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二下 (8)
卷二下 (8)
1. 浮脈反不宜發散說
凡脈空大無根,按之即散,此陰虛而元氣將潰也。用酸甘之劑,斂氣歸根,脈漸堅斂而實,即為轉關,可望生機;若斂而不實,愈硬愈空又去生遠矣。嘗見濕溫,夾傷生冷,先妄發汗,繼過清滲,三焦氣怯,膀胱氣陷,咳而氣上衝擊,遍身大汗,大便微溏,小便短澀,舌淡白無苔,小腹脹硬如石,兩脛胕腫,脈來空大,稍按即指下如窟,動於兩邊,應指即回,一息十動以上。急用酸溫,棗仁、龍骨、山萸、南燭、首烏、牛膝,入附子、木香、遠志、桃仁化積劑中。
先兩尺斂實,繼兩關堅實,舌苔漸見白厚轉黃,而諸證見瘳。此誤汗、誤滲,表裡俱傷,真陽離根,大氣外越,若專用辛熱,大汗而脫矣。若用酸溫之後,脈愈空愈硬,而應指猶能有力者,不得即委不治。又當減酸,俾將微汗。虛甚者,以甘溫佐之。其汗必先戰也,汗後,脈必轉沉弱,轉用酸溫調之補之。
大凡浮而無根之脈,俱宜兼用酸斂,其真陽離根,脈見芤弦者,每數至一息十動以上,是元陽不安其宅也,宜以酸入辛熱劑中。其真陰離根,虛勢遊弋,脈見潎潎浮散者,宜以酸入甘溫劑中。至於溫暑,熱傷氣分,脈浮而洪數且散者,喘促汗出,宜以酸入甘寒劑中,如生脈散之類。
得酸而脈斂者,正氣有權也;不斂而加數者,真氣敗也。此皆內虛脈浮者之治法也,皆無與於表邪發散之例。
白話文:
浮脈反不宜發散說
凡是脈象浮大而無力,按下去就散開,這是陰虛導致元氣將要衰竭。應該使用酸甘的藥物,收斂元氣,使脈象漸漸堅實有力,這就是病情好轉的關鍵,預示著有生機;如果收斂後仍然不實,反而更硬更空,則病情離痊癒更遠了。
曾見濕溫病,夾雜寒涼之邪,先誤用發汗藥,之後又過度使用利尿滲濕藥物,導致三焦氣虛,膀胱氣陷,出現咳嗽氣上逆,全身大汗,大便稀溏,小便短少澀痛,舌淡白無苔,小腹部脹硬如石,兩脛腫脹,脈象浮大,輕按就感覺指下空虛,脈搏跳動在兩側,觸之即回,一分鐘脈搏超過十次以上。此時應急用酸溫藥物,如棗仁、龍骨、山茱萸、南燭、何首烏、牛膝,加入附子、木香、遠志、桃仁等化積藥中。
首先使寸口脈(兩尺)收斂堅實,然後再使關脈(兩關)堅實,舌苔漸漸由白厚轉為黃厚,諸症狀便會減輕或痊癒。這是因為誤用發汗藥和利尿藥,導致表裡俱傷,真陽離位,元氣外泄,如果單用辛熱藥物發汗,會導致氣虛脫亡。如果使用酸溫藥物後,脈象反而更空更硬,但仍然有力,不能就此放棄治療。此時應減少酸味藥物,使病人微微出汗。虛弱厲害的病人,可用甘溫藥物輔助。出汗前往往先有寒戰,出汗後脈象會變得沉弱,此時應轉用酸溫藥物調補。
一般來說,浮而無根的脈象,都應該同時使用酸味收斂藥物。如果真陽離位,脈象見芤弦,且脈搏每分鐘超過十次以上,這是元陽不守其位的表現,應將酸味藥物加入辛熱藥物中。如果真陰離位,虛弱之氣遊走不定,脈象見浮散,應將酸味藥物加入甘溫藥物中。至於溫病暑熱,熱邪傷及氣分,脈象浮大、洪數且散,伴有喘促汗出,應將酸味藥物加入甘寒藥物中,例如生脈散之類。
服用酸味藥物後脈象收斂,說明正氣有所恢復;如果脈象不斂反而加快,說明真氣已衰敗。這些都是治療內虛導致脈象浮大的方法,都不屬於治療外邪的發散之法。
2. 數脈反不宜用清散說
虛寒而脈數者,元氣不能安其宅,如人之皇皇無所依也。其形浮大而芤,其情勢應指即回,無充沛有餘之意。夫元氣所以不安其宅者,有風、寒、濕邪,從足心、從腰臍上衝,直搗元穴;有因病誤服清肺利水之劑,使三焦膀胱真氣下泄太過,發為上喘下癃之證,是從下、從里撤其元氣之根基也。故氣浮於外,潎潎而數,宜用酸斂入辛溫劑中。
若因勞倦、憂思,傷其大氣,以致內陷,而沉細而數者,是陽虛於表,陰又虛於裡,非如上文之陽傷於裡而越於表也。不但不宜酸斂,亦並不宜辛溫,而宜用甘溫,如東垣補中益氣、仲景小建中之制。《內經》所謂:陰陽俱竭,調以甘藥者也。故脈之浮數者,有陽傷於內,自越於外者,以酸溫斂陽;有陰盛於內,格陽於外者,以辛溫消陰。
脈之沉數者,有陰虛於內,而陽內陷者,以甘潤益陰,甚者以鹹溫佐之;有陽傷於表,而自內陷者,以甘溫助陽,佐以氣之芳香者鼓舞之。此四者,皆內傷之數脈,偏屬虛寒,而無與實熱者也。其治皆宜於補,皆宜於溫,而有辛甘酸之不同。
白話文:
脈搏快速但卻不適合使用清熱解表藥物的原因:
如果病人體質虛寒卻脈搏快速,是因為元氣不足以安定臟腑,就像人惶惶不安、無處依靠一樣。這種脈象浮大而虛弱,觸診時指尖感覺到脈搏快速即刻消失,沒有充盈有餘的感覺。元氣不安定的原因,可能是風寒濕邪從腳底或腰腹部向上衝擊,直達元氣之穴;也可能是因為生病誤服清肺利水藥物,導致三焦和膀胱的真氣過度下泄,出現上喘下尿閉的症狀,這是從下焦、從內部損傷元氣的根本。因此,脈象浮於表面,跳動迅速而頻繁,應該使用酸味收斂、辛溫的藥物。
如果因為勞累或憂思,損傷了元氣,導致元氣內陷,而脈搏沉細卻快速,這是表層陽氣虛弱,裡層陰氣也虛弱,與前面所述陽氣受損於內而外顯不同。這種情況不僅不適合酸味收斂的藥物,也不適合辛溫藥物,而應該使用甘味溫和的藥物,例如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張仲景的小建中湯等。這正如《內經》所說:「陰陽俱虛,要用甘味藥物調治。」所以,脈搏浮數,有可能是陽氣受損於內,向外發散,要用酸溫的藥物收斂陽氣;也有可能是陰氣盛於內,抑制陽氣於外,要用辛溫藥物消除陰寒。
脈搏沉而快速,有可能是陰氣虛弱於內,陽氣內陷,要用甘味滋潤的藥物益陰,情況嚴重者可以用鹹溫藥物輔助;也有可能是陽氣受損於表,而內陷,要用甘溫藥物助陽,並輔以芳香之氣來鼓舞陽氣。這四種情況,都是內傷導致的脈搏快速,都屬於虛寒,而不是實熱。治療方法都應該補益,都應該溫補,只是辛甘酸的藥物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