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升降出入論

至於氣不能至腎至肺,非全無氣也,正氣為邪氣所據,不能應期而至耳!若全無氣,則一臟氣絕,五臟俱無以自存矣。此勞痹之大義也。積聚、癰疽、麻木、疼痛之痹,在經絡之中,只是兩頭有氣,中間隔塞,其本未傷,疏之而即復矣。譬如一管之中,有物結之,去其結而氣自行矣。

此實痹之大義也。實痹之治無論矣。勞痹之治,《難經》有曰: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皆以虛言之也。而勞痹之為病,往往虛實夾雜。仲景治血痹風氣百疾,有薯蕷丸,是補其虛也;有大黃䗪蟲丸,是攻其實也。

更有外邪久結,證同虛損,如徐靈胎所謂風寒不醒成勞病者。近日凡病咳嗽,輒稱肺熱,桑葉、麥冬,搖筆即來。生地、知母,滿紙俱是。於是陽氣日衰,風寒與水飲合力盤踞膻中,漸致夜不伏枕,涎中帶紅,頭面胕腫,呼吸喘促,飲食嘔逆,大便溏泄,而危矣。故今之病五苓、青龍證者,無不逼入勞損,覆轍相尋,至死不悟。

張景岳曰:外感之邪未除,而留伏於經絡;飲食之滯不消,而積聚於臟腑。或鬱結逆氣,有不可散;或頑痰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致羸,似形不足,不知病本未除,還當治本。若誤用補,必益其病矣。醫能明此,其寡過矣乎!

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氣之來路,而後能開邪氣之去路。病在升降,舉之、抑之;病在出入,疏之、固之。或病在升降而斡旋於出入,或病在出入而斡旋於升降。氣之上逆,下不納也;氣之下陷,上不宣也;氣之內結,外不疏也;氣之外泄,內不諧也。故趙晴初曰:人身內外作兩層,上下作兩截,而內外上下,每如呼吸而動相牽引。

譬如攻下而利,是泄其在內之下截,而上截之氣即陷,內上即空,其外層之表氣連邪內入,此結胸之根也。譬如發表而汗,是疏其在外之上截,而在內之氣跟出,內上即空,其內下之陰氣上塞,此痞悶之根也。故在上禁過汗,在內慎攻下,此陰陽盈虛消長之理也。

抑吾尤有默會之旨,不欲為外人道,而不得不道也。《內經》以升降出入關於生長壯老己者,何也?本草稱日能松物,以絮久曝日中,則松矣,是日有提攝之力也。凡物皆向日,不獨葵、藿也。非物有知,日有攝力也。人在日下,其氣亦為日所提攝矣。物置地上,久則下陷,以地心有吸力也。

人在地上,其氣亦為地所吸引矣。至於氣之往來於空中,更無一息之或間。莊子曰:人在風中。仲景曰:人因風氣而生長。人為風所鼓盪,其氣之出入不待言矣。人之初生,合父精母血而成形。其體象地,各有自具之吸力。其力多藏於五臟及骨髓之中,故氣能自固於體中而不散也。

白話文:

升降出入論

氣無法到達腎臟和肺臟,並不是完全沒有氣,而是正氣被邪氣所阻遏,無法按時到達而已!如果完全沒有氣,那麼一個臟腑的氣都絕了,五臟就都無法生存了。這就是勞痹的大義。積聚、癰疽、麻木、疼痛的痹症,存在於經絡之中,只是兩端有氣,中間阻塞不通,其根本並沒有受損,疏通它就能恢復。譬如一根管子裡面有東西堵塞,去掉堵塞物,氣就能自行流動了。

這就是實痹的大義。實痹的治療方法就不多說了。勞痹的治療,《難經》上說:肺氣受損的,就要益氣;心臟受損的,就要調和榮衛;脾臟受損的,就要調養飲食,適應寒溫;肝臟受損的,就要使它舒緩;腎臟受損的,就要滋補腎精。這些都是從虛證的角度來講的。而勞痹的病症,往往是虛實夾雜的。張仲景治療血痹風氣百病,有用薯蕷丸,這是補益虛證的;也有大黃䗪蟲丸,這是攻治實證的。

還有外邪久久積聚,症狀和虛損相似,就像徐靈胎所說的風寒久久不愈而成為勞病一樣。近來凡是咳嗽的病人,就都說是肺熱,桑葉、麥冬,隨手就開;生地、知母,滿紙都是。於是陽氣一天天衰弱,風寒和水飲共同盤踞在膻中,逐漸導致夜不能寐,唾液中帶血,頭面腫脹,呼吸急促,飲食嘔吐,大便溏瀉,病情危急了。所以現在患五苓散、青龍湯證的病人,沒有不發展成勞損的,不斷重蹈覆轍,直到死亡都不明白。

張景岳說:外感之邪沒有去除,就潛伏在經絡之中;飲食停滯不消化,就積聚在臟腑之中。或者鬱結逆氣,不能疏散;或者頑固的痰瘀血,有所停滯,病久體弱,看起來像是形體不足,卻不知道病根沒有去除,還應該治本。如果錯誤地使用補益之法,必定會加重病情。醫生如果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少犯錯誤了!

總之,治療疾病一定要先找出邪氣的來路,然後才能打開邪氣的去路。疾病在升降方面,就要升提或下降;疾病在出入方面,就要疏通或固攝。或者疾病在升降方面而牽涉到出入,或者疾病在出入方面而牽涉到升降。氣向上逆,向下就不接受;氣向下陷,向上就不宣通;氣在內部阻塞,外部就不疏通;氣向外洩漏,內部就不協調。所以趙晴初說:人體內外分為兩層,上下分為兩截,而內外上下,總是像呼吸一樣相互牽引。

譬如攻下通便,這是泄瀉內部下方的氣,而上方的氣就下陷,內在上部就空虛了,其外部表面的氣就與邪氣一起侵入,這就是結胸的根源。譬如發表出汗,這是疏通外部上方的氣,而內部的氣就隨之而出,內在上部就空虛了,而內部下方的陰氣就向上阻塞,這就是痞悶的根源。所以上面要禁止過度出汗,內部要謹慎攻下,這就是陰陽盈虛消長之理。

我還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想告訴外人,但是不得不說。《內經》說升降出入關係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已死,這是為什麼呢?本草書上說太陽可以使物品乾燥,把棉絮長時間曝曬在太陽下,就會乾燥,這是太陽有提攝的力量。所有東西都向著太陽,不只是葵花和藿香。不是因為這些東西有意識,而是太陽有攝取的力量。人在太陽底下,其氣也受到太陽的提攝。東西放在地上,時間久了就會下陷,這是因為地心有吸力。

人在地上,其氣也受到地心的吸引。至於氣在空中往來,沒有片刻的間斷。莊子說:人在風中。張仲景說:人因為風氣而生長。人被風吹動,其氣的出入是不言而喻的。人剛出生時,是由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血結合而成的形體。其形體像大地,各有自身具有的吸力。這種力量大多藏在五臟和骨髓之中,所以氣能夠自己固守在體內而不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