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二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6)

1. 牢脈本義

牢脈者,沉陰無陽之脈也,是寒濕深入肝脾;肝脾之體,其腠理為瘀血布滿而脹大也。故其證氣呼不入,稍動即喘,兩脛無力,腰強不便,兩脅㽲脹,皮膚微胕似腫,最易出汗,聲粗氣短,喉中介介不清,皆肝脾氣化內外隔絕所致,以其本體內塞,氣無所輸也。近年迭診四人,大率是憂思抑鬱之士也。

一以會試留京苦讀,冬寒從兩足深入上攻,立春之日,忽覺兩腿無力,行及數武,即汗大出、氣大喘,延至長夏,痿廢胕腫,五液注下。一以久居卑濕,經營傷神,春即時覺體倦食少;夏遂全不思食,體重面慘,腰下無汗,身冷不溫,行動即喘,肢軟腰痠,不能久坐;入冬痿廢,次春不起。

一以經營勞力,又傷房室,寒濕內漬;夏患咳嗽,誤用清肺,咳極血出;入秋遂唾血沫,色赤如朱,遍身微胕似腫,行動即喘,汗出如注,膚涼不溫,醫仍作內熱,治以清泄,秋分不起。一以被劾褫職,先患遍身胕腫,氣促喘急,日夜危坐,不能正臥,醫治暫愈,仍覺聲粗氣浮,兩腿少力,秋分復發,無能為矣。

此四人者,其脈皆沉大而硬,以指極按至骨,愈見力強沖指而起,雖盡肘臂之力以按之,不能斷也。指下或弦緊不數,或渾濁帶數,或渾濁之中更帶滑駛,指下如拖帶無數黏涎也。兩寸皆短,兩關先左強右弱,後左右皆強,或右強於左,中間亦有時忽見和緩,而未幾仍歸於牢,且或更甚於前日也。大便不硬而艱秘不下,仲景所謂腹滿便堅,寒從下上者也。

推其本原,大率是體質強壯,氣血本濁,加以濕邪深漬,原籍肝脾正氣以噓吸而疏發之,而乃勞以房室,抑以憂思,久之肝脾正氣內陷,不能疏發,而寒濕遂乘虛滯入肝脾之體矣。血遂凝於腠理,不得出入,而體為之脹滿腫大矣。血凝而堅,氣結而濁,故脈為之沉伏堅大也。

何以知其為肝脾脹大也?凡六腑五臟,皆有脈以通行於身。寒濕之邪,由脈內傳於臟,臟氣分布之細絡,閉塞不得輸泄,而氣專注於大脈矣。肝脾主血,其體堅實而澀,最易凝結,故鬥毆跌僕瘀血內蓄之人,其脈多有沉弦而大,重按不減者。又瘧疾死者,西醫謂肝脾脹大,倍於常人。

(《千金翼方》第二十六卷末,有瘧證不能俯仰,目如脫,項似拔。葉天士《臨證指南》亦謂瘧疾腰痛脹為肝病,是中醫早有此說矣。西醫謂此即瘧母,殊未是。)每診久瘧敗證,脅脹腰急,其脈亦多是沉大而弦,重按不減也。且見是脈者,多死於秋,或死於春,罕見死於正冬、正夏者。

肝、脾受克之期,於病機尤宛然可徵者也。當微見未甚之時,急用芳香宣發之劑,疏化寒濕,舒肝醒脾,佐以苦降淡滲,使寒從下上者,仍從下出;加以行血通絡,使腠理瘀痹者,漸得開通,或可挽回一二。峻藥急服,非平疲之法所能為力也。

白話文:

牢脈本義

牢脈是指脈象沉而陰虛無陽的脈象,這是寒濕之邪深入肝脾所致。肝脾的組織結構因瘀血充塞而腫脹。因此,患者會出現氣息不通暢,輕微活動就氣喘,兩腿無力,腰部僵硬不適,兩脅脹滿,皮膚略微浮腫,容易出汗,聲音嘶啞氣短,喉嚨有異物感不清爽等症狀,都是因為肝脾的氣化功能內外隔絕造成的,根本原因是體內阻塞,氣血無法運行輸布。近年來診治的四位患者,大多是憂思鬱鬱的文人。

其中一人因會試後留在京城苦讀,冬天寒邪從雙腳侵入,向上蔓延,立春之日,突然感覺兩腿無力,走了幾步就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延至長夏,肢體痿廢腫脹,體液大量流失。一人長期居住在潮濕陰冷的地方,操勞傷神,春天就感覺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夏天完全不想吃東西,身體消瘦,面色蒼白,腰部以下不出汗,身體寒冷,行動就氣喘,肢體軟弱,腰痠背痛,不能久坐;冬天病情加重,到第二年春天就去世了。

一人因勞累過度,又房事過度,寒濕內侵;夏天患咳嗽,錯誤地服用清肺藥物,咳嗽劇烈到咳血;入秋後又吐血沫,顏色鮮紅,全身輕微浮腫,活動就氣喘,汗出如注,皮膚冰冷,醫生誤認為是內熱,用清泄的方法治療,秋分時節去世了。一人因被彈劾罷官,首先出現全身浮腫,氣促喘急,日夜只能危坐,不能平臥,經治療暫時好轉,但仍然感覺聲音嘶啞,氣息浮淺,兩腿無力,秋分再次發作,最終無力回天。

這四位患者,他們的脈象都是沉而大且硬,用手指用力按壓到骨頭上,還能感覺到強烈的脈象衝擊手指,即使用盡全力按壓,也無法阻斷脈搏。指下有時感覺弦緊而脈搏不規則,有時感覺脈象渾濁且脈搏頻數,有時在渾濁中又帶有滑利,指下感覺像拖著黏膩的涎液。寸關尺三部脈,寸脈都短,關脈初期左側強而右側弱,後期左右都強,或右側強於左側,中間有時會突然出現和緩,但不久又恢復牢脈,甚至比之前更嚴重。大便不硬卻排便困難,這正如張仲景所說「腹滿便堅,寒從下上」的症狀。

追溯其病因,大多數是因為體質強壯,氣血原本就濁,再加上濕邪深漬,原本依靠肝脾的正氣來調節疏通,卻因房事過度,憂思過度,久而久之,肝脾的正氣內陷,不能疏通,寒濕之邪乘虛而入肝脾。血液凝滯在組織間隙,不能通行,導致身體脹滿腫大。血液凝滯而堅硬,氣機鬱結而濁濁,因此脈象表現為沉伏堅大。

怎麼知道是肝脾腫大呢?凡是六腑五臟,都有經絡脈氣通行於全身。寒濕之邪,通過經絡傳入臟腑,臟腑氣機分布的細小經絡阻塞不通,氣血就會集中在大脈上。肝脾主血,其組織堅實而澀滯,最容易凝結,所以那些因鬥毆跌僕而瘀血內蓄的人,脈象多表現為沉弦而大,重按不減。而且瘧疾死亡的病人,西醫認為肝脾腫大,比常人大很多。

(《千金翼方》第二十六卷末,記載瘧疾患者不能俯仰,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好像要斷掉。葉天士《臨證指南》也說瘧疾腰痛脹滿是肝病,這是中醫早有的說法。西醫認為這是瘧母,並不完全正確。)每當診治久治不愈的瘧疾,患者脅脹腰痛,脈象也多是沉大而弦,重按不減。而且出現這種脈象的患者,大多死於秋天或春天,很少死於嚴冬或盛夏。

肝脾受克的時期,在發病機理上尤其明顯。當疾病初期症狀尚不嚴重時,應及時使用芳香宣發的藥物,疏散寒濕,舒肝健脾,輔以苦味下降、淡味滲濕的藥物,使寒邪從下向上走的邪氣,仍從下排出;再加上活血通絡的藥物,使組織間隙瘀滯的症狀,逐漸得到疏通,或許可以挽回一些。使用峻猛的藥物,不是一般疲勞的治療方法所能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