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2)

1. 虛實補瀉論

虛實者,病之體類也。補瀉者,治之律令也。前人論之詳矣。茲撮其要者,與平日讀書之所記,彙輯於此,以為溫故之一助云。夫《內》、《難》、仲景之論虛實也,其義甚繁。有以正氣盛衰分虛實者,所謂脈來疾去遲,外實內虛;來遲去疾,外虛內實也。有以邪盛正衰分虛實者,所謂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也。

有以病者為實,不病為虛者,所謂內痛外快,內實外虛;外痛內快,外實內虛也。有以病者為虛;不病為實者,所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也。有以病在氣分無形為虛,血分有形為實者,白虎與承氣之分也。有以病之微者為虛,甚者為實者,大小陷胸與瀉心之辨也。

有以病之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者,在臟曰積,在腑曰聚是也。有以病之痼者為實,新者為虛者,久病邪深,新病邪淺也。有以寒為虛,以熱為實者,陽道常實,陰道常虛之義也。有以寒為陰實陽虛,熱為陽實陰虛者,陰陽對待,各從其類之義也。有以氣上壅為實,下陷為虛,氣內結為實,外散為虛者,是以病形之積、散、空、堅言之也。至如從前來者為實邪,從後來者為虛邪,此又五行子母順逆衰旺之大道也。

《內經》首篇,即以虛邪與賊風同警,所謂去而不去,命曰氣淫,乘其所勝,而侮所不勝也。後世以虛邪為不治自愈,不亦謬乎?此虛實之大略也。虛實既辨,則補瀉可施。《靈樞·終始》曰: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

此補瀉之機也。

若夫補瀉之法之妙,則莫詳於《素問》及陰陽大論,而越人、仲景各從而發明之。臟氣法時論本五臟苦欲之性,以明補瀉。其文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至真要論本司天在泉六氣之勝復,以明補瀉。其文甚詳,今舉其司天勝氣之治,而以其餘附之。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風化於天,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佐以甘苦。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白話文:

虛實補瀉論

虛實是疾病的兩種基本類型,補瀉則是治療疾病的法則。前人對此已論述詳盡,這裡僅將其要點,以及平時閱讀所得,彙集整理,作為溫故知新的參考。

《內經》、《難經》和張仲景的著作中,關於虛實的論述非常繁複。有的根據正氣盛衰來區分虛實,例如脈象來得急去得慢是外實內虛,來得慢去得急是外虛內實。有的根據邪氣與正氣的盛衰來區分虛實,例如邪氣盛則為實,精氣受損則為虛。

有的認為有病為實,無病為虛,例如內臟疼痛而四肢舒適是內實外虛,四肢疼痛而內臟舒適是外實內虛。有的認為有病為虛,無病為實,例如陽盛陰虛,瀉下則痊癒,發汗則死亡;陰盛陽虛,發汗則痊癒,瀉下則死亡。有的認為病在氣分(無形)為虛,病在血分(有形)為實,如同白虎湯和承氣湯的區別。有的認為病情輕微為虛,病情嚴重為實,如同大小陷胸湯和瀉心湯的區別。

有的認為病情活動為虛,病情靜止為實,臟腑積聚就是這個道理。有的認為病程長久為實,病程短暫為虛,久病邪氣深入,新病邪氣淺表。有的認為寒為虛,熱為實,這是因為陽道常盛,陰道常虛的緣故。有的認為寒為陰實陽虛,熱為陽實陰虛,這是因為陰陽相對,各有其屬性的緣故。有的認為氣機上壅為實,氣機下陷為虛;氣機內結為實,氣機外散為虛,這是從病理形態的積聚、散漫、空虛、堅硬等方面來論述的。甚至,從外來之邪為實邪,內生之邪為虛邪,這也是五行生剋順逆盛衰的大道。

《內經》開篇就用虛邪和賊風來警示,所謂邪氣不去,叫做氣盛,乘勝而攻,侮辱其所不勝。後世認為虛邪是自愈之症,豈不是謬誤?這就是虛實的大概。虛實辨明後,就可以施用補瀉法。《靈樞·終始》說:氣機到達而有效,瀉法會加重虛證,虛證的脈象雖然很大,但並不堅實;補法會加重實證,實證的脈象雖然很大,但更加堅實。所以補法使病情加重,瀉法使病情減輕,即使疼痛沒有立即消失,病情也會減輕。

這就是補瀉的機理。

至於補瀉方法的精妙之處,則莫過於《素問》及陰陽大論,而越人、仲景又各有發明。臟氣法時論以五臟的特性來闡明補瀉的方法,原文說:肝苦急,宜食甘味以緩解;心苦緩,宜食酸味以收斂;脾苦濕,宜食苦味以燥濕;肺苦氣上逆,宜食苦味以泄瀉;腎苦燥,宜食辛味以滋潤,以開通毛孔,滋生津液,調暢氣機。肝喜疏泄,宜食辛味以疏泄。

用辛味來補肝,用酸味來瀉肝;心喜柔和,宜食鹹味以柔和,用鹹味來補心,用甘味來瀉心;脾喜緩和,宜食甘味以緩和,用苦味來瀉脾,用甘味來補脾;肺喜收斂,宜食酸味以收斂,用酸味來補肺,用辛味來瀉肺;腎喜堅固,宜食苦味以堅固,用苦味來補腎,用鹹味來瀉腎。至真要大論以司天在泉六氣的盛衰來闡明補瀉的方法,原文非常詳細,這裡只舉出司天之氣的治療方法,並附上其他內容。

司天之氣為風邪所勝,治療方法是用辛涼,佐以苦甘,用甘味緩解,用酸味瀉之。(在泉,風邪侵襲於內,治療方法是用辛涼,佐以苦味,用甘味緩解,用辛味散之。風司於地,清氣反勝,治療方法是用酸溫,佐以苦甘,用辛味平和之。風化於天,清氣反勝,治療方法是用酸溫,佐以甘苦。厥陰之氣盛,治療方法是用甘清,佐以苦辛,用酸味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