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蟲脈蟲證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胸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尺中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腹中痛,脈當沉若弦,而反洪大,此為有蛔蟲。

腹中痛,多喘嘔,而脈洪者,為蟲。(按喘,疑當作唾。)

疳蝕,其脈細數,若虛小者生,緊急者死。

按:蟲病多起於濕熱太盛,木鬱土中而化生也。亦有瘀血所化者,世謂癆蟲是也。大抵在腸胃者易除,在經絡者難治。其脈不外弦滑、細數之兩途,然亦有弦遲者,胃中寒濕也;亦有細澀者,胃汁為蟲所消耗也。至於《洄溪醫案》所稱腸胃為蟲蝕盡,而人猶不遽死,則怪誕之說矣。

然事亦有甚奇者,族有貧婦,初覺七竅內如細蟲縈援,數年後,目盲,皮膚枯槁,而遍身振掉不息,夜寐稍靜,偶一言動,即肢體無一不戰戰慄慄然者。已十餘年矣,今尚未死,此必傷於微風,化生細蟲,吸血傷筋也。大抵蟲證與痰證相類,痰多怪證,蟲亦多怪證也。為暈眩昏厥,為癲癇狂妄,為吐利血水,為皮膚頑麻,奇痛奇癢,為四肢拘急,痿緩振掉,為怪夢紛紜,不可思議。世稱人有患蝨瘤者,《神農本草》水銀,有殺皮膚中蝨之文,不誣也。

予近治汪君,初起顴上有水,常如屋溜一滴,並不破皮,後遂右半面常自覺振動,如吹大風狀,一日數發,已六七年。發時即須尖亦手不可近,觸之,其痛徹心也,皮色如常,不腫不變,內外藥治,僅得小效,後挑出牙蟲無數而愈,平時牙並不痛。此亦奇證,與前貧婦之類,皆所親睹者也。

白話文:

蟲脈蟲證

脈象微弱浮動,胸中積熱,嘔吐蛔蟲,心神健忘。

脈象沉緊而滑,是蛔蟲活動。尺脈部位沉而滑,是寸白蟲。

腹部疼痛,脈象應當沉而像弦,卻反而洪大有力,這是蛔蟲作祟。

腹部疼痛,呼吸急促嘔吐,脈象洪大,是蟲病。(喘疑為唾)

疳病,脈象細弱而數,輕者可以活,嚴重者會死。

蟲病大多由濕熱過盛,肝氣鬱結,脾胃失調而生。也有一些是由瘀血化生,世人稱為癆蟲。總體來說,蟲病在腸胃的比較容易治療,在經絡中的就難治癒。其脈象大多是弦滑、細弱數的兩種情況,但也有些是弦脈遲緩,這是胃中寒濕;也有細澀的脈象,這是胃液被蟲消耗殆盡。至於《洄溪醫案》中所說的腸胃被蟲蝕盡,人卻還不死,那是荒誕不經的說法。

然而,有些事情確實很奇特,我族中有一位貧困婦女,一開始覺得七竅內好像有細蟲在蠕動,幾年後,雙目失明,皮膚枯萎,全身不停地顫抖,夜裡睡覺時稍微安靜一些,一旦說話或有所動作,四肢就會顫抖不止,已經十多年了,至今還沒死,這一定是受了風邪侵害,化生細蟲,吸食血液損傷筋脈。總的來說,蟲證與痰證類似,痰證有很多怪異的表現,蟲證也是如此。會出現眩暈昏厥,癲癇狂妄,吐瀉血水,皮膚麻木奇痛奇癢,四肢拘急,痿軟顫抖,怪夢連連,不可思議。世人說有人患有蝨瘤,《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水銀可以殺死皮膚中的蝨子,這不是虛言。

我最近治療汪先生,初期顴骨上長水泡,像屋簷滴水一樣,皮膚卻沒有破,後來右側半邊臉經常感覺震動,像刮大風一樣,一天發作幾次,已經六年七載了。發作時連尖銳物都不能靠近,碰觸到就會痛徹心扉,皮膚顏色正常,沒有腫脹變化,內外用藥都只見效甚微,後來挑出無數牙蟲才痊癒,平時牙齒卻並不疼痛。這也是一個奇特的病例,與前面那位貧婦的情況類似,都是我親眼所見的。

2. 汗病

西席汪幼純先生,盱人也,家洪澤湖之蔣壩鎮。一日為予言,吾鄉有所謂汗病者,每發於三四月間,一人患此,即舉家傳染,同時併發。其證初起覺毛聳,即發熱昏臥,不省人事,不言不動不食,但口渴索飲,日夜不休,若家有五六病人,以一人供茶水不給也。至六七日,必大發狂躁,汗出乃愈,未有藥治者,若不能狂躁,即不起矣。

此何病也?予沉思良久,曰:此即傷寒也。必冬日天之寒風,與湖之水氣相合,人自口鼻吸受,伏於膜原,不與榮衛出入之道相觸,故不即時發;交夏心中陽氣當升,而寒濕所伏適當其沖,阻其升發之氣,遂相激而成病矣。西醫謂人腦氣受傷,則知覺、運動之靈皆失。腦氣與心氣相依者也。

心氣為伏寒所撲,與手少陰直中之傷寒相似,此仲景所未言者。其年冬月有異風,挾水邪而至,人受之者,斯為病矣。故每三五年而一見,蓋與運氣相關也。未病之先,邪氣內伏,必當有頭腦時或沉重,隱隱痛脹,心氣偶然一陣如悶之狀。治法,桂枝、麻黃皆不合格,當以小青龍加生津藥主之,以中有桂枝、細辛,能入心宣陽而散寒水也。若欲預防,則先於立春之月,多服桂枝湯可矣。

發病之時,脈必沉伏不見,或沉緊細數;未病之先,其脈必緊小不盛也。此不過一時據理擬議之詞,實未知汗病果何義也。嗣讀《千金方》,乃知汗病即傷寒之別名也。俗每謂不可用藥,須俟自愈,枉死者多,是敝俗已千餘年矣。仲景《辨脈》有曰:病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為欲解也。

情形與此符合,但未明六七日間,當用何藥,豈束手坐待耶?此病若邪重,當時即發,卒倒無知者,即為手少陰中寒也。(拙注仲景《辨脈》此條,謂其人躁擾句是眼目,若無此,則煩,噤乃氣脫也。觀此益醒。)

白話文:

汗病

汪先生是盱眙人,家住洪澤湖蔣壩鎮。有一天他告訴我,他們鄉下有一種叫做「汗病」的疾病,每年三、四月間發作,一人得病,全家都會跟著染病,同時發病。一開始病人會感覺毛髮豎立,接著發熱昏迷,不省人事,不說話、不動、不吃東西,只覺得口渴,不斷地喝水。如果一家有五六個病人,一個人負責送水都不夠忙的。到第六、第七天,病人必定會狂躁不安,出汗後病就好了,從來沒有用藥物治療的。如果病人不能狂躁,就病癒不了。

這是什麼病呢?我仔細思考很久,說:這是傷寒。一定是冬天湖水的寒氣與寒風相合,被人從口鼻吸入,潛伏在體內,不與人體的氣血運行相通,所以不立刻發病;等到夏天,心陽之氣應該上升,而潛伏的寒濕正好衝擊到它,阻礙陽氣上升,於是互相激盪而發病。西醫認為人腦氣受傷,就會失去知覺和運動能力。腦氣與心氣是相互依靠的。

心氣受到伏藏的寒邪的侵襲,與手少陰經受寒邪引起的傷寒相似,這是仲景醫書裡沒有提到的。那一年冬天有異常的風,夾帶著寒邪而來,人體受了寒邪,就會得病。所以每隔三五年才會出現一次,大概是與氣候運作有關。在發病之前,邪氣潛伏體內,病人必定會有頭腦沉重、隱隱作痛、脹滿,心氣偶爾會像憋悶一樣。治療方法,桂枝、麻黃都不合適,應該用小青龍湯加生津的藥物為主,因為其中含有桂枝、細辛,可以入心宣通陽氣,散寒除濕。如果想要預防,可以在立春的時候多服用桂枝湯。

發病時,脈象必定沉伏不見,或者沉緊細數;在發病之前,脈象必定緊小而無力。以上只是一些根據道理推測的意見,實際上還不知道汗病究竟是什麼病。後來讀了《千金方》,才知道汗病就是傷寒的別名。民間一直認為汗病不能用藥,必須等待自愈,因此很多人都因此枉死,這種錯誤的觀念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了。仲景在《辨脈》中說:疾病到了六七天,手足三部脈象都正常,病人煩躁不安,口噤不能說話,這是要痊癒的表現。

情況與此相符,但我不清楚六七天內應該用什麼藥,難道只能束手無策地等待嗎?如果寒邪很重,發病時立刻昏倒不省人事,那就是手少陰經受寒邪了。(我個人對仲景《辨脈》這條的註解是:病人煩躁不安這句話是關鍵,如果沒有煩躁不安,只是煩悶、口噤,那就是氣血衰竭了。看到這裡,我更加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