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論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以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則愈

夫時汗出而不愈,是邪不以汗解,其邪必非可汗解矣。乃曰先其時發汗則愈,何也?按原文云:此衛氣不和也。桂枝是從榮通衛,衛為風邪所擾,不能內和於榮,發其汗者,是助榮之力以出而和於衛,榮衛之氣相合,邪無地自客矣。其自汗不愈者,衛與榮乖,正氣不能固護於外,津液泄於其隙,而不與邪相值也。

白話文:

如果出汗卻病治不好,那是邪氣沒有靠出汗排出,這邪氣就肯定不是出汗能解決的。有人說提前出汗就會好,為什麼呢?根據原文說:這是衛氣不協調造成的。桂枝是從血脈通暢衛氣,衛氣被風邪騷擾,不能在血脈中與血脈協調,出汗就是幫助血氣的力量將風邪逼出來與衛氣協調,血氣和衛氣相融合,邪氣就沒有地方可住。而那些自汗病治不好的,是衛氣和血氣不協調,正氣不能固守在外,津液從它們的空隙中洩漏出來,而沒有和邪氣相遇。

發其汗則漐漐蒸遍,真氣充周矣。風邪鼓衛氣於外,今更從邪氣之後,壯榮氣以逐風邪也。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俱日夜五十度周於身,若或遲速互有參差,即病矣。衛傷於風,則衛行速,而榮不能應之;榮不能應則衛力亦有不繼,而腠理豁疏矣,故時汗出也。桂枝湯是鼓榮之液,以潤衛之燥,俾開合利而機關密也。榮傷寒脈緊無汗之麻黃證,是榮衛俱傷於寒也,前人謂寒傷榮不傷衛者,誤矣。

白話文:

血液(榮血)在脈中循環,衛(氣)在脈外運行,它們日夜不停地以每小時五十圈的速度循環全身。如果這種速度發生快慢變化,就會生病。衛氣被風邪損傷,就會運行變快,而血液來不及協調;血液不能協調,衛氣的力量也會不足,而體表的腠理就會疏鬆,所以常常出汗。桂枝湯是滋潤血液的湯藥,可以滋潤衛氣的乾燥,讓腠理的開合通暢,而組織結構嚴密。血液被寒邪損傷脈搏緊繃沒有汗的麻黃證,說明血液和衛氣都被寒邪所傷。古代醫家認為寒邪只傷血液不傷衛氣的說法是錯誤的。

其專榮傷於寒者,是寒濕下受,不從皮毛,而直竄經脈,內入筋骨,血液凝聚,其行漸遲,不與衛應,而寒熱病作矣。近時寒瘧,多是寒濕下受,治宜仿九味羌活湯法,重溫下焦,開通少陰、太陽之表裡經氣,非桂枝、柴胡所能勝任也。桂枝湯止汗之力勝於發汗,故欲發汗者,必啜熱粥溫覆以助之。

白話文:

專門因為寒氣受傷的病人,是寒濕從下面侵入,不從皮膚體表進入,而直接深入經脈,侵入筋骨,血液凝結,血液流動逐漸緩慢,不能與衛氣相應,於是就會發生寒熱疾病。近來寒性瘧疾,大多是寒濕從下面侵入造成的。治療時應仿照九味羌活湯的方法,著重溫暖下焦,疏通少陰和太陽經脈的表裡經氣。光用桂枝湯和柴胡湯是不行的。桂枝湯的止汗作用強於發汗作用,所以想要發汗的人,一定要喝熱粥,蓋被子來幫助發汗。

2. 藥對證而增劇

《千金方》曰:凡服止痢藥,初服皆劇,愚人不解,即止其藥不服,此特不可。但使藥與病源的相主對,雖劇但服,不過再三服,漸漸自知,惟非其主對者,本勿服也。《慎柔五書》謂:久服寒涼,陽氣鬱陷者,改用四君、保元,溫脾理肺,陽氣升舉,邪氣漸漸退出於表。

白話文:

《千金方》上說:服用治療腹瀉的藥物,一開始服用都會有劇烈的反應。不瞭解的人會因此而停止服用,這是錯誤的。只要藥物對症下藥,即使反應劇烈,也應該繼續服用。通常服用兩到三次後,就會逐漸好轉。如果是對症下藥,就不會產生劇烈反應。《慎柔五書》中提到:如果長期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陽氣受損,應該改用四君子湯、保元湯等溫補脾肺的藥物。這樣可以讓陽氣升舉,邪氣逐漸從體表外出。

退至陽明,則有嘔吐、便溏、水泄之事矣;退至少陽,則有頭痛、寒熱往來之事矣;退至太陽,則有發熱,惡風寒、項脊強痛之事矣。此時正宜加力輔正,隨證施治,以收全功,不得疑為新受外感,更不得疑為藥誤,改用他法,再誤即難治矣。竊謂:今人最慮肝陽,每於傷風頭痛,即曰肝陽上升,即以清涼澆灌,及至真火下陷,陰霾瀰漫,頭重顱脹,仍曰肝陽太亢。

白話文:

頭痛是現代人的通病,至少一半的人每天都會頭痛。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太陽直射、脊椎歪斜都是。因此,適當的預防與治療是必要的。目前醫學上對於頭痛的治療方法很多,包括藥物、手術、物理治療等等,但是預防纔是最重要的。

明者用宣陽逐陰之劑以挽之,稍見陽氣上達,口乾微渴,即斥為藥誤,助動肝陽,必求滅陽而死。可慨也!

如治外感,外證雖減,而內證轉劇,此即邪氣之內陷也。外邪內陷,治之能使漸透於表,表證日增,而內證日減,此即正氣之充而漸復也。先見惡寒、發熱,治之但使寒熱稍輕,而增見胸滿、嘔吐、不食,是風寒內陷矣;先見胸腹膨脹,治之但使膨脹不見,而轉見大便滑泄不禁,是正氣下脫矣。故有外證見增,而實為醫之功;外證見減,而轉為醫之過者。

白話文:

在治療外感疾病時,如果外在症狀減輕,但內在症狀卻加重,說明邪氣已經內陷。此時,治療應該幫助邪氣逐漸外透,使表證(外在症狀)逐漸增加,而內證(內在症狀)逐漸減輕,這是正氣充沛逐漸恢復的表現。

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最初出現惡寒、發熱等症狀,治療卻只使寒熱症狀稍有緩解,而後出現胸悶、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說明風寒已經內陷。如果最初出現胸腹脹滿,治療卻只使脹滿症狀消失,而後出現大便滑泄不止,說明正氣已經下脫。

因此,出現外在症狀加重的情況,實際上可能是治療起效的表現;而出現外在症狀減輕,但轉為其他內在症狀加重的現象,可能是治療不當造成的。

醫家、病家於此,皆須有定識定力,不為搖惑,方能臨變不改,亦能臨變知改矣。

周慎齋曰:脾氣虛而脈弦者,服變證後,必發瘧;脾氣虛而濕勝者,服補中益氣湯後,必患痢。此邪尋出路也,仍服前湯,自愈。(此與《慎柔五書》意同。)

白話文:

周慎齋說:脾氣虛弱而脈搏細弦的人,如果服用了變證後,必定會發瘧疾;脾氣虛弱而濕氣過盛的人,如果服用了補中益氣湯後,必定會得痢疾。這是邪氣尋找發洩的途徑,繼續服用補中益氣湯,就能自動痊癒。(與《慎柔五書》中的說法相同。)

朱丹溪治一虛人患痢,先用六君,多服久服,病證日增,略不為動,正氣既充,以治痢藥一劑迅掃之,而病除矣。此絕頂識力也。又凡寒濕內伏,必先用溫藥,使化濕熱。其化熱時,痞滿昏倦,反不如初時之神氣清爽也。更有猝然變證可駭者,尤須有定識以鎮之。如許叔微治李信道,伏陽肢冷,與破陰丹,不半時,煩躁狂擾。

白話文:

朱丹溪治療一位身體虛弱患痢疾的人,一開始使用「六君」方劑,多次服用後,病情卻日益加重,治療效果不佳。待患者元氣充足後,他使用了一劑專治痢疾的藥物,快速地清除了病邪,疾病就此痊癒。這顯示了朱丹溪高超的醫術。

此外,對於寒濕內伏的患者,必須先使用溫熱性的藥物,幫助化解濕邪和熱邪。在化熱的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脹、昏沉和倦怠等症狀,比最初精神清爽的狀態反而要差。更嚴重的是,還可能出現突然發生的變證,讓人驚駭。此時,醫生必須鎮定判斷,對症治療。

就像許叔微治療李信道一樣,李信道陽氣鬱伏,四肢冰冷。許叔微給他開了「破陰丹」,半個時辰不到,患者就出現煩躁和狂亂的症狀。

曰:此換陽也。逾時,果汗出而定。此即仲景所謂其人大煩、口噤、躁擾,為欲解也。又趙晴初謂治某傷寒,日久失下,與四物承氣加減,片晌腹中刺痛欲死,口噤目瞪,不省人事;至天明,下黑糞累累而解。

白話文:

「曰:這是陽氣回升的徵兆。」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汗出而病症穩定下來。這就是仲景所說的「其人大煩、口噤、躁擾,為欲解也」。另外,趙晴初曾說曾治療過一位傷寒病人,病期很長且大便不通,於是給他服用了四物承氣湯加減方。服藥後不久,病人腹中刺痛劇烈,幾乎要死掉,口不能言、目光呆滯、神志不清;到了天亮,排出了大量黑色的大便,病情才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