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4)

1. 虛實補瀉論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咸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揆厥大義,無非制其勝,安其復而已。如木之勝也,金虛寡畏,而乘土矣,於是補金以制之,扶土以逆之。又以勝氣不可直折也,導之以補火之味,以開木氣資生之路,使其氣有所發而不郁,所謂瀉也,是已妙之至矣。

然自此金進木退,而土寡於畏,恐又將剋水也,於是平之,以補水之味以滋木之元神,使不致受邪於反侮也。此治當令之勝氣也。若夫反勝者,乃虛邪鬼氣,不當令者也。彼反勝則此郁,郁之發也必暴,尤當預有以防之。復氣即鬱氣之發也。一發無餘。其治又有再安復勝之法,審其脈證而調之。

故曰:所謂勝至,報氣伏屈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名,皆如復氣為法也。又曰: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又曰:必折其鬱氣,資其化源,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是謂至治。此之謂也。

《難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舊解紛出,穿鑿支離,其實文意淺直,不須深求。東實西虛,非必不可瀉東補西,而必瀉南補北也。以為瀉東之外,仍可瀉南,而決不可補南也;補西之外,仍可補北,而決不可瀉北也。下文推究五行當更相平,及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之義,乃專就所以瀉南補北而發揮之。

水勝火句束上,子能令母實二句起下,是提空立論,不黏上木之子、木之母也,故復以故瀉南補北句遙遙接下。後人只因不識經文用筆離合之致,泥定上下子母字面,遂窒礙難通也。試於子能令母實上,加一「凡」字,便豁然矣。

《金匱》首篇論治未病之道曰:上工治未病,何也?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仿此。此章之義,徐氏隨文衍釋,尚得真詮,但於「虛實」二字,未見分曉,遂令後人致凝耳!尤氏、黃氏徑將中段刪去,其言曰:五臟之病,實者傳人,而虛者不傳。是未明虛實之義者也。

夫實者傳人,此事理之常,不待上工而知也。虛者亦能傳人,此事理之微,故中工不能知之。凡經言虛實者,皆當從五行氣化推之。肝屬木,其氣溫升;心屬火,其氣熱散;脾屬土,其氣濕重;肺屬金,其氣清肅;腎屬水,其氣寒沉。此五臟之本氣也。本氣太過,謂之實;本氣不及,謂之虛。

白話文:

虛實補瀉論

太陽表邪,可用苦味藥物補益,鹹味藥物瀉下,苦味藥物固澀,辛味藥物潤澤,以疏通皮膚腠理,滋養津液,使氣血暢通。總體來說,治療的根本大義,無非是抑制過盛之氣,使虛弱之氣恢復平衡。例如,木氣過盛,金氣虛弱,就會克制土氣,此時就應該補益金氣以抑制木氣,扶助土氣以抵抗木氣的侵犯。又因為過盛之氣不可直接抑制,所以可以輔以溫補的藥物,疏通木氣的生長通道,使其氣機得以宣洩而不鬱結,這就是所謂的瀉法,妙在於此。

然而,如果這樣處理後,金氣增強,木氣減弱,土氣又可能因為虛弱而被水氣克制,這時就需要調和,用補益水氣的藥物來滋養木氣的根本,以免受到反噬。這是治療當令(正氣)過盛的方法。至於反勝,指的是虛邪鬼氣,不屬正氣的邪氣。邪氣反勝,則正氣鬱結,鬱結之氣一旦發作,必然猛烈,尤其應該預先做好預防。復氣就是鬱結之氣發作,一發作就沒有餘地了。治療又有再次調和過盛之氣的方法,要根據脈象和證候來調整治療方案。

所以說:所謂勝至,是指邪氣潛伏未發;復至,則不論是哪種情況,都應遵循復氣的治療原則。又說:如果過盛之氣復發,就要主導其勝,所以才會導致病情反复。又說:必須疏通鬱結之氣,滋養其化生的根本,不要助長過盛之氣,也不要助長復發的邪氣,這就是最高的治療境界。

《難經》說: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以前的解釋眾說紛紜,牽強附會,其實原文意思淺顯直白,不必過於深究。東方實,西方虛,並非一定就要瀉東方補西方,而必須瀉南方補北方。意思是說,除了瀉東方,還可以瀉南方,但絕對不能補南方;除了補西方,還可以補北,但絕對不能瀉北方。下文闡述五行相生相剋,以及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的道理,只是針對瀉南方補北方的治療方法進行闡述。

“水勝火”一句承接上文,“子能令母實”兩句承接下文,這是獨立論述,並沒有和上文木之子、木之母連貫,所以用“瀉南補北”一句承上啟下。後人由於不理解經文遣詞造句的用意,拘泥於上下文的字面意思,所以難以理解。如果在“子能令母實”之前加上一個“凡”字,就豁然開朗了。

《金匱要略》首篇論述未病先治的方法說:最好的醫生治未病,為什麼呢?因為看到肝臟有病,知道肝病會傳給脾臟,就應該先補益脾臟,四季脾臟旺盛就不會受邪氣侵犯,如果脾臟已經旺盛了,就不要再補益它了。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明白臟腑之間的傳變關係,看到肝病,不懂得先補益脾臟,只治療肝臟。治療肝病,可以用酸味藥物補益,焦苦味藥物輔助,甘味藥物調和。酸味入肝,焦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臟虛弱會傷及腎臟,腎氣虛弱則水液運行不暢,水液運行不暢則心火旺盛,就會傷及肺臟,肺臟受損則金氣運行不暢,金氣運行不暢則肝氣過盛,這樣肝病就會自行痊癒。這就是治療肝病而補益脾臟的要旨。

肝臟虛弱才用這種方法,如果肝臟實證,就不應該使用。經書說: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這就是這個道理。其他臟腑也以此類推。這段經文的含義,徐氏在文中已經做了詳盡的解釋,基本闡明了真諦,只是對“虛實”二字,沒有做出明確的區分,所以導致後人理解困難。尤氏、黃氏直接將中間一段刪去,他們說:五臟有病,實證會傳變,而虛證不會傳變。這是沒有理解虛實之義的人。

實證會傳變,這是普遍的道理,不需要名醫就能知道。虛證也會傳變,這是比較微妙的道理,所以中等水平的醫生不知道。凡是經書上說到虛實的,都要從五行氣化的角度去推導。肝屬木,其氣溫和上升;心屬火,其氣熱而外散;脾屬土,其氣濕潤下沉;肺屬金,其氣清肅下降;腎屬水,其氣寒冷下沉。這是五臟的本氣。本氣過盛,就叫做實;本氣不足,就叫做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