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四 (8)
卷四 (8)
1. 寒濕下受直傷少陰變證多端搜治匪易
自古皆謂:寒傷肺,濕傷脾,同氣相感也,展轉乃傷他經。今據吾所見,凡人久在濕地坐臥,寒濕之氣盡從太陽、
少陰深入矣。《內經》謂: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又謂: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常從足胻始。況人坐則以足置地,臥多以背向下,故內氣充足者,邪氣不遽內襲,即從腨髀上竄膂脊,過頂入鼻,一路筋絡牽引,痠疼脹急,此傷於太陽之經,而內連督脈也,重者即菀為腳氣矣;若內之真陽稍怯者,邪氣即從湧泉上入脛骨,而內侵腰俞、背俞,先使腎陽不得下降,大便溏滑,小便赤澀,兩脛時冷;漸漸瀰漫三焦,心胃之陽又為所抑矣,甚者即水氣凌心也。其始筋骨酸脹,精神猥軟,呼吸氣高,兩腿沉重。
治之必仿少陰傷寒治法,而加以溫行濕邪之品,方能奏效;若僅治中焦,藥力不能與邪針對,無益也。若見其上熱,誤認為熱,而以寒涼澆灌,其禍更不堪言。仲景辨脈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一條,即此病之久延敗證也。前人指為瘟疫者,非是。拙著《章句》論之甚詳。
《靈樞》曰: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又曰:厥成為癲疾。《金匱》婦人篇中有曰:因虛積冷,結氣在下,奄忽眩冒,狀如厥癲。其敘痙證也,亦有面赤、足冷、目脈赤、背反張之候,是痙厥初起,皆由寒濕下受,上入脊膂;腎陽不得下降,上衝於心,兩陽相搏於膻中。治不得法,積之日久,遂有熱痰膠固不可拔之癇證矣。
嗣後飲食、驚恐、風、寒、暑、濕,有感即發。醫者以為病在於心,專用牛黃、犀角,以清心熱、祛心痰,心氣愈虛,而邪愈痼。殊不知此寒濕下受之邪,太陽、少陰之來路也。《千金方》謂:小續命為癲癇要藥,即此義矣。陶節庵槌法有曰:病始得之,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諸證皆氣高不下,神明上越之象,為寒濕從下衝激也。)庸醫不識,呼為狂發,殊不知此熱結膀胱之證也,用桂苓散,即五苓加味。
石頑老人亦謂:五苓散能分水去濕,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者,五苓散最妙。此皆寒濕痼於下焦,大氣遏痹不舒之所致也。熱結膀胱者,邪氣外束故也。
何子詹之子媳,有孕,患自兩足跟,上腓腸,入髀臀腰脊,過項,上頂,復前至於鼻,一路皆脹急痠疼,四肢懶怠,腰軟不支,脈六部沉緊,右手重按略滑,此胎氣也。其病乃寒濕傷於太陽,內連督脈,用細辛五分,羌活二錢,藁本、威靈仙各錢半,菟絲子、桑寄生、巴戟、狗脊、白朮、杜仲、茯苓、牛膝各二錢,決以三劑知,五劑已。果驗,其苦如脫。
夫辛、羌、威、藁、牛膝,號稱傷胎,今既有病當之,又加強筋固氣之品以佐之,不但能防其偏,而且能助其力,故病愈而治無傷也。若用參、耆、歸、地,便有妨寒濕,而諸味不得展其長矣。
白話文:
古人認為寒邪傷肺,濕邪傷脾,二者相互影響,進而損傷其他經絡。我觀察到許多人長期在潮濕的地方坐臥,寒濕之氣便會沿著太陽經、少陰經侵入體內。《內經》記載,濕邪入侵,下焦首先受害,潮濕地氣會從足部開始侵犯人體。人坐著時腳著地,睡覺時背部朝下,因此體內元氣充足的人,邪氣不會立刻入侵,而是會從大腿內側向上竄至脊柱,經過頭頂進入鼻腔,沿途筋絡牽引,造成酸痛脹滿,這是傷及太陽經,並連帶影響督脈的表現,嚴重者會發展成腳氣。若體內陽氣不足,邪氣就會從湧泉穴沿脛骨向上,侵犯腰俞穴、背俞穴,導致腎陽無法下降,出現大便稀溏,小便澀痛,兩腿發冷等症狀;漸漸蔓延至三焦,心胃之陽氣也受到壓抑,嚴重者會出現水氣凌心的情況。初期症狀為筋骨酸脹,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兩腿沉重。
治療此病必須參考少陰傷寒的治療方法,並加入溫經散寒、祛濕的藥物才能有效;僅治療中焦,藥力無法與邪氣抗衡,效果不佳。若見症狀上熱,誤認為是熱證而使用寒涼藥物,後果不堪設想。張仲景《傷寒論》中關於清邪在上,濁邪在下之辨證,正是此病久病之後的病理變化。古人將其誤認為瘟疫,其實不然,我在《章句》中詳細論述了這一點。
《靈樞》記載:「厥逆是寒濕引起的。」又說:「厥證發展可成癲疾。」《金匱要略》婦人篇記載:「因虛積冷,氣結在下,突然頭暈目眩,狀如厥證或癲癇。」痙攣的症狀也包括面紅、足冷、目赤、脈浮、背反張等,這些都是痙厥初期症狀,皆因寒濕從下焦入侵,上達脊柱;腎陽不能下降,上衝於心,心陽與腎陽在膻中相搏。治療不當,日久積累,就會形成熱痰凝滯,難以清除的癇證。
之後,飲食不節、驚恐、風寒暑濕等因素,都可能誘發此病。有些醫生認為病在於心,專用牛黃、犀角等清心熱、祛痰的藥物,結果心氣更虛,邪氣更盛。殊不知這是寒濕從下焦侵入,循太陽經、少陰經而上的病症。《千金方》認為小續命湯是治療癲癇的要藥,就是這個道理。陶節庵的推拿療法中記載:疾病初期,無發熱,出現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精神萎靡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氣機升降失調,神志不安的表現,是寒濕從下焦衝擊所致)。庸醫不識,誤認為是狂證,其實這是熱結膀胱的症狀,應該使用桂苓散,也就是五苓散加減。
石頑老人也認為五苓散能利水祛濕,治療胸中停飲,以及小兒嘔吐欲發癇證,五苓散最有效。這些都是寒濕困阻下焦,氣機鬱滯不通所致。熱結膀胱是邪氣外束的表現。
何子詹的兒媳婦懷孕期間,患病從兩足跟開始,向上蔓延至腓腸肌、大腿內側、臀部、腰部、脊柱,經過頸部到達頭頂,再向下蔓延到鼻樑,沿途都脹痛酸麻,四肢無力,腰軟無力,脈象沉緊,右手重按略滑,這是胎氣的表現。她的病是寒濕傷及太陽經,並連累督脈,我用細辛五分,羌活二錢,藁本、威靈仙各一錢半,菟絲子、桑寄生、巴戟、狗脊、白朮、杜仲、茯苓、牛膝各二錢,三劑藥後病情明顯好轉,五劑藥後痊癒,痛苦頓消。
細辛、羌活、威靈仙、藁本、牛膝等藥,號稱傷胎,但既然有病在身,就必須使用,並加入補益筋骨、固護元氣的藥物輔助,這樣不僅能防止其副作用,還能增強藥效,因此病能痊癒且治療不會傷及胎兒。如果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生地等藥物,反而會妨礙祛除寒濕,其他藥物也發揮不出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