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六 (10)
卷六 (10)
1.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為身熱、無汗;滑者陰氣有餘也,為多汗、身寒)
前人多以此三句連續,殊覺脈證不相屬,而下文諸過者,亦嫌突起而無著也。予以上二句為一段,以下五字連下文「諸過者」讀,屬下滑澀寒熱為義。其義即《通評虛實論》所謂腸澼下膿血白沫者,身熱則死,寒則生;脈澀則死,滑則生之義也。上二句前人亦未剖析透徹。夫氣之動於臟也,如弓弩之發。
若里脈有病,則氣初發之處,即為之陰滯,而脈之應指必軟弱矣。今其脈迫促而數,搏滑而動,是其氣已湧至於表,因表脈有阻而不得暢達,故有此鬱勃之象,而僅偶間一至軟弱而代也。數音促,不音索,舊讀去聲者誤。代之本義為弱,詳《平人氣象論》,後人專釋為止,是不讀《內經》之過也。
白話文:
脈搏快速有力,且動態頻繁的人,病症都在陽脈,並會導致排泄物中帶有膿血。
以前的人常常將「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餘也,為身熱、無汗;滑者陰氣有餘也,為多汗、身寒」這三句話連在一起解釋,覺得脈象和症狀之間沒有關聯,而且「諸過者」的出現也顯得突兀。我認為,應該將前兩句作為一段,後面的「諸過者」與下文連讀,與滑、澀、寒、熱等症狀的意義相關。其意義與《通評虛實論》中所說的「腸澼下膿血白沫者,身熱則死,寒則生;脈澀則死,滑則生」的道理相同。前人也沒有徹底分析透徹這兩句話的意思。氣在臟腑中的運行,就像弓弩發射一樣。
如果裡脈(寸口脈深部)有病,那麼氣一開始發動的地方就會陰滯,脈搏的反應必然軟弱無力。但現在脈象卻迫促而數,搏動滑利有力,這是因為氣已經湧到體表,由於表脈受阻而不能通暢,所以才有這種鬱勃的現象,而只是偶爾間歇性地出現軟弱無力的脈象。數的讀音是促,而不是索,以前讀去聲是錯誤的。「代」的本義是衰弱,詳見《平人氣象論》,後人專門解釋為停止,這是沒有仔細研讀《內經》造成的錯誤。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