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1.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上聲)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
2. 成而登天(上古天真)
成者,聖人之道成也。登天,即天位,為天子也。鼎湖之事,乃秦漢諸儒附會之談,古無是說,豈可援為註釋?且果上升矣,下文乃問於天師句,何以接得上?殊不知此即舜典乃命以位之義耳!
白話文:
成而登天,指的是聖人修道圓滿,達到最高的境界,如同天子一般位居天位。所謂鼎湖龍去的故事,是秦漢儒家學者附會的說法,古代根本沒有這樣的記載,怎能拿來解釋呢?而且如果真的上升成仙了,後文為何又會問天師呢?這根本接不上啊!其實,這段文字的意思,只是《舜典》中冊封舜帝為天子,授予他帝位的含義而已。
3.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四氣調神)
生氣通天論曰:肝為陽中之少陽,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脾胃為至陰。此五臟陰陽本體之真氣也,與六經之三陰三陽,因人身左右前後之部位起義者,迥不侔矣。上文逆春氣少陽不生,逆夏氣太陽不長,則秋當作少陰,冬當作太陰,上下文義始貫。前人多忽略讀過。
白話文:
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氣候變化調養身心,才能保持健康。
《生氣通天論》說:肝屬少陽,心屬太陽,肺屬少陰,腎屬太陰,脾胃屬至陰。這是五臟陰陽的本質真氣,與六經的三陰三陽(指經絡循行路線)在人體左右前後位置上的意義完全不同。前面提到違逆春季少陽之氣不生長,違逆夏季太陽之氣不旺盛,那麼,秋季就應該順應少陰之氣,冬季就應該順應太陰之氣,這樣文章的含義才能貫通。以前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
4.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生氣通天),
自古,猶從來也。言從來所謂通天者,萬物生生之本,莫不本於陰陽。故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充塞九州,而人在氣中,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也。天氣,即陰陽也。王啟玄以「其氣九州九竅」為句,既嫌穿鑿,而吳鶴皋以「自古能天者生」為句,「之本本於陰陽」為句,無理特甚!
白話文:
自古以來,所謂的「通天」,也就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都源於陰陽。因此,天地之間、宇宙四方,氣息充塞九州大地,而人生活在這個氣息之中,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節都與天地之氣相通。這裡的天氣,指的就是陰陽之氣。王啟玄將「其氣九州九竅」斷句,略顯牽強附會;吳鶴皋將「自古能天者生」斷句,又將「之本本於陰陽」斷句,更是毫無道理。
5.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
(《靈樞·熱病篇》)
怚者,阻之訛也。《甲乙經》引此作阻。《脈經》有肝中風者,令人嗜甘,如阻婦狀。是明明以阻為妊娠之稱矣。謂妊娠則經阻不下也。故妊娠之病曰惡阻,謂惡作劇於阻婦也。丹溪解為嘔惡以阻飲食者,謬矣。馬注徑作怚解。考字書無「怚」字,揣其注意,頗似「怛」字之義,穿鑿極矣。
張隱菴起而正之,宜也,惜未見《甲乙經》耳!又見《太素》作妲,尤非。
白話文:
女子懷孕的症狀,古籍中稱為「怚」,這是「阻」字的誤寫。「甲乙經」將其解釋為「阻」,「脈經」也提到肝風導致嗜食甜食,如同懷孕婦女的樣子,清楚地說明「阻」指的就是懷孕狀態,因為懷孕會導致經血不通。所以懷孕的疾病稱為「惡阻」,指的是孕婦因懷孕而出現的劇烈不適。丹溪翁將其解釋為嘔吐噁心,阻礙飲食,這是錯誤的。馬氏注釋直接用「怚」字解釋,但考據字書並無「怚」字,推測其意思,可能與「怛」(音同「達」,意為憂愁)字相近,這種解釋過於牽強。張隱菴糾正了這個錯誤,這是正確的,可惜沒有見到《甲乙經》的原文。另外,《太素》中將其寫作「妲」,更是錯誤的。
6.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
用心省真,謂用心太過,省其真氣也。省,即損字,猶邪即斜字。思慮不節,則心之真陰為其所耗。心為十二官之主,而脾者孤臟,以灌四旁者也。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脾有病則五臟不安。《脈經》有曰:憂愁思慮傷於心者,其脈必弦。故太陰臟搏者,因用心以省其真,脾不能輸精於五臟,而五脈氣少,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胃氣不平也。氣少與不平,即氣不沖和,而脈弦之義也。
舊說未妥。
白話文:
過度用腦,耗損真氣。 「省」就是損耗的意思,如同「邪」字就是偏斜的意思一樣。思慮過度,就會耗損心臟的真陰之氣。心臟是十二臟腑的主宰,脾臟則是孤獨的臟腑,負責滋養其他四臟。心臟功能失常,則十二臟腑都將受危;脾臟有病,則五臟都會不安寧。《脈經》說:憂愁思慮傷心,脈象就會弦細。所以,太陰臟搏(脈象)的人,是因為過度用腦耗損真氣,脾臟無法將精氣輸送到五臟,導致五脈氣血不足,無法輸送津液到胃,造成胃氣失調。氣血不足和失調,就是氣機不暢和的表現,也是脈象弦細的原因。
舊有的說法並不完善。
7.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陰陽結,為句,謂尺寸皆緊也。斜字,為句,謂脈形低昂,即多陰少陽,關前浮少,關後沉多也。《大奇論》所謂肝腎並沉,為石水是也。此陽虛陰結,後世所謂單腹脹者,故曰少腹腫也。前人每論單腹脹,未嘗指為即石水。注:石水者,亦未嘗言即單腹脹。蓋因不知是石水,故立單腹脹之名耳!石者,堅也,冷也。
白話文:
陰陽脈氣交結,寸口脈和尺脈都緊。脈象低沉起伏不定,表示陰氣偏盛,陽氣偏衰,關脈前部浮弱,關脈後部沉實。這與《大奇論》中所說的肝腎同時下陷,導致石水症狀相同。這是由於陽氣虛弱,陰氣凝結所致,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單純腹脹,因此稱為少腹腫。古人論述單純腹脹時,從未明確指出就是石水症。而注釋中也說明,石水症狀也不一定就是單純腹脹。這是因為古人未能認識到這是石水症,所以才另立單純腹脹的名稱。石水,指堅硬、冰冷的病理產物。
8. 反仰其手
《脈經》有脈深伏不見,反仰其手乃得之之文。前人不知反仰之義,竟有解作覆手者,殊不可通。竅思此所謂伏,非真伏也,乃沉之極也。凡診脈,皆仰置其手;反仰,謂將腕高枕,而手掌反折垂下,於是筋脈為之牽引繃急而挺起矣,故沉者亦外見而可診也。
白話文:
《脈經》記載,如果脈象深沉隱伏,看不清楚,可以反仰患者的手就能摸到脈象。以前的人不明白「反仰」的意思,竟然有人解釋為「覆手」(手掌向下),這是完全不通的。仔細想想,這裡說的「伏」,並不是真的隱沒不見,而是沉到極點的意思。一般診脈,都是讓病人手心向上平放;「反仰」,是指將手腕墊高,讓手掌反折垂下,這樣就能使筋脈被牽引繃緊而凸起,所以即使是原本很沉的脈象,也能從外觀上看到,便於診斷了。
9. 應天者動五歲而右遷應地者靜六期而環會
此數語,舊解皆未甚明晰,其實乃極淺之語。所謂應者,主三陰三陽之六氣言也。天地以干支言,非司天司地之謂也。應天者,謂六氣之合於天干也。如甲年起太陽,行至五年,必右遷一步,而始復起太陽,甲與太陽,不復相值也,故曰動;應地者,如子年起太陽,行至六年臨午,再六年而復臨子矣,其數有定,而無所參差也,故曰靜。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
此謂天以地之六為節,地以天之五為制,互相節制,而不得相值。地周於天,六期乃備,天終於地,五歲已周。二語乃明其不相值也。不相值而相生相制,變化其中矣。故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張景岳解得最好。
二句亦無深義,只以明六氣所以有二火之義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其實很淺顯,以前的一些解釋反而不夠清楚。所謂「應」,指的是六氣(三陰三陽)的運行。這裡的天地,指的是天干地支,而不是指司天、司地。
「應天者動五歲而右遷」是指:六氣配合天干運行,例如甲年開始是太陽氣,運行到五年後,會往右推移一位,之後太陽氣才再次出現,甲年和太陽氣就不再同時出現了,所以說「動」。
「應地者靜六期而環會」是指:例如子年開始是太陽氣,運行到第六年到午位,再過六年又回到子位,它的運行規律固定,沒有偏差,所以說「靜」。
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天地的運行週期,天以六期為一個循環,地以五年為一個循環。
這段話說明天和地互相節制,不會同時出現相同的氣。地依附天運行,六期完成一個循環;天依附地運行,五年完成一個循環。這兩句話說明它們的運行是不重疊的。雖然不重疊,但它們互相滋生和制約,變化就在其中。
因此,五和六相乘,七百二十氣為一個大周期(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為一個更大的周期(六十年),這些都體現了這種運行規律。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這句話,張景岳的解釋最好。這兩句話也沒有深奧的含義,只是說明六氣中為什麼有兩個火(君火和相火)。
10.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為身熱、無汗;滑者陰氣有餘也,為多汗、身寒)
前人多以此三句連續,殊覺脈證不相屬,而下文諸過者,亦嫌突起而無著也。予以上二句為一段,以下五字連下文「諸過者」讀,屬下滑澀寒熱為義。其義即《通評虛實論》所謂腸澼下膿血白沫者,身熱則死,寒則生;脈澀則死,滑則生之義也。上二句前人亦未剖析透徹。夫氣之動於臟也,如弓弩之發。
若里脈有病,則氣初發之處,即為之陰滯,而脈之應指必軟弱矣。今其脈迫促而數,搏滑而動,是其氣已湧至於表,因表脈有阻而不得暢達,故有此鬱勃之象,而僅偶間一至軟弱而代也。數音促,不音索,舊讀去聲者誤。代之本義為弱,詳《平人氣象論》,後人專釋為止,是不讀《內經》之過也。
白話文:
脈搏快速有力,且動態頻繁的人,病症都在陽脈,並會導致排泄物中帶有膿血。
以前的人常常將「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為身熱、無汗;滑者陰氣有餘也,為多汗、身寒」這三句話連在一起解釋,覺得脈象和症狀之間沒有關聯,而且「諸過者」的出現也顯得突兀。我認為,應該將前兩句作為一段,後面的「諸過者」與下文連讀,與滑、澀、寒、熱等症狀的意義相關。其意義與《通評虛實論》中所說的「腸澼下膿血白沫者,身熱則死,寒則生;脈澀則死,滑則生」的道理相同。前人也沒有徹底分析透徹這兩句話的意思。氣在臟腑中的運行,就像弓弩發射一樣。
如果裡脈(寸口脈深部)有病,那麼氣一開始發動的地方就會陰滯,脈搏的反應必然軟弱無力。但現在脈象卻迫促而數,搏動滑利有力,這是因為氣已經湧到體表,由於表脈受阻而不能通暢,所以才有這種鬱勃的現象,而只是偶爾間歇性地出現軟弱無力的脈象。數的讀音是促,而不是索,以前讀去聲是錯誤的。「代」的本義是衰弱,詳見《平人氣象論》,後人專門解釋為停止,這是沒有仔細研讀《內經》造成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