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5)

1. 論喘(附哮)

喘之為病也,其類有四:曰氣急,曰氣逆,曰氣短,曰氣脫。其因有寒,有熱,有虛,有實。縷析於下:

氣急者,寒也。氣之呼吸,取道肺脘,而胃脘附之,二脘者,氣之所並行也。或風寒從毛竅,從背脊,入於肺絡,侵及肺脘;或飲食寒冷太過,傷於胃脘。二脘相附,其氣相通,有寒則彼此相移,二脘俱縮而不展,不展則氣之道窄。寒微但嗆咳而已,甚則肺中諸竅皆緊,氣出不利,逼迫膻中不得上達,風寒與水飲相搏,夜不安枕,漸致搖肩仰息矣。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氣逆而上行。

白話文:

氣喘是寒氣造成的。呼吸的氣流通過肺部,胃部緊貼著肺部,這兩個部分就像一條氣流並行的通道。有時,風寒會從毛孔和背脊入侵肺部,侵犯肺部;有時,飲食過於寒冷,會損傷胃部。胃部和肺部相連,氣息相通,如果受寒,寒氣會在兩個部分之間傳遞,導致胃部和肺部都攣縮無法伸展。無法伸展,氣流通道就會變窄。寒氣比較輕微時,只會出現咳嗽,嚴重的會導致肺部的所有氣孔都收緊,氣流無法順利排出,壓迫胸部中央無法上升,風寒和水飲相互糾纏,導致夜不能寐,逐漸發展成聳肩喘息。經典中說:身體受寒或寒飲,就會損傷肺部,氣流逆行向上。

非逆而上也,乃伏而不得上也。近時醫見嗆咳,即投清降,以致二脘得藥愈緊,陽氣愈下,結愈上促,病者煩悗不堪,如有捉其咽喉,縛其胸膈者是也。故近時患小青龍證,無不終致勞損者,徐靈胎謂為風寒不醒成勞病也。

白話文:

並非逆氣上升,而是氣被抑制而無法上升。現在的醫生遇到咳嗽,就投以清涼降火的藥物,結果導致兩脇收得更緊,陽氣下行,結氣上迫,患者覺得呼吸困難,好像有人掐住了喉嚨,悶在胸膛裡。因此,近來患有小青龍症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會最終發展成勞損的,徐靈胎認為這是風寒不醒所造成的勞病。

氣逆者,痰也。有濕寒,有濕熱,病屬在裡,非由外感,肥人多有此證。凡人之氣,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實周身八萬四千毛孔,亦莫不從而噓吸。痰阻經隧,則氣之呼吸不得旁達,而聚於膻中,只能直上咽喉,出於口鼻,已覺沖激矣。更有時痰涎壅盛,橫格膻中,而氣道愈狹矣,此濕寒、濕熱成痰成飲者所常有也。此人若感風寒,即近哮證矣。

白話文:

氣喘的人,是因為有痰。痰有濕寒和濕熱兩種,這種病症來自於體內,不是由外感引起的,肥胖的人多有這種症狀。普通人的呼吸是由口鼻吸入和呼出的,這是主要的通道;但其實周身上下八萬四千個毛孔,也都在不斷地進行呼吸。痰堵塞了經絡,導致氣息不能擴散到全身,而聚集在胸腔中,只能直接上升到咽喉,從口鼻中呼出,讓人感覺到氣息沖激喉嚨。有時痰液聚積過多,橫膈膜也會因此而變窄,這通常是濕寒或濕熱化痰所導致的。這種人在受風寒後,容易接近哮喘的症狀。

氣短者,熱也。亦有水氣射肺,非風寒之外束,非痰證之有形,乍覺呼吸至膈而止,不能下達。非全不達也,入遲出疾,不能久留於內也。所以然者,肝、腎血熱,陰氣不斂也。又有感受風熱,肺中津液為亢氣所耗,不得柔潤,膻中乾燥,孔竅生煙,是氣管因津液而燥急,氣行不能開闔勻布也。傷暑者必有此證。

白話文:

氣短的人,這是因為體內陽熱過盛。也有一種情況是水氣衝進肺部,這不是外來的風寒所致,也不是有形的痰證。這種情況下,會突然感覺呼吸到達橫膈膜就停止了,無法到達腹部。並不是完全阻塞,而是吸氣慢、呼氣快,導致氣無法長時間滯留在體內。這是因為肝腎陰虛,導致陰氣無法收斂。

還有一種情況是受到風熱之邪,肺裡的水分被過旺的陽氣消耗,導致肺部乾燥,胸中燥熱,呼吸道管道也因缺乏滋潤而變得乾燥狹窄,導致氣體流通不順,無法均勻分佈。中暑的人通常會有這種症狀。

凡氣之流行,必有津以潤,之,始能開闔滑利,燥則陰虛陽亢,覺開而不得闔矣。水氣射肺者,或因渴飲乍多,或因汗出乍閉,濕逼熱氣上衝,如火得水以沃之,非真有膠固之水飲也。更有略無所因,而脾胃不運,大便久秘,腸中濁氣上蒸於肺,以致升降不利,呼吸短促者。

白話文:

所有的氣血運行,都必須有津液滋潤,這樣才能順暢開合。如果津液乾涸,陰虛陽亢,就會感覺氣道暢通卻無法閉合。水氣攻肺,可能是因為突然喝了很多水,也可能是因為流汗後突然受寒,濕氣逼迫熱氣上沖,就像火得到水澆滅一樣,這並不是真正的有黏稠的水液。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明顯原因,但脾胃失調,大便長期便祕,腸道中的濁氣上蒸於肺,導致氣血升降不利,呼吸短促。

仲景曰: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注謂:實為飲邪,非也,大便秘結之故也。(溫病有燥屎沖膈,氣喘、舌黑、齒枯者,不治。)

白話文:

仲景說:一般人沒有寒熱,但氣息短促、不太能呼吸,是因為體內有實熱。

注釋:實熱不是指喝了太多水導致的水邪,而是因為大便乾結的緣故。(如果溫病患者有乾屎直沖膈肌,導致氣喘、舌黑、牙齒枯焦的症狀,通常是難以治癒的。)

氣脫者,乃真喘也。真氣離根,呼吸至胸而還,不能下達丹田,自覺氣無所依,張皇失措,搖肩俯仰,煩躁不寧,無力下吸,出多入少。此或因久咳,或因大汗、吐、下,亡血、失精,陰脫而陽無所戀矣。急則危在頃刻,緩亦不過數日。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止,息高者是也。亦有下焦肝腎久受寒濕,漸逼命火上越,肺氣不能下納者。

白話文:

氣脫是指真正的喘息。真氣脫離了源頭,呼吸到達胸腔後又回升,無法下達丹田,患者會感覺氣無處依附,驚恐不安,搖肩仰俯,煩躁不安,無力深吸,呼出的氣多於吸入的氣。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久咳、大量出汗、嘔吐、腹瀉、失血、損精導致陰氣脫落,陽氣無所依附。嚴重時,危及生命,緩慢時,也不會超過幾天。

張仲景說:少陰病,腹瀉停止後,呼吸急促,就是這種情況。還有一種可能是下焦肝腎長期受寒濕侵襲,逐漸逼迫命火上升,導致肺氣無法下納。

其他自覺氣少下陷,呼吸不足、不利,而不見喘促低昂、抬肩撼胸外形者,或稟賦不足,或脾胃有濕,或大病初愈,或過泄傷氣,不可枚舉,然病因大略如此,但有微甚而已。

白話文:

其他人自己感覺氣息不足,呼吸困難、不利,但沒有看到明顯的喘促、低沉、聳肩、起伏胸膛等外在症狀的人,可能是天生的體質不足,或者脾胃有濕氣,或者剛從大病中恢復,或者過度洩瀉傷了氣,無法一一列舉,但病因大致如此,只是程度有輕有重而已。

夫氣急者,氣不得出也,哮之微者,非喘也。氣逆者,氣不得散也,近於嘔噦而非嘔噦,亦非喘也。氣短者,氣不得聚,呼吸不續,近於喘矣,以其乍見,無他證,故無傷於根本也。三者皆病在於肺,而兼在胃。氣脫者,散而不聚,升而不降,病獨在腎。與前證情形迥別,本最易辨,惟夫氣急之人,氣逆之甚,漸至於脫者,其形想象,然病至此,真氣已孤,直謂之脫亦可矣。嘗診一婦,自冬病喘,至春不愈,始延予診。

白話文:

「氣急」是指氣無法排出,「哮喘」是不太嚴重的「氣急」,不是喘息。「氣逆」是指氣無法擴散,接近嘔吐但又不吐,也不是喘息。「氣短」是指氣無法聚集,呼吸不連續,接近喘息,但由於發作時間短,沒有其他症狀,因此不會傷及身體根本。這三種情況都與肺有關,同時也與胃有關。

「氣脫」是指氣散而不聚,上升而不下降,這是腎臟獨有的病症。與前面提到的症狀情形相差甚遠,是最容易辨別的。但「氣急」的人,氣逆得很嚴重,逐漸惡化到「氣脫」的地步,其外觀和症狀都很相似。病情發展到這種程度,真氣已經很虛弱,直接稱之為「氣脫」也可以。

我曾經診斷過一位婦女,她從冬天開始患上喘息,到了春天還沒好,才找我看診。

至則見其形狀,非喘也,乃哮也。寒氣束肺,氣塞不出,日久邪深,真氣內陷,便溏下氣,肺中寒涎注滿,真氣已不能到;其脈兩關以下洪大滑數,兩關以上細微如絲,其膚外涼內熱,重撫如焚,病人自覺頭上胸中不知何處,缺少一件本體,是肺中已無生氣矣;夜靜晝劇,陽氣孤危,其哮逼苦狀,實不忍見。予謝不敏,延後一月始歿。

白話文:

診脈時看到他的症狀,發現不是喘,而是哮喘。寒邪侵襲肺部,氣息阻塞無法排出,時間久了邪氣深入,真氣收縮,大便稀溏,肺中寒痰充滿,真氣無法到達肺部;他的脈象在兩關脈(關沖和尺澤)以下洪大、滑動、跳動很快,在兩關脈以上細微如絲;他的皮膚表面冰冷,內部發熱,用手輕觸像被灼燒一樣,病人自覺頭部和胸中某處缺少了一部分,那是因為肺中已經沒有生氣了;晚上症狀加重,白天較輕,那是因為陽氣衰弱,哮喘發作時痛苦不堪,令人難以目睹。我自愧醫術不精,治療一個月後他還是去世了。

故知邪氣逼塞,非正氣自脫者,雖至極危,猶可稍延時日云。

又按:喘有三焦之辨。經云:邪氣在上,此風寒傷肺,氣之不得升也;濁氣在中,此濕熱痰飲聚於胃,氣之滯於升降也;清氣在下,此寒濕之地氣,從下焦腳膝之筋骨上入肝腎,直搗命門,命火不得安其宮,肺氣不得歸其窟,有呼無吸,此氣之不得降也,是真喘也。其上二焦之病,非喘也,乃哮也。

白話文:

另外,必須區分喘的病因是否來自三焦。經方中說:

  1. 「邪氣在上」,是由風寒傷害肺部,導致氣無法上升。

  2. 「濁氣在中」,是由濕熱痰液積聚在胃部,導致氣在升降之間受阻。

  3. 「清氣在下」,是由寒濕的地氣從下焦腳膝的筋骨進入肝腎,直衝命門,導致命火無法安穩居於其位,肺氣無法歸回其窩,呼吸時只有呼而沒有吸,這是氣無法下降的結果,纔是真正的喘。

前面提到的上二焦的病症,並不是喘,而是哮。

然哮亦有二,皆風寒與痰飲相結,但互有輕重耳!凡不分四時,受寒即發,發即氣閉迫塞欲死,滴水不入,徹夜無眠者,此上焦之風寒重於痰飲者也,數日即愈,復如常人矣。凡春暖即愈,秋涼即發,發即呼吸短促,晝夜相等,飲食減少或如常者,此中焦痰飲,因天寒肺氣不舒而激發者也。若不新感風寒,其病勢未至逼急欲死也。

白話文:

哮喘也有兩種情況,都是風寒和痰液結合引起的,只是輕重不同。

第一種情況:

發生時間不受季節限制,只要受了寒就會發作,發作時氣喘得厲害,呼吸緊迫,好像要死了,一滴水都喝不下去,整夜不能入睡。這種情況是上焦的風寒比痰液更嚴重,幾天後就會好轉,恢復正常。

第二種情況:

春天暖和時會好轉,秋天變涼後會發作,發作時呼吸短促,白天和晚上一樣嚴重,吃飯變少或者跟平常一樣。這種情況是中焦的痰液因天氣寒冷、肺氣不順而引發的。如果近期沒有接觸到風寒,病情也不會嚴重到讓人窒息。

治之之法,上焦之治,從小青龍;中焦之治,從平胃散。各隨輕重而互參之。此即太陽、陽明之別也。太陽者,風寒由肺俞內侵肺絡,入傷肺脘,是病起於氣分,致太陽之氣化不行,而後水邪上泛也。陽明者,是胃中本有濕痰,肺中久為濁氣所據,天寒呼吸寒氣,而肺中濁氣遂結矣。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針對上焦,採用小青龍湯。針對中焦,採用平胃散。根據輕重程度互相配合使用。這分別是太陽病和陽明病的區別。

太陽病是風寒從肺俞進入肺絡,侵犯肺脘,導致肺氣化功能失常,然後引起水邪上泛。

陽明病是因為胃中本來就有濕痰,肺中長時間被濁氣佔據,天氣寒冷時呼吸寒氣,導致肺中濁氣凝結。

一由俞絡,一由呼吸,故治異也。若夫正氣離根,氣上不下,及胸而還,稍動即汗出,久臥又氣阻,僅能伏几危坐者,命火熄,水邪肆,陰風慘淡,日色無光,是何等象耶!治之惟黑錫丹一法,差堪嘗試,不敢必效也。經曰: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此言脈也。而摩繪喘病,亦自逼真,謂其氣連連直上,微有反曲耳!然則喘之為氣升不降也,豈可與氣塞而不得出者同稱耶?

白話文:

患上喘病,氣一口一口接連上也。微微微氣一脈不凡,而所謂喘促,乃氣上不接,微有反也。然則喘者為氣升不下,豈可因塞氣出而患上喘病?而尤擔心中微之喘促,乃由上不下,久之氣逆處,故治之法,欲求氣團微變,故治之法,以黑錫微變,兩治兩逆,兩治兩法,兩法兩治,兩治兩方,兩治兩法,兩治氣,兩治兩治氣,兩治兩治喘,而喘喘兩喘,何治喘而已喘,喘而喘,治喘而喘,兩治兩喘,而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