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二下 (9)
卷二下 (9)
1. 浮緩反不如弦澀說
朱丹溪以弦、澀二脈為難治,而慎柔謂:老人或久病人,六脈俱浮緩,二三年間當有大病,或死。何也?脈浮無根,乃陽氣發外,而內盡陰火也,用四君、建中服之,陽氣內收,反見虛脈,或弦或澀,此正脈也。照脈用藥,脈氣待和,病愈而壽亦永矣。蓋浮緩者,直長而軟,如曲蟮之挺於指下,起伏怠緩,中途如欲止而不前者,重按即空,或分動於兩邊而成兩線矣。此脈,凡寒濕脫血,血竭氣散,將死之人多有之,老年無病而見此者,精華已竭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認為弦脈和澀脈很難治療。但慎柔認為:老年人或久病之人,六脈都浮緩,持續兩三年,將會罹患重病,甚至死亡。為什麼呢?因為浮脈無根,是陽氣外洩,內部陰火已盡的表現。服用四君子湯、建中湯等溫補之藥,陽氣回歸內部,反而出現虛弱的弦脈或澀脈,這才是真正的脈象。根據脈象用藥,待脈象和緩,疾病就能痊癒,壽命也能延長。浮緩脈的表現是:脈搏又長又軟,像蚯蚓一樣在指下蠕動,起伏遲緩,中途好像要停住一樣,重按則空虛,或者分開成兩條細線。這種脈象,多見於寒濕、失血、血竭氣散,將死之人;老年人若無病而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精華已盡。
2. 伏脈反因陽氣將伸說
伏脈大旨,《簡摩補義》言之悉矣。陶節庵謂傷寒兩手脈乍伏者,此將欲得汗也,邪汗發之,正汗勿發之。其所以乍伏之故,尚未指出。夫欲汗而脈反乍伏者,皆因邪氣滯入血脈,正氣欲伸而血阻之不能驟伸,以致折其方伸之銳氣,而相格如此也;或傷寒日久,陰盛陽虛,血脈凝泣,得溫補之劑,陽氣乍充,鼓入血脈,寒邪不得驟開,故相搏而氣機乍窒也;或溫病大熱,津灼血燥,得養陰之劑,津液初回,正氣鼓之,以入血脈,血燥不能驟濡,氣機不能驟利,故相迫而致閉也;亦有內傷生冷,外傷風寒,胸口結痛,呼吸喘促,得溫化之劑,脾陽乍動,冷食初化,而表邪未開,以致格拒,而氣乍窒者;亦有燥屎內結,表邪尚在,得潤降之劑燥屎將下,正氣運於內,不及捍於表,表邪乘機內移,正氣又旋外復,以致相激,而氣乍窒者。此皆氣急欲通,而未得遽通所致。
若本有汗,及下利不止,而忽然無脈者,真氣散、氣脫也;又有傷風日久,或先經誤汗,陰虛戴陽,津空氣結,氣搏於表,其脈浮薄,止趯趯於皮毛之間,稍按即散,得生津之劑,陽氣乍交於陰,其脈內斂。何者?凡氣必先一吸而後能一噓也。此證若不先用生津,以辛溫強汗之,脈氣不得先伏,而即出汗,即刻氣喘而脫矣。
前伏為邪正之相搏,此伏為陰陽之相交。其得汗,皆所謂戰汗之類。邪正相搏者,其躁擾往往甚厲,吳又可謂之狂汗。陰陽相交者,正虛邪微,但略見口噤、肢厥而已。陶節庵有正汗、邪汗之辨。邪汗即邪正相搏者也,故曰發之,謂助其正氣也。
白話文:
伏脈反因陽氣將伸說
伏脈的根本原因,《簡摩補義》已經詳細闡述了。陶節庵認為,傷寒患者兩手脈搏忽而消失,這是將要出汗的徵兆;邪氣導致的汗要讓它發出來,正氣導致的汗則不要強行發汗。但為什麼脈搏會忽而消失,他並沒有指出原因。
脈搏忽而消失想要出汗的原因,都是因為邪氣阻塞血脈,正氣想要舒展,卻被血脈阻滯,無法迅速舒展,因此就好像被阻擋了一樣;或者傷寒日久,陰盛陽虛,血脈凝滯,服用溫補藥物後,陽氣突然充盈,衝入血脈,寒邪無法迅速散開,所以互相搏鬥,氣機就突然受阻;或者溫病熱盛,津液被灼傷,血燥,服用滋陰藥物後,津液開始恢復,正氣推動它進入血脈,但血燥不能迅速滋潤,氣機不能迅速通暢,所以互相擠壓導致閉塞;也有內傷受寒,外感風寒,胸部結痛,呼吸急促,服用溫化藥物後,脾陽突然活躍,寒涼食物開始消化,但表邪還未散開,導致互相排斥,氣機突然受阻;也有大便乾燥積結,表邪仍在,服用潤腸通便藥物後,大便將要排出,正氣運轉於內,不及於外抵禦表邪,表邪乘機內移,正氣又轉回體表,導致互相激盪,氣機突然受阻。這些情況都是氣機急於通行,但還未完全通暢所致。
如果本來就有汗,或者下痢不止,突然沒有脈搏了,就是真氣散失、氣血衰竭。還有一種情況是傷風日久,或者先前誤用發汗法,導致陰虛陽亢,津液氣血阻塞,氣血搏動於體表,脈象浮薄,僅僅在皮毛之間跳動,輕輕按壓就消失,服用滋陰藥物後,陽氣開始與陰氣交合,脈象內斂。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氣機必先吸入然後才能呼出。這種情況如果先不用滋陰藥物,而用辛溫發汗法,脈氣就不能先伏而後出汗,會立刻氣喘而死。
前面提到的脈搏消失是邪正相搏,這裡提到的脈搏消失是陰陽交合。都能出汗,都屬於所謂的戰汗。邪正相搏,其躁擾往往非常嚴重,吳又可稱之為狂汗。陰陽交合,正氣虛弱,邪氣輕微,只略見口噤、肢體厥冷而已。陶節庵區分了正汗和邪汗。邪汗就是邪正相搏,所以說要讓它發出來,是指幫助正氣。
3. 代脈結脈反為陽氣將舒伏氣將發說
止歇之脈,有無關敗壞者,以其氣結也;亦有見於陽氣將舒之際者,正伸而邪不肯伏,所謂龍戰於野,其血元黃也。大旨與上篇伏脈之義相近,但有脈已浮盛,仍自參伍不調,或夾一二至小弱無力,或徑停止一二至;又有過服寒降,胃陽內陷,右關獨沉,或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即仲景所謂厥脈也。其漸小之時,有小至於無,相間二三十至之久,而始復漸出者。
此脈須與證相參,有陰陽格拒之證,且指下不散不斷,尺中見弦,有力有神,即是陽氣初伸未暢,進退交爭之象;若尺中散斷無力,氣脫何疑?又嘗見痘疹、瘟疫、癰疸大證,伏氣將發未發,其脈每先於半月十日前,忽見結澀,疏密不一,參伍不調,此陰陽邪正已交爭於內也;亦是氣機將欲發動之兆,而吉凶未分。大抵弦細而疾者多凶,宜預為補氣益血;洪緩而數者少凶,宜預為生津活血也。
白話文:
脈象停滯,並非總是因臟腑衰敗,有時是因為氣血瘀結。也可能出現在陽氣將要舒展之際,正氣奮起,邪氣卻不肯退伏,如同龍爭虎鬥,血液呈現暗黃色。這與前面提到的伏脈意思相近,但此脈已浮盛,卻仍氣機紊亂,或夾雜一兩個脈搏微弱無力,或直接停頓一兩個脈搏;也有可能是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胃陽下陷,右關脈獨自沉弱,或一開始脈象很強,然後逐漸變弱,之後又逐漸變強,如同張仲景所說的厥脈。脈象變弱時,甚至可能消失,持續二三十次脈搏後才又慢慢出現。
診斷此脈象必須結合病人的症狀。如果病人有陰陽氣機阻滯的症狀,而且按壓脈搏時感覺不到脈搏的流暢,寸關尺中出現弦脈,而且脈象有力有神,這就是陽氣初生尚未舒暢,正邪交爭的表現;但如果尺脈散亂無力,那就是氣虛脫落的徵兆,無庸置疑。也曾經見過天花、瘟疫、癰疽等嚴重疾病,在伏邪將發未發之前,脈象往往在半個月或十天前就出現結澀,疏密不均,氣機紊亂,這是陰陽邪正已在體內交爭的表現,也是氣機將要發動的徵兆,但吉凶尚未可知。總體來說,脈象弦細而急促的多凶險,應該預先補氣益血;脈象洪大而緩慢的則凶險較少,應該預先滋陰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