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二下 (2)
卷二下 (2)
1. 脈不應病及脈平而死
《難經》曰:脈不應病,是為死病也。仲景曰:邪不空見,中必有奸,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二者其義不同。知變所緣者,以其必有所挾之宿疾、所伏之隱疾也。其脈雖不應顯見之證,而仍與隱伏之病相應也,故曰中必有奸。若《難經》直言死病者,是其並無所挾、無所伏而真不應者也。
何也?凡病之應見於脈者,為其邪在於經,搏於正氣,正氣失其常度,脈遂失其常形也。若臟氣潰敗,陰陽失維,升降出入之順逆遲速;一隨邪氣之所為,而正氣之力不能與之相搏而相激,其脈往往通暢如常,起伏如常,不見邪氣格拒之象,僅微覺指下呆長,乏於神力而已。
此真氣已漓,其人必困乏無力,飲食少思,有時又飢,迫欲得食,行動氣喘,面色蒼黃,或耳暴聾,或目暴無所見。又有老痰伏結,以及痞塊僻在偏隅,不當氣血沖道,氣血與之相避,不致相格,而脈自長滑流行者,此遷延不已之痼疾也。故每見陰陽離脫之人,腎水虛寒,脾陽枯燥,肝風內煽,兩尺長緩起伏條暢,此所謂緩臨水宮也。
指下頗似充足有餘,而圓而無暈,呆而不靈;且或左或右,或寸或關,必有一部稍見沉弱不及,此虛損久病,及老年氣盡,未死前數月必見之。大率多起於冬至,死於春分者,以水枯不能涵木,其始肝風內灼,其繼肝氣外脫也。前人謂緩臨水宮,弦居土位,同為敗脈。據生平所診,弦居土位,猶有可以挽回;緩入水宮,未有能濟者。
豈非以緩為真陰真陽之渙散乎?陰散,故脈不能緊;陽散,故脈不能洪。不緊、不洪,故似緩也。《難經》又謂:人病脈不病,雖困無害。此措詞軒輊失當。脈不病者,脈不敗也;若病久且困,不能飲食,不能轉側,雖神識清明,言語不亂,脈來勻滑長緩,亦終於敗而已。何者?五臟清枯,故神明不亂;大氣孤行,故脈不變;血絡已竭,故身不能動也。
故《難經》又謂: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至於老痰痼疾,不見於脈者,以其不當氣血沖道也,故有患積,而情急欲死者,正當沖道也;有發之頻數者,迫近沖道也;有寬緩無事者,遠於沖道也。前人以此為氣血與之相習,非也。夫果氣血相習,是陰陽失維,正氣無權矣。
白話文:
脈象不反映疾病,甚至脈象平和卻死亡
《難經》說:脈象不反映病情,就是死症。張仲景說:邪氣不會無緣無故地顯現,其中必有隱情,如果脈象不反映病情,就知道病因所在。兩者的意思不同。《難經》直接說是死症,是指沒有其他疾病夾雜、沒有隱藏的疾病,而脈象真的不反映病情。
張仲景所指的「隱情」,指的是患者可能伴隨有其他久病、隱疾。雖然脈象沒有顯現出明顯的病症,卻與隱藏的疾病相符,所以說「其中必有隱情」。
為什麼有些疾病會在脈象上表現出來?因為邪氣在經絡中,衝擊正氣,正氣失去正常的狀態,脈象也就失去正常的形態。如果臟腑機能衰竭,陰陽失衡,升降出入的順序和速度都受到邪氣的影響,而正氣的力量無法與邪氣搏鬥,脈象往往通暢如常,起伏如常,看不到邪氣阻礙的現象,只是略微感覺到脈象呆滯綿長,缺乏力量。
這種情況下,真氣已經衰竭,病人必然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有時又感到飢餓,迫切想吃東西,活動時氣喘,面色蒼白,或者耳聾,或者目盲。還有些是陳舊痰飲積聚,以及痞塊位於偏僻的地方,不在氣血流通的通道上,氣血避開它,不與它相衝擊,脈象就呈現長滑流利的狀態,這是久拖不治的痼疾。所以經常看到陰陽離絕的人,腎水虛寒,脾陽不足,肝風內動,兩尺脈長緩起伏通暢,這就是所謂的「緩脈臨水宮」。
指下感覺脈象好像充實有餘,圓滑卻無光澤,呆滯而不靈活;而且可能在左手或右手,寸關尺中的某一部位略微感到沉弱,這就是虛損久病,以及老年精氣耗盡,臨死前幾個月必然出現的現象。大多數從冬至開始,死於春分,因為水枯竭不能滋養木,開始是肝風內灼,繼而肝氣外洩。前人認為「緩脈臨水宮」、「弦脈居土位」都是敗壞的脈象。根據我平生的診斷經驗,「弦脈居土位」還有可能挽回;「緩脈入水宮」,則沒有能夠治癒的。
難道是因為緩脈是真陰真陽散亂的表現嗎?陰氣散亂,所以脈象不能緊;陽氣散亂,所以脈象不能洪。不緊不洪,所以表現為緩脈。《難經》還說:人病了脈象卻正常,雖然疲倦卻無大礙。這種說法輕重失當。脈象正常是指脈象沒有敗壞;如果病情久拖不治,而且疲倦不堪,不能飲食,不能翻身,即使神志清醒,言語正常,脈象仍然是勻滑長緩,最終還是會走向敗亡。為什麼?因為五臟精氣枯竭,所以神志清醒;因為元氣獨行,所以脈象不變;因為血脈已經枯竭,所以身體不能動彈。
所以《難經》還說:寸口脈平和卻死亡,是生機在體內自行斷絕。至於陳舊痰飲痼疾,不在脈象上表現出來,是因為它不在氣血流通的通道上,所以有病情積聚,而病情危急將死的人,病情正處於氣血流通的通道上;病情發作頻繁的人,病情逼近氣血流通的通道;病情緩和無事的人,病情遠離氣血流通的通道。前人認為這是氣血與疾病相安無事,這是錯誤的。如果真是氣血與疾病相安無事,那就是陰陽失衡,正氣衰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