就可以立即使用大黃來下瀉。為什麼呢?因為人體的真陰藏在肝臟,大黃是走肝經的藥物,必須等到毒氣不再連累到肝臟,才能使用大黃。這樣分清先後順序,就不會傷到真陰,元氣也更容易恢復。

按:此必先用甘寒生津、活血之劑,清血分之熱,使熱毒浮載於空分,乃可隨渣滓而俱下也。若毒在血脈,而攻其腸胃,則津氣俱傷,血分之菀毒愈滯著無出路矣。肝即血分也,脾即腸胃也。

白話文:

翻譯:

按照這個原則,必須先服用滋陰、活血的藥物,來清除血液中的熱毒,進而讓熱毒上浮到氣分,並隨著體內的廢物一起排出體外。如果熱毒滯留在血脈中,卻將其攻逐到腸胃,就會損傷津液和氣血,使得血液中的毒素更加鬱結,難以排出體外。肝與血分相同,脾與腸胃相同。

上二條,即氣分、血分之辨也。病在氣分,與在血分,其治自不可混。在氣分者,其邪氣虛懸,無所滯著,可以徑汗、徑下,邪氣即隨汗、下血出;若浸淫於脈絡曲折之處,惉滯不能流通,則必須提出歸於氣分,然後可以盡之,而不可徑行迅掃也。

白話文:

前面兩條,就是區分氣分和血分的辨別方法。疾病在氣分,和在血分,其治療方法自然不能混淆。在氣分者,其邪氣浮動不實,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可以用發汗、瀉下等直接的方法,邪氣就會隨著汗、血排出;如果邪氣滲入脈絡彎曲的地方,阻滯不暢,就必須先誘導它回到氣分,然後才能完全驅除,不能直接快速清除。

其所以提歸氣分之法,有用緩緩撐托之法,屢使微汗,以漸達於表;有用滋血生津之法,使津液充盈,浮載邪氣於表,然後一汗而盡之;有用輕輕攻下之法,屢使腸胃清空,膜絡邪氣逐節卸入腸胃,以漸而淨;又有用酸澀收斂之品,於大黃、芒硝、牽牛、巴豆之劑中,使腸胃四維膜絡之邪,舉吸攝出於空中,隨渣滓而俱下也。有用補血益氣之法以運之;有用破血化瘀之法以搜之。

白話文:

採用歸氣分的治療方法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緩緩撐託法: 逐漸促進氣血運行,反覆出微汗,使邪氣逐漸浮於表層。 滋血生津法: 補充津液,使津液充盈,托起邪氣至表,然後通過發汗將邪氣徹底排出。 輕輕攻下法: 反覆清腸通便,使腸胃清潔,邪氣逐漸從經絡卸入腸胃內,逐漸清空。 酸澀收斂法: 在含有大黃、芒硝、牽牛、巴豆等藥物的方劑中加入酸澀收斂的藥物,幫助吸收腸胃和經絡中的邪氣,隨糞便一起排出。 補血益氣法: 促進氣血運行,運走邪氣。 破血化瘀法: 化解血瘀,搜刮邪氣。

仲景以承氣治燥屎,以抵當治蓄血;痘疹家謂用紅花紫草,使血分鬆動而易透出。其義大可思也。

白話文:

張仲景用承氣湯治療大便乾燥,用抵當湯治療積血;治療痘疹,大家認為使用紅花、紫草,讓血液流通順暢,更利於透發。它的道理非常值得思考。

向來邪氣入臟入腑之說,腑臟即氣血之別名也。析而言之,有經絡之氣血,有臟腑之氣血。在經絡之氣分,為寒熱走注;在經絡之血分,為疼痛麻木。在腑,其神志清明;在臟,其神明昏憒也。夫邪氣漬入血分,與血液合為一體,是血液之質必壞矣。治之,必通泄其既壞之血液,或有黃臭汗出。

白話文:

過去認為邪氣侵犯內臟和腹腔的說法,內臟和腹腔實際上就是氣血的別名。仔細分析一下,有經絡中的氣血,有內臟中的氣血。在經絡中的氣的方面,表現為寒熱交替出現;在經絡中的血的方面,表現為疼痛麻木。邪氣侵犯腹腔,患者的神志清澈;邪氣侵犯內臟,患者的神志不清醒,昏昏沉沉。邪氣浸入血液,與血液混合為一體,這時血液的品質必定會受到損害。治療此病,必須通利排泄這些已經受到損壞的血液,可能會出現黃臭的汗液排出體外。

在經絡者,或下汙穢雜汁;在臟腑者,皆外邪之變亂血液也。若內傷之病,血液自壞,或為乾結,外為枯痿,內為血痹;或為濕腐,外為癰疽,內為五液注下;或為泛溢,血化為水,變見腑腫,即血分水分是也。在經絡猶有可治,在臟者,新血無從生,即敗血無從去矣。總由氣分之菀結太深太久,濁氣無所泄故也。

白話文:

在經絡上的病症,可能是因為汙穢雜汁下流所致;而在臟腑上的病症,都是外邪侵入體內,導致血液發生變亂所造成的。如果屬於內傷之病,血液就會自行損壞,有的會乾枯結塊,導致外部乾枯萎縮,體內出現血絡堵塞的症狀;有的會潮濕腐壞,導致外部出現膿瘡,體內出現五液下注的症狀;有的會溢散流動,血液變成水,導致身體浮腫,也就是血液和水分分開的現象。如果病症還停留在經絡上,還有治療的餘地;而如果已經進入臟腑,新生的血液無法產生,敗壞的血液無法排出。這一切都是因為體內的氣機結聚太深太久,濁氣無法排出所造成的。

治之必用前節托補諸法,使邪能撐出氣分,方有殺冀。蓋血分之病,總以氣分為出路也。

2. 身中腹中一股熱氣衝動者有虛實二因

朱丹溪曰: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此虛極也。火起九泉之下,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加降火藥服之,外以附子末津調貼湧泉,以引火下行。虞天民曰:此證果系勞怯之人,固從陰虛法治之矣;若壯實之人有此,則濕鬱成熱之候也。予嘗冒雨徒行衣濕,得此證,以蒼朮黃柏,加防己、牛膝等藥,作丸服之,而愈。

白話文:

朱丹溪說:有些人氣虛火旺,火候從腳底升起,流入腹部,這是陰氣衰竭的症狀。火候從地下升起,這種病十個中救不回一個。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清熱降火藥物服用,外面用附子末調和津液敷貼湧泉穴,引火向下走。虞天民說:這種症狀如果是因為勞累過度和膽怯造成的,當然用陰虛的治療方法。但是如果強壯健康的人出現這種症狀,則是濕氣鬱結化熱所致。我曾冒雨徒步行走,衣服濕透了,得了這種症狀,用蒼朮、黃柏,再加防己、牛膝等藥物製成丸劑服用,便治癒了。

後累治數人皆效。誤作陰虛,即成痿證死矣。竊維臨診以來,每見患寒濕之證,如筋骨疼痛,四肢困軟,咳嗽哮喘者,多自言有一股熱氣,從臍處上衝,繞背入心;或言有熱氣從腳心上衝少腹;或上衝腨髀,入於脊膂,更有直上腦面者,莫不自以為熱,求用涼潤滋陰之劑。

白話文:

後來連續醫治了多位患者,都取得了效果。但若誤認為是陰虛,就會發展成痿證而死亡。我自己在看診時,經常遇到患有寒濕病症的患者,像是筋骨疼痛、四肢無力、咳嗽哮喘等,他們大部分都自述有一股熱氣,從肚臍處向上衝,繞著背部進入心臟;或者說有熱氣從腳心向上衝到小腹;或向上衝到大腿、臀部,進入脊骨;更有直接衝到頭面部的,沒有人不認為自己是熱性,因此要求使用清涼潤澤的滋陰藥方。

予概置不顧,只照寒濕本證,再加入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威靈仙、生附子,在腳心者,加牛膝、苡仁,又佐以菖蒲、茜草、鬱金薑黃降香三稜莪朮活血之品。即吐血咳喘,證似勞怯者,亦皆酌用此法,無不應乎取效。可見此證,總由寒濕滿布經絡,衛氣不能暢達,而錯道以入於脈中;或抑遏於皮裡膜外夾縫之處,隨左升右降之大氣而轉旋也。

白話文:

我大致上不予理會,只針對寒濕的根本證型,再加入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威靈仙、生附子,足心痛的,加牛膝、苡仁,又輔以菖蒲、茜草、鬱金、薑黃、降香、三稜、莪朮活血的藥物。即便吐血咳喘,證型類似勞倦恐懼的,也都可以酌情使用這個方法,沒有不有效的。可見這種證型,全都是因為寒濕充滿經絡,衛氣不能暢通,而錯亂進入脈絡之中;或者被壓抑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的縫隙中,隨著左升右降的大氣轉動。

其自覺大熱者,固由此處之郁久,熱性太過,亦因體中寒濕氣盛,真陽已減,遂映之而倍覺其熱也。其從臍上衝者,臍乃小腸之部,人之飲食必待入小腸,始能化精氣以行脈中,化悍氣以行脈外,氣管血管皆由小腸上達心肺,而內通臟腑,外布周身。今寒客於小腸之脈外,玄府閉塞,飲食新化之熱氣,不能勻布三焦五經並行,而湧溢於脈中,遂覺熱盛於常矣。

白話文:

內部寒氣鬱發作怪餘氣,卻不能外達,故:

*而;

腹腹中原飢,外外,但非眼內,早

變變,血外幾內,人外反,外熱如中裡,

故其熱之起也,多在食遠,或天明陽氣上升之時,不似陰虛陽亢者,必發於日晡也;胸中多煩悶,四肢多惡寒無力,又不似陰虛陽亢者之煩躁不安,神氣浮越也。前賢論此者,丹溪家以為陰虛陽亢,東垣家以為陽氣下陷,未有指為寒濕者,而歷數生平所治,又無一不是寒濕,心竊疑之久矣。得虞氏此論,為之一快,累治皆效之語,信不誣也。

白話文:

鬱鬱寡歡,又煩躁不安,以為是鬱悶,又以為是濕氣。生平不是被濕氣所侵,就是被誣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