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發明欲補先瀉夾瀉於補之義

孫真人曰:凡欲服五石諸大湯丸補益者,先服利湯,以盪滌腸胃痰涎蓄水也。初亦贊此法之善,乃今益有味乎其言也。凡人服人參、白朮、黃耆、地黃而中滿者,皆為中有邪氣也。蓋服此藥之人,總因虛弱,虛弱之人,中氣不運,腸胃必積有濕熱痰水,格拒正氣,使不流通;補藥性緩守中,入腹適與邪氣相值,不能辟易邪氣,以與正氣相接也,故反助邪為患矣。

故凡服補益者,必先重服利湯,以攘闢其邪,以開補藥資養之路也;或間攻於補,必須攻力勝於補力,此非壞補藥之性也。如人參、白朮,合檳榔、厚朴用,即初力大損,合黃柏、茯苓、桃仁、木香用,乃分道揚鑣,清濕熱以資正氣者也。抑又有要焉,胃中痰水,不先滌去,遽行健脾補氣,氣力充壯,將鼓激痰水四溢,竄入經絡,為患更大。

每見有服補藥,反見遍身骨節疼痛;或有塊大如桃李,行走作痛;或肢節忽然不便;或皮膚一塊胕腫麻木,冷痛如冰,如刺如割;或脈伏結不調;人以為補藥將痰補住,非也,是補藥將痰鼓出也。張石頑謂:有一種肥盛多痰之人,終日勞動,不知困倦,及靜息,反困倦身痛者,是勞動之時氣鼓痰行,靜息即痰凝阻其氣血也。

夫痰飲既已竄入經絡,斷不能復化精微,從此敗痰流注,久郁腐壞,而癰痿、癱緩、痹痛、偏枯不遂之根基此矣。不知者,以為補藥之禍,非也,不肯攻泄之禍也。喻嘉言亦謂:痰盛之人,常須靜息,使經絡之痰退返於胃,乃有出路,不宜貪服辛熱之劑,反致激痰四潰,莫由通泄也。

然但禁辛熱,不如用苦澀沉降之劑,輕輕頻服,以吸攝膜絡之濁惡,挾之而俱下,斯胃中常時空淨,而可受溫補,亦不妨辛熱矣。凡藥味辛麻者,最能循筋而行,亦最能引痰入絡也。

白話文:

想要補益身體,就必須先瀉掉體內多餘的邪氣,這是補益的關鍵。

孫真人說:服用五石散等大劑量的補益藥物之前,必須先服用瀉下湯劑,以清除腸胃中的痰涎積水。我一開始就認同這個方法的優點,現在更覺得他的說法很有道理。許多人服用人參、白朮、黃耆、地黃等補藥後,反而感到腹脹滿悶,這是因為體內存在邪氣的緣故。服用這些補藥的人,大多體質虛弱,虛弱的人中氣運行不暢,腸胃中往往積聚濕熱痰水,這些邪氣阻礙了正氣的運行,使補藥無法發揮作用。補藥性質平和緩慢,進入腹中後正好遇到邪氣,無法驅散邪氣,與正氣相結合,反而助長邪氣,導致病情加重。

因此,服用補益藥物之前,必須先服用大量的瀉下湯劑,以清除邪氣,為補藥的吸收創造條件;或者在補益的過程中間或加入攻邪的藥物,但必須保證攻邪的力量大於補益的力量,這並不是破壞補藥的功效。例如,人參、白朮可以與檳榔、厚朴一起使用,雖然一開始藥力會減弱,但與黃柏、茯苓、桃仁、木香等藥物搭配使用,就能清利濕熱,滋養正氣。更重要的是,胃中的痰水如果不先清除乾淨,就貿然服用健脾益氣的藥物,雖然氣力會增強,卻會導致痰水四溢,竄入經絡,造成更大的危害。

經常見到有人服用補藥後,反而出現全身骨節疼痛;或長出像桃李般大小的腫塊,行走疼痛;或肢體關節突然不靈活;或皮膚局部腫脹麻木,冰冷疼痛,如同刀割針刺般;或脈象沉伏細弱,脈絡不通;有些人以為是補藥把痰液堵住了,其實不是,而是補藥把痰液鼓動出來了。張石頑說:有些肥胖多痰的人,整天勞動,不知疲倦,但一旦休息,反而感到疲倦疼痛,這是因為勞動時氣血運行將痰液帶動,休息時痰液凝滯阻礙了氣血的運行。

痰飲一旦竄入經絡,就無法再轉化成精微物質,久而久之,這些敗壞的痰液積聚腐敗,就會導致癰疽、痿弱、癱瘓、痹痛、半身不遂等疾病。那些不知道的人,以為這是補藥的禍害,其實不然,這是因為不肯先攻泄邪氣的緣故。喻嘉言也說:痰盛的人,應該多休息,使經絡中的痰液回歸到胃中,才能排出體外,不宜服用辛熱的藥物,以免刺激痰液四處蔓延,無法排出。

然而,單純禁止辛熱藥物不如服用苦寒收斂的藥物,少量多次服用,以吸附經絡中的濁邪,將其排出體外,這樣胃中就能保持乾淨,才能接受溫補,也可以適量服用辛熱藥物。凡是辛辣麻醉的藥物,雖然能沿著筋脈運行,但也最容易將痰液引導入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