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傷寒傷風俱有戴陽(附黃汗)

發熱,惡寒,無汗,脈緊,為傷寒;發熱,惡風,有汗,脈緩,為中風。中風者,津液為風所鼓動而外泄,外雖潤而內實燥也;若加之以溫邪,或誤用麻、辛發散,便有鼻乾,氣促,唇紅,舌燥,面赤如醉,孔竅生煙之患矣。傷寒者,腠理為寒所緊束而不得泄,外雖燥而內實潤也;惟久而化熱,衛氣不得泄越,而內灼以耗其榮,乃有鼻燥氣迫之事。

白話文:

發熱型感冒 :發燒、怕冷、沒有汗,脈搏緊,是傷寒。

中風型感冒 :發燒、怕風、有汗,脈搏緩,是中風。中風是由於津液被風吹動而外洩,雖然外面很濕潤但實際上內部很乾燥;如果再加上溫熱的病邪,或是誤用麻、辛發散的藥物,就會出現鼻腔乾燥、呼吸急促、嘴脣發紅、舌頭乾燥、面色紅潤像醉酒、孔竅冒煙的症狀。

傷寒型感冒 :皮膚腠理被寒氣緊閉,汗液無法排出,雖然外面很乾燥但實際上內部很濕潤;只有時間久了化為熱邪,衛氣無法發散,在體內灼燒消耗榮氣,才會出現鼻腔乾燥、呼吸急促的症狀。

喻嘉言謂:傷風小恙,亦有戴陽,總由真陰素虧,一經風熱熏灼,遂致津液不能上騰,而呼吸逼迫,乾燥萬狀耳!故知治傷寒者,亦有時不可徑用辛溫;而治傷風者,斷不可不佐以清潤。

白話文:

喻嘉言說:傷風感冒這類小病,也會出現胸陽不振的現象,總的來說都是因為真陰不足。一旦受到風熱的燻灼,就會導致津液無法上行,導致呼吸受阻,而出現千奇百怪的症狀。因此,知道治療傷寒的人,有時候不能直接使用辛溫的藥物;而治療傷風的人,絕對不可以不輔助使用清潤的藥物。

傷寒、傷風,汗之太過,或為亡陽,或傳為陽明內實,昔人論之詳矣。汗之不徹,身膚作癢,面色正赤,仲景有二一、各半湯之治矣。更有津液素充者,傷寒發熱,日久不退,往往面色正黃,皮膚胕腫,有時作癢,甚且搔之破而流汁,余每仿二一、各半法汗之。其汗染衣皆黃,汁流如涎,著手皆黏,氣味腥臭,此乃津液菀蒸日久所化也。

白話文:

傷寒、傷風後出汗過多,可能是陽氣虧虛所致,也可能是陽明胃熱過盛。古人對此已有詳細論述。若汗不出,身體皮膚發癢,面色發紅,仲景有「二一湯」、「各半湯」治療。

如果體內津液過多,傷寒發熱,熱度長久不退,往往面色發黃,皮膚浮腫,有時發癢,甚至搔癢抓破而流出液體。我常仿造二一、各半兩湯的方子來讓他們出汗。這些人出汗後,衣服會被染成黃色,流出的液體就像口水一樣,沾到手上有黏性,氣味腥臭難聞。這是因為體內津液過多,鬱積蒸騰日久所導致的。

此汁若再熱久不退,必為灼干;或過用涼藥清熱,熱退汁凝,阻塞玄府,衛氣不通,營氣不行,將成血痹骨蒸,而入勞瘵之途矣。故仲景以二一、各半湯,助生新津而峻汗之,其意深矣。舊解以二湯為緩汗法者,非也。

白話文:

如果這種液體持續高溫不降,必定會導致灼傷乾燥;或者過度服用涼藥清熱,導致熱氣消退後液體凝固,阻塞玄府(指肺、脾兩臟),導致衛氣不能流通,營氣不能運行,這樣就會演變成血痹骨蒸(指血脈凝固不通、骨頭發熱),最終進入癆瘵(指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境地。因此,仲景使用二一湯(葛根湯)、各半湯(茵陳蒿湯)這兩種湯藥,既可以滋生新的津液,又可以發汗,其用意深遠。舊有的解釋認為這兩種湯藥是緩慢發汗的法子,這是錯誤的。

2. 痙厥癲癇(奔豚)

痙、厥、癲、癇四者,皆有猝倒無知之證,而病名各異者,其病機、病體有不同也。痙之病成於燥也,屬於太陽,故項背必強,甚者角弓而反張矣。此筋病也。《內經》、仲景謂痙屬於濕者,推其原也。無論濕寒、濕熱,必化燥而後痙,是津液凝結也。厥亦有寒熱之分,而身不強,是衛氣逆亂之病也,病在脈外,皆屬於實。

白話文:

痙攣、昏厥、癲癇和癇症這四種疾病,都有突然倒地神志不清的症狀,但病名不同,是因為其病因和病體不同。

痙攣是由於乾燥引起的,屬於太陽經,所以頸部和背部必然僵硬,嚴重時會像拉弓一樣向後彎曲。這是筋病。《內經》和仲景提到痙攣屬濕,是從其根源來說的。無論是濕寒還是濕熱,都要轉化為乾燥後才會痙攣,這是因為體液凝結導致的。

昏厥也有寒熱之分,但身體不僵硬,而是衛氣逆亂的疾病,病位在脈絡之外,都屬於實症。

其虛而厥者,直脫而已。雖曰有寒、有熱,究竟統歸於熱,但有外寒逼熱而然者,總是榮氣消耗,衛氣無所繫戀,而奔逸迫塞於心包也。癲無寒熱之分,而有久暴之別,是營氣窒閉之病也,病在脈中,。經曰心營肺衛,又心主知覺。心包絡之脈,為痰血所阻塞,則心之機神停滯而無知矣。

白話文:

那些虛脫而昏迷的人,其實已經接近死亡。即使說有寒有熱,但最終都歸結為熱證。只有一些是由於外來的寒氣逼迫身體內的熱氣而導致的。這類患者都是因為津液消耗過度,導致衛氣失去依附而奔逸,最後堵塞在心包。

癲癇沒有寒熱之分,但有持續發作和偶爾發作的區別。這是一種營氣被阻塞的疾病,病因在脈絡中。經典上說,心主營,肺主衛,而且心主知覺。心包絡的脈絡被痰血阻塞,心神就會停滯而失去知覺。

是營氣壅實,而衛氣力不足以推蕩之,蓄積以致此也。又心與小腸脈絡相通,小腸脈中有凝痰瘀血,阻窒心氣,亦發為癲也。厥之病,氣實而血虛;癲之病,血實而氣虛。其邪皆實,其正皆虛。若夫癇者,由於血熱,發於肝風,手足抽掣,五獸同鳴。昔人以五獸分五臟,而總歸於肝者,肝藏血,熱生風,風性動也。

白話文:

癲癇是由於營氣過盛堵塞,而衛氣不足以推動它,導致積蓄才發生的。此外,心臟和小腸的脈絡相通,小腸脈絡中有凝固的痰和瘀血,阻礙了心氣,也會導致癲癇。

厥症是因為氣太盛,而血虛;癲癇是因為血太盛,而氣虛。它們的病邪都是實證,而身體的正氣都是虛證。至於癇症,是由於血熱,肝風發作,手腳抽搐,發出像五種動物的叫聲。

古人用五種動物代表五臟,但最終都歸結於肝,因為肝臟藏血,熱會生風,風具有運動的性質。

此臟病外連經絡,蓋氣血俱實者也,而其本必由於寒。錢仲陽以小兒急、慢驚風,為陰陽癇,乃別一證,名同而實異也。急驚由於肝熱生風化燥,其證尚介癇,、痙之間。其異乎痙者,手足拘攣,而不必反張;異乎癇者,手足抽掣,而絕無獸鳴也。慢驚則全屬脾臟陰陽兩虛,故陰邪內拒,虛陽上迫,氣機乍窒,卒然無知也。

白話文:

這類疾病蔓延到經絡,主要是氣血瘀滯所致,而其根源必定是寒氣。錢仲陽把小兒突然發作的驚風和持續時間較長的驚風,稱為陰陽失調,這是一種與本病同名但實際上不同的一種證型。突然發作的驚風是因肝火旺盛導致風熱化燥,其症狀仍在痙攣和發熱症狀的範圍內。它與破傷風不同之處在於手足抽搐,但不一定會反張;與癲癇不同之處在於手足抽搐,但沒有發出聲音。持續時間較長的驚風則完全屬於陰陽兩虛的狀態,所以邪氣在內阻擋,陽氣在上衝擊,致使氣機不通暢,突然失去知覺。

虛則易脫,故稱難治。方中行作《痙書》,以小兒驚風屬之,亦只可指為痙之類,不可徑指為此即是痙也。《千金方》曰: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痙;小兒病癇熱甚,亦為痙。其意是以癇為驚風,而以痙專屬之拘攣縮急之證也。

白話文:

虛弱時容易脫陽,所以稱之為難治。方中行醫生撰寫《痙病論》,將小兒的驚風歸屬為痙,但這只能看作是痙病的種類之一,不能直接指為痙病。王燾的《千金要方》說:溫病熱症侵犯腎臟也會引發痙病;小兒癇疾發作時熱度很高,也會引發痙病。這裡的說法是將癇症看作是驚風,而將痙病專指拘攣縮急的症狀。

《金匱》云:奔豚病,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此從驚恐得之。《素問》曰:人有生而病癲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也。是奔豚與癲,皆生於驚。《金匱》遍論雜病,而無癲癇,竊疑奔豚即癇也。癇作豬聲者最多,豕水蓄,屬腎,奔豚發於腎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奔豚病,從下腹部開始發作,向上衝擊咽喉,發作起來好像要死過去,過後又停止,這種病是受到驚嚇而得的。《素問》中說:有些人天生就有癲癇,這是因為在母親腹中時受到極度驚嚇,導致氣血上逆,精氣不能下降,因此導致孩子出生後患上癲癇。由此可見,奔豚和癲癇都是由驚嚇引起的。《金匱要略》雖然記載了各種疾病,但沒有提及癲癇,我懷疑奔豚就是癲癇。發作時發出豬叫聲的癲癇患者最多,豬的精液稱為「豕水」,屬於腎臟,而奔豚病也是發於腎臟的。

《千金方》第十四捲風眩門,小續命湯方前引徐嗣伯曰: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小兒為癇,其實是一,此方為治,萬無不愈。而奔豚為患,發多氣急,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觀此,是以奔豚為癲癇之重者。私嘗論之,痙、厥,暴病也,其因皆津耗血乾而氣悍,脈管迫塞之所致也。

白話文:

《千金方》第十四卷中記載了風眩門,小續命湯。徐嗣伯引言說:痰熱相互影響引起風,風心交亂就會導致胸悶頭暈,所以稱為風眩。大人患上風眩稱為癲,小兒則稱為癇,其實是同一種病症。這個湯藥是治療風眩的,幾乎沒有治不好的。但是,如果患上奔豚病(癲癇的一種重症),就會氣喘吁吁,無法救治。因此,這個湯藥適用於輕重不同的風眩患者。由此可見,將奔豚病視為癲癇的重症。我個人認為,痙攣、厥症都是急症,其原因都是津液耗盡、血氣乾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管阻塞所致。

治之重以涼潤生津,辛香泄氣,而佐以行血豁痰之品,病可即愈矣。癲、癇、痼疾也,有得寒即發者,有得怒、得勞即發者,其機不外《內經》氣上不下之一語。其所以不下之故,必由寒濕從下上犯,從脛足腰髀之經脈內侵瀰漫,先使腎陽不得下通,邪氣漸漸入於脊膂,上逼心胃,陽氣不得下降,故癲癇之人,即未發病,目多不能下視,兩,足行動隱隱不便,腎丸時或隱痛,如㿉疝之狀,二便不能調暢。

白話文:

治療此病最重要的是清涼潤津,芳香疏氣,並佐以活血化瘀之品,病即可迅速痊癒。瘩、瘩、瘩都是疾病,有些是受寒後發病,有些是生氣或勞累後發病,其原理不外乎《內經》所說的氣不下降。氣之所以不能下降,一定是因為寒濕從下向上侵犯,從足腰部經脈內部逐漸蔓延,首先導致陽氣不能向下通達,邪氣瘀滯進入血管,向上逼迫心胃,陽氣無法舒展,所以患有瘩瘩的人,即使沒有發病,眼睛也大多不能向下看,兩腿腳步動作隱隱不便,睾丸時或隱隱作痛,像塞住的感覺一樣,大小便也無法正常調節。

推此以求治法,必須用辛溫,如細辛羌活藁本威靈仙、生附子吳茱萸、小茴香以通經脈之寒;而以牛膝抑之下行,更以破血,如虻蟲、䗪蟲、蠐螬、延胡索五靈脂當歸鬚、穿山甲硇砂雄黃、枯礬溫化之品,以通小腸膂脊血脈之瘀,而以二醜導之下出。作為丸散,緩服久服,庶可漸瘳。

白話文:

根據這個理論來尋找治療方法,必須使用辛溫的藥材,例如細辛、羌活、藁本、威靈仙、生附子、吳茱萸、小茴香,以疏通經脈的寒氣。同時使用牛膝抑制下行,再加入破血的藥物,例如虻蟲、䗪蟲、蠐螬、延胡索、五靈脂、當歸鬚、穿山甲、硇砂、雄黃、枯礬等溫化之品,以疏通小腸和脊柱血脈中的瘀血,再用二醜引導它們排出體外。製作成丸散服用,慢慢服用,服用時間長些,才能逐漸康復。

又有寒濕自肺胃撲滅心陽,使心氣乍抑而熄,昏厥如死者,此寒濕傷於腦氣,所謂陽中霧露之邪也。與中寒相類,用辛溫發散,使水氣從上揚出,與寒濕從下上逆者不同。此多見於暴病,而痼疾亦間有之。其人常俯視不抑,目胞下垂如睡,面色自額至顴深黑者是也。夫天下病,有熱而不可清,虛而不可補者,其惟癲癇乎!

白話文:

另外,寒濕之氣由肺胃衝擊心陽,導致心氣一時受抑而停滯,患者昏迷不醒如死人一般。這是寒濕之氣損傷腦氣所致,就是所謂「陽中霧露之邪」。這種情況和中寒相似,治療方法是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讓水氣從頭部排出,與寒濕之氣從下往上衝逆的情況不同。這種情況多見於急症,但慢性病也偶爾有。患者的特徵是經常低頭不抬起,眼皮下垂似睡非睡,面色從額頭到顴骨部位呈深黑色。世上有所謂「熱不可清,虛不可補」的疾病,癲癇不就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