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二下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7)

1. 弦脈反為吉象說

舊皆以弦為百病之忌脈,今伏思之,亦有以弦為吉者。此必其始,脈來指下累累,斷而不續,得藥後脾、脾氣續,而脈形通連也;其始寸不下關,或尺不上寸,或兩頭有脈,關中不至,其後三焦氣通,而脈形挺長也;其始潎潎浮泛,空而無根,其後腎氣歸元,而脈形厚實也;其始沉弱無力,萎靡不振,其後肝、脾氣旺,而脈勢強壯也;其始渙散無邊,模糊不清,其後陰回氣聚,而脈形堅斂也;其始細數無神,起伏不明,其後陽回氣充,而脈勢暢大,能首尾齊起齊落也。此皆以弦為敗脈之轉關,以其氣由斷而續,由屈而伸,由空而實,由散而聚,由衰而振也。

其不謂之長,而謂之弦者,陰陽初復,其氣只能充於脈管之中,使脈形為之挺亙而有力,尚未能洋溢脈管之外,使脈勢條暢溫潤而有餘也。仲景曰:傷寒吐下後,不大便五六日,循衣妄撮,譫語不識人,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又曰:汗多重發汗亡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又曰:痙病,脈伏堅,發汗後,其脈浛浛如蛇,暴腹脹大者欲解。慎柔曰:虛損,六脈和緩,服四君、保元,熱退而脈漸弦,反作瀉下血,此陰火煎熬,血結經絡者,邪從下竅出也;有作傷風狀者,邪從上竅出也。又曰:緊數之脈,表裡俱虛,緊猶有胃氣,數則無胃氣。喻嘉言解仲景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謂:久利邪氣深入陰分,脈當沉弱微澀,忽然而轉見弦,是少陽生髮之氣發見,生機宛然指下。此皆以弦為吉之義也。

故久病之人其脈弦緊有力者,是真氣內遏而有根也,此尤當於尺部占之,病勢困篤,寸關或結或陷,而尺中充長弦實起伏有力者,根本未動也。何者?真氣不能充達於上,即當蓄積於下也。世只知尺脈忌弦,而不知尺脈不當忌弦,而忌緩、忌滑也。緩者,呆軟無氣也;滑者,斷而不續也。

所謂忌弦者,孤硬之謂也,非長實之謂也。

白話文:

弦脈反為吉象說

古人普遍認為弦脈是百病的禁忌之脈,但仔細思考,弦脈也有吉利的徵兆。這必須從脈象的變化來觀察:

一開始,脈搏在指下摸起來一跳一跳的,斷斷續續,服藥後脾胃之氣恢復,脈象便變得通暢連貫;或者,一開始寸關尺三部脈象不連貫,例如寸脈不到關脈,或尺脈不到寸脈,或者兩端有脈搏,中間卻沒有,之後三焦之氣通暢,脈象就變得挺直有力;或者,一開始脈搏浮泛空虛,沒有力量,後來腎氣恢復,脈象就變得厚實有力;或者,一開始脈搏沉弱無力,萎靡不振,後來肝脾之氣旺盛,脈象就變得強壯有力;或者,一開始脈搏渙散無邊,模糊不清,後來陰氣回歸,氣血凝聚,脈象就變得堅實收斂;或者,一開始脈搏細數無神,起伏不明顯,後來陽氣回升,氣血充盈,脈象就變得強大有力,起落規律。這些情況都說明弦脈是病脈轉變的關口,因為氣機由斷續變為連續,由彎曲變為伸展,由空虛變為充實,由散亂變為凝聚,由衰弱變為強盛。

之所以稱之為弦脈而非長脈,是因為陰陽之氣開始恢復,氣血只能充盈於脈管之中,使脈象挺直有力,還沒有充盈到脈管之外,使脈象變得順暢溫潤而有餘力。

張仲景說:「傷寒吐瀉後,不大便五六天,胡亂抓衣裳,神志不清不認識人,呼吸微促眼睛直視,脈象弦者能活,脈象澀者必死。」又說:「出汗太多,再次出汗損傷陽氣,神志不清,脈象短者必死,脈象自然和緩者不死。」

又說:「痙攣病,脈象隱伏堅實,發汗後,脈象像蛇一樣蠕動,腹部脹大者將要痊癒。」慎柔說:「虛損,六脈和緩,服用四君子湯、保元湯,熱退後脈象漸漸轉為弦脈,反而出現瀉下出血,這是陰虛火旺,血液凝結在經絡中,邪氣從下部排出;有些表現為傷風感冒的症狀,邪氣則從上部排出。」又說:「脈象緊數,是表裡都虛弱,緊脈還帶有胃氣,數脈則沒有胃氣。」喻嘉言解釋張仲景關於下痢脈象反轉為弦脈,發熱出汗者能自愈的說法,認為:「久痢邪氣深入陰分,脈象應該沉弱微澀,忽然轉為弦脈,這是少陽之氣生髮的表現,生機勃勃地展現在指下。」這些都說明弦脈可以是吉利的徵兆。

所以,久病的人如果脈象弦緊有力,這是真氣內在遏制而有根基的表現,尤其應該在尺脈上觀察。如果病情危重,寸關脈沉陷或結滯,而尺脈充實有力,弦數有力,則說明根本沒有受到損害。這是因為真氣不能到達上部,就會積蓄在下部。世人只知道尺脈忌諱弦脈,卻不知道尺脈不應該忌諱弦脈,而應該忌諱緩脈和滑脈。緩脈是呆滯軟弱沒有氣力,滑脈是斷斷續續的。

所謂忌諱弦脈,是指脈象孤硬,而不是指脈象充實有力。

2. 浮脈反宜見於閉證說

浮泛無根之脈,氣之外越也,卻宜於閉塞不通之證,若多汗與滑泄者見之,反為氣散氣脫,而不治矣。故傷風化熱,久不得汗,熱灼津干,肌膚悗𤍜,肺氣迫塞,呼吸喘促。其脈每趯趯於皮毛之間,而不見起伏,不分至數。所謂汗出不徹,陽氣怫鬱在表;又所謂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者也。

以酸甘入辛散劑中,津液得回,大氣得斂,即汗出而脈盛矣。何者?氣必一吸而後能一噓也。若夫溫熱之病,汗出不止,而浮滑數疾,是真陰內脫也;傷寒邪深,脈微欲絕,得藥後脈暴浮,與下利甚而脈空豁,是真陽內脫也;困病日久,屢次反復,其脈漸見浮薄,是陰陽並脫也。大抵此脈,久病沉困痿倦,與外感新病得汗下後,俱不宜見。

其久病,間有因於燥痰,痰結便秘,氣浮而然者,所謂滑而浮散,攤緩風,用清痰理氣,脈轉沉弱,無慮也;若藥不應,又常汗出,必死。新病,有傷寒、瘧疾,斷谷數日,胃氣空虛而然者,督令進食,脈即沉靜矣。所謂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也;不能進食,與食即注下者死。

蓋浮薄者津空也,津空而氣結者生,津空而氣散者死。

白話文:

浮脈反宜見於閉證的討論

浮而無力的脈象,是氣機外泄的表現,但卻反而適合於閉塞不通的病症。如果多汗或滑瀉的病人出現這種脈象,反而表示氣散氣脫,預後不良。例如,傷風感冒導致發熱,久久不能出汗,熱邪灼傷津液,皮膚乾燥粗糙,肺氣阻塞,呼吸急促,脈象常常浮于皮毛之間,沒有明顯的起伏和脈搏跳動次數。這是因為汗出不暢,陽氣鬱滯於體表;或者正氣積聚於內臟,邪氣浮於體表,與皮毛相通的緣故。

此時,使用酸甘入辛散的方劑,可以使津液回歸,斂收元氣,就能出汗且脈象有力。這是因為氣機的出入是相互依存的,吸氣之後才能呼氣。然而,溫熱病患者如果汗出不止,脈象浮滑數疾,則表示真陰內脫;傷寒邪氣深入,脈象微弱欲絕,服用藥物後脈象突然浮起,或者腹瀉嚴重且脈象空虛,則表示真陽內脫;久病纏綿,反覆發作,脈象逐漸浮弱,則表示陰陽兩虛。總而言之,這種浮脈,在久病體虛、倦怠以及外感疾病痊癒後見汗出後,都不應該出現。

久病患者,有時因燥痰、痰結便秘導致氣機上浮,脈象滑而浮散,治療上應以清痰理氣為主,脈象轉為沉弱則無大礙;但如果藥物無效,且持續出汗,則預後不良。新發疾病,如傷寒、瘧疾,病人禁食數日,胃氣虛弱,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此時應督促病人進食,脈象就會恢復沉靜。意思是說,稀粥進入胃中,就能救活虛弱的人;不能進食,或者進食後立即腹瀉,則預後不良。

總之,脈象浮弱表示津液不足,津液不足而氣機鬱結尚可生存,津液不足而氣機外散則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