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論喘(附哮)

喘之為病也,其類有四:曰氣急,曰氣逆,曰氣短,曰氣脫。其因有寒,有熱,有虛,有實。縷析於下:

氣急者,寒也。氣之呼吸,取道肺脘,而胃脘附之,二脘者,氣之所並行也。或風寒從毛竅,從背脊,入於肺絡,侵及肺脘;或飲食寒冷太過,傷於胃脘。二脘相附,其氣相通,有寒則彼此相移,二脘俱縮而不展,不展則氣之道窄。寒微但嗆咳而已,甚則肺中諸竅皆緊,氣出不利,逼迫膻中不得上達,風寒與水飲相搏,夜不安枕,漸致搖肩仰息矣。經曰:形寒寒飲則傷肺,氣逆而上行。

非逆而上也,乃伏而不得上也。近時醫見嗆咳,即投清降,以致二脘得藥愈緊,陽氣愈下,結愈上促,病者煩悗不堪,如有捉其咽喉,縛其胸膈者是也。故近時患小青龍證,無不終致勞損者,徐靈胎謂為風寒不醒成勞病也。

氣逆者,痰也。有濕寒,有濕熱,病屬在裡,非由外感,肥人多有此證。凡人之氣,由口鼻呼吸出入者,其大孔也;其實周身八萬四千毛孔,亦莫不從而噓吸。痰阻經隧,則氣之呼吸不得旁達,而聚於膻中,只能直上咽喉,出於口鼻,已覺沖激矣。更有時痰涎壅盛,橫格膻中,而氣道愈狹矣,此濕寒、濕熱成痰成飲者所常有也。此人若感風寒,即近哮證矣。

氣短者,熱也。亦有水氣射肺,非風寒之外束,非痰證之有形,乍覺呼吸至膈而止,不能下達。非全不達也,入遲出疾,不能久留於內也。所以然者,肝、腎血熱,陰氣不斂也。又有感受風熱,肺中津液為亢氣所耗,不得柔潤,膻中乾燥,孔竅生煙,是氣管因津液而燥急,氣行不能開闔勻布也。傷暑者必有此證。

凡氣之流行,必有津以潤,之,始能開闔滑利,燥則陰虛陽亢,覺開而不得闔矣。水氣射肺者,或因渴飲乍多,或因汗出乍閉,濕逼熱氣上衝,如火得水以沃之,非真有膠固之水飲也。更有略無所因,而脾胃不運,大便久秘,腸中濁氣上蒸於肺,以致升降不利,呼吸短促者。

仲景曰: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注謂:實為飲邪,非也,大便秘結之故也。(溫病有燥屎沖膈,氣喘、舌黑、齒枯者,不治。)

氣脫者,乃真喘也。真氣離根,呼吸至胸而還,不能下達丹田,自覺氣無所依,張皇失措,搖肩俯仰,煩躁不寧,無力下吸,出多入少。此或因久咳,或因大汗、吐、下,亡血、失精,陰脫而陽無所戀矣。急則危在頃刻,緩亦不過數日。仲景曰:少陰病,下利止,息高者是也。亦有下焦肝腎久受寒濕,漸逼命火上越,肺氣不能下納者。

其他自覺氣少下陷,呼吸不足、不利,而不見喘促低昂、抬肩撼胸外形者,或稟賦不足,或脾胃有濕,或大病初愈,或過泄傷氣,不可枚舉,然病因大略如此,但有微甚而已。

白話文:

論喘(附哮)

喘病可分為四類:氣急、氣逆、氣短、氣脫。其病因有寒、熱、虛、實四種。詳述如下:

氣急,屬寒證。呼吸之氣,經過肺和胃,兩者互相依存,氣息共同運行。風寒可能從毛孔或背脊侵入肺絡,影響肺和胃;也可能因飲食過寒損傷胃。由於肺胃相連,寒邪會互相影響,導致肺胃收縮,氣道變窄。寒邪輕微時僅咳嗽,嚴重時肺部氣道阻塞,氣息不通暢,壓迫胸部,氣血上行受阻,風寒與水液交搏,夜不能寐,甚至會出現搖肩抬息的症狀。經書記載:「形寒飲冷則傷肺,氣逆而上行。」這並非氣逆上行,而是氣機鬱滯,無法上達。現今一些醫生見到咳嗽,就用清降之法,反而使肺胃收縮更厲害,陽氣更虛,病情加重,病人感到咽喉受阻,胸膈憋悶。因此,現在很多患小青龍湯證的病人,最終都勞損,徐靈胎稱之為風寒不醒而成勞病。

氣逆,屬痰證。包括濕寒和濕熱兩種,病位在內,非外感所致,肥胖者多見。人體呼吸出入之氣,主要通過口鼻,但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也參與呼吸。痰濁阻滯經絡,則呼吸之氣不能暢通,聚集於胸部,只能直衝咽喉,從口鼻排出,感覺氣息衝擊。痰涎壅盛,阻塞胸部,氣道更加狹窄,這是濕寒、濕熱化痰化飲的常見表現。如果此人再感受風寒,就容易發展成哮喘。

氣短,屬熱證。也可能是水氣犯肺,非外感風寒,也非痰飲阻塞,只是突然感覺呼吸只到膈肌就停止,不能下達。並不是完全不通,只是吸氣緩慢,呼氣急促,氣息不能久留。這是因為肝腎血熱,陰氣不足收斂的緣故。也可能是感受風熱,肺中津液被亢盛之氣消耗,不能潤澤,胸部乾燥,氣道好像冒煙一樣,氣管因乾燥而急促,氣息運行不能開合舒暢。中暑者必有此症。

氣息運行,必須有津液滋潤,才能開合順暢,乾燥則陰虛陽亢,氣息只能張開而不能閉合。水氣犯肺,可能是因大量飲水,或汗出後衣被不蔽,濕邪逼迫熱氣上衝,如同水澆火,並非真正的膠固之水飲。也可能沒有明顯原因,只是脾胃失調,大便秘結,腸中濁氣上蒸於肺,導致升降失調,呼吸短促。

張仲景說:「平素無寒熱,呼吸短促者,屬實證。」注釋說:「實證是飲邪」,這是錯誤的,是大便秘結所致。(溫病中,有燥屎沖膈,氣喘、舌黑、齒枯者,不治。)

氣脫,即真正的喘證。真氣離位,呼吸只到胸部就返回,不能下達丹田,自覺氣息無依,驚慌失措,搖肩抬息,煩躁不安,吸氣無力,呼氣多吸氣少。這可能是久咳,或大汗、嘔吐、腹瀉,失血、遺精,陰液虧損,陽氣無所依附。病情危急者,頃刻即危;病情緩慢者,也難以超過數日。張仲景說:「少陰病,下利已止,呼吸急促者,是也。」也有下焦肝腎久受寒濕,慢慢逼迫命門之火上逆,肺氣不能下行的。

其他自覺氣息不足下陷,呼吸不暢,但沒有喘息抬肩等明顯症狀者,可能是先天不足,或脾胃濕濁,或大病初癒,或過度泄瀉傷氣,不一而足,但病因大致如此,只是輕重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