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3)

1.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喻嘉言改秋傷於濕為傷燥,在喻氏不過借證秋燥之義,而擅改經文,則謬矣。夫濕非燥之訛也。《素問》水熱穴論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陰氣初勝,濕氣及體。蓋四時五行之遞嬗也,惟土濕與金清相遞太急,濕令未衰,而清斂之令已至,故其始濕雖盛而氣外散也;及秋而濕乃斂入體中矣,及冬而陽氣又入矣。陽濕相激,故咳嗽也。

若是傷燥,秋即當嗽,不待冬矣。其所制清燥救肺湯,亦治秋燥,非治冬咳之燥也。

燥為次寒,其氣屬金,其象為干,為堅,為降,為清析,為鋒利,皆金之正令也。若熱燥,是挾火在內,與寒燥相對待,不專於金也。喻專以熱言燥,則水澤腹堅,又何以說之?

白話文:

喻嘉言將「秋傷於濕」改成「傷燥」,只是借用秋季乾燥的說法來解釋,擅自更改經文,是錯誤的。「濕」和「燥」並不是同一個意思。《素問》中〈水熱穴論〉提到:秋天是金氣開始主事,肺臟將要收斂肅殺,陰氣開始佔優勢,濕氣侵犯人體。這是四季五行互相更迭的規律,只是土(濕)與金(清)的交替過於迅速,濕氣尚未衰退,收斂的氣候已經到來,所以雖然一開始濕氣很盛,但氣還外散;等到秋天,濕氣就收斂進入體內;到了冬天,陽氣又開始內入了。陽氣與濕氣互相激盪,所以就咳嗽了。

如果是因為乾燥受傷,那秋天就應該咳嗽,不用等到冬天。他所創造的「清燥救肺湯」,也是治療秋季乾燥的,並不是治療冬天咳嗽的乾燥。

乾燥屬微寒,其氣屬金,其特徵是乾燥、堅硬、下降、清澈、銳利,這些都是金氣正常的狀態。如果是燥熱,那是因為體內有火氣,和寒燥相對應,並非單純的金氣。喻嘉言單純用熱來解釋乾燥,那麼腹部堅硬的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

2. 與友條論讀《傷寒論》法

傷寒,非奇病也。《傷寒論》,非奇書也。仲景據其所見,筆之於書,非既有此書,而天下之人依書而病也。其三陰三陽轉變之處,前人往往詞涉硬派,一似暗有鬼物,指使邪氣,如何傳法,並不得如何傳法。讀者須消去此等臆見,每讀一段,即設一病者於此,以揣其病機、治法,而後借證於書,不得專在文字上安排。

第一須辨傷寒為何等病。此本四時皆有之病也,但三時多有挾溫、挾濕、挾燥、挾風之異,其氣不專於寒,其膚腠疏鬆,初傷即兼二三經,再傳而六經已遍。惟冬時腠理固密,寒邪必先傷皮膚,以漸深入,故謂三時傷寒治法不同則可,謂三時無傷寒則不可。仲景是專論冬時傷寒,惟即病於冬,與遲病於春,中多相間錯出,未曾分析。

其遲病於春者,亦系專指寒病,未及化熱者,與《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旨不同。前釋發陰、發陽篇,可參看。伏氣二字,本不必過於深求,今日感寒,今日即病,固即病也;上月感寒,下月始病,亦常有之事,謂之伏氣可也,謂之即病可也。豈得一言伏氣,便有許多奇怪?

第二須辨論中寒熱二字為何等氣。寒者、天地之邪氣也;熱者,人身之正氣也,為寒邪所束,不得宣發,鬱結而成;與寒邪是兩氣,非寒能化熱也,與溫熱病傷於天地之熱邪者不同。寒邪既散,即當陽氣伸而熱解,其有不解者,正氣久困,經脈凝滯,不能自運,抑或誤治使然。

第三須將「傳」字看得活。非邪氣有腳,能自初中轉變,步伐正齊也。病證變見何象,即為邪傷何經。如少陽主行津液,津液灼干,即少陽證;陽明主運渣滓,渣滓燥結,即陽明證。讀者須思何以頭痛、嘔吐、暈眩、脅脹?何以大便秘結、潮熱、自汗?不得渾之曰邪入少陽故爾也,邪入陽明故爾也!當在氣化上推求,不得專在部位上拘泥。

第四須辨初傷有三陽,有兩感,有直中。太陽行身之後而主表,其時陽明、少陽決無不傷。《內經》曰: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中於陽則溜於經,中於陰則溜於腑。即仲景所敘太陽中風,鼻鳴,乾嘔,豈專太陽?但邪在大表,治法不外麻、桂、葛根,故不必多立名色。兩感、直中,皆因其人陽氣之虛,或邪氣之猛也。

太陽少陰、陽明太陰,皆有兩感;少陽厥陰,兩感殊少。直中亦然。少、厥兩感,即陽氣蔑矣。直中與兩感不同者,兩感是一陰一陽同病,其邪相等;直中是邪甚於陰也,其陽亦斷無不傷。但陰分之病,校較感為急。

第五須識傷營傷衛,不能判然兩途。仲景風則傷衛,寒則傷營,只略敘於麻黃證中,不過分析風、寒所傷之偏重如此。其意側重在寒,是串說,非平說。況夫中風脈緩自汗,汗即營也,營液外泄,桂枝湯是充助營氣之劑;傷寒脈緊無汗,是衛氣為寒所拘,麻黃輕迅,是過營透衛以開表,其力正注於衛。何得謂風傷衛不傷營,寒傷營不傷衛?更何得以此劈分兩大綱?

白話文:

傷寒並非罕見疾病,《傷寒論》也不是什麼奇特的書。張仲景只是根據他所見到的病例記錄下來,並不是說有了這本書,天下人就都會因此生病。書中關於三陰三陽轉變的描述,前人常常解釋得生硬晦澀,好像有什麼神秘的力量在操控邪氣,讓人難以理解其傳變規律。閱讀時,必須摒棄這些臆測,每讀一段,就想像有一個病人,揣摩他的病機和治療方法,然後再對照書中的記載,不要只拘泥於文字的表面意思。

首先要弄清楚傷寒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這其實是四季都會發生的疾病,只是不同季節會夾雜溫、濕、燥、風等不同的邪氣,邪氣並非單純的寒邪,患者的皮膚腠理比較疏鬆,初次感染就會累及兩三條經脈,病情傳變後,六經都可能受累。只有冬天,因為腠理緻密,寒邪才會先侵犯皮膚,然後慢慢深入,所以說不同季節的傷寒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說不同季節沒有傷寒則是錯誤的。張仲景主要是論述冬天的傷寒,但冬天得病和春天得病的情況,書中有很多交叉出現,並沒有仔細分析。

那些春天發病的傷寒,也都是指寒邪引起的疾病,尚未轉化為熱證,這和《內經》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說法不同,讀者可以參考《傷寒論》中關於“發陰”、“發陽”的章節。至於“伏氣”兩個字,不必過度深究,今天受寒,今天就生病,這就是“即病”;上個月受寒,下個月才生病,也是常有的事,稱之為“伏氣”也可以,稱之為“即病”也可以。怎麼能因為一個“伏氣”就產生那麼多奇怪的想法呢?

其次,要理解書中“寒熱”二字所指的氣是什麼。“寒”是天地間的邪氣;“熱”是人體自身的正氣,由於寒邪的束縛,無法宣發,鬱結而成。寒熱是兩種不同的氣,不是寒邪轉化為熱邪,這與溫熱病因天地間的熱邪侵犯人體不同。寒邪散去後,陽氣就應該舒展,熱證也就消退了,如果熱證沒有消退,那是因為正氣長期受困,經脈阻塞,無法自行運轉,或者是由於治療失誤造成的。

第三,要靈活理解“傳”字的含義。邪氣並不是有腳能自己從一經傳到另一經,步伐整齊劃一。疾病的變化表現是什麼樣子,就說明邪氣侵犯了哪條經脈。例如,少陽經主司運化津液,津液耗傷,就是少陽經的病證;陽明經主司運化糟粕,糟粕阻塞,就是陽明經的病證。讀者應該思考為什麼會頭痛、嘔吐、暈眩、脅脹?為什麼會大便秘結、潮熱、自汗?不能籠統地說邪氣入少陽或陽明造成的!應該從氣機運化的角度去推究,不要只拘泥於病變的部位。

第四,要辨別初次發病的三陽、兩感、直中三種情況。太陽經循行於身體之後並主司外邪,此時陽明、少陽經必定也會受累。《內經》說:“邪氣從項部入侵則下傳到太陽經,從面部入侵則下傳到陽明經,從頰部入侵則下傳到少陽經;邪氣從陽位入侵則循經絡傳行,從陰位入侵則循臟腑傳行。”張仲景所記載的太陽中風,鼻鳴,乾嘔,並非僅僅是太陽經受邪,但因為邪氣在表,治療方法不外乎麻黃、桂枝、葛根,所以不必過多區分名稱。兩感、直中都是因為患者陽氣虛弱,或邪氣太盛造成的。

太陽少陰、陽明太陰經都容易出現兩感;少陽厥陰經則較少出現兩感。直中也是如此。少陽、厥陰兩感,說明陽氣已經很虛弱了。直中與兩感不同的是,兩感是一陰一陽同時生病,邪氣勢力相當;直中則是陰經受邪較重,陽經也一定受損。但陰經的病變比兩感更為緊急。

第五,要認識傷營傷衛,不能簡單地把它們割裂開來。張仲景說風邪傷衛,寒邪傷營,只是在麻黃證中簡單提到,只是分析風寒邪氣所傷的偏重點而已。他的重點是寒邪,這是串聯式的敘述,不是平行的敘述。而且中風脈緩自汗,汗液就是營氣,營氣外泄,桂枝湯就是補充營氣的藥物;傷寒脈緊無汗,是衛氣被寒邪束縛,麻黃藥性輕快,能透達表邪,它的作用主要在於衛氣。怎麼能說風邪只傷衛不傷營,寒邪只傷營不傷衛呢?更不能以此把傷寒分成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