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五 (3)
卷五 (3)
1. 仲景抵當湯丸大黃䗪蟲丸
時醫無術,不議病而議藥,無問病之輕重,但見藥力之稍峻者,遂避之如虎,而不察其所為峻者,果何在也?故病之當用攻者,輕則桃仁、桑皮,重則大黃、芒硝,再重則寧用牽牛、巴豆,而所謂䗪蟲,虻蟲、水蛭、蠐螬,則斷斷乎不敢一試。何者?其認病、認藥皆不真,故但取輕者以模稜了事也。
誤人性命,豈淺鮮耶!夫牽牛、巴豆等藥,直行而破氣,能推蕩腸胃有形之渣滓,而不能從容旁滲於經絡曲折之區,以疏其瘀塞也。故血痹之在經絡臟腑深曲之處者,非抵當輩斷不為功,而誤用硝、黃、牽牛、巴豆,直行破氣,是誅伐無過矣。
且血痹而破其氣,氣虛而血不愈痹耶?世之樂彼而惡此者,亦曰虻蟲、水蛭有毒耳?牽牛、巴豆獨無毒耶?竊以狂夫一得,為天下正告之曰:牽牛、巴豆破氣而兼能破血者也,其行直而速,病在腸胃直道之中,而未及四滲,則以此下之愈矣;若血絡屈曲,俱有瘀滯,非虻、蛭之橫行而緩者不能達也。
虻、蛭止攻血,略無傷於氣,且其體為蠕動之物,是本具天地之生氣者,當更能略有益於人氣也,有氣則靈,故能屈曲而旁達也。海藏云:妊娠蓄血,忌抵當、桃仁,只以大黃合四物服之,則母子俱可無損而病愈。以胎倚血養,故不得以虻、蛭破血太急也。然胎亦借大氣舉之,若氣虛者,又不如抵當、桃仁加補氣藥之為穩矣。
白話文:
時下的醫生缺乏醫術,不根據病情論治,只看藥性峻猛與否。只要藥性稍強,就避之不及,卻不去探究藥物峻猛的原因何在。所以,該用攻邪治病時,病情輕微則用桃仁、桑皮;病情嚴重則用大黃、芒硝;再嚴重則用牽牛、巴豆。而像斑蝥、虻蟲、水蛭、蠐螬這些藥物,他們卻連嘗試都不敢。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既不懂辨別病情,也不懂辨別藥性,所以只選擇輕微的藥物敷衍了事,誤人性命,實在令人痛心!
牽牛、巴豆等藥性直瀉,能清除腸胃裡的渣滓,卻不能緩慢地滲透到經絡的彎曲部位,疏通瘀塞。所以,血液瘀阻在經絡臟腑深處的疾病,只有像抵當湯這樣的方劑才能奏效。而誤用硝石、大黃、牽牛、巴豆等藥,直瀉破氣,就好比濫殺無辜。
況且,血液瘀阻而破壞了氣機,氣虛了,血瘀症又怎能痊癒呢?世人喜歡輕柔的藥物而厭惡峻猛的藥物,他們說虻蟲、水蛭有毒,難道牽牛、巴豆就沒有毒嗎?我鄭重告誡世人:牽牛、巴豆既能破氣又能破血,它們藥性直行迅速,如果病症在腸胃直道,尚未深入經絡,用它們治療就能痊癒。但如果血瘀在經絡彎曲之處,就需要像虻蟲、水蛭這樣藥性緩慢、橫向滲透的藥物才能到達病灶。
虻蟲、水蛭只攻血,幾乎不傷氣。而且它們本身是蠕動的生物,本身就具備天地生機,更能略微益於人體之氣。有了氣機,藥性才能靈活,才能彎曲穿行,到達病處。海藏書中記載:妊娠期間血瘀,忌用抵當湯、桃仁,只用大黃配合四物湯服用,就能使母子平安,疾病痊癒。因為胎兒依靠血液滋養,所以不能用虻蟲、水蛭快速破血。但胎兒也依靠元氣來維持,如果氣虛,不如用抵當湯、桃仁,再加一些補氣藥物更穩妥。
2. 大黃瀉心湯是實則瀉子法
《難經》云:虛則補母,實則瀉子。此亦互文見義,以明補瀉有活法,不必專執本臟也。故常有實瀉母而虛補子者。仲景瀉心湯中用大黃,卻確是實則瀉子之義。是火為土壅,濕熱菀結胸中,致火氣不能遂其升降之用,發為喘滿痞結者也。補瀉母子,是因本臟不可直補直瀉,而委曲求全之法也。凡病須補瀉兼到者,不能一臟而兩施補瀉也,則權母子而分施之。
白話文:
《難經》說:「虛症則補益母臟,實症則瀉去子臟。」這句話的意思是互文見義,說明補瀉的方法要靈活運用,不必拘泥於本臟。所以常常會有瀉去母臟的實症,以及補益子臟的虛症。張仲景的瀉心湯中使用大黃,正是實症瀉子臟的例子。這是因為胃火(土)被脾濕(土)所阻礙,濕熱停滞在胸中,導致火氣無法正常升降,而出現喘滿、痞塊等症狀。補瀉母子,是因為本臟不能直接補或直接瀉,而是一種變通的方法。凡是需要同時補瀉的疾病,不能在同一個臟器上同時進行補瀉,就需要根據母子臟器的關係,分別施治。
3. 燥屎與宿食用藥不同
燥屎為津液耗虛,腸胃枯結,而屎不得下,是陽之有餘、陰之不足也;宿食為胃有寒濕,水穀久停不化,是陰之有餘、陽之不足也。故仲景用承氣治燥屎,以芒硝清熱,大黃潤燥,而以枳、樸推其氣使之下行。若宿食不得熟腐,必以乾薑、豆蔻、山楂、麥芽溫而化之矣。近醫燥屎、宿食不分,每以山楂、麥芽治燥屎,致愈堅而不得下;以大黃,芒硝下宿食,每致洞泄完穀,陽脫而死。此等淺證,尚不能辨治,何以醫為?
東垣以大便秘結,為血中伏火。此指常秘者言。又有卒秘於春分前後者,亦多因肝陽初升,伏火乍動所致。若卒秘於秋分前後,或夏月久旱暑盛之時,則多屬肺氣虛燥之故。暑燥既已開泄肺氣,而汗多又傷津液,加以口鼻呼吸亢氣,遂致肺氣不足以下降,津液不足以濡潤大腸,是為肺移燥於大腸,與血中伏火無涉。吾每以沙參、蔞根各用兩許投之,其效甚捷,不待用血藥也。
白話文:
燥屎與宿食的用藥不同
燥屎是因為體液耗損虛弱,腸胃乾燥阻塞,導致糞便無法排出,這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表現;宿食則是胃部有寒濕,食物停滯不消化,這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的表現。因此,張仲景用承氣湯治療燥屎,利用芒硝清熱,大黃潤燥,再用枳實、厚樸行氣使其下行。但如果只是食物積滯未消化,就必須用乾薑、豆蔻、山楂、麥芽等溫和的藥物來促進消化。現代醫生常將燥屎和宿食混為一談,用山楂、麥芽治療燥屎,反而讓大便更加堅硬難以排出;用大黃、芒硝瀉下宿食,又常導致腹瀉過度,耗損陽氣而危及生命。這些簡單的病症都分辨不清,又怎麼能稱之為醫生呢?
李東垣認為大便秘結是體內潛藏的熱邪所致,這指的是經常便秘的情況。另外,在春分前後突然便秘的,大多是因為肝陽初升,潛藏的熱邪突然活躍引起的。如果在秋分前後或夏季久旱炎熱時突然便秘,則多半是肺氣虛燥造成的。暑熱燥邪已經損傷了肺氣,加上出汗過多又損傷體液,再加上呼吸急促,導致肺氣不足以下降,體液不足以潤滑大腸,這是肺部燥熱之邪傳移到大腸,與體內潛藏的熱邪無關。我通常用沙參、萆薋各兩錢左右,效果很快,不必使用瀉血的藥物。
4. 小兒乳食停滯
小兒乳滯,或夾食,或夾風寒。乳為血質,非尋常藥力所能攻。古人用硇砂、巴豆,其意深矣。今人不敢用,吾每重用桃仁、山楂於劑中,取效甚捷;甚者加檳榔、牽牛,無不應手。乃有不但不敢用檳榔、牽牛,並譏山楂、桃仁之峻,非小兒弱質所能勝者。然則吾以山楂、桃仁殺人之小兒,不亦多矣乎?有面滯者,加杏仁。
且吾家小兒,一遇夾食,即用京都萬應散,此乃錢氏方,內有牽牛、巴豆、輕粉、硃砂,每用輒效,未見有損。嗚呼!小兒元氣幾何,若不認證真切,峻藥急治,而畏怯嘗試,遷延日久,元氣漓矣,即神丹其能救耶?人謂小兒臟腑弱,不堪峻藥之攻刷,吾亦謂小兒臟腑弱,不堪久病之蹂躪也。只在認證真而已,認證不真,無論峻藥平藥,皆能殺人。
白話文:
小孩子乳食停滯,可能是因為奶積在肚子裡,或是吃進了不乾淨的東西,或是受了風寒。母乳是由血液生成的,不是一般的藥物能輕易攻破的。古人使用砒霜和巴豆,其用意很深奧。現代人不敢用這些藥物,我常用桃仁和山楂放在藥方裡,效果很快;如果病情嚴重,再加檳榔和牽牛子,沒有不奏效的。然而,現在有些人不僅不敢用檳榔和牽牛子,甚至批評山楂、桃仁太猛烈,認為小孩子的虛弱體質承受不了。那麼,難道我用山楂、桃仁治死的小孩還少嗎?如果孩子是臉部浮腫,就再加杏仁。
而且我家孩子,只要一遇到食物積滯,我就用京都萬應散,這是錢氏的方子,裡面含有牽牛子、巴豆、輕粉、硃砂,每次使用都很有效,從未見過有損害。唉!小孩子元氣本來就少,如果不仔細辨證,就害怕使用峻猛的藥物急救,而畏縮不前,拖延時間久了,元氣就會耗盡,即使是神仙丹藥也救不活了!有人說小孩子臟腑虛弱,受不了猛烈藥物的攻伐,我也認為小孩子臟腑虛弱,但更受不了久病的摧殘。關鍵在於辨證準確,如果辨證不準確,無論是峻猛的藥物還是溫和的藥物,都會要人命。
5. 金銀薄荷湯下、金銀花薄荷湯下、金銀箔
錢仲陽《小兒直訣》方中,涼驚丸、五色丸後,有金銀薄荷湯下之文。他書引此,每於金銀下加「花」字。《絳雪園古方選注》真珍圓下,有金銀花薄荷湯下。此方出許叔微《本事方》,原書並無「花」字,是「花」字之為妄增無疑矣。凡此等方,皆治小兒驚癇,與大人痰厥諸病,金銀之氣,能鎮肝逆,薄荷之氣,辛散通絡,義本昭然,於「花」何與耶?又《顱囟經》治驚牛黃丸方下有云:加金銀箔五片。考「箔」「薄」古通用,故敗脈之象,有如懸薄,即謂寬散如簾箔之懸也。
況金銀箔更因其形體之薄而立名,其通用更不僅音之相近矣。竊恐錢、許方中,不但「花」字衍文,即「荷」字亦恐後人附會妄增耳!第相沿已久,不敢定斥為誤,姑論而存之。
後閱一年,得讀《全幼心鑑》,書中極論金銀入藥之誤,謂薄荷家園葉小者,名金銀薄荷,「銀」字誤也。此說雖異,而用意正與予同,是讀書細心者也。存以參考。
白話文:
錢仲陽的《小兒直訣》裡,涼驚丸、五色丸的服用方法裡,記載著要服用「金銀薄荷湯」。其他書籍引用此方時,多半在「金銀」後面加了個「花」字。 《絳雪園古方選注》裡真珍圓的服用方法中,也有「金銀花薄荷湯」。這個方子出自許叔微的《本事方》,原方並沒有「花」字,所以加「花」字明顯是錯誤的增補。這些方子都是用來治療小兒驚癇,以及大人痰厥等疾病,「金銀」的藥性可以鎮住肝陽上逆,「薄荷」辛香通暢經絡,藥理作用一目瞭然,加「花」字完全沒有道理。另外,《顱囟經》治療驚癇的牛黃丸方子後面,記載著要加「金銀箔」五片。「箔」和「薄」古時通用,所以形容脈象虛弱無力的樣子,叫做「懸薄」,也就是像簾箔般鬆散下垂的意思。
況且「金銀箔」本身就是因為其薄而得名,它與「薄荷」的通用,不僅僅是讀音相近而已。我私下揣測,錢、許二位醫家原方中,「花」字是後人添加的錯誤,甚至「荷」字也可能是後人附會錯誤添加的。只是因為沿用已久,不敢斷然否定為錯誤,姑且記錄下來討論。
一年後,我讀到《全幼心鑑》,書中大力批判金銀入藥的錯誤,認為薄荷中葉子小的品種,被稱為金銀薄荷,「銀」字是錯誤的。這個說法雖然不同,但用意和我一樣,可見作者讀書非常細心。我把這個說法記錄下來,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