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四 (15)
卷四 (15)
1. 中風實在上焦虛在下焦
中風者,內燥化風,而復感於邪之所作也。內燥之故,亦致不同,有濕熱久菀化為燥痰,壅滿胃絡,一旦或因勞倦,或因憂鬱,或因天時不正,忽然暈倒,昏迷無知,四肢抽掣,呼吸有痰者,此熱痰擁入心包,而氣閉不通之證也。其證神昏而不醒,肢瘈而不緩,或更兼拘急不便也。
白話文:
哮喘的起因不同。如溼邪所傷、肺氣不宣、痰氣壅盛、一旦風寒溼邪侵襲,即可引發哮喘。鬱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肺,亦可導致哮喘。又或平時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飢飽傷胃,脾虛生溼,溼濁積聚於肺,壅塞肺氣,痰多而粘,阻遏呼吸,導致哮喘。或平日勞累過度,氣血虧損,氣虛無力宣發肺氣,肺氣閉塞,痰溼不能排出,也可致使哮喘。
病在中焦以上,為肝脾之邪實,治宜開之、降之,滌痰、化血,佐以養陰。有陰虛內涸,無從奉心,心氣大潰,筋脈緩弛,一旦不因勞倦,不因憂鬱,不因天時不正,卒然仆倒,口目喎僻,流涎不止,兩腮暈紅,手足微掣,緩縱不收,偏痿不用,呼吸有聲無痰,神識忽明忽昧無定者,此下焦陰津耗竭,無以維氣,氣散筋枯之所致也。病在下焦肝腎,陰空陽散,大開不合,治宜滋之、斂之,養心、平肝,佐以行氣。
白話文:
如果疾病發生在中焦(包括肝臟和脾臟)以上,是肝臟和脾臟的邪氣太盛,治療方法是宣散邪氣、引邪氣下降、化痰、化瘀,同時滋陰養血。如果身體陰液不足、體內乾涸,無法滋養心臟,心氣嚴重虛弱,筋脈鬆弛,就會突然倒下,嘴巴歪斜、流口水不止、兩邊臉頰發紅、手腳輕微抽搐、手腳無力鬆弛無法收回、半身不遂無法活動、呼吸中有聲音但沒有痰、神智時而清醒時而糊塗不定,這是下焦(包括肝臟和腎臟)陰液耗盡、無法維持氣血,導致氣血散失、筋脈枯萎所造成的。如果疾病發生在下焦(肝臟和腎臟),陰液不足、陽氣散亂,無法閉合,治療方法是滋陰、斂陽,養心、平肝,同時疏通氣血。
蓋此之所謂中風,即《內經》所謂發為痿厥,是痿、厥合併之病也。觀於《內經》論厥,有寒有熱,而論痿獨曰生於大熱也。玩於斯義,亦可知陰陽、虛實、微甚之別矣。夫中風未有不由於陰虛者,但有陰虛而陽氣內陷,有陰虛而陽氣外散,有專真氣內空,有兼痰涎內實。故前證偏於厥多,厥多者,陽氣怯而陷,故內攻有力。
白話文:
這種所謂的中風,就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發作起來會肢體癱軟、氣息微弱,是癱軟和氣息微弱同時發生的疾病。看《黃帝內經》中論述氣息微弱,有寒性的也有熱性的,而論述癱軟卻只說是由於大熱引起的。參悟這個道理,也可以知道陰陽、虛實、輕重程度的區別了。中風沒有不是由於陰虛造成的,但陰虛又分為陽氣內陷的,陽氣外散的,真氣內部空虛的,兼有痰涎內盛的。所以前面症狀偏向於氣息微弱的多,氣息微弱多的人,是陽氣虛弱而下陷,所以內攻的力量強。
何者?痰血有以滯之也,其後恆積為內熱。後證偏於痿多,痿多者,陽氣悍而散,故癱緩無力,何者?津血不足以維之也,其後或轉為內寒。有病而即死者,有病而遷延歲月者,入臟與入絡之辨也,又虛脫與實閉之分也。至於其脈,大率左沉弦而右洪緩。何者?陽氣內陷而結,陰津內竭而枯也。
白話文:
是指氣血不通暢,導致血痰積聚,時間久了會產生內熱。後期症狀以癱瘓為主,這是因為陽氣過於亢盛而分散了,所以肢體癱瘓無力。這是因為津液和血液不足以維持身體機能。後期可能會轉變成內寒。有的人得病後會馬上死亡,有的人則會拖延數年。這取決於疾病是否進入臟腑和經絡,以及是虛脫還是實閉。至於脈象,通常是左邊脈搏沉細而緊,右邊脈搏洪大而緩慢。這是因為陽氣內陷凝結,陰津內竭枯竭所致。
有兩手沉細弦勁者,純於陽虛也;有沉而洪散,重按指下一片模糊者,純於陰虛也。又有浮弦細勁者,浮薄而散者,有汗即死,無汗可治。有三部繼續不勻,漉漉如珠者,有兩關孤硬,而尺浮空者,此皆元氣已脫也。有三部洪弦滑實,粗硬如索,沖指而起者,是陰竭而痰涎內實也,身靜即死,四肢躁擾,有力如狂,宜大承氣加人參、地黃急下之。有浮候弦細,中沉緩滑兼洪,重按始空者,此陽微虛,而內有濕熱之痰,中風極善之脈也。
又有下焦陽氣虛寒,中焦肝胃燥熱,寒格其熱,上衝於心,其脈浮空,或洪大,而按之弦細呆長也。
白話文:
有
夫中風,大病也。前人議論歧出,莫衷一是,故於此三致意焉。東垣言虛,其時有內實者何也?河間言火,其時有無火者何也?丹溪言痰,其時有無痰者何也?惟探其本於津枯血滯,明其機於陽氣內陷與陽氣外散,辨其證於痰之有無、外感之輕重,究其變於化寒、化熱,而大義賅於此矣。
白話文:
中風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前人對此議論紛紛,沒有統一的說法,所以我在這裡要認真探討它的病因。
- 東垣先生認為中風是由於身體虛弱,但他所論述的病例也有些屬於內臟實證。
- 河間先生認為中風是由於火熱,但他所論述的病例也有些並不見有火熱症狀。
- 丹溪先生認為中風是由於痰濕,但他所論述的病例也有些並無痰濕之證。
我認為中風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津液枯竭、血流不暢,而其機理則在於陽氣內陷或外散。根據痰濕有無、外感輕重,中風又會有寒化或熱化等變化。掌握這些基本原則,就能夠全面瞭解中風的病理。
2. 厥逆奔豚腳氣攻心
《內經》曰: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千金方》及董及之謂此即腳氣。似矣。腳氣有風濕、寒濕之不同。風濕,多挾熱也。又有奔豚,亦下焦寒濕證。皆邪氣自下部鼓肝、腎之虛陽上衝於心,使真氣離根而上浮,最為危急之候。其故由於風、寒、濕邪,自足心湧泉穴竄入,或自腰臍竄入。
白話文:
《黃帝內經》講:「厥逆」是由於寒濕之氣引發的。《千金方》和董和之等醫家都將其稱為「腳氣」。這種說法是相近的。腳氣分為風濕和寒濕兩種。風濕腳氣,多伴隨熱症。奔豚也是一種下焦寒濕的證候。這些都是邪氣從下肢侵犯肝腎,導致虛陽上升到心臟,致使真氣根基鬆動而上浮,屬於最危急的病症。其病因是由於風、寒、濕邪從湧泉穴或腰臍處鑽入人體。
其緩者,菀為濕熱,化內風而上衝;其急者,是風勝也,不待化熱,而即上衝。久延不愈,遂結為腎積之奔豚,所謂豬癲風也,是膀胱氣逆也。又有一種本無外邪,肝腎內冷,陰風鼓動水邪,上掩心肝生陽,迫悶卒厥,神昏不醒,舌強不語,口眼喎僻,四肢瘛瘲拘急者,亦奔豚之類,急證也。宜溫宣重鎮,如黑錫丹之類主之。
白話文:
慢發症狀:
如果發病較慢,會轉化為濕熱,化生內部風氣,向上衝擊。
急發症狀:
如果發病較快,是風氣過盛,不等化熱就會向上衝擊。久延不愈,最後會形成腎積奔豚,也就是所謂的豬癲風,是膀胱氣逆導致的。
另一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原本沒有外來的病邪,是肝腎內寒,陰風鼓動水邪,向上掩蓋心肝陽氣,導致氣機阻滯、突然昏厥,神志不清,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口眼歪斜,四肢拘急僵硬。這種情況也屬於奔豚,是一種急症。
治療方法:
宜用溫通宣降、重鎮定神的方法治療,比如使用黑錫丹一類藥方。
其輕者,擬方如下:熟附片、煅龍骨各四錢,烏藥、九節菖蒲各三錢,桂枝、牛膝各二錢,木瓜、吳萸各一錢,細辛、沉香各六分。此方宣通心肺清陽,溫化肝腎伏陰,即《金匱要略》首條所敘之證治也。《金匱》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即當實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白話文:
較輕的患者,推薦使用以下藥方:熟附片、煅龍骨,各四錢;烏藥、九節菖蒲,各三錢;桂枝、牛膝,各二錢;木瓜、吳萸,各一錢;細辛、沉香,各六分。
這個藥方可以疏通心肺的陽氣,溫暖肝腎的陰氣。這也是《金匱要略》開頭提到的病症治療。
《金匱要略》說:發現肝病,要了解肝會傳染給脾,那就應該補脾;脾虛可以損傷腎,腎氣虛弱,則水液代謝受阻;水液代謝受阻,則心火旺盛,就會損傷肺;肺受傷,則金氣受阻;金氣受阻,則肝氣旺盛,那麼肝病就會自行痊癒。這是治療肝病又補脾的精妙之處。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此謂肝之陰氣,挾腎之水邪,上勝脾陽,治當健脾之陽,制腎之水,水退火升,則肺金清肅之令不行,而肝木生髮之令得矣。此專指肝腎虛冷言,故曰肝虛用此法也。後人不識其義,疑誤疑衍,亦昧矣。故中風有一種純寒無陽之證,其根發於里,即寒濕腳氣、奔豚之類,於東垣、河間、丹溪所稱痰火之中風,渺不相涉。歷來論中風者,泥於三家,不暇及此矣。
白話文:
如果肝氣虛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但如果肝氣實盛,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法。因為這是指肝陰虛弱,挾帶腎水寒邪,上衝脾陽。治療方法應該是振奮脾陽,制約腎水。當腎水退去,肝火上升,肺金就能清肅,肝木才能生髮。這專指肝腎虛冷的情況,所以說肝虛才用這個方法。後代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誤以為是錯字或衍文,這是一種誤解。所以中風有一種純粹寒無陽的證狀,其根本原因發生在內部,就是寒濕腳氣、奔豚等病症。這和東垣、河間、丹溪所說的痰火中風完全不同。歷來討論中風的醫家,都只拘泥於這三家的說法,沒有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喻嘉言《醫門法津》中寒篇末,發明許叔微椒附湯方證,其義與此相發,當詳玩之。
白話文:
在喻嘉言的《醫門法津》一書中,於「寒證」篇的末尾,詳細闡述了許叔微的「椒附湯」證候。其精義與本篇相呼應,值得仔細研讀。
3. 虛損奇證
天下有奇證,即在常病之中,令人不可捉摸者。族弟成室太早,先吐血,繼咳嗽,二年,始得診之;脈數而澀,以溫補脾腎,兼理肺氣治之,即愈。半年回家,又接考試,病復發,又半年,始得診之;身熱,時時汗出,咳嗽氣急,自言少腹有氣上湧,當其湧時,鼻出不及,從口衝出,其勢洶湧,不可吸止,日夜數發,逼迫難堪,診脈浮弦而數,此有風濕在表也,先以芳香宣理脾肺,佐以固腎,一劑,得冷汗續續半日,諸證頓瘳;繼以溫固肝腎之劑調理之,氣病仍復時發,發時或兼咳,或不兼咳,脈象必數疾,而不洪大,及愈,即平調如常人。
白話文:
世上有一些奇怪的病症,就藏在常見的疾病之中,讓人難以捉摸。我的堂弟成親太早,先吐血,然後咳嗽,這樣持續了兩年,我纔有機會診斷。他的脈搏又快又澀,我用溫補脾腎兼理肺氣的方法來治療,他很快就痊癒了。半年後他回家,又準備參加考試,結果病情復發。又過半年,我纔有機會再次診斷。他發熱,經常出冷汗,咳嗽喘氣,自己說小腹有氣往上衝。當氣上湧的時候,鼻孔來不及出氣,就從嘴巴衝出來,氣勢洶湧,無法吸氣來阻止。每天發作好幾次,受不了這樣的折磨。我診斷他的脈搏浮弦而數,這是表上有風濕的徵兆。我用芳香藥來宣通脾肺,幫助固腎,一劑藥後,他出冷汗持續了半天的時間,所有的症狀都突然消失了。接著用溫固肝腎的藥來調理,氣病仍會不時發作,發作的時候有時會同時咳嗽,有時不會。他發作時的脈象一定又快又急,但不洪大。等到痊癒後,脈象就恢復正常,跟平常人一樣。
但身體日漸疲軟,中間疑其風邪從臍入,疑其寒從足心入,用藥溫補下元,更佐以外治,莫不暫效,而旋發,再用即無功。所更奇者,教令靜坐,吸氣稍長,用意深納,旋即身大寒熱如瘧狀,初尚以為藥力能振動陽氣而化瘧也;及次日,不寒熱矣,身體輕爽倍常,方大喜。
白話文:
他的身體日漸衰弱,其中懷疑是風邪從肚臍侵入,也懷疑寒氣從腳底進入,於是使用溫補下體的藥物,並配合外敷,雖然都暫時有效,但很快又復發,再用藥就沒用了。更奇怪的是,當教他靜坐、吸氣時稍稍延長,並用心深吸,馬上就會全身發冷發熱,像得瘧疾一樣。起初還以為是藥力激發陽氣而導致瘧疾;等到第二天,不再發冷發熱了,身體也比平常輕盈許多,這才十分高興。
間不半月,又沖發如故,再教納氣,又發寒熱如前,殊莫解吸氣深納之何以遂致寒熱也?小便赤澀,大便艱秘,口味初強漸弱,自秋及冬,經余手治,皆用溫潤鎮固之法。間或別延他醫,指為陰虛,稍用涼潤,即水瀉而氣陷不續;又疑有蟲,藥中佐入百部、雷丸;又思寒邪深伏下焦,宜用溫下,以大黃、牽牛入溫補劑中,得下,亦於病無增損也。其後漸覺喉痛如破,又如腫塞,不能下食。
白話文: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病情又像以前一樣發作,再次教導他納氣,之後又像以前一樣發作寒熱,實在無法理解吸氣深納為何會導致寒熱。小便發紅渾濁,大便乾燥困難,食慾剛開始強盛,逐漸衰弱,從秋天到冬天,都經過我的治療,都使用溫潤鎮固的方法。偶爾會另請其他醫生,診斷為陰虛,稍微使用涼潤的方法,就會腹瀉,而且氣息微弱無法連續;又懷疑有寄生蟲,在藥物中加入百部和雷丸;還認為寒邪深藏在下焦,應該用溫下法,將大黃、牽牛加入溫補劑中,讓藥物發揮效用,但對病情也沒有改善或惡化。後來漸漸覺得喉嚨疼痛像破了一樣,又像腫脹堵塞,無法進食。
視之,略無紅腫之事,但小舌墜下,脈象亦漸細澀少神,知其腎氣不能上朝,督脈蕭索,無能為矣。臘月回家,遷延三月,身痿不能起於床矣,終莫得救挽之術也。沖氣雖損病常證,亦未有似此洶湧莫遏者。詳述之,以俟高明者之指示焉。
白話文:
觀察患者,沒有明顯的紅腫。但患者的小舌頭掉下來了,脈搏也逐漸變細弱,精神不振。由此可知患者的腎氣無法上行,督脈衰弱,無力迴天。臘月回到家中,延誤了三個月,全身虛弱,無法起牀,最終未能挽回生命。雖然沖氣損傷是常見的病症,但像這樣洶湧難攔的還未曾見過。詳細描述病情,希望得到高明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