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六 (14)
卷六 (14)
1. 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
按冬月腠理閉密,寒邪以漸而深。初傷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之,不必得汗,其邪自散;次傷肌肉,乃在津液,邪與汗俱,汗出邪退;次傷經脈,乃入血分,即入經脈,則或竄筋骨,或潰三焦而據臟腑,亦有已及筋骨,而仍未入經脈之中者,故三陰亦有表證可汗也;既入經脈,必連臟腑,非可專恃汗法矣。其未入經脈時,所稱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三陰病者,只是三陽三陰之部,非經也。
與第二卷《三陰三陽名義》篇參看。
第六須辨寒熱傳化之機。初傷固總是寒,日久有寒邪內陷者,是其人本內寒也;有寒去熱不解者,是其人陰不足也。寒邪內陷必下利,即所謂陰傳太陰也,其實即陽明之下陷耳!繼即少陽之氣陷,繼即少陰之氣陷,至厥陰肝氣亦陷,無復生機矣。始終總不離乎下利,若利早止於厥陰未陷之前,即不得死;止於厥陰已陷之後,息高時冒,陰氣竭矣。熱氣不解,必秘結,必自汗,即所謂陽傳陽明也。
此時太陰之津液,必已虧矣,治之失法,而少陰之精又虧,厥陰之血又虧,始終總不離乎秘結。非邪至陽明,即無復傳也,總不離乎陽明耳!
第七須識傷寒、溫病,始異終同之說不可執也。此只說得熱傳陽明一邊,其寒傳太陰,迥乎不同。傷寒有寒死證,無熱死證。陽明內實,非死證也;其有死者,皆由誤治。若溫熱病,則有自然一成不變之熱死證。
第八須識合病、並病之中,有真假之不同。前人分別合病、並病,語多牽強。當是兩陽同感,謂之合病;由此連彼,謂之並病。更有邪氣未及彼經,而彼經為之擾動者,其見證必有虛實之不同。如素胃寒者,一傷於寒,即口淡,即便滑;素陰虛者,一傷於寒,熱氣內菀,即喘喝,即口渴。
豈真邪傳陽明太陰耶?但散其寒,諸證即瘳;亦有略須兼顧者,必其內虛之甚,預杜邪氣內陷之路也。
第九須求寒熱氣化之真際。六經傳次,本不必依仲景篇次也。無如前人越經傳、表裡傳等語,說得過泥,並未靠定各經,切發其所以然。如少陽主經脈之津液,經脈灼干,即見少陽證;太陰主腸胃之津液,腸胃灼干,即見太陰證;陽明主腸胃之渣滓,渣滓燥結,即見陽明證;厥陰主筋膜之津液,筋膜枯索,即見厥陰證;少陰主下焦之氣化津液,津竭氣散,即見少陰證。此從熱化也;從寒化者,陽氣不足而下泄,寒水淫溢而上逆,總是何臟受傷,即何經見證。
第十寒化熱化,各視本體之陰陽虛實。此語淺而極真。論中誤汗後,有為內寒者,有為內熱者;誤下後,亦有內寒者,有內熱者。若執過汗亡陽、過下亡陰之例,便不可通。故讀者以隨文生義為貴。夫六經乘虛而傳,寒熱隨偏而化也。
第十一須知表裡之說。有形層之表裡,有經絡之表裡,有臟腑之表裡,有氣化之表裡。形層即前所謂皮膚、肌肉、筋骨,所謂部分也。邪在三陰之部,里而仍表,仍宜汗解;邪入三陽之經,表而已里,只有清化,即和解也。少陽半表半裡,亦有數解:以部位言,則外在經絡則內連三焦也;以氣化言,則表裡未清,而裡熱已盛也,總是氣化燥結之象。
白話文:
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
冬天毛孔閉塞,寒邪慢慢深入體內。初期傷到皮膚,只在氣分,此時發病,不必出汗,邪氣自然會散去;接著傷到肌肉,則在津液,邪氣與汗液一起排出,汗出邪退;再接著傷到經脈,就進入血分,進入經脈後,可能竄到筋骨,或潰爛三焦而侵犯臟腑,也有已經傷到筋骨,但還沒進入經脈的,所以三陰也有表證可以發汗治療;但一旦進入經脈,必然牽連臟腑,就不能單靠發汗治療了。所謂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及三陰病,在尚未進入經脈時,僅指三陽三陰的部位,而非經脈本身。
(此處應參考第二卷《三陰三陽名義》篇)
第六,必須辨別寒熱傳變的機理。初期受傷總是寒邪,時間久了寒邪內陷,是因為患者本身內寒;寒邪去除後熱證不解,是因為患者陰氣不足。寒邪內陷必會下痢,即所謂陰邪傳至太陰,其實就是陽明之氣下陷!接著少陽之氣下陷,再接著少陰之氣下陷,直到厥陰肝氣也下陷,就沒有生機了。始終都離不開下痢,如果下痢及早停止在厥陰未陷之前,就能不死;如果停止在厥陰已經下陷之後,呼吸急促,面色蒼白,陰氣已竭。熱氣不解,必會便秘,必然自汗,即所謂陽邪傳至陽明。
此時太陰的津液必然已經虧損,治療方法失當,少陰的精氣又虧損,厥陰的血又虧損,始終都離不開便秘。除非邪氣到達陽明,否則就沒有傳變,總離不開陽明!
第七,必須認識傷寒、溫病「始異終同」的說法不可執著。這只說到熱邪傳至陽明這一方面,寒邪傳至太陰則完全不同。傷寒有寒邪致死的證狀,沒有熱邪致死的證狀。陽明內實,不是致死證狀;如果有人因此死亡,都是因為誤治。而溫熱病,則有自然形成且一成不變的熱邪致死證狀。
第八,必須認識合病、並病中真假的不同。前人區分合病、並病,說法很多牽強。應該說是兩種陽邪同時感受,稱為合病;由此病連帶引起彼病,稱為並病。還有邪氣尚未到達另一經脈,但另一經脈卻因此受到擾動,其表現出來的證狀必有虛實的不同。比如本來胃寒的人,一受寒邪,就口淡,大便稀溏;本來陰虛的人,一受寒邪,熱邪內阻,就氣喘、咳嗽、口渴。
難道真的是邪氣傳到了陽明、太陰嗎?只要散去寒邪,諸症狀就痊癒;也有一些需要稍微兼顧的,那是因為內虛嚴重,預先堵住邪氣內陷的道路。
第九,必須探求寒熱氣化真正的變化規律。六經的傳變次序,不必拘泥於仲景的篇章次序。只是前人關於越經傳、表裡傳等等說法,過於牽強附會,並沒有真正把握住各經脈的根本原因。例如少陽主宰經脈的津液,經脈乾燥,就會出現少陽的證狀;太陰主宰腸胃的津液,腸胃乾燥,就會出現太陰的證狀;陽明主宰腸胃的渣滓,渣滓乾燥結滯,就會出現陽明的證狀;厥陰主宰筋膜的津液,筋膜枯萎,就會出現厥陰的證狀;少陰主宰下焦的氣化津液,津液枯竭,氣機散亂,就會出現少陰的證狀。這是由熱化引起的;由寒化引起的,是陽氣不足而下泄,寒邪水液充盈而上逆,總是哪個臟腑受傷,哪個經脈就會出現相應的證狀。
第十,寒化、熱化,都要根據本體的陰陽虛實來觀察。這句話淺顯卻極其真實。《傷寒論》中,誤用發汗法之後,有的變成內寒,有的變成內熱;誤用下法之後,也有的變成內寒,有的變成內熱。如果執著於過度發汗傷陽、過度下瀉傷陰的例子,就無法理解通透。所以閱讀者應該隨文體會其義為貴。夫六經乘虛而傳,寒熱隨偏盛而變化。
第十一,必須了解表裡之說。有形體層面的表裡,有經絡的表裡,有臟腑的表裡,有氣化的表裡。形體層面就是前面所說的皮膚、肌肉、筋骨,也就是部位。邪氣在三陰的部位,屬於裡證卻仍然是表證,仍然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邪氣進入三陽的經脈,屬於表證卻已經是裡證,只能用清熱化濕,和解的方法治療。少陽半表半裡,也有幾種解釋:從部位來說,外在經絡而內連三焦;從氣化來說,表裡沒有分清,而裡熱已經很盛,總體來說是氣化乾燥結滯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