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讀《內經》注疑五條

(附考一日二十四時,釋左升右降)

白話文:

(附帶考察一天二十四小時,說明左邊上升右邊下降的規律)

《難經》脈例,以一動為一至,而《脈經》引扁鵲脈例,以再動為一至。此一人而兩例也。《玉機真臟》云: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雖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此再動之例也。《大奇論》浮合如數,一息十至以上,是又一動為一至矣。此一書而兩例也。前人絕無辨之者,而林億轉疑《玉機真臟》為誤文,何也?

白話文:

《難經》的脈搏測定方法,是一次搏動算作一次脈。而《脈經》引用扁鵲的脈搏測定方法,是兩次搏動算作一次脈。同一個人卻有兩種測定方法。

《玉機真臟》說:如果一個人一呼一吸間有五六次脈搏,即使他的形體和肌肉沒有脫落,臟腑也沒有顯現出來,也算是死了。這是兩次搏動算作一次脈的方法。

《大奇論》說:脈搏浮淺而有規律,一呼一吸間十次脈搏以上,這又是以一次搏動算作一次脈。這是同一本書兩種測定方法。

以前的人沒有分辨清楚這兩種測定方法,而林億轉疑誤認為《玉機真臟》記載錯誤,這是為什麼呢?

營衛皆一日五十度周於身,而《衛氣行》篇所論,人氣一刻在太陽,二刻在少陽,三刻在陽明,四刻在陰分。是四刻一周,不合其數。然其下文云:一十二度半,是半日之度也。又明明一日二十五度,一夜二十五度矣。此必當時有以一日一夜二百刻紀數者也。前人絕無辨之者,而戴同甫轉疑《靈樞》為衍文,何也?

白話文:

營氣和衛氣一天循環身體五十次,但《衛氣行》篇中提到,人的氣息每一刻在太陽(大腸經),二刻在少陽(膽經),三刻在陽明(胃經),四刻在陰分(肺經和腎經)。這樣一圈只要四刻,與「五十次」的記載不符。

不過,文章後面提到:「一十二度半」,這是一個半天的循環次數。又明確表明一天有二十五個循環,一夜也有二十五個循環。因此,當時可能使用一天一夜共二百刻來計時。之前的學者都沒有辨別出這一點,而戴同甫卻懷疑《靈樞》有冗餘的文字,真是奇怪啊。

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又曰:陽從左,陰從右。而人身之氣,左右並行,絕無左右先後低昂之跡,然則何升何降耶?前人絕無辨之者,何也?

白話文:

古醫書裡說: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又說:陽氣行於左邊,陰氣行於右邊。而人體內的氣,左右同時運行,絕無左右先後或高低之分,那麼什麼是升什麼是降呢?前人不曾辨清這個道理,原因是什麼呢?

氣之運行於十二經也,雖各經之脈,左右各有一條,而氣之左右並行,卒無分於彼此先後也。乃脈度十六丈二尺,以手足之經,各具六陰六陽,分紀其數,然則果如所謂左升右降耶?果爾,則氣之行也,必有左右參差之跡矣。而《三部九候論》曰: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相失不可數者死。

是明明左右並行矣。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絕無疑之者,何也?

白話文:

氣在十二經脈中運行,雖然每條經脈左右各有一條,但氣的行進卻是左右並行,沒有先後之分。但是,每條經脈的長度共有十六丈二尺,而手足的經脈各包含六條陰脈和六條陽脈,因此分開計算數量。

那麼,氣的行進是否真的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左升右降呢?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氣的行進應該會有左右參差的痕跡。但是,《三部九候論》中說:上下左右的經脈互相呼應,就像搗米一樣,如果病重,經脈就會相互不呼應,無法測量,那麼就會死亡。

六氣之加臨也,少陰所在,其脈不應,理殊難通。若謂少陰君火不主令,則五氣足矣,何必虛設君火之位耶?至謂心君位尊,無為而治,更屬荒謬。人身氣化之事,豈等於人倫之體制耶?六氣分主六年,一年之中,又分主四時,何以五氣皆應,此獨不應耶?且其脈不應,是絕無少陰脈象矣,何以又云少陰之至,其脈鉤耶?此大可疑者也,而前人絕無疑之者,何也?

考一日二十四時

白話文:

當六種外邪入侵人體時,少陰君火脈象不會出現,經絡不通。如果說少陰君火不掌管人體,那麼五種外邪就足夠了,何必多此一君火的位置呢?又說心君的地位崇高,無為而治,更是荒謬。人體的氣血運行,豈可等同於人間的等級制度呢?六種外邪分別主掌六個年份,又分主四個季節,為何五種外邪都相應對應,而少陰君火卻不呢?再者,它的脈象不出現,表示根本察覺不出少陰君火的脈象,為何又說少陰君火至極時,脈象會浮起呢?這一點非常可疑,但前人從未提出過疑問,這是為何呢?

近泰西制時辰表,以一日夜分二十四小時。此乃近事,且出外夷,難證中國古書之義。頃讀張潔古《保命集》,近託名劉河間書,刻入《河間三書》中。中卷煮黃丸條下,言一時服一丸,每日二十四丸。自注云:一日二十四時也。夫一日既可析為二十四時,獨不可析為二百刻乎?此亦可以借證者矣。一日,一日夜也。《內經》以日為晝,故半日止得四分之一云。

釋左升右降

白話文:

近代西方制定了時間表,將一天分成 24 小時。這是近代的事,又出自外國,難以用它來證明古書的說法。

前些日子,我讀張潔古《保命集》,裡面有一個署名為劉河間的注釋,被收錄在《河間三書》裡。在中卷「煮黃丸」一節下面,寫到「每次服用一丸,每天服用 24 丸」。自注說:「24 小時的意思」。

那麼,既然「小時」可以分為 24 小時,難道不能分為 200 刻嗎?這也可以作為分為刻的證明。「刻」,就是夜間的時間。《黃帝內經》把白天稱為「日」,所以半天時間才叫做「四更」。

曾著《左升右降論》,謂人身之氣,本是表升里降,因左升氣盛,右降氣盛,故遂曰左升右降耳?其論已列入《證治總論》,文繁不復贅述。至真要論少陰之復條有云: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張石頑《醫通》勞倦門,曾治一人,遍身淫淫如蟲行,從左腿腳起,漸次上頭,復下至右腳,脈浮澀而按之不足,決其氣虛,用補中益氣加味而愈。由此觀之,人身果實有左升右降之氣矣。

白話文:

我曾經寫過《左升右降論》,認為人體的氣,本來是表面上升,內部下降的。但是因為左邊的上升之氣太盛,右邊的下降之氣太弱,所以才說左升右降。我把這個理論寫進了《證治總論》中,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傷寒論》中關於少陽症的恢復部分有說:氣從左邊運行,上升到右邊。張石頑在《醫通》中的勞倦門中記載,他醫治過一個人,全身都是像蟲子在爬一樣,從左腿腳開始,逐漸向上發展,又到了右腳,脈搏浮而澀,按壓無力,診斷是氣虛,用了補中益氣的方子加一些藥材,就治好了。

由此可見,人體確實有左升右降的氣。

吾為此事,行思坐想,近取諸身,遠揣諸物,乃似微有所獲者,夫人身之榮氣,行於血脈之中矣。宗氣,行於動脈,而外為呼吸矣。獨衛氣之行於脈外者,其道有二:一在肌肉脈絡之外,一在皮肉交際之間。

白話文:

為了這件事,我勤加思考,從自身入手,再推及萬物,好像略有收穫了。人的榮氣(營養物質與能量)在血脈中運行。宗氣(主導身體活動的氣)在動脈內運行,並通過呼吸表達出來。而衛氣單獨運行在脈絡之外,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在肌肉脈絡之外,另一條在皮膚和肌肉之間。

人身皮與肉交際之處,有膜以橫絡其中,皮肉之氣,雖能相通,而不能相從,不獨人身為然,凡萬物之體,皮里干外,其際莫不有隙,衛氣之行於肌肉者,日夜五十度,與榮氣相應,所行之道,即衛氣行篇之所敘是也。若皮膜之氣橫行皮里,以固護於大表,其度數與日月相應,左升右降,日夜一周。

白話文:

在人體的皮膚和肌肉交接處,有一層膜橫隔其中。皮膚和肌肉的氣息雖然可以相通,但是不能相隨。不僅是人體如此,所有萬物的表面和內部之間,其交界處都必定有空隙。維護身體機能的氣血在肌肉中運行,晝夜運行五十次,與滋養身體的氣血相呼應。它們行經的路線,就是《衛氣行篇》中所描述的。至於皮膚和肌肉表層的氣息,則橫行於皮膚內部,以保護身體的外表。它們的運行頻率與日月相應,左邊升起,右邊降落,晝夜運行一週。

若有痰濕以滯之,則氣行緩而淫淫如蟲矣。是左升右降者,衛氣之在皮膜者也。《內經》雖無明文,而其理似有可通。謹書所見,待質高明!

白話文:

如果痰濕阻滯,氣血運行就會緩慢,蠕動的感覺就像蟲子一樣。所謂「左升右降」是指衛氣在皮表的運行。雖然《內經》沒有明文記載,但是這個道理似乎可以成立。特此記錄我的見解,以求教於高明之人!

2. 讀書須是篤信方能深入

百年以來,經學家專講讀書得閒,每執一卷,未領真趣,先求其疵,遂以號於人,而自矜有得矣。此欺世盜名之術。若醫者,身命之事,死生所關,豈可以虛名了事哉?不料丹溪作《局方發揮》以後,此風滔滔不可止,每著一書,必痛詆前賢,以為立名之地。惟仲景不敢毀,則遷怒於叔和,識者見之,真不值一笑也。

白話文:

近百年來,研究經學的人只專注於研究書本上的知識,每當拿起一卷書,還沒領悟到真正的樂趣,就先找出書中的錯誤,然後大聲指責作者,自誇自己有所收穫。這是一種欺騙世人、盜取名聲的伎倆。可是在醫學領域,處理的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生死攸關,豈能用虛名來敷衍了事呢?沒想到朱丹溪在寫《局方發揮》之後,這種風氣愈演愈烈,無法遏制,每寫一本書,必定嚴厲批評前輩醫家,以此作為自己立名的捷徑。只有對張仲景不敢詆毀,於是便把怒氣發洩到張叔和身上。有識之士看到這種現象,實在忍不住發笑。

嘗謂胸中存一絲菲薄之心,則心便不能入,雖讀遍百家,終無所得。故讀《內經》,即深信其為黃帝、岐伯書;讀《難經》,即深信其為越人書;讀《傷寒》、《金匱》,即深信其為仲景原文;讀《甲乙經》、《脈經》、《千金方》、《翼方》諸輯錄古書,即深信其理法必有所授;讀東垣、河間、潔古、丹溪、立齋、景岳諸家,即深信其學問必有所勝;即膚庸至於《馮氏錦囊》《沈氏尊生》,平心求之,皆有至理。如此久久,豁然貫通,自能臻於萬珠一貫之妙。

白話文:

我曾經說過,心裡存有一絲輕蔑的心,就無法真正理解。即使博覽羣書,也終究一無所獲。因此,讀《內經》,就要深信它是黃帝和岐伯所作;讀《難經》,就要深信它是越人所寫;讀《傷寒》、《金匱》,就要深信它們是仲景的原作;讀《甲乙經》、《脈經》、《千金方》、《翼方》等輯錄古書,就要深信它們的道理和方法一定有所依據;讀東垣、河間、潔古、丹溪、立齋、景嶽等名家的著作,就要深信他們的學問一定有過人之處;即使是像《馮氏錦囊》、《沈氏尊生》這樣淺顯的書,只要用心求之,也能找到至理。這樣長期堅持,豁然貫通,自然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是從腳踏實地,真積力久而得,非從超穎頓悟,浮光掠響而來,自無明暗相兼,得失參半之敝矣。孔子曰:信而好古。又曰:篤信好學。不篤信又焉能好學乎?

白話文:

孔子勤奮好學,所以常常夜晚都無法安眠。

3. 舊案有敗證收功太速者

嘗讀前人醫案,有敘證迭見敗象,忽以一二劑挽回振起,三五劑即收全功者。此必非本元之真陰真陽有敗也。此必前醫誤藥,及病前有傷也。或傷於勞倦,或傷於憂怒,或傷於飲食,或傷於房室,正氣未及復元,而即生病,故病本不重而似重,證本不敗而似敗。敗證雜沓之中,必有一二緊要之處未見敗形,若果元氣既敗,豈真醫能迴天,藥能續命耶!所謂緊要之處者,脾、腎居其大半,而各臟亦皆有之。前人醫案,多不能分別指出,但自誇功效而已,讀者須是覷破。

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