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1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6)

1. 斂散升降四治說略

凡風、寒、濕、熱,散漫於周身之腠理者,無聚殲之術也,則因其散而發之;痰、血、水、食,結積於胃與二腸、膀胱之內者,已屬有形,勢難消散,則因其聚而泄之、滲之;邪在上脘,慍慍欲吐,是欲升不遂也,則因而吐之;邪在大腸,裡急後重,是欲下不暢也,則因而利之。此順乎病之勢而利導之之治也。

白話文:

對於風、寒、濕、熱等邪氣,它們分散在身體各處的皮膚毛孔中,沒有辦法集中消滅它們,因此順應它們的性質而發散出去。對於痰、血、水、食等已經形成有形、難以消散的物質,它們聚集在胃、小腸、大腸、膀胱等臟腑內部,則應順應它們的性質而瀉下或滲透排出。如果邪氣位於上腹部,讓人感到煩躁欲吐,這是邪氣想要上升卻不順利,則應幫助它吐出。如果邪氣位於大腸,讓人感到腹中急迫感或排便困難,這是邪氣想要下降卻不順暢,則應幫助它瀉下。這些治療方法都是順應疾病的性質,利導邪氣排出。

溫熱無形,散處於腸胃膜絡之中,既不外越,又不內結,則以酸斂入泄劑,撮其邪而竭之;瘀血有形,結聚於腸胃膜絡之中,其質凝滯,不能撮而去也,則以辛溫入攻血劑,溫其血而化之。腎氣不納,根本浮動,喘、嘔、暈眩,酸鹹重鎮,高者抑之,中氣虛陷,泄利無度,呼吸不及,固澀升補,下者舉之。此矯乎病之勢而挽回之之治也。

白話文:

溫熱病性質無形,散佈於腸胃和經絡之間。不外發於體表,也不內結成塊。因此,可以用酸斂收斂、滲瀉的藥物,將病邪收斂後排出體外。瘀血性質有形,聚集在腸胃和經絡之間,質地凝滯,難以收斂排出。因此,可以用辛溫攻血的藥物,溫熱瘀血使其化瘀。腎氣不攝納,導致元氣浮動,出現喘息、嘔吐、暈眩,可以用酸鹹重鎮的藥物,壓抑浮動之氣。中氣虛陷,導致瀉利不止,呼吸不暢,可以用固澀升補的藥物,固攝下陷之氣。這些治療方法都是根據疾病的表現,採取相應的措施來糾正和恢復正常狀態的。

凡病誤降者,欲救之,不可急升也;誤升者,欲救之,不可急降也;誤寒者,欲救之,不可急以大熱也;誤熱者,欲救之,不可急以大寒也。寒、熱猶或可急也,升、降斷不可急也。嘗見先以承氣誤下,中氣下陷,急以參、耆升之,虛氣上越,喘逼不能食而死矣。此當健中澀下,不可升提其上也。

白話文:

每當疾病治療時,如果誤用降法,想要挽救,不可急著升提;誤用升法,想要挽救,不可急著降下;誤用寒法,想要挽救,不可急著用大熱之藥;誤用熱法,想要挽救,不可急著用大寒之藥。寒、熱之證尚且可以急救,升、降之法絕對不可急用。我曾見過先用承氣湯誤行下法的病人,中氣下陷,急用人參、黃耆升提其氣,結果虛氣上逆,喘促不能進食而死亡。這種情況應該健運中氣,收斂其下陷之氣,不可升提。

2. 新病兼補久病專攻

凡病皆宜攻也,而有時兼補者,以其內虛也。內虛之義有二:一為內之正氣自虛也;一為邪氣在表,其表為實,邪未入里,其內尚虛也。新病邪淺,加補氣血藥於攻病劑中,故病去而無餘患;若久病正氣受傷,邪已內陷,一加補藥,便與邪值,而攻藥不能盡其所長矣。故華元化、張仲景、孫真人書中,治久病諸方,反重用攻擊,不佐以補者,為邪氣在裡故也。此法率以丸而不以湯者,急藥緩服也。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應該採用攻邪的方法,但有時也需要兼顧補養,這是因為患者存在內虛的情況。內虛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患者的正氣本身虛弱;二是邪氣在體表,體表為實證,邪氣尚未深入體內,體內仍處於虛證狀態。新發疾病,邪氣較淺,在攻邪藥劑中加入補氣血的藥物,就能夠去除疾病而不留後患;如果疾病時間較長,正氣受到損傷,邪氣已經深入體內,一旦使用補藥,就會與邪氣相結合,攻邪藥物就無法發揮全部作用。因此,華元化、張仲景、孫思邈等人的醫書中治療久病的方劑,反而重視攻擊,不輔以補藥,這是因為邪氣在體內的原因。這種方法通常採用丸劑而不是湯劑,這是為了讓急效藥緩慢發揮作用。

待至攻去其邪,里邪勢殺,而後以補藥盡其余焰,故效捷而亦無餘患也。後人識力不及,每謂風寒初起,正氣未虧,無庸兼補,更有謂邪氣在表,兼補即引邪入里者,往往攻藥不得補藥之力,邪氣糾纏不盡,或攻傷正氣,邪轉內陷者,其弊由於不識古人急補之義也。

白話文:

等到用攻法去除邪氣,裡面的邪氣勢力衰弱後,再用補藥徹底根除殘餘邪氣,這樣療效快,也就不會有後患了。後人理解能力不足,總認為風寒初期,正氣未損傷,無須兼用補藥。甚至有些人認為邪氣在外表,兼用補藥會將邪氣引到裡面。這樣就會導致攻藥不能得到補藥的輔助,邪氣糾纏不休,或者攻傷正氣,邪氣轉移到體內。這些弊端都是由於不理解古人急補的道理所致。

及治久病,邪氣膠固,反夾雜補藥,更有專補不攻,謂正氣充足,病自漸瘳者,殊不知邪氣盤踞於裡,補藥性力皆走里而守中,其氣正與邪氣相值,不能與正氣相接也,往往使邪氣根株愈牢,堅不可拔,遷延不救者,其弊由於不識古人急攻之義也。大凡攻補兼施者,須詳虛處有邪無邪,為第一要義;虛處有邪,則補虛之藥,不免固邪矣。

白話文:

對於久病的人來說,邪氣糾纏難除,若再服用補藥滋養,反而會固守邪氣,導致「專補不攻」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正氣充足,疾病自然會痊癒。其實不然,邪氣盤踞於內,補藥之藥性都進入體內,卻無法作用於正氣。補藥的氣與邪氣相遇,反而阻隔了正氣的運作,使得邪氣根深蒂固,難以拔除,延誤治療,最終不治。究其原因,就是不懂得古人強調「急攻」的道理。

對於攻補兼施的治療,必須仔細辨證,判斷是否有邪氣存在,這是首要的關鍵。若體內有邪氣,則補益之藥,反而會固守邪氣。

此施治之最棘手者。古人補母瀉子之法,殆起於此。如肺氣既虛,而又有風熱或痰飲之實邪,此宜補脾而攻肺,不得補肺與攻肺並用也。

白話文:

這是個最難治法。國古古語有如果不能,就把它放在一邊,所以是會有會,。

3. 欲不可遏法宜疏肝健脾

腎主志,肝主怒,脾主思。凡肝熱鬱勃之人,於欲事每迫不可遏,必待一泄,始得舒快。此肝陽不得宣達,下陷於腎,是怒氣激其志氣,使志不得靜也。肝以疏泄為性,既不得疏於上,而陷於下,遂不得不泄於下,泄之不止,腎精為肝風煽盡,而氣脫矣。治法:酸涼、辛涼清肝之燥,疏肝之鬱而升發之,使不下陷;若不應者,是脾虛不能升載肝氣也,加健脾以托之。若以苦寒清心,心肝木火之邪一齊下溜,搏於腎陰,愈令勃勃欲出矣。

白話文:

腎臟主導意志,肝臟主導憤怒,脾臟主導思考。凡是肝火旺盛、情緒抑鬱的人,對於慾望的衝動往往無法剋制,必須透過發洩才能得到舒緩。這是因為肝陽未能正常疏通,下陷至腎,而憤怒的情緒激發了意志,導致意志不能安靜。肝臟的性質是疏泄,但既然無法向上疏泄,而陷落向下,就不得不向下泄瀉。泄瀉不斷,腎精就會被肝風煽動耗盡,最終導致氣虛身亡。

治療方法:使用酸涼或辛涼的中藥來清肝降燥,疏肝理氣,使肝氣升發,不再下陷;如果無效,說明脾氣虛弱無法承載肝氣,需要加入健脾藥物來輔助。如果使用苦寒藥物來清心,心肝木火之邪氣會一齊向下流動,衝擊腎陰,反而會加重勃勃欲出的症狀。

大抵兼升、兼開、兼滋、兼斂,而不可清降也。此證男婦皆有,若濕熱盛者,可加苦寒、鹹寒以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