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1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1)

1. 折齒

《金匱》備急丸方下,有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之語。後世方書,有謂口噤不得入藥者,打去一齒灌之,其義蓋本諸此。其實《金匱》之意,非謂打去一齒也,只是撬之使開耳!齒根上連於腦,內應,於心,敲之即痛徹心腦。口噤本是心氣閉塞,若再使痛氣入心,不速之斃乎?

白話文:

折齒

《金匱要略》中備急丸的方劑說明裡,提到如果病人嘴巴緊閉,也必須撬開牙齒灌藥。後世的醫書,有些說嘴巴緊閉不能灌藥,要打掉一顆牙齒才能灌藥,其用意大概也是來自於此。但實際上,《金匱要略》的意思,並不是要打掉一顆牙齒,而是撬開牙齒讓藥物能進入而已!牙齒的根部與腦部相連,內在與心臟相通,敲打牙齒會痛徹心腦。嘴巴緊閉是因為心氣閉塞,如果再讓疼痛刺激心臟,豈不是很快就會死掉?

2.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

此數語,雖無深義,而有新感與伏氣之殊。前人辨論紛紜,讀之迄不能令人心意朗豁者,空談不切事情也。以己身所未見,天下所必無之事,而大言不怍,強作解人,是何意耶?詳玩語氣,陰陽二字是指表裡之部分,非指風寒溫熱之氣化也。何者?其意是專辨傷寒有此兩途,非兩辨傷寒、溫病之異也。

凡感於風寒而即病者,皆因發熱,而始惡寒,未見有不熱但惡寒者。即初時爪尖略形厥冷,不過片刻之事,臨診之時必已發熱,豈得謂之無熱、未發熱耶?惟伏氣之病,激於時令之氣而發者,或早惡寒而夜發熱,或夜惡寒而早發熱,更有遲至一日以外者,以寒邪內伏,至春初陽氣當升,邪阻其道,二氣相爭,榮衛不通,遂見惡寒,待裡氣奮達於表,始見發熱。故發熱、惡寒,一時並見者,即已發熱之謂也。

是新感風寒,病起於表,故曰發於陽;無熱惡寒,久乃發熱者,即未發熱之證也,是伏邪內動,病起於裡,故曰發於陰。

凡伏氣之病,發於里者,有寒熱兩途。熱即寒邪入鬱而化熱者也。其人若真陰充裕,寒雖久伏,不能化熱;若真陰不足,虛陽亢燥,遂發為春溫、風溫之病矣。其初起皆不即發熱,而治法之寒熱虛實迥異。仲景是專指伏氣寒病也。近人如葉天士、薛生白、王孟英輩,止知有伏氣之溫病,而不知有伏氣之寒病,皆揣理而談,未嘗徵之實事也。汪幼純所說汗病之事,即伏氣之寒病也,詳見第四卷證治類中。

兩「愈」字,乃半面之詞,若至期不愈,即不可為矣。如辨脈云: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故知愈也;里有病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千金方》引此文而申之曰:若不愈者必死,以其脈與病不相應也。即此義也。愈,非痊愈也,只是邪氣至此,當已盡頭,不能再進,而可漸退也。

「六」、「七」兩字,前人見原文有陽數、陰數之語,莫不滑口讀過,未嘗深考其實。夫病之愈也,必藉於氣,六、七數也,何與人身之氣耶?鄙見此當指人身之形層言也。劉河間曰:天地自太虛至黃泉,有六位;人身自頭至足,有六位;而胸腹之間,自肺至腎,亦有六位。是人身形層之表裡,顯有六分也。

故發於陰者,自里而表,六日傳至極表,而邪氣散矣;發於陽者,自表而里,六日行至極里,為里分正氣所持,不得久留,越一日而邪氣始從三焦消散,故陽病轉比陰病多一日也。原文陽數七、陰數六者,即以里必行至六,而邪乃衰;表必行至七,而邪乃衰也,不然,陰陽之數,四、五、八、九皆是也,且五、六尤有合於臟腑之數,何獨取六、七耶?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傷寒病程中發熱與惡寒的關係,以及「發於陽」、「發於陰」的病理機制。古人對此爭論不休,許多說法空洞無物,缺乏實際臨床經驗的佐證。

作者認為,「陰陽」在此指的是表裡,而非溫熱的病邪性質。所有因風寒感冒而發病的人,都會先發熱後惡寒,沒有只惡寒不發熱的情況。即使一開始手腳末端略感冰冷,很快也會出現發熱。只有伏氣(潛伏的病邪)引起的疾病,才可能先惡寒後發熱,或發熱惡寒的時間錯開,甚至相隔一天以上。這是因為寒邪內伏,春天陽氣上升時,寒邪阻礙陽氣,導致榮衛不通,出現惡寒,待裡氣到達體表才發熱。因此,發熱惡寒同時出現,就屬於「已發熱」。

「發於陽」是指新感風寒,病邪在體表, 「發於陰」是指伏邪內動,病邪在裡,起病時不立即發熱。伏氣病有寒熱兩種,寒邪鬱積化熱則為熱證。真陰充足者,即使寒邪久伏,也不易化熱;真陰不足,虛陽亢盛則可能發展成春溫或風溫。伏氣寒病起病時不立即發熱,寒熱虛實的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張仲景所指的伏氣,指的是寒病;而後世醫家如葉天士、薛雪白、王孟英等,只重視伏氣溫病,忽略伏氣寒病,都是憑空推論,沒有根據實證。汪幼純所說的汗病,就是伏氣寒病的一種。

「七日愈」、「六日愈」中的「愈」不是完全痊癒,而是指邪氣到達極點,開始消退。如果到期不愈,則病情危重。判斷是否「愈」,可以通過脈象觀察:表證應脈浮大,如果脈沉遲,則說明邪氣已退;裡證應脈沉細,如果脈浮大,則說明邪氣已退。《千金方》中也提到,若到期不愈,則必死,因為脈象與病情不相符。

關於「六日」、「七日」,作者認為並非與人體氣機的數目有關,而是指人體層次的分布。人體可分為六個層次,發於陰的病邪,由裡向表傳播,六日到達體表,邪氣消散;發於陽的病邪,由表向裡傳播,六日到達裡層,被正氣所制,多停留一天才消散,所以陽病比陰病多一天。 「七日」、「六日」並非絕對,只是指邪氣消退的大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