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3)

1. 虛實補瀉論

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先酸后辛。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在泉,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溫,佐以苦酸辛。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咸軟之。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咸,先甘後咸。少陰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收之。按末句收當是軟,或咸是酸。

)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在泉,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

太陰之勝,治以咸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上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先苦後甘。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

(在泉,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少陽之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少陽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咸軟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

少陰同法。火位之主,與少陰同。少陽之客,以咸補之,以甘瀉之,以咸軟之。)燥淫所勝,平以苦濕,(新校正云:濕當是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在泉,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新校正云:甘辛,當是酸辛。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陽明之勝,治以酸溫,佐以辛甘,以苦泄之。陽明之復,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先辛後酸。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

(在泉,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苦辛。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酸,以咸瀉之。新校正云:甘熱當作苦熱。太陽之復,治以咸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水位之主,其瀉以咸,其補以苦,先咸後苦。

白話文:

虛實補瀉論

針對厥陰經氣不足(厥陰之復),治療方法是用酸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辛藥物,用酸味藥物瀉去邪氣,用甘味藥物緩和病情。木氣旺盛時(木位之主),瀉法是用酸味藥物,補法是用辛味藥物,先用酸味藥物再用辛味藥物。若厥陰經氣受邪(厥陰之客),則用辛味藥物來補,用酸味藥物來瀉,並用甘味藥物緩和。

熱邪過盛(熱淫所勝),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甘藥物,用酸味藥物收斂病情。若熱邪在體內(在泉,熱淫於內),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苦藥物,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攻邪。若地氣過熱,寒邪反勝(熱司於地,寒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甘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用鹹味藥物調和。

若天熱而寒邪反勝(熱化於天,寒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甘溫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酸辛藥物。少陰經氣過盛(少陰之勝),治療方法是用辛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鹹藥物,用甘味藥物瀉去邪氣。少陰經氣不足(少陰之復),治療方法是用鹹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用甘味藥物瀉去邪氣,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辛苦味藥物攻邪,用鹹味藥物軟化。火氣旺盛時(火位之主),瀉法是用甘味藥物,補法是用鹹味藥物,先用甘味藥物再用鹹味藥物。若少陰經氣受邪(少陰之客),則用鹹味藥物來補,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鹹味藥物來收斂。最後一句的「收」可能應作「軟」,或者「鹹」應作「酸」。

濕邪過盛(濕淫所勝),治療方法是用苦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酸辛藥物,用苦味藥物燥濕,用淡味藥物瀉濕;若濕邪上盛兼有熱邪(濕上甚而熱),治療方法是用苦溫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辛藥物,通過發汗來止濕熱。若濕邪在體內(在泉,濕淫於內),治療方法是用苦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酸淡藥物,用苦味藥物燥濕,用淡味藥物瀉濕。若地氣濕盛,熱邪反勝(濕司於地,熱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苦冷的藥物為主,再輔以鹹甘藥物,用苦味藥物調和。若天濕而熱邪反勝(濕化於天,熱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苦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酸藥物。

太陰經氣過盛(太陰之勝),治療方法是用鹹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辛甘藥物,用苦味藥物瀉去邪氣。太陰經氣不足(太陰之復),治療方法是用苦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酸辛藥物,用苦味藥物瀉、燥、泄邪氣。土氣旺盛時(上位之主),瀉法是用苦味藥物,補法是用甘味藥物,先用苦味藥物再用甘味藥物。若太陰經氣受邪(太陰之客),則用甘味藥物來補,用苦味藥物來瀉,用甘味藥物來緩和。

火邪過盛(火淫所勝),治療方法是用鹹冷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甘藥物,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攻邪,用酸味藥物恢復。熱邪過盛的治療方法與此相同。若火邪在體內(在泉,火淫於內),治療方法是用鹹冷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苦味藥物攻邪。若地氣過熱,寒邪反勝(火司於地,寒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甘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用鹹味藥物調和。若天熱而寒邪反勝(火化於天,寒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甘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少陽經氣過盛(少陽之勝),治療方法是用辛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鹹藥物,用甘味藥物瀉去邪氣。少陽經氣不足(少陽之復),治療方法是用鹹冷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用鹹味藥物軟化,用酸味藥物收斂,用辛苦味藥物攻邪,攻邪不宜過度,避免溫涼失衡,與少陰經氣不足的治療方法相同。火氣旺盛時的治療方法也與少陰經氣不足的相同。若少陽經氣受邪(少陽之客),則用鹹味藥物來補,用甘味藥物來瀉,用鹹味藥物來軟化。

燥邪過盛(燥淫所勝),治療方法是用苦濕的藥物為主(或苦溫的藥物為主),再輔以酸辛藥物,用苦味藥物瀉下。若燥邪在體內(在泉,燥淫於內),治療方法是用苦溫的藥物為主(或用苦酸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辛藥物(或酸辛藥物),用苦味藥物瀉下。若地氣燥盛,熱邪反勝(燥司於地,熱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辛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甘藥物,用酸味藥物調和,以平和為宜。若天燥而熱邪反勝(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辛寒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甘藥物。陽明經氣過盛(陽明之勝),治療方法是用酸溫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辛甘藥物,用苦味藥物瀉去邪氣。陽明經氣不足(陽明之復),治療方法是用辛溫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甘藥物,用苦味藥物瀉下,用酸味藥物來補。金氣旺盛時(金位之主),瀉法是用辛味藥物,補法是用酸味藥物,先用辛味藥物再用酸味藥物。若陽明經氣受邪(陽明之客),則用酸味藥物來補,用辛味藥物來瀉,用苦味藥物來瀉。

寒邪過盛(寒淫所勝),治療方法是用辛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苦藥物,用鹹味藥物瀉去邪氣。若寒邪在體內(在泉,寒淫於內),治療方法是用甘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用鹹味藥物瀉去邪氣,用辛味藥物潤澤,用苦味藥物收斂。若地氣過寒,熱邪反勝(寒司於地,熱反勝之),治療方法是用鹹冷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苦辛藥物。太陽經氣過盛(太陽之勝),治療方法是用苦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辛酸藥物,用鹹味藥物瀉去邪氣。太陽經氣不足(太陽之復),治療方法是用鹹熱的藥物為主,再輔以甘辛藥物,用苦味藥物收斂。水氣旺盛時(水位之主),瀉法是用鹹味藥物,補法是用苦味藥物,先用鹹味藥物再用苦味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