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肺中伏風有專寒夾溫不同

肺中伏風,有專寒者,有夾溫者。專寒是口鼻吸受風寒於內,其證嗆咳不已,入夜尤甚,為日稍久,肺氣不能清肅,即挾水飲上犯,面目胕腫,隱見青色。治之宜用溫散,如桂枝、茯苓、乾薑、細辛,皆要藥也。夾溫是先吸受天地亢燥之氣,肺中津液為亢氣擾耗,大氣出入不得滑利,呼吸喘促。

因之表氣不充,腠理不固,或夜寐盜汗,或勞汗當風,風寒乘虛內襲,遂時覺惡寒發的熱,肺氣愈不得暢,亢氣愈菀於中,時作嗆咳,遇勞即甚,痰涎乾結,成塊成裹,氣味腥腐,舌苔薄黃乾燥,唇焦引飲,脈象浮候弦而帶滑,中沉洪大而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甚至胸中腹中有一點結痛。是時正當仿大青龍、越婢之意,以兩解之,即愈矣。

而醫乃有意深求,以為此肺癰也;又不遵古肺癰治法,而用桑葉、桔梗、連翹、銀花,一派苦寒沉降之品,致溫燥之氣愈結愈深,毫無出路,嗆唾膿血,而肺真腐矣。當肺未壞之先,挽回得法,間有發為斑疹、瘡瘍而愈者,然而難矣。其死也,面白唇枯,發焦目陷,吾見屢矣。

此病近時極多,醫者不可不知。《內經》勞風一病,證候與此相近。(巢氏風熱候正引此文。)是因勞倦津液內傷,風溫外襲,久不得出。蔓延於太陽、少陰之經脈,以內達於臟,致肺腎肺氣為之擾亂浮越。所以然者,正氣先傷。其力不能撐邪外出也。治之惟有滋助肝腎元氣,宣通肺與膀胱之經氣,需以時日,庶有瘳乎!

白話文:

肺部伏風,寒熱夾雜,症狀各異

肺部伏風,有的單純是寒邪,有的則寒熱夾雜。單純寒邪者,是因口鼻吸入寒邪所致,症狀為咳嗽不止,夜間尤甚。時間一長,肺氣不能肅降,則水飲上犯,導致面部腫脹,隱約呈現青色。治療宜用溫散之法,如桂枝、茯苓、乾薑、細辛等都是重要藥物。

寒熱夾雜者,則先吸入天地間亢燥之氣,肺部津液被燥熱之氣耗傷,氣息出入不暢,呼吸急促。由於表氣不足,肌膚疏鬆,可能出現夜間盜汗或勞動後汗出遇風受寒,風寒乘虛而入,則會感覺惡寒發熱,肺氣更加不通暢,燥熱之氣鬱積於內,時常咳嗽,勞累時加重,痰液乾燥粘稠,成塊狀,氣味腥臭,舌苔薄黃乾燥,口唇乾燥想喝水,脈象浮而弦且滑,中沉洪大而散亂,大便秘結,小便短赤澀痛,甚至胸腹隱痛。此時應效仿大青龍湯、越婢湯的治療方法,以解表散寒,即可痊癒。

然而有些醫生不明就裡,誤認為是肺癰,又不遵循古代治療肺癰的藥方,反而使用桑葉、桔梗、連翹、金銀花等寒涼藥物,導致燥熱之氣更加鬱結,病情無法好轉,甚至咳出膿血,肺部最終腐敗壞死。如果在肺部未壞死之前,治療得法,偶爾會轉化為斑疹、瘡瘍而痊癒,但機會渺茫。患者死亡時,面色蒼白,嘴唇乾枯,頭髮焦黃,眼窩深陷,我見過很多這樣的病例。

這種疾病近來十分常見,醫生們不可不知。《內經》中所說的勞風病,症狀與此相似。(巢氏風熱候正引此文。)這是因為勞累導致津液內傷,又受風溫外邪侵襲,邪氣久留不去,蔓延至太陽、少陰經脈,深入臟腑,導致肺腎之氣紊亂。根本原因是正氣先受損,正氣不足以驅除外邪。治療只能滋補肝腎元氣,宣通肺與膀胱之經氣,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