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六 (3)
卷六 (3)
1. 四因正義
(朱丹溪擅改經文,竊未為安。今依經衍義,頗覺通暢,雖改一字,增二字,皆協於本文上下詞意,考於全書,確有證據,名曰正義,似當本旨。明者鑑之!)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白話文:
朱丹溪擅自修改經典文本,我認為這是錯誤的。如今根據經典衍生出的義理,我感到十分通暢。即使只修改一個字,增加兩個字,都與上下文的詞意相符。考證整本經典,有確切的證據。我稱之為「正義」,似乎更符合經典的本意。有見識的人可以參考!
此合論天人,以起下文也。人有陽氣,如天之有日。「與」當作「於」。二字古文通用。若陽氣失所,則損折夭壽,而不見其天命之本數矣。故天之運行也,以日光在上而始明,人之有陽氣也,亦充因於上,不陷於下,始得周行衛外,不致為邪所侵也。因,充積之義也。
因於寒,欲(當做咳)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白話文:
這一段文字是把天和人的關係結合起來論述,作為後面文字的引言。人體有陽氣,就像天空中有太陽一樣。「與」這個字在這裏應該作「於」解,兩個字在古文中通用。如果陽氣失去正常的位置,就會損傷壽命,無法達到天賦的壽命極限。所以,天的運行是以太陽高掛天上才能開始明亮,人體的陽氣也要充沛在上部,不能沉陷在下部,才能周流在身體外圍,避免受到邪氣的侵襲。「因」在這裏有充盈、充積的意思。
此下四節,皆言陽氣失所,不能衛外之病也。「欲」,蓋「咳」之訛也。《靈樞》曰:形寒寒飲則傷肺,氣逆而上行;氣上逆,故咳也。如運樞者,言其咳之連連不已,內動五臟,外振經脈也。若曰「欲如運樞」則不致傷於寒,似與「冬不按蹺」之義不合,且與上下文氣不續。
白話文:
接下來的四段都說明瞭陽氣失去正常位置,無法保護外表的病症。「欲」通「咳」。《靈樞》裡說:身體受寒或喝了寒涼飲料就會傷及肺部,氣息逆行向上運作;氣息逆行向上,所以會咳嗽。就像車輪轉動一樣,形容咳嗽連綿不斷,內部影響到五臟,外部震動經脈。如果說「咳嗽就像車輪轉動」,那就不會因寒冷而受傷,似乎與「冬天不練蹺蹺板」的道理不符,而且與前後文脈不連貫。
坐臥不寧,神采不定,其狀如驚狂者然。至真要論曰: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心病則神敝,故起居如驚也。久則大氣浮越,而為吐血、咯血諸症矣。所謂風寒不醒成勞病也。榮衛生會曰:血者,神氣也。
因於暑,汗(當有「不出」二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白話文:
坐著躺著都不得安寧,神情也不安定,樣子就像受到驚嚇發狂的人一樣。《至真要論》上說:虛寒之氣大量來襲,是水邪盛克,臟腑的陽氣受到邪氣侵襲,心臟就會生病。心臟生病,精神就會衰弱,所以起居就好像受到驚嚇一樣。時間久了,氣血就會上逆,出現吐血、咯血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風寒侵襲後沒有清醒治療而造成的勞疾。《榮衛生會》上說:血液,就是精神和氣血的集合體。
此暑閉於內之症也,故知「汗」下當有「不出」二字。煩者,暑擾於氣也,氣擾則喘喝。靜者,暑陷於陰也。陰傷則神明顛倒而多妄言。是症也,體若燔炭,仍宜汗出,暑氣乃散,以其始因於汗不出而暑鬱於內也。但體若燔炭,津液已傷,仍必出汗始散,則急宜養津之意自在言外。
白話文:
這是暑熱閉結在體內的病症,所以下汗時應有「不出」兩個字。煩躁是因為暑熱擾亂氣機,氣機擾亂就會喘息乾渴。安靜是因為暑熱沉陷在陰分,陰分受傷則神志顛倒,說很多胡言亂語。這種病症,身體像烤焦的炭火一樣,仍然需要發汗,暑氣才能散發,因為它的起因就是汗不出,暑熱鬱結在體內。但是身體像烤焦的炭火一樣,津液已經受傷,仍然必須發汗才能散發暑氣,那麼急需滋養津液的意思自然不言而喻。
或曰煩、靜,即東垣動暑、靜暑義也。動暑傷氣,故喘喝;靜暑中氣鬱而不宣,故多言也。亦通。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
白話文:
有人說煩躁和安靜,就是東垣所指的動暑和靜暑的意思。動暑會傷害氣,所以會出現喘息和喝叫;靜暑會導致中氣鬱結而不散,所以會話多。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於濕氣的影響,頭部感覺像被包裹一樣。如果濕熱不消除,大筋會變得柔軟而縮短,小筋則會鬆弛而拉長,柔軟縮短會造成拘緊,鬆弛拉長則會導致痿弱。
此節丹溪所議極是。濕則濁氣上升,頭重而神識不清,故如裹。久,則化熱,不急攘除,則熱氣內爍,傷液而大筋軟短矣;濕氣外淫,而小筋弛長矣。夫濕熱者,發為痿躄,而拘急者,必因於寒。此乃濕熱,亦有拘急者,何也?熱,內也;濕,外也。大筋居內,小筋居外。在內者,濕不敵熱,則液燥,燥則縮矣。
白話文:
丹溪這一段論述非常正確。濕氣會導致濁氣上升,使頭部沉重、神識不清,因此感覺頭部好像被包裹著。時間久了,濁氣就會轉化為熱氣。如果不緊急消除,熱氣會在體內燃燒,傷害津液,導致大筋軟弱無力;而濕氣會侵襲體外,使小筋鬆弛無力。
濕熱之氣會導致痿痺,而拘急之症則必定是由於寒氣引起。但是,濕熱之氣也會導致拘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熱氣在內,濕氣在外。大筋位於體內,小筋位於體外。在體內的濕氣無法抵抗熱氣,就會使津液乾燥。津液乾燥就會收縮。
寒而拘急者,亦以其化燥也。寒熱不同,其燥一也。在外者,熱不敵濕,則肉濡,濡則縱矣。大筋軟短,則屈伸不能;小筋弛長,則操縱無力,而合病為痿矣。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白話文:
感到寒冷而肢體拘急的人,也是因為他的身體化生為燥熱的緣故。寒熱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使身體變乾燥。身體外在的部位,如果熱氣不足以勝過濕氣,那麼肌肉就會變得濕潤鬆弛,而濕潤鬆弛就會導致肌肉的放鬆。大筋柔軟而短縮,那麼就會影響屈伸運動;小筋鬆弛而變長,那麼就會導致操持東西的力量不足,而這兩種原因綜合在一起,就會形成痿痺的疾病。
此衛氣鬱滯也。血滯於臟,則為積;氣滯於臟,則為聚。血滯於身,則為痹;氣滯於身,則為腫。腫則四肢必有廢而不用者,則不廢者代其職矣。脊以代頭,尻以代踵,代之義也。四末為諸陽之本,有所廢而不用,久則陽氣必偏竭矣,非氣竭而死也。不曰不用,而曰相代者,痹氣走刺無定,彼此互易,非四肢全廢也。
仲景曰:病人一臂不遂,時復轉移在一臂,是也。
白話文:
這是衛氣鬱積的原因。血氣積聚於內臟,稱為「積」;氣血積聚於內臟,稱為「聚」。血氣積聚於身體,稱為「痹」;氣血積聚於身體,稱為「腫」。腫脹時,必定有四肢受到阻礙而不能使用的,那麼沒有阻礙的就會代行其職責。腰部可以代替頭部,臀部可以代替腳後跟,這就是「代」的含義。四肢是諸陽之源,如果有部分不能使用,時間久了,陽氣必定會偏虛,不一定是因為陽氣耗盡而死。不說不能使用,而說相互代替,是因為痹氣遊走不定,時而出現於此,時而出現於彼,並非四肢完全不能使用。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白話文:
陽氣旺盛,在炎熱的夏季容易過度勞累而消耗殆盡,導致體內堆積雜質。這會使人出現中暑症狀,表現為:眼睛失明看不見,耳朵失聰聽不見,像房屋倒塌那般劇烈的疼痛,而且這種疼痛會持續不斷。
此言養陽者,宜調其形體也。形體煩勞,則血脈爭張,津液必有偏絕,屢犯而闢積以至於夏,則陰精內竭,時火外迫,如煎而厥矣。闢積,即襞積,猶言零碎積累也。蓋煩勞偶犯,津液猶可漸復,惟屢犯不止,而至於夏,則內外合邪,變症作矣。目盲以下,煎厥證狀也。都,防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養護陽氣,就要調節好身體的狀態。如果身體過度勞累,就會導致血脈膨脹,體液失衡。如果這種情況反覆發作,積累到夏季,就會導致陰精枯竭,外來的陽氣過盛,就像煎炸一樣,最終導致虛脫。所謂的「僻積」,就像零碎的積累一樣。通常情況下,偶爾的勞累,體液還能逐漸恢復。但如果反覆不止,到了夏季,就會內外邪氣結合,引發變症。文中提到的「目盲以下,煎厥證狀也」是指煎厥的證狀。而「都」字則是防備的意思。
凡中風卒倒,痰涎潮湧,腹中比水流波浪之聲更甚。煎厥由於陰虛,薄厥由於陽實。煎、薄二字可味。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
白話文:
凡是中風突然倒地,痰液如潮水般湧出,腹部發出的聲音比水流波浪聲還要大。煎厥是由於陰虛引起的,薄厥則是由於陽實導致的。“煎”和“薄”這兩個字值得細細體會。
陽氣在人極度憤怒時會使得形體與氣息斷絕,血液上湧,使人發生薄厥。如果傷到了筋,會導致肌肉鬆弛無力,彷彿無法控制一樣。
此言養陽者,宜和其心性也。若大怒,則形與氣必相離絕,不相維矣。何則?怒則氣逆,而血隨氣升,亦菀於上,血氣相薄,上實下虛,其人必厥。薄者,迫也。氣血並迫,經絡壅塞而不通,故厥也。亦有不發為厥者,怒生於肝,肝主於筋,怒則血氣奔逸,火升液耗而筋傷,筋則肌肉無所束,而形體縱大若不容矣。此皆形氣離絕之證也。
白話文:
古語說要養陽氣,就要調和自己的心性。如果發大怒,身體和氣息就會分離,互不支援。為什麼呢?生氣時氣息會上升,血液會跟著氣息升上,也聚集在上面,血液和氣息互相壓迫,上面充實,下面虛弱,這個人就會昏厥。壓迫的意思是緊迫。氣血同時受到壓迫,經絡就會堵塞不通,所以會昏厥。也有人發怒不會昏厥,這是因為生氣發作於肝臟,肝臟主管筋,發怒時氣血奔放,陽氣上升,津液耗損,筋脈受損,肌肉就沒有束縛,身體就會變得鬆弛腫大,彷彿都裝不下了。這些都是身體和氣息分離的證據。
筋非骨會之大筋,乃散絡之管攝肌肉者,常有怒罵叫號,以致頭面胕腫,四肢痠軟難動,如痿廢者,見之屢矣。氣復即愈,此形與氣絕,非死絕也。經中言「絕」,義多如此。薄厥見症於氣,筋縱見症於形。《陰陽應象》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即此義也。
白話文:
筋,並非骨頭會合的大筋,而是遍佈全身的管狀結構,負責包覆肌肉。常常有人因為生氣吼叫,導致頭面腫脹,四肢痠軟無力,彷彿癱瘓了一樣,這種現象我多次見過。這些人只要氣消了就能恢復,這種情況屬於元氣離散,並非真正死亡。「絕」在經文中經常有這樣的含義。薄厥的症狀主要表現在氣方面,而筋縱則表現為形體上的變化。《陰陽應象》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導致脈搏脫離身體。這種說法與筋縱所描述的情況相符。
2.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一三五七,二四六八者,品數之單駢也。奇偶者,所以制緩急厚薄之體,以成遠近汗下之用者也。於品數之單駢何與耶?品數之單駢,於治病之實又何與耶?制病以氣,數之單駢無氣也。蓋嘗思之,用一物為君,復用同氣之二物以輔之,是物性專一,故曰奇也;用二物一補一瀉為君,復用同氣者各二物以輔之,是兩氣並行,故曰偶也。君二而臣有多寡,則力有偏重,故亦曰奇;臣力平勻,則亦曰偶。
白話文:
奇數(一、三、五、七)和偶數(二、四、六、八)表示單數和雙數。奇偶數用於調整藥物的緩急和厚薄特質,以達到遠近出汗效果。這和單雙數有什麼關係呢?藥物的單雙數和治療疾病的實質效果又有什麼關係呢?治療疾病靠的是藥物本身的氣,單雙數本身沒有氣。我仔細思考過,用一種藥物為主藥,再用兩種具有相同氣味的藥物作為輔助藥物,這表示藥性專一,所以稱為奇數;用兩種藥物,一種補,一種瀉,作為主藥,再用四種具有相同氣味的藥物作為輔助藥物,這表示兩種氣味並行,所以稱作偶數。主藥有兩種,輔助藥物數量不同,則藥力偏重,所以也稱作奇數;輔助藥物藥力均衡,則稱作偶數。
推之品數加多,均依此例。此奇偶之義,不可易者也。舊解皆專指數之單駢,且曰汗不以奇,而桂枝用三;下不以偶,而承氣用四。以此為神明之致也,可為噴飯!
白話文:
以此類推,品種和數量都可以用同樣的規則來衡量。奇數和偶數的含義是不會改變的。過去的解釋都只關注數字的單數和雙數,而且說出汗不能用奇數,但桂枝湯用三味藥;瀉下不能用偶數,但承氣湯用四味藥。把這些說成是神奇的道理,實在令人忍不住噴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