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寒濕下受直傷少陰變證多端搜治匪易

自古皆謂:寒傷肺,濕傷脾,同氣相感也,展轉乃傷他經。今據吾所見,凡人久在濕地坐臥,寒濕之氣盡從太陽、

白話文:

古人常說:寒冷會損傷肺,濕氣會損傷脾,因為同性質的氣會相互感應,時間一長,它們會影響其他經脈。現在根據我的觀察,凡是長時間在潮濕的地方坐臥,寒濕之氣會從太陽經(走頭面)直接侵入,接著就會侵入肺經。如果肺經寒濕重,就會引起咳嗽、氣喘等肺病,時間一久,還會影響到脾經,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脾病。

少陰深入矣。《內經》謂: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又謂: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常從足胻始。況人坐則以足置地,臥多以背向下,故內氣充足者,邪氣不遽內襲,即從腨髀上竄膂脊,過頂入鼻,一路筋絡牽引,痠疼脹急,此傷於太陽之經,而內連督脈也,重者即菀為腳氣矣;若內之真陽稍怯者,邪氣即從湧泉上入脛骨,而內侵腰俞、背俞,先使腎陽不得下降,大便溏滑,小便赤澀,兩脛時冷;漸漸瀰漫三焦,心胃之陽又為所抑矣,甚者即水氣凌心也。其始筋骨酸脹,精神猥軟,呼吸氣高,兩腿沉重。

白話文:

陰寒之氣入侵得比較深。古籍《內經》說:受到濕氣傷害的人,下半身最先受到影響。又說:寒濕的氣在發病時從足首開始。況且人坐下時會把腳放在地上,睡覺時大多數時候也是朝下躺,所以身體內部氣血充足的人,邪氣不會馬上入侵,即使入侵也是從小腿到大腿、背部、脊椎,再經過頭頂進入鼻子,一路牽扯筋脈,造成痠痛、腫脹、緊繃,這是傷害陽經,並且與督脈相連。嚴重的話就會演變成腳氣病。如果是內部陽氣稍微不足的人,邪氣就會從腳底湧泉穴進入小腿骨,再入侵腰部俞穴和背部俞穴,首先會導致腎陽無法下降,大便稀溏,小便發紅發澀,兩條小腿時常發冷。漸漸地擴散到三焦,心臟和胃部陽氣也會受到壓制,嚴重的話就是水氣攻入心臟。剛開始會出現筋骨酸脹、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兩條腿沉重等症狀。

治之必仿少陰傷寒治法,而加以溫行濕邪之品,方能奏效;若僅治中焦,藥力不能與邪針對,無益也。若見其上熱,誤認為熱,而以寒涼澆灌,其禍更不堪言。仲景辨脈篇清邪中上,濁邪中下一條,即此病之久延敗證也。前人指為瘟疫者,非是。拙著《章句》論之甚詳。

白話文:

治療此病必須遵循傷寒少陰症的治療方法,並加入溫熱祛濕的藥物,才能奏效;如果只治療中焦,藥力無法與病邪對抗,也無濟於事。如果見到上半身發熱,誤認為是熱證,而用寒涼藥物治療,後果更加嚴重。仲景在《辨脈篇》中提出「清邪中上,濁邪中下」的論點,正是說明瞭此病拖延後導致的致命徵兆。前人將其歸類為瘟疫,這是錯誤的。我在拙作《章句》中已經詳細論述過這一點。

《靈樞》曰:厥逆者,寒濕之起也。又曰:厥成為癲疾。《金匱》婦人篇中有曰:因虛積冷,結氣在下,奄忽眩冒,狀如厥癲。其敘痙證也,亦有面赤、足冷、目脈赤、背反張之候,是痙厥初起,皆由寒濕下受,上入脊膂;腎陽不得下降,上衝於心,兩陽相搏於膻中。治不得法,積之日久,遂有熱痰膠固不可拔之癇證矣。

白話文:

《靈樞》說:厥逆是寒濕引起的。又說:厥逆會演變成癲疾。《金匱》中的婦人篇說:因為虛弱受寒,濕氣凝聚在下,突然昏眩,就像厥癲。其描述的痙證,也有臉色發紅、腳冷、眼睛脈絡發紅、背部反弓等徵兆,這是痙厥的初期症狀,都是因為寒濕由下往上進入脊椎和後背;腎臟的陽氣無法下降,衝擊到心臟,兩個陽氣在膻中相互搏鬥。如果治療方法不當,時間久了,就會產生熱痰凝固,無法根除的癲癇證。

嗣後飲食、驚恐、風、寒、暑、濕,有感即發。醫者以為病在於心,專用牛黃犀角,以清心熱、祛心痰,心氣愈虛,而邪愈痼。殊不知此寒濕下受之邪,太陽、少陰之來路也。《千金方》謂:小續命為癲癇要藥,即此義矣。陶節庵槌法有曰:病始得之,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諸證皆氣高不下,神明上越之象,為寒濕從下衝激也。)庸醫不識,呼為狂發,殊不知此熱結膀胱之證也,用桂苓散,即五苓加味。

白話文:

此後,飲食不當、驚嚇恐懼、風寒暑濕等因素的影響,都能引發癲癇。醫生們認為癲癇是由於心臟疾病引起的,因此專門使用牛黃、犀角等藥物來清心熱、化心痰。然而,這樣一來心氣越來越虛弱,邪氣反而越來越頑固。殊不知,這些寒濕邪氣實際上是由太陽經和少陰經進入身體的。

《千金方》中提到,小續命湯是治療癲癇的重要藥方,就是這個道理。陶節庵在《槌法》中說:癲癇病在發作初期,沒有發熱症狀,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煩躁不安,眼神不會和人對視等特徵(這些症狀都說明氣血上衝,神志亢奮,是由於寒濕邪氣從下往上衝擊所致)。庸醫不懂這些,誤以為這是瘋狂發作。殊不知,這其實是由於膀胱熱結所導致的證狀,應該使用桂苓散(即五苓散加味)來治療。

石頑老人亦謂:五苓散能分水去濕,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哯,欲作癇者,五苓散最妙。此皆寒濕痼於下焦,大氣遏痹不舒之所致也。熱結膀胱者,邪氣外束故也。

白話文:

石頑老人也說:五淋散能夠利尿除溼,如果胸口有積水,還有小兒吐奶、即將抽筋的症狀,五淋散是最適合的。這些都屬於寒溼長期停滯在下焦,導致大氣鬱阻不通暢所致。而膀腹熱結是因爲邪氣從外部束阻所引起的。

何子詹之子媳,有孕,患自兩足跟,上腓腸,入髀臀腰脊,過項,上頂,復前至於鼻,一路皆脹急痠疼,四肢懶怠,腰軟不支,脈六部沉緊,右手重按略滑,此胎氣也。其病乃寒濕傷於太陽,內連督脈,用細辛五分,羌活二錢,藁本威靈仙各錢半,菟絲子、桑寄生、巴戟、狗脊白朮杜仲茯苓、牛膝各二錢,決以三劑知,五劑已。果驗,其苦如脫。

白話文:

何先生的兒媳婦懷孕了,從兩腳後跟開始,疼痛蔓延到小腿後部,再到臀部、腰部、脊椎,接著到脖子、頭頂,又從前面一路蔓延到鼻子,沿路都腫脹、痠痛,四肢疲倦無力,腰部虛軟無力,脈象六部都沉而緊,用右手重按時略微滑動,這是胎兒寒氣造成的。

她的病因是寒濕傷及太陽膀胱經,內連督脈,應使用:

  • 細辛五分
  • 羌活二錢
  • 藁本、威靈仙各錢半
  • 菟絲子、桑寄生、巴戟、狗脊、白朮、杜仲、茯苓、牛膝各二錢

預計三劑藥後症狀會緩解,五劑後即可痊癒。結果果然如此,她的痛苦彷彿脫胎換骨般消失了。

夫辛、羌、威、藁、牛膝,號稱傷胎,今既有病當之,又加強筋固氣之品以佐之,不但能防其偏,而且能助其力,故病愈而治無傷也。若用參、耆、歸、地,便有妨寒濕,而諸味不得展其長矣。

白話文:

辛夷、羌活、威靈仙、藁本、牛膝這五味藥,一直被稱作會傷害胎兒。現在如果生病需要用它們,又加入強筋固氣的藥材輔助。這樣不僅可以防止它們的副作用,還能增強療效。所以治療疾病痊癒後,對胎兒也沒有傷害。如果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熟地,它們就有妨礙排寒濕的效果,而其他藥材的功效就不能充分發揮了。

何子詹之孫,三歲,先於七月患濕瘡,漸愈矣,微見溏泄,忽半夜發熱,日出始退,次日依時而至。醫遂以為瘧,忽又大聲驚喊,目瞪昏厥,旋覆如常,醫又以為驚風,更以危言嚇之。越數日,乃邀診。至則見其精神萎頓,面色慘黯,目胞下垂,四肢胕腫,而左尤甚,頭面亦右溫左涼,舌苔薄白在後半部,脈息沉緊。審思良久,曰:異哉!此寒濕深入骨髓也。

白話文:

何子詹的孫子,三歲,在七月初得了濕疹,逐漸好轉,但有些腹瀉,突然半夜發燒,天亮後才退燒,第二天又準時發作。醫生就以為是瘧疾,突然又大聲驚叫,兩眼發直昏厥,旋即恢復正常,醫生又以為是驚風,還用危言聳聽的話嚇唬他。過了幾天,才邀請我看診。我看見他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暗,眼皮下垂,四肢浮腫,尤其是左邊更嚴重,頭面也是右側發熱左側發涼,舌苔薄白在舌後半部,脈搏沉而緊。我思考了很久,說道:「奇怪啊!這是寒濕侵入骨髓了。」

疏方用桂枝良薑烏藥香附陳皮、菖蒲。服四劑,病無增損,而萎頓彌甚,然脈息浮弦矣。因思邪從下上犯,此藥僅溫理中焦,宜無益也。於是用細辛、川芎各五分,羌活、藁本、威靈仙、生附子、牛膝、巴戟、蒼朮桃仁杏仁各二錢。決以三劑病已,至期果面色清亮,言笑有神,飲食倍進,胕腫全消,脈息暢大矣。

白話文:

最初開的藥方使用了桂枝、良薑、烏藥、香附、陳皮、菖蒲。服用了四劑藥,病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虛弱,但脈象卻是浮弦脈。於是想到邪氣是由下往上犯的,原先的藥物只溫暖中焦,對病情沒有幫助。

因此改用細辛、川芎各五分,羌活、藁本、威靈仙、生附子、牛膝、巴戟、蒼朮、桃仁、杏仁各二錢。斷定三劑藥後病情會好轉。到約定的日子,果然面色紅潤有光澤,說話有精神,食慾大增,浮腫完全消退,脈象也變得暢通有力。

惟肢體尚見微倦,舌尖有小紅累,是虛熱也,用桃仁、杏仁、蛤粉、蒲黃,略清結痰,繼用香附、青皮、白朮、雞內金、川芎、鬱金黨參山藥,調理脾胃,發水痘而復元。是病也,其初見發熱者,是寒濕從陰分上蒸,與衛陽交戰也;驚喊昏厥者,聲發於心,寒濕內逼心陽,乍掩熱痰,乍湧於包絡,所謂積冷在下,狀如厥癲也。若作瘡後驚風治之,即敗矣。

白話文:

他身體現在看起來還有點虛弱疲倦,舌尖有一些小的紅點,這是體內虛熱造成的,可以使用桃仁、杏仁、蛤粉、蒲黃等藥物來稍微清除黏結痰液。接著再使用香附、青皮、白朮、雞內金、川芎、鬱金、黨參、山藥等藥物,來調理脾胃,讓水痘順利發出來並復原。這種疾病,一開始出現發燒症狀的,是寒濕從身體的陰分向上蒸騰,與身體的衛陽之氣戰鬥所致;出現驚嚇、昏厥症狀的,是因為聲音發自於心,寒濕從內部逼迫心陽,一會兒掩蓋住體內的熱痰,一會兒在包絡部位湧動,這也就是所謂的積寒在下,狀如厥癲的症狀。如果把這種疾病當作瘡後驚風來治療,那就錯了。

若以子後發熱,天明即止,為傷食所致,而概用消導,亦危矣。諸醫以為久病正虛,須用氣血兩補,其識更陋。夫患濕瘡月餘而漸愈矣。誰複議其寒濕內伏耶?無怪血虛不能養心,不能榮筋之說紛紛也。水痘即豌豆瘡,傷寒病後多有,見陶節庵書中。痘發於骨,益徵寒濕在骨之非臆說耳!

白話文:

如果孩子發燒在夜間出現,到了天亮就停止,這是因為傷食引起的,如果一概使用清熱消炎的藥物,也是很危險的。許多醫生認為,長期患病會導致身體虛弱,需要補氣血,這種認識更加膚淺。患有濕瘡一個多月後就能逐漸康復。還有誰會考慮到寒濕會潛伏在體內呢?難怪血虛不能滋養心神,不能榮養筋脈的說法紛紛流傳。水痘就是豌豆瘡,通常在傷寒病後出現,這在陶節庵的書中有所記載。痘疹發生在骨頭上,更說明瞭寒濕在骨頭裡並不是臆測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