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20)
卷一 (20)
1. 承製生化論
東垣諸方,多用升、柴。而滑伯仁謂每用補劑,加桃仁等破血疏絡之品,其效最捷。經謂反佐,治實熱者,苦寒而佐之以熱;治虛熱者,甘溫亦可佐之以寒。(虛勞大熱,每用熱藥涼服。)又,昔人論連理丸治吞酸,能變胃而不受胃變,是皆靈之類也。病有化氣,藥亦有化氣。
如酸甘化陰,辛甘化陽是也。善用者,且能借病之假氣,以助藥之真力,是即兵法之招撫者也。昔人又謂:化氣之力,甚於本氣。蓋氣之所以能化者,必其人之正虛,而邪氣之力厚,有以勝夫人之正氣,於是化良為寇,反挾人之氣,以還而傷人。如寒燥化熱,非寒燥已化為熱也。
寒燥自在,而其力又能驅使人身之正氣為熱,以為之疑陣作障於外也。所謂承製之虛也,其氣最幻而最銳,故醫者必以全神全力制之,視其變化而捷應焉,乃可有濟。此虛勞內傷大病之所以難治也。虛勞大病,往往近於鬼神,非鬼神也,化氣之靈者也,仍即人身本氣之靈者也。
此二篇者,或論物性,或論病機,或論治法,揆之經旨,固未能發明萬一;又嘗綜而論之,世間無物不本於五行也。天地之氣,有常有變。風,其性升,其體寒,其用溫,其化燥;寒,其性斂,其體濕,其用寒,其化風;暑,濕熱之合也,生於郁,體用俱同濕熱,其化風燥;濕,其性重,其體熱,其用濕,其化寒;燥;其性降,其體風,其用燥,其化火;火,其性散,其體燥,其用熱,其化濕。此順化也,亦曰傳化。
更有對化,即濕極化燥、寒極化熱是也。對化有虛有實。傳化是氣機更代之常,對化是氣機憤激之變,故必極而後化也。又有兼化,亦虛化之類也。又有合化,如風合熱而化燥,寒合濕而化熱,亦實化之類也。五行之氣,金木皆有燥,水土皆有濕,但金燥而斂,風燥而散,土濕而熱,水濕而寒,火則能燥能濕,其燥者木亢而水不交也,其濕者土鬱而木暢也。故火得風而焰長,以器掩之,而器即潤矣。
此五行生化之性情也。
四時更代,成功者退,一盛一衰,互相牽制,不獨天地之氣然也,即人之性情亦如之。經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悲;恐傷腎,思勝恐。又膽為中正之官,謀慮久不決則傷膽也;肝為將軍之官,鬱怒不得發則傷肝也。恐懼不止,注而為思;思慮不得,激而為怒;盛怒不止,鬱而為悲,喜無節,則易恐;悲太過,則易喜。此五臟性情之承製生化也。
故扁鵲、華佗,皆能以激怒起沉疴,張子和亦能以引笑開痼疾,非大具神通者乎!
至於治病之法,則以安仇之義為最奧要其義大著於《至真要論》中。如太陽寒水之勝而剋火矣,治之者,必以甘溫土性之藥制水,以苦溫火性之藥扶火是矣。然水之亢者,不可徒制也,必有以順其性而導之,故復以酸溫木性之藥,開水氣滋生之路,即以培火氣發生之源也,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法至密矣。而未已也,如此治之,則水必退,火必進,水哀火銳,土氣又將上僭矣。
白話文:
承製生化論
東垣派醫家許多方劑都大量使用升麻、柴胡。但滑伯仁認為,在補益藥方中加入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藥物,療效最快。經書上說到反佐之法:治療實熱症,用苦寒藥為主,佐以溫熱藥;治療虛熱症,用甘溫藥為主,也可佐以寒涼藥。(虛勞伴有發熱,往往用溫熱藥涼服。)此外,古人認為連理丸治療吞酸反胃,能改變胃氣而不被胃氣所改變,這些都是藥物神奇效用的例子。疾病有氣化的過程,藥物也有氣化的作用。
例如酸味甘味化生陰氣,辛味甘味化生陽氣。善於用藥的人,還能利用疾病虛假之氣,來增強藥物的真實療效,這就像兵法中的招撫策略一樣。古人又說:氣化的力量,強於本來的氣。氣之所以能化,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邪氣力量強盛,足以勝過人體正氣,於是善良之氣變為敵對之氣,反過來利用人體之氣來傷害人體。例如寒燥之邪化為熱,並不是寒燥之邪已經變成了熱。
寒燥之邪依然存在,但它的力量能驅使人體正氣轉化為熱,在體表形成迷惑的陣勢和屏障。這就是所謂的承製之虛,其氣最為虛幻而銳利,所以醫生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地制約它,觀察它的變化而迅速應對,才能取得療效。這就是虛勞內傷等大病難以治療的原因。虛勞大病,往往像鬼神一樣難以捉摸,但它並不是真正的鬼神,而是氣化作用的神奇表現,仍然是人體本氣的奇妙變化。
這兩篇文章,有的論述藥物特性,有的論述病理機制,有的論述治療方法,參照經方理論,還未能完全闡明其奧妙。此外,我嘗試總結論述,世間萬物都源於五行。天地之氣,有常態也有變化。風,其性上升,其體寒涼,其作用溫和,其化為燥熱;寒,其性收斂,其體濕潤,其作用寒冷,其化為風;暑,是濕熱相合之氣,生於鬱悶,其體質和作用都為濕熱,其化為風燥;濕,其性沉重,其體溫熱,其作用潮濕,其化為寒;燥,其性下降,其體為風,其作用乾燥,其化為火;火,其性散佈,其體乾燥,其作用溫熱,其化為濕。這是順行的變化,也稱為傳化。
還有對化的現象,即濕極則化為燥,寒極則化為熱。對化有虛有實兩種情況。傳化是氣機更替的常規,對化是氣機激烈的變化,所以必須達到極點才會轉化。還有兼化,也是虛化的一種。還有合化,如風與熱相合而化為燥,寒與濕相合而化為熱,這也是實化的一種。五行之氣,金木都帶有燥性,水土都帶有濕性,但金燥而收斂,風燥而散佈,土濕而溫熱,水濕而寒冷,火則能燥能濕,火的燥性是因木氣亢盛而水氣不交,火的濕性是因土氣鬱結而木氣暢達。所以火遇到風則火焰更加旺盛,用器皿遮蓋,器皿就會變得濕潤。
這就是五行生化之性情。
四季更替,成功之氣消退,盛衰交替,互相制約,這不僅是天地之氣的規律,也是人體性情的規律。經書上說:怒傷肝,悲能克怒;喜傷心,恐能克喜;思傷脾,怒能克思;悲傷肺,喜能克悲;恐傷腎,思能克恐。又膽為中正之官,謀慮過久不能決斷則傷膽;肝為將軍之官,鬱怒不能發洩則傷肝。恐懼不止,就會轉化為思慮;思慮過度,就會激發怒氣;盛怒不止,就會鬱結成悲;喜樂無度,則容易產生恐懼;悲傷過度,則容易轉為喜樂。這就是五臟性情互相影響、生化轉化的規律。
所以扁鵲、華佗都能用激怒的方法治療頑固的疾病,張子和也能用引笑的方法治療慢性疾病,他們真是具有神通的大醫生啊!
至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則以安撫仇敵的道理為最奧妙關鍵,其義理在《至真要論》中闡述得很詳細。例如太陽寒水過盛而克制火,治療時,必須用甘溫具有土性的藥物來制約水,用苦溫具有火性的藥物來扶助火。但是,水氣過盛,不能單純抑制,必須順應其性而引導它,所以還要用酸溫具有木性的藥物,疏通水氣滋生的通道,也就是培育火氣發生的源泉,輔以有利的藥物,補充其生成的條件,方法非常精妙。但是,治療還沒有結束,如果這樣治療,水氣就會退去,火氣就會旺盛,水氣衰弱,火氣強盛,土氣又將要過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