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內經》寸口內外分配臟腑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喉胸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此固顯然寸口分配臟腑之診法矣。其內、外之義,有以浮、沉解者;有以前、後名半部解者;有以內、外兩側解者。總之,浮也,前也,外側也,皆屬陽,當以候腑;沉也,後也,內側也,皆屬陰,當以候臟。而經文相反者,何也?嘗思之矣,外以候經絡之行於軀殼者也,內以候氣化之行於胸腹者也。如尺外以候腎,是候腎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尺裡以候腹,則指定腹內矣。

左外以候肝,是候肝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內以候膈,則指定膈內矣。右外以候肺,是候肺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內以候胸中,則無與軀殼之事矣。左外以候心,是候心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內以候膻中,則直指心體之處矣。即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亦非以臟腑分也。候胃,候其經氣之行於身者也;候脾,候其氣化功用之行於里者也。

又云:前以候前,謂關前候胸腹也。主陽明、沖、任;後以候後,謂關後候脊背也,主太陽、督脈。是推廣上義,以寸、關、尺三部之正位,為脈之中段,以候身之中段矣。上竟上者,喉胸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是更推廣於寸之上、尺之下,以分候軀殼之極上極下矣。

人之一身,四維包中心,故以內外言之;兩頭包中段,故以上下言之;兩面夾中間,故以前後言之。可知寸口之部位,其分配有三:一以浮沉候表裡也;一以關前關後候身之前後也;一以寸上尺下候身之上下也。李士材以內外為前後各半部,謂臟氣清,故居上;腑氣濁,故居下。

此不但自古無人用此診法也,即士材亦豈能據此為診乎?且胸、膻、膈、腹,又何能專指以為腑乎?

尺內,謂尺之正部也。兩「旁」字,與下文竟下之「下」字同義,謂兩尺之後也,不在正位,故曰旁也,非兩側之謂。季脅,即賅在少腹、腹、股之中者也。經先提而言之者,蓋古人診脈下指,是先定尺部,再取關、寸,故曰中附上、上附上,非如後世有高骨為關之說,先取關而後定尺、寸也。膻中者,心體四旁之空處,在肺葉所護之內也。

胸中者,肺前空大之處皆是也。經意蓋即以膻中為心,胸中為肺,膈為肝,腹為腎矣。六腑各從其臟也,而三焦之空處,亦舉賅於其中。於此徵經文措詞之靈而密。

白話文:

《內經》寸口內外分配臟腑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寸口脈診中臟腑的分配方法。《脈要精微論》指出:寸口脈的尺部內側兩旁反映的是脅肋部位;尺部外側診斷腎臟;尺部內側診斷腹部。寸口脈的中部(關部)以上,左側外側診斷肝臟,內側診斷膈;右側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臟。寸口脈的上部(寸部)以上,右側外側診斷肺臟,內側診斷胸部;左側外側診斷心臟,內側診斷膻中。寸口脈的前部診斷身體前部,後部診斷身體後部。寸口脈最上端診斷喉嚨和胸部;最下端診斷下腹部、腰部、大腿、膝蓋、小腿和腳部。

這就是寸口脈診法中臟腑分配的明顯規律。寸口脈的內外、浮沉、前後,有不同的解釋方法。總的來說,浮、前、外側屬陽,診斷腑;沉、後、內側屬陰,診斷臟。但經文中有些地方似乎相反,這是為什麼呢?我思考過,外側診的是經絡在體表的運行,內側診的是氣化在胸腹中的運行。例如,尺外診腎,是診斷腎經之氣在體表的運行;尺裡診腹,則是指腹部內部。

左外診肝,是診斷肝經之氣在體表的運行;內診膈,則是指膈肌內部。右外診肺,是診斷肺經之氣在體表的運行;內診胸中,則不涉及體表。左外診心,是診斷心經之氣在體表的運行;內診膻中,則直接指向心臟部位。同樣,右外診胃,內診脾,也不是簡單的臟腑區分。診胃,是診斷胃經之氣在體表的運行;診脾,是診斷脾的氣化功能在體內的運行。

經文中還提到:前診前,是指關脈前診斷胸腹部,主要涉及陽明經、沖脈和任脈;後診後,是指關脈後診斷脊背,主要涉及太陽經和督脈。這是將寸、關、尺三部脈位的中心區域,用來診斷身體的中心區域。寸部最上端診斷喉嚨和胸部;尺部最下端診斷下腹部、腰部、大腿、膝蓋、小腿和腳部,這是將寸口脈的上、下端用來診斷身體最上端和最下端。

人體就像一個四面圍繞中心的結構,所以用內外來描述;身體兩端圍繞中間部分,所以用上下來描述;身體兩側夾在中間,所以用前後來描述。因此,寸口脈的部位分配有三種方法:一是用浮沉診斷表裡;二是用關脈的前後診斷身體的前後;三是用寸脈的上和尺脈的下診斷身體的上下。李士材將內外解釋為身體前後各半部,認為臟氣清輕在上,腑氣濁重在下。

這種說法自古以來就沒人用,李士材自己也未必能以此來診斷。而且,胸、膻中、膈、腹,又怎麼能單獨指認為腑呢?

尺內指的是尺脈的正部。「兩旁」這個詞,和下文「竟下」的「下」字意思相同,指的是尺脈之後的部位,不在正位,所以叫「旁」,並不是指兩側。季脅,包含在少腹、腹部和大腿之中。經文中先提到季脅,是因為古人診脈時先診尺部,再診關部和寸部,所以說「中附上」、「上附上」,這和後世以高骨為關的說法不同,後世是先診關部再診尺部和寸部。膻中是指心臟周圍的空處,在肺葉的保護之下。

胸中指的是肺臟前方空闊的部位。經文的本意是以膻中代表心臟,胸中代表肺臟,膈代表肝臟,腹部代表腎臟。六腑都依附於其所屬的臟腑,而三焦的空處也包含在其中。由此可見,經文的措辭精妙而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