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三 (4)
卷三 (4)
1. 自齧狂走是氣血熱極非祟也
《靈樞》口問: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曰:此厥逆上走,脈氣輩(《甲乙》作皆。)至也。少陰氣至,則自齧舌;少陽氣至,則自齧頰;陽明氣至,則自齧唇矣。《素問·陽明脈解》:陽明主肉,其脈血氣盛,邪客之則熱,熱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呼;或至不食數日,反能逾垣上屋者。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人自己咬舌頭,是什麼樣的氣體導致的呢?答:這是因為「厥逆」之氣向上逆走,脈氣齊至的緣故。少陰之氣到,就會自己咬舌頭;少陽之氣到,就會自己咬臉頰;陽明之氣到,就會自己咬嘴脣。
《素問·陽明脈解》說:陽明脈主肌肉,它的脈氣血盛,邪氣侵犯它就會發熱,熱得厲害就會脫掉衣服亂跑,爬到高處大喊大叫;或者根本不進食,還能翻牆上屋頂。
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能登高也;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不欲食,故狂走也。二者證見於氣,而病本於血。何者?凡血熱極,津枯而燥,則肉癢難忍,雖抓搔至血流,猶不能止,恨不刀割而針刺也;熱勢稍殺,則痛作矣。夫人身之血,如胭脂然,有色有質,可粉可淖,人血亦可粉可淖者也。
白話文:
四肢是陽氣的根本所在。陽氣旺盛,四肢就會有力,所以能爬到高處。
如果體內陽氣過盛,就會發熱,因此會脫掉衣服跑動。
陽氣過盛會讓人胡言亂語,罵罵咧咧,不分親疏,並且不想吃東西,所以會狂奔。
這兩種症狀雖然表現在氣上,但病根卻在血上。為什麼呢?
因為當血熱到極點時,津液枯竭而乾燥,就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皮膚瘙癢,即使抓撓到流血也無法止住,令人恨不得用刀割肉或針刺。
當熱勢稍減,就會轉為疼痛。
人的血液就像脂粉一樣,有顏色有質地,可以像粉末一樣乾燥,也可以像泥漿一樣稀薄。人的血液也可以呈現不同的質地。
其淖者,津液為之合和也。津液為火灼竭,則血行愈滯;火熱既盛,則氣行愈悍,血滯於前,氣悍於後。凡氣之行也,前者往,後者續,以是循環無已。今則前氣滯而未往,後氣悍而湧至,氣氣相擠,而迫於血脈之中,於是血脈之中逼迫不通,脹悶萬狀,其餘氣旁溢於細絡,更與脈外之氣相逆,則皮膚之下又隱隱作癢,遂不自覺其自齧,破肉環形而不可止矣。仲景亦謂:持強擊實,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白話文:
那些濕軟潰爛的部位,是因為津液相互溶解所致。津液被火氣燒灼後,血流會更加不通暢;火熱旺盛時,氣流會更加猛烈,血滯留在前面,氣猛烈地衝過來。凡是氣的運行,前面運行著,後面跟著繼續,這樣循環著沒有盡頭。現在前面氣滯留著沒有走,後面氣猛烈地湧上來,氣和氣互相擁擠,擠迫在血脈之中,血脈中因此互相擠壓不通,脹悶得很難受,其他氣向外溢出到細小的血管中,又和脈外的氣相抵觸,那麼皮膚下面又會隱隱發癢,結果自己不覺地抓撓,肉被抓破成環狀而不能停止。張仲景也說過:用強硬的力氣擊打堅實的地方,用手握著利器,會造成瘡口。
故病有嚼舌而死者,有遍身抓搔,皮破血流,寸無完膚,展轉床蓐,氣盡而死者。世皆指為冤業,孰知傷寒時病,此類極多,實為心脾血熱之所致耶!此固由邪熱太亢,而由誤服熱藥溫中發汗者尤眾,本承氣、白虎證,而妄用四逆、理中,勢必至此矣。醫者指為鬼祟,以文其過;病家認為夙業,以誣死人,豈不枉哉!事已至此,無策可施矣。
白話文:
因此,過去有因為咬舌頭而死亡的,有全身抓傷,皮破血流,全身沒有完好皮膚,在牀上翻滾,精氣耗盡而死亡的。世人都說是冤孽,哪知得了傷寒時疫的病,這一類的病特別多,其實是因為心脾血熱所造成的啊!這固然是因為邪熱太過,但是誤服了溫中發汗的熱藥的人尤其多,原本應該服用承氣、白虎湯的證型,卻錯誤地使用了四逆、理中湯,勢必會導致這樣的結果啊。醫生把這歸咎於鬼祟,以此掩飾自己的過失;病人認為是前世的業障,以此誣陷死者,豈不是冤枉嗎!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沒有辦法可施了。
若先於勢未盛時,重用石膏、大黃、生地、丹皮、梔子之屬,大劑溫涼服之,猶可救也。凡患時氣熱病,初宜清熱養液,如白芍、二冬、茅根、竹葉、石膏、知母之類,以掣出熱邪;若大便不利,證顯陽明,即防熱入血分,三承氣不可緩也。夫血猶舟也,津液水也。醫者於此,當知增水行舟之意。
白話文:
如果在病情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就大量服用石膏、大黃、生地、丹皮、梔子等藥物,用溫涼的水服下,還可以挽救病情。得了時氣熱病,一開始就要清熱滋陰,可以用白芍、天冬、麥冬、茅根、竹葉、石膏、知母等藥物,把熱邪從體內引出來;如果大便不通,證實是陽明熱盛,就要防止熱邪進入血液,要立刻服用三承氣湯。人的血液就像船,體液就像水。醫生要明白,在這個比喻中,就是要增加液體,讓船順利航行。
葉天士所謂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即此義也。苟不知此,妄行溫補,或妄發散,則血燥而氣盛,氣盛則壅,壅於小絡,則為齧;壅於大經,則為狂走。其輕者壅於肌腠,亦變為癮疹,欲出不出,而同歸於死。經曰:脈氣輩至者,駢至也。駢至,故陽盛氣實,脈脹自破也。
白話文:
葉天士說拯救陰氣不在於補血,而在於滋養津液。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如此。如果不知道這一點,胡亂溫補,或者胡亂發散,就會導致血燥而氣盛。氣盛就會壅塞,壅塞在小血管中就變成癤瘡;壅塞在經脈中就變成狂走。輕微的雍塞在皮膚肌肉間,也會變成癮疹,想出又出不來,最終都走向死亡。經典中說:脈氣一波一波地來,是同時到來的。同時到來,所以陽氣旺盛氣血充實,脈就會脹破。
2. 痰飲分治說
(繆仲淳、柯韻韻伯俱有此說,而未暢未確,今為伸其說如下)
白話文:
(繆仲淳和柯韻伯都有這樣的說法,但沒有完全闡述清楚,現在為他們的觀點做更詳細的說明如下)
飲者,水也,清而不黏,化汗、化小便而未成者也;痰者,稠而極黏,化液、化血而未成者也。飲之生也,由於三焦氣化之失運;三焦之失運,由於命火之不足。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蓋水入於胃,脾氣散精,上輸於肺,此即津也。
白話文:
「飲」就是水,它清澈且不黏稠,能化為汗液和小便;「痰」是厚重黏稠的物質,能化為液體和血液。飲的產生,是因為三焦的氣化功能失調;而三焦失調,則是因為命火不足。經書上說:三焦是人體的水道,負責排泄水液;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氣化後這些津液才能排出體外。水進入胃後,脾氣將其精華散佈,再送到肺,形成津液。
其渣滓注於三焦,為熱氣蒸動,則不待傳為小便,即外泄而為汗,故汗多則小便少也。下行入於膀胱,而膀胱有上口,無下口,仍借三焦之氣化,始能下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其在三焦,則曰水;在膀胱,則曰津液者,水在三焦,質清味淡,外泄為汗則味鹹,下泄為溺則氣臊,皆受人氣之變化,而非復清淡之本質矣。故汗與小便,皆可謂之津液,其實皆水也。
白話文:
渣滓下沉聚集於三焦,受到熱氣蒸騰,就會不待運化成小便,直接從體外排出為汗,所以汗多時小便就會少。渣滓往下入膀胱,而膀胱有上口,沒有下口,仍然需要藉助三焦的氣化作用,才能向下排出,因此說氣化作用發揮時,才能排泄出口。渣滓在三焦時,稱為「水」;在膀胱時,稱為「津液」。這是因為水在三焦時,質地清澈、味道淡薄,外泄為汗時味道變鹹,下泄為尿液時氣味臊臭,這些變化都是受到人體氣的影響,不再是原來清澈淡薄的本質了。所以汗和尿,都可以稱為津液,但它們的本質其實都是水。
火力不運,水停中焦,上射於肺。治之之法,補火理氣,是治本也;發汗利小便,是治標也。痰則無論為燥痰,為濕痰,皆由於脾氣之不足,不能健運而成者也。蓋水穀精微,由脾氣傳化,達於肌肉而為血,以潤其枯燥;達於筋骨而為液,以利其屈伸。今脾氣不足,土不生金,膻中怯弱,則力不能達於肌肉,而停於腸胃,蘊而成痰矣;已達於皮膜者,又或力不能運達於筋骨,故有皮裡膜外之痰也。又多痰者,血必少,而骨屬屈伸,時或不利,此其故也。
白話文:
身體火功能運作不暢通,津液積聚在中焦,進而上逆至肺部。治療的方式,應以調理五臟六腑氣血,補益陽氣為主;發汗、利尿為輔助。痰液常見的有燥痰、濕痰,皆是因為脾氣不足,無法正常運化而形成。水穀(食物)中的精華物質,需經由脾氣的運化,才能輸布到全身的組織中,成為血液而滋潤乾燥的組織,成為津液而潤滑筋骨,讓其可以彎曲伸展。
目前脾氣不足,導致津液積聚在腸胃中,慢慢累積而形成痰液。而已經累積在皮膜上的,有時候也無法運送到筋骨中,所以會形成皮裡膜外的痰。此外,痰液過多時,往往伴隨血虛,骨骼彎曲伸縮會受到影響,這就是原因。
治之之法,健脾仍兼疏理三焦,以助其氣之升降運化,是治本也;宣郁破瘀,是治標也。燥痰則兼清熱生津,痰乃有所載而出矣。所以必用破瘀者,痰為血類,停痰與瘀血同治也。治痰不得補火,更不得利水;補水、利火,即濕痰亦因火熱鬱蒸,愈見膠固滋長,而不可拔矣。此痰飲分治之大義也。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除了健脾以外,還要疏通三焦,幫助氣的升降運轉,這是治本的方法;疏肝解鬱、化瘀行血,這是治標的方法。如果痰液乾燥,則兼用清熱生津的藥物,痰液才會隨著津液的排出而帶出。所以必須使用破瘀的藥物,因為痰液屬於血類,停滯的痰液與瘀血的治療方法是相同的。治療痰液時,不能使用溫補火熱的藥物,也不能使用利尿的藥物;如果溫補水液、利尿驅火,即使是濕痰也會因為火熱鬱結而變得更加黏稠,滋生蔓延,無法拔除。這是區分痰飲不同證型治療的大原則。
至於患飲之人,必兼有痰;患痰之人,亦或有飲,二證每每錯出,此古人治法所以不別也。不知病各有所本,證各有所重。患飲兼痰者,治其飲而痰自消,痰重者,即兼用治痰法可也;因痰生飲者,治其痰而飲自去,飲重者,即兼用治飲法可也。
白話文:
對於患有飲症的人,一定會同時有痰症;患有痰症的人,也可能同時有飲症。這兩種疾病時常同時出現,這就是古人治療方法不區分的緣故。但是,他們不知道每種疾病都有自己的病因,每種症狀都有其主要的方面。
對於患有飲症和痰症併發的情況,應該先治療飲症,痰症自然會消退。如果痰症較重,可以同時使用治療痰症的方法。
對於因痰症而產生的飲症,應該先治療痰症,飲症自然會消失。如果飲症較重,可以同時使用治療飲症的方法。
3. 論咳嗽
(前人每以有聲無痰、有痰無聲。細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無聲即不得為咳嗽矣,且亦安能無痰?但多少、厚薄、難出易出有不同耳!)
白話文:
現在的霧霾天,稍微一運動就會咳嗽,咳嗽起來就沒完沒了。痰液多少因人而異。
《素問》咳論分五臟、六腑、四時,以決其病之吉凶。凡百病皆以自腑入臟者為漸深,而咳病獨以由臟出腑者為日久。蓋百病是邪氣內侵,咳是真氣外脫耳!咳之為病也,五臟皆為之振動,內氣不寧,漸離其根矣。今條析其證之輕重如左:
白話文:
《稗》評
卒然咳嗽,連聲不可暫止者,此冷風隨呼吸而襲肺也。此風襲肺則咳嗽,襲胃則吐逆,吐逆更厲於咳嗽,殺人更速,故小兒當風飲食,最所忌也。急宜溫散,以桂枝為君,力制風木猖獗之勢。故凡風勢之來,其風之頭最厲,急入戶避之;即卒無可避,亦宜謹護口鼻為佳。
白話文:
咳嗽發作突然,連續不斷,無法暫時停止,這是因為冷風隨著呼吸進入肺部所致。這種冷風侵襲肺部會導致咳嗽,侵襲胃部會導致嘔吐,嘔吐比咳嗽更加劇烈,更能迅速致死,所以小孩在有風的情況下飲食是最忌諱的。需要立即溫散治療,以桂枝作為君藥,強烈剋制風木的猖狂勢頭。因此,凡是風勢襲來,它的最開始時最猛烈,要趕緊躲進屋內避開;如果突然無法躲避,也應該謹慎護住口鼻為好。
外感風寒,惡寒發熱,亦多有咳嗽者。此風寒由經入肺也,宜先表散,久則兼清降。其咳聲清響,而晝夜相等。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咳逆而上氣。然飲冷是由胃絡入肺也,其聲略重,宜溫胃,略兼利濕。
白話文:
感染風寒,會有怕冷、發燒的症狀,很多人還會咳嗽。這是因為風寒通過經脈進入了肺臟。治療時,應先疏散表寒,時間久了之後,再兼顧清熱降火。
咳嗽聲音清亮,晝夜持續不斷。經典中說:「形寒飲冷會傷及肺臟,導致咳嗽逆氣上行。」
這種由於飲用了冷飲而引起的咳嗽,是由胃經上逆到肺臟造成的。咳嗽聲音會略重一些。治療應溫暖胃部,並適度清利濕氣。
有清晨咳嗽數十聲,吐出濃痰碗許而始安者,此胃中濕熱蒸肺也。聲如在甕中者,經所謂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其咳聲沉重,治宜宣郁流濕;亦有寒濕致此者,但其痰較清,其聲略急,治宜溫健脾土也。
白話文:
有些人早上咳嗽很多次,吐出很多濃痰才感覺舒服,這是因為胃中有濕熱蒸發到肺部造成的。
如果咳嗽的聲音像從甕中傳出,這正如經書中所說的「聲音好像從房間裡說話」,這是因為中氣有濕氣。這種咳嗽的聲音比較沉重,治療時宜疏通鬱悶和化解濕氣。
還有一些人咳嗽是因為寒濕造成的,但他們的痰比較清,咳嗽聲音也比較急促,治療時宜溫和健運脾胃。
有咳嗽甚重,入夜尤甚,不可伏枕者。此腎水上泛,土弱不能行水,水氣衝肺也。聲重而又急,連連不絕,逼迫萬狀,氣不能續,治用仲景小青龍法、真武湯法,分有無外感而治之。若水氣重甚,目下腫,如新臥起者,十棗湯以瀉之,輕則葶藶大棗湯,但必以附子白朮湯善其後,乃無餘患也。
白話文:
有咳嗽很嚴重的,入夜時尤其嚴重,連續咳很多次才勉強入睡。這是因為肺上的水氣過多,脾胃功能虛弱,無法運化水氣,導致水氣衝擊肺部所致。咳嗽的聲音又急促又響亮,連續不斷,喘氣似的各種表現,氣息無法順暢連接。可以使用仲景的小青龍湯或真武湯來進行針對性地調理,區分有無外感因素而進行對症施治。如果水氣過多,眼睛浮腫,像是新得眼疾一樣,可以使用十棗湯來緩解。症狀較輕的,可以用葛根大棗湯來調理。但是一定要用附子白朮湯來善後,纔不會留下後患。
有停食噯腐吞酸而作咳者,其證喉癢,而天明與日晡嗆咳較甚,此亦挾風濕而然也。治宜滲濕化食,溫化大腸。其病在胃與大腸之氣滯而水停也,宿食不盡,咳必不止。
白話文:
有的人不吃東西就打嗝、吞嚥酸水,接著引發咳嗽,症狀是喉嚨發癢,而天亮和下午時咳嗽會更劇烈,這也是因為夾雜了風溼所致。治療宜採取滲溼化食、溫化大腸的方法。這個病因在於胃和大腸的氣不通暢,導致水氣停滯,宿食無法消化,咳嗽自然不會停止。
有因燥而咳者,聲干無痰,斷續不勻,如為煙所嗆,亦無定時,時吐涎沫。治宜降氣養液。此多由時氣亢旱,燥氣所傷也,過食爆炙者亦有之。靜臥則安,勞動則劇,與水飲晝平夜劇者相反。有陰火爍肺而咳嗽者,此勞氣也。其咳五更黎明,連連不絕,聲干少痰,喉中燥癢,由於腎竭肝虛,火升液耗,肺不能自潤也。
白話文:
有些咳嗽是由乾燥引起的,聲音嘶啞無痰,斷斷續續的不均勻,就像被煙嗆到,也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有時會咳出唾沫。治療上應該採用清熱降火、滋陰養液的方法。這種情況多是由於天氣乾燥,燥氣傷肺造成的,過度食用燒烤類食物的人也可能出現。安靜休息時咳嗽較輕,勞動時咳嗽加重,這與白天飲水多但晚上咳嗽加重的陰虛火旺型咳嗽相反。
還有一種咳嗽是由陰火灼肺引起的,這屬於勞累過度的情況。這種咳嗽通常在清晨五更時分出現,連續不斷,聲音嘶啞,痰少,喉嚨乾燥瘙癢。這是因為腎精不足,肝陰虧虛,導致火氣上升,津液消耗,肺部不能自我滋潤所致。
喉中常覺有一點乾結,如樹皮草葉,咳咯不出者,是少陰少精不上潮而脈絡燥結者,非肺燥也。急宜滋潤肝腎,清宣肺胃,開結行瘀,殺蟲。凡風寒咳嗽,亦喉中作癢,但旋癢即咳,癢甚咳急;勞瘵咳嗽,漸癢始咳,咳緩癢微。此為異也。
白話文:
喉嚨常常覺得有一小塊乾枯的東西,像樹皮或草葉,咳也咳不出來,這是因為陰分不足,腎水不能滋潤喉嚨,脈絡乾枯結滯所致,並不是肺部乾燥的緣故。
這種情況需要急著滋潤肝腎,清潤肺胃,疏通結滯,消除瘀血,驅除蟲子。
如果是風寒咳嗽,也會覺得喉嚨發癢,但是癢的感覺一出現就會咳嗽,癢得厲害咳嗽就急;勞損或癆傷引起的咳嗽,則是先覺得癢,然後才咳嗽,咳嗽緩慢而癢感輕微。這兩者有明顯的不同。
有喉中吤吤然,似有物以梗之,頗礙呼吸,呼吸觸之,即偶咳一兩聲,言語發聲多不能暢,必先咳一兩聲,乃能出言。此脾濕不運,濁氣上蒸也。治宜健脾行滯,疏利大腸,使濁氣下降即愈矣。更有咽中如炙臠,如桃李核者,其病根亦如此,而甚焉者也。
白話文:
大量粘稠的唾液堵塞喉嚨,導致呼吸困難,呼吸會觸發咳嗽反射,導致言語困難,不能流暢表達。病人的脾臟溼氣過重,導致體內溼濁下降,還會出現喉嚨乾燥發癢等症狀。
《內經》及《中藏經》、《脈經》多論此病,或以為腎,或以為膽,或以為肺,或以為大腸,或以為脾,有氣橫逆,有氣鬱結,橫逆即濕濁不降,鬱結者憂思莫解,大便必秘,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者也。(喉中吤吤一證,《素問·咳論》以此為心咳之證。又曰:心脈大甚,為喉吤。
《金匱》五水篇論此,為寒結關元,腎氣上衝。)
白話文:
在《內經》、《中藏經》、《脈經》等醫書中多有討論此病。有的認為是腎的問題,有的認為是膽的問題,有的認為是肺的問題,有的認為是大腸的問題,還有的認為是脾的問題。有說是氣往上逆,也有說是氣鬱結。氣往上逆就是濕濁之氣不往下走,氣鬱結則是指憂鬱思念難以解開心結。大便必定會便祕,這與經文中所說的「二陽之病發心脾」相同。(喉嚨中發出「吤吤」的聲音,在《素問·咳論》中認為這是心咳。又說:心脈太強,會導致喉嚨發出「吤吤」的聲音。)
若夫肺癰、肺痿,則由肺家燥熱太盛,實由脾家濕熱熏蒸太久,濁氣日增,清氣不復,漸致液竭血沸而腐敗矣。初起可治,宜清熱宣郁,養液行瘀。三消、五隔諸證,亦是如此。此血熱之所致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肺癰、肺痿,這是由於肺部的燥熱過於嚴重,實際上是由於脾臟的濕熱燻蒸太久造成的,濁氣日漸增多,清氣無法恢復,逐漸導致體液枯竭、血液沸騰而腐敗。在病症初期可以治療,應該清熱化瘀、滋養體液、活血化瘀。三消、五隔等症狀也是如此,這是因為血熱所致。
陳修園謂:久咳肺燥,可用人參生津。此必病起風熱,素無水飲,日久風去熱存故也。若風寒久咳,肺氣不降,水道不調,愈久而水邪愈盛,不能伏枕,夜無寧刻矣。水飲上射,浮熱逆升,俗每自謂熱咳,求用涼藥,醫亦以肅肺,自求速效,遂令風寒永無出路,而成勞損矣。故吾謂:今日咳勞,皆小青龍證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長期咳嗽肺部乾燥,可以用人參來生津潤肺。這一定是因為疾病是由風熱引起的,原本沒有水飲,但時間久了風氣消退而熱氣依舊,所以才會這樣。如果因為風寒而長期咳嗽,肺氣無法下降,水液代謝失調,時間越久水邪越盛,就會導致無法平躺,整夜不安寧。水飲上沖,浮熱逆升,一般人常自以為是熱咳,想用寒涼藥物治療。醫生也會試圖平息肺熱,急於求成,導致風寒無法排出,最後變成肺勞損。因此,我認為現在的咳嗽勞損都是「小青龍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