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21)
卷一 (21)
1. 承製生化論
故仍以鹹寒水性之藥小佐其間,合酸溫木性以併力制土,此所以安其屈伏,無使勝復之相尋無已也。前賢醫案,常有先用熱藥以愈病,後用涼藥以清余患者。此類多矣,非熟於氣化,能如是乎?
總之,五行之氣,有亢而後有制,有制而後有生有化,此自然之數也。故業醫者,必講求亢害承製生化六字,而善用之,於是每遇一病,可以逆而制之,亦可順而導之,調其氣使之平,而生化之常復矣。試更以經義證之。經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
此五行之相制也。又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義,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又曰:折其鬱氣,資其化源,無翼其勝,無贊其復。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又曰: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得氣。此五勝、五郁之治法也。
故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而厥陰遂先酸后辛矣;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而少陰、少陽遂先甘後咸矣。土、金、水仿此。先用瀉者,制其勝也;後用補者,安其復也。
又如氣味之用,互用生化。經曰: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者,不治五味屬也。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服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蓋以自來用藥者,只求其氣,不求其味。但取氣寒以治熱,而不知寒之苦者入心化火也;但取氣熱以治寒,而不知熱之咸者入腎化水也。味久則化氣者,經曰:味歸形,形歸氣。
又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故五味久服,即增氣也。味陰氣陽,陽動而散,陰靜而留,留則久積力厚,與臟氣合同而化,用藥者當知防微矣。李東垣曰:同味之物,必有諸氣;同氣之物,必有諸味。用其味者,必審其氣;用其氣者,必防其味也。
又如脈象之至,亦本六氣。經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閒氣左右,隨其所在。何者?謂不得以天地之氣,主診一歲,必隨六氣之至,分診四時也。六氣之脈奈何?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其至也,或太過,或不及,更有澀極似滑,弦極似緩,虛寒似熱,大熱似寒,病內寒而脈中空,邪外充而脈內陷,故承製有虛實,生化有真假,雖明者往往為所眩矣。經曰:脈從病反者,脈至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之反者,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明乎此,而脈無遁矣,而病無遁矣,而治亦無難矣!
白話文:
承製生化論
因此仍用性寒味鹹的藥物少量配合,再配合性溫味酸的藥物,共同抑制土性,以此安撫其過盛的氣勢,避免其反复發作。前輩醫家的病例中,常有先用溫熱藥物治病,再用寒涼藥物清除餘邪的例子,這樣的案例很多,如果不是熟知氣機變化,怎能如此運用呢?
總而言之,五行之氣,有盛極而後有抑制,有抑制而後有生有化,這是自然的規律。所以醫生一定要掌握亢盛、損害、承制、生化這六個字,並善於運用它們,這樣遇到任何疾病,都可以逆勢制之,也可以順勢導之,調節其氣機使其平衡,使生化作用恢復常態。讓我們用經義來驗證一下。經書上說:木受金克伐,火遇水則滅,土得木則疏通,金遇火則損傷,水遇土則阻絕。
這就是五行相克的道理。經書又說:木鬱結則疏通它,火鬱結則發泄它,土鬱結則奪取它,金鬱結則泄瀉它,水鬱結則折斷它。調整其氣機,過盛的則折斷它,因為它畏懼這種方法,這就是瀉法的道理。又說:折斷其鬱結之氣,補充其化生的源泉,不要助長其過盛,不要助長其反复。迎著它而奪取,怎麼能不虛弱;順著它而補充,怎麼能不充實。又說:佐以它所喜愛的,補充以它所生的,這就叫做得氣。這就是五勝、五鬱的治療方法。
所以,木的特性是,瀉法用酸味,補法用辛味,所以厥陰經脈先用酸味後用辛味;火的特性是,瀉法用甘味,補法用鹹味,所以少陰、少陽經脈先用甘味後用鹹味。土、金、水也以此類推。先用瀉法,是制止其過盛;後用補法,是安撫其恢復。
又如藥物的氣味運用,互相作用,互相生化。經書上說:服用寒涼藥物反而發熱,服用溫熱藥物反而發寒的,這是沒有掌握五味歸屬的結果。五味入胃,各自歸屬於它所喜愛的臟器攻伐,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鹹味先入腎。長期服用能增強氣血,這是物質轉化的常理。氣血增強過久,就會導致夭亡。因為過去用藥的人,只注重藥物的氣性,不注重藥物的味道。只選擇寒涼之氣來治療熱症,卻不知道寒涼之苦味入心會化生為火;只選擇溫熱之氣來治療寒症,卻不知道溫熱之鹹味入腎會化生為水。味道久服則化為氣,經書上說:味道歸屬於形,形歸屬於氣。
又說:五味入口,貯藏於腸胃,味道有所歸屬,用以滋養五臟之氣。所以五味長期服用,就能增強氣血。味道屬陰,氣屬陽,陽動則散,陰靜則留,留則積累力量豐厚,與臟腑之氣相合而化生,用藥的人應該知道預防微小的病變。李東垣說:同類的物質,必然有相同的氣性;同類的氣性,必然有相同的味道。運用藥物的味道,就必須審察其氣性;運用藥物的氣性,就必須防範其味道。
又如脈象的變化,也是基於六氣。經書上說:天地的變化,沒有比脈診更好的方法,氣機遊走不定,隨著其所在部位而變化。什麼意思呢?是指不能用天地的氣候來診斷一整年的疾病,必須隨著六氣的變化,來區分診斷四季的疾病。六氣的脈象如何呢?說:厥陰盛行時,脈象弦細;少陰盛行時,脈象鉤弦;太陰盛行時,脈象沉伏;少陽盛行時,脈象大而浮;陽明盛行時,脈象短而澀;太陽盛行時,脈象大而長。
盛行的時候,或過盛,或不足,還有澀極似滑,弦極似緩,虛寒似熱,大熱似寒,疾病內有寒邪而脈象空虛,邪氣外盛而脈象內陷,所以承製有虛實之分,生化有真假之別,即使是聰明的人,也常常會被迷惑。經書上說:脈象與疾病相反的,脈至而隨之,按之不鼓,諸陽皆然;諸陰相反的,脈至而隨之,按之鼓起而有力。明白了這些,那麼脈象就沒有什麼可以隱瞞的了,疾病就沒有什麼可以隱瞞的了,治療也就沒有什麼困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