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2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4)

1. 伏邪皆在膜原

膜原者,夾縫之處也。人之一身,皮里肉外,皮與肉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膜托腹裡,膜與腹之交際有隙焉,即原也;腸胃之體皆夾層,夾層之中,即原也;臟腑之系,形如脂膜,夾層中空,即原也;膈盲之體,橫隔中焦,夾層中空,莫非原也!原者,平野廣大之謂也。故能邪伏其中,不礙大氣之往來,古書所謂:皮中淫淫如蟲行。

及行痹、周痹,左右上下相移者,皆在皮肉夾縫之中也。藥力亦復不能直達其處,何者?藥力不過鼓正氣以攻邪。今氣道寬大,中雖有邪,而正氣仍綽有可行之道,即不必與邪氣相值矣。若夫吳又可所謂:瘟疫之邪,盈溢膜原,是邪氣自行發動,與正氣相觸也。猶以外皮既堅,內膜亦固,中道寬大,疏泄維艱,故有屢淤到胃、屢泄始盡之法,更有必俟復淤到胃,方能再下之議,此從里泄也。葉天土治溫熱,有再從里托於表之說,是從外泄也。

故養生者,只當閉密,使邪勿入膜原。即入膜原,必待發病,邪氣舒張,始能攻泄,當其未發,邪正相避,無從著力。故《難經》謂: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所在而取之。即俟其既動而後治之之義也。既動則有所動之專經,而可施專攻矣。《內經》四時之傷,伏氣為病,皆伏於膜原也。

吳又可既知有膜原之事,又力斥伏氣之非,謂:人身之中,何處可客邪伏,越時許久,而後發耶?仍未徹膜原之情形者也。夫果百邪皆即傷即病,是人身只有邪傷膚表之病,何以有邪在膜原之病?且如人之一病,累愈累發,,或一年,或數年,不能除根者,當其暫愈,豈非內伏之明驗耶?其所伏,必不在呼吸之沖道,亦必不在血氣之細絡,而必在空闊無所拘束之部,此即膜原是也。

然而邪又何以遽入膜原也?曰:其由皮毛入者,方始中於表也,必發寒熱;由呼吸入者,其始中於肺也,必發嗆咳;中於胃也,必發嘔滿。或以其勢微而忍之,或攻之而未盡,適遇勞力汗出,及與房室,膜原之中大氣暫虛,遂攝入之而不覺矣。亦有不發寒熱、咳、嘔,而浸潤漸漬以深入者。

邪入膜原,身中即隱隱常不自在,或頭痛暈眩,或身常汗出,或常畏寒畏熱,或驟苦氣短,不能任勞,或四肢少力,或手心常熱,或小便赤澀,或大便常泄,或大便常秘,或飲食不消,或飲食倍增,或口常渴,或口淡少味,或舌苔倍厚,或夜不成眠,或多夢紛紜。及其發也。

隨邪毒之微甚,正力之強弱,而變化焉。寒化為溫者,其陽盛也;風化為泄者,其陰盛也;暑化為瘧者,發於表也;濕化為咳者,發於里也;更有發為痹痛,身中累累如桃李核,久不愈者;有發為癮疹,發於一肢一臠,逐年應期即發,不得斷根者。嘗治此證,疏表清裡,展轉搜剔,久而乃效。

白話文:

膜原是指人體組織間隙,例如皮膚與肌肉之間、腹膜與內臟之間、腸胃夾層、臟腑間的脂膜層以及橫膈膜等處的縫隙。這些縫隙猶如廣闊的平原,邪氣容易潛伏其中,不易被察覺,古書形容為“皮中淫淫如蟲行”。

行痹、周痹等疾病,症狀在身體各處遊走遷移,皆因邪氣藏匿於皮肉夾縫之中。藥物難以直接到達這些部位,因為藥物主要作用是增強正氣來攻邪,而正氣在較寬廣的通道中通行無阻,不必與邪氣直接接觸。但瘟疫等邪氣則不同,它們能充盈膜原,直接與正氣衝突。由於皮膚和內膜堅固,而膜原通道寬廣,疏泄邪氣不易,因此常需多次嘔吐或腹瀉才能將邪氣排出(從裡泄)。也有一些治療溫熱病的方法,是從外將邪氣逼出(從外泄)。

養生之道,應當注重閉合肌膚,防止邪氣入侵膜原。如果邪氣已入膜原,必須等到發病,邪氣擴散,才能採取攻泄之法治療。在疾病尚未發作時,邪正相避,難以著力治療。《難經》中提到溫病的脈象,遊走於各經脈,難以確定具體病灶,應待其症狀顯現後再對症下藥。

吳又可雖然認識到膜原的存在,卻否認伏氣的說法,認為人體哪個部位能容納邪氣潛伏很久才發病呢?他對膜原的認識不夠全面。如果所有邪氣都是即傷即病,那就不會有邪氣潛伏在膜原的疾病了。一些疾病反覆發作,甚至持續數年難以痊癒,在暫時痊癒期間,邪氣就潛伏於體內。這些邪氣肯定不會藏在呼吸道或血管中,而是在寬闊無拘束的膜原之中。

邪氣是如何進入膜原的呢?從皮毛入侵,會首先出現表證,如寒熱;從呼吸道入侵,會首先影響肺部,出現咳嗽;從胃部入侵,會出現嘔吐腹脹。如果邪氣較弱,或治療未徹底,又遇到勞累汗出或房事,膜原中的正氣一時不足,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有些邪氣入侵沒有明顯的寒熱、咳嗽、嘔吐等症狀,而是慢慢浸潤深入。

邪氣入膜原後,病人會感覺身體隱隱不適,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多汗、畏寒畏熱、氣短、乏力、手心發熱、小便赤澀、大便溏瀉或便秘、消化不良、食慾亢進或減退、口渴或口淡無味、舌苔厚膩、失眠多夢等症狀。發病後,症狀的表現形式,取決於邪氣的輕重和正氣的強弱。例如,寒邪化為溫熱,是陽氣盛;風邪化為泄瀉,是陰氣盛;暑邪化為瘧疾,是表證;濕邪化為咳嗽,是裡證;還可能出現痹痛,身體上出現許多腫塊,久治不愈;或出現癮疹,一年復發一次,難以根治。治療此類疾病,需要疏表清裡,反覆治療,才能見效。

因為邪氣在膜原,不在肌膚腠理之間,又只發作於某一部位,所以容易躲避藥力。即使治癒後,中氣也會虛弱。《千金方》中治療腫脹,也需將其治虛,才能痊癒,道理相同。治療需先疏散表邪,再清泄裡邪,在邪氣外發時疏散,內留時清泄,反覆疏散清泄,邪氣才能清除乾淨,但病人也會因此虛弱,這取決於治療方法是否得當。有時即使調理後,邪氣餘毒仍會復發,需要再次攻泄治療,才能徹底痊癒。

膜原之邪確實不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