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二上 (3)
卷二上 (3)
1. 氣能生血血能藏氣
前賢謂:氣能生血,血不能生氣,固矣。然血雖不能生氣,氣必賴血以藏之。所謂氣生血者,即西醫所謂化學中事也。人身有一種氣,其性情功力能鼓動人身之血,由一絲一縷,化至十百千萬,氣之力止,而後血之數止焉。常見人之少氣者,及因病傷氣者,面色絡色必淡,未嘗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氣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種氣,即榮氣也,發源於心,取資於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統血。非心、脾之體,能生血、統血也,以其臟氣之化力能如此也。
白話文:
以前的醫家說:氣能生血,而血不能生氣,這是肯定的。然而,雖然血不能生氣,但氣一定要依賴血來儲存。所謂的「氣生血」,就是西醫所說的化學作用。人體有一種氣,它的特性和力量可以推動人體的血液,從細微的脈絡,化生到無數的血管,直到氣的推動力停止,血的數量才會停止增加。經常可以見到氣虛的人,或是因病傷及元氣的人,他們的臉色一定蒼白,沒有失血的症狀,這是因為他們的元氣已經衰弱,無法推動血液化生。這種氣就是榮氣,它發源於心臟,原料來自脾胃,所以說「心生血,脾統血」。並非心、脾的臟器本身能生血、統血,而是它們的臟氣具有這樣的化生能力。
所謂血藏氣者,氣之性情慓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若無以藏之,不竟行而竟散乎?惟血之質為氣所戀,因以血為氣之室,而相裹結不散矣。故人之暴脫血者,必元氣浮動而暴喘;久脫血者,必陽氣浮越而發熱;病後血少者,時時欲喘欲嘔,或稍勞動即兀兀欲嘔,或身常發熱。此皆血不足以維其氣,以致氣不能安其宅也。
白話文:
所謂「血藏氣」是指,氣的特性是奔放快速,會不停地流動而不停留在固定的位置。如果沒有東西來收容它,不就只能一直流動而最終消散嗎?只有血液的性質會被氣吸引,因此血液成了氣的居所,氣和血相互包裹,就不會消散了。所以,一個人如果突然失血過多,一定會元氣浮動而劇烈喘息;長期失血的人,一定會陽氣浮越而發燒;生病後失血過多的人,會時常有喘不過氣的感覺或想嘔吐,或者稍微勞累就會感到特別喘或身體發熱。這些都是因為血液不足以維持氣的運作,導致氣不能安穩地待在自己的地方。
此其權主乎肝腎。肝之味酸,腎之味鹹,酸鹹之性,皆屬於斂。血之所以能維氣者,以其中有肝腎之斂性在也。故曰肝藏血,非肝之體能藏血也,以其性之斂故也。精由血化,藏氣之力更強,故又必腎能納氣,而氣始常定也。明乎此,則知氣血相資之理,而所以治之者,思過半矣。
血虛者,當益其氣;氣暴者,尤當滋其血也。
白話文:
這些說法的主軸在於肝腎的調節功能。肝臟的味道是酸的,腎臟的味道是鹹的,酸鹹的性質都屬於收斂。血液之所以能維持氣血,是因為血液中含有肝腎的收斂性質。所以說肝臟儲藏血液,並不是因為肝臟的組織結構可以儲藏血液,而是因為肝臟的收斂性質。精氣是由血液轉化來的,腎臟儲藏精氣的能力更強,所以腎臟也一定能收納氣,氣才能保持恆定。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氣血互相滋養的原理,而治療的方法也就能想通一半了。
夫生血之氣,榮氣也。榮盛即血盛,榮衰即血衰,相依為命,不可離者也。藏於血之氣,衛氣也,宗氣也。氣亢則血耗,血少則氣散,相輔而行,不可偏者也。榮氣主濕,衛氣主熱,宗氣主動。榮氣不能自動,必借宗氣之力以運之。衛氣雖自有動力,而宗氣若衰,熱亦內陷。
故人有五心悗熱,骨蒸煩熱者,宗氣之力不能運熱於外也;水停心下,困倦濡泄者,宗氣之力不能運濕於外也。
白話文:
負責生血的功能叫做「榮氣」。榮氣旺盛,血氣就旺盛;榮氣衰弱,血氣就衰弱。兩者互相依賴,缺一不可。
儲藏在血液中的氣叫做「衛氣」和「宗氣」。氣太旺會耗損血氣,血氣太少會導致氣虛。兩者互相促進,不能偏廢。
榮氣主導濕氣,衛氣主導熱氣,宗氣主導運動。榮氣本身無法自行運動,必須藉助宗氣的力量。衛氣雖然有自己的動力,但如果宗氣衰弱,熱氣也會向內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