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四 (9)
卷四 (9)
1. 寒濕下受直傷少陰變證多端搜治匪易
何子詹之孫,三歲,先於七月患濕瘡,漸愈矣,微見溏泄,忽半夜發熱,日出始退,次日依時而至。醫遂以為瘧,忽又大聲驚喊,目瞪昏厥,旋覆如常,醫又以為驚風,更以危言嚇之。越數日,乃邀診。至則見其精神萎頓,面色慘黯,目胞下垂,四肢胕腫,而左尤甚,頭面亦右溫左涼,舌苔薄白在後半部,脈息沉緊。審思良久,曰:異哉!此寒濕深入骨髓也。
疏方用桂枝、良薑、烏藥、香附、陳皮、菖蒲。服四劑,病無增損,而萎頓彌甚,然脈息浮弦矣。因思邪從下上犯,此藥僅溫理中焦,宜無益也。於是用細辛、川芎各五分,羌活、藁本、威靈仙、生附子、牛膝、巴戟、蒼朮、桃仁、杏仁各二錢。決以三劑病已,至期果面色清亮,言笑有神,飲食倍進,胕腫全消,脈息暢大矣。
惟肢體尚見微倦,舌尖有小紅累,是虛熱也,用桃仁、杏仁、蛤粉、蒲黃,略清結痰,繼用香附、青皮、白朮、雞內金、川芎、鬱金、黨參、山藥,調理脾胃,發水痘而復元。是病也,其初見發熱者,是寒濕從陰分上蒸,與衛陽交戰也;驚喊昏厥者,聲發於心,寒濕內逼心陽,乍掩熱痰,乍湧於包絡,所謂積冷在下,狀如厥癲也。若作瘡後驚風治之,即敗矣。
若以子後發熱,天明即止,為傷食所致,而概用消導,亦危矣。諸醫以為久病正虛,須用氣血兩補,其識更陋。夫患濕瘡月餘而漸愈矣。誰複議其寒濕內伏耶?無怪血虛不能養心,不能榮筋之說紛紛也。水痘即豌豆瘡,傷寒病後多有,見陶節庵書中。痘發於骨,益徵寒濕在骨之非臆說耳!
白話文:
一個名叫何子詹的孫子,三歲,七月時患過濕瘡,後來病情好轉,但偶爾腹瀉。某天半夜突然發燒,日出後退燒,第二天又按時發燒。醫生誤以為是瘧疾。後來孩子又突然大聲喊叫,眼睛瞪大,昏厥過去,然後又恢復正常,醫生又誤以為是驚風,還嚇唬孩子。過了幾天,家人邀請我診治。
我看到孩子精神萎靡,面色暗淡,眼皮下垂,四肢浮腫,左側更甚,頭面右側溫暖左側冰冷,舌苔薄白,主要在舌頭後半部,脈象沉而緊。我仔細思考後說:奇怪!這是寒濕深入骨髓了!
我開了桂枝、良薑、烏藥、香附、陳皮、菖蒲的方子。服用四劑後,病情沒有加重也沒有減輕,但萎靡的症狀更嚴重了,脈象卻變成了浮弦。我考慮到邪氣從下往上侵犯,之前的藥方只溫補中焦,沒有效果。於是改用細辛、川芎各五分,羌活、藁本、威靈仙、生附子、牛膝、巴戟、蒼朮、桃仁、杏仁各二錢。決定用三劑藥。果然,孩子服藥後,面色紅潤,精神煥發,能吃能喝,浮腫消退,脈象也變得流暢有力。
只是四肢還稍感疲倦,舌尖出現一些小紅點,這是虛熱的表現,於是用桃仁、杏仁、蛤粉、蒲黃,稍微清除一些痰濕,然後再用香附、青皮、白朮、雞內金、川芎、鬱金、黨參、山藥調理脾胃。後來孩子長出水痘後就痊癒了。
這場病,一開始發燒,是因為寒濕從陰分往上蒸騰,與衛陽相抗爭;驚喊昏厥,是因為寒濕內侵犯心陽,寒熱之邪交替出現於包絡,就像積冷在下,表現如同厥證癲癇一樣。如果一開始就當作瘡後驚風治療,就會錯失良機。
如果認為孩子發燒到天亮就退燒,是飲食積滯引起的,而一味使用消導藥物,也是很危險的。有些醫生認為是久病導致正氣虛弱,需要大補氣血,他們的認識更為淺薄。孩子濕瘡好了有一個多月了,誰還會想到寒濕內藏呢?所以才會出現血虛不能養心、不能滋養筋脈的說法。水痘就是豌豆瘡,傷寒病後經常出現,陶節庵的書中也有記載。水痘長在骨頭上,更證明寒濕在骨髓中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