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氣血精神論

夫蒸露以氣上蒸而得,雖屬水類,而隨氣流行,體極清輕,以治氣津枯耗,其功能有非他藥所能及。所謂氣津枯耗者,傷陰化燥,清竅乾澀。《內經》謂:九竅者,水注之氣。乾澀者,病人自覺火氣從口鼻出,是津離乎氣,而氣獨上注者也。所謂其體不可相離者此也。柯韻伯謂:氣上騰便是水。

此語最足玩味。蓋陰氣凝結,津液不得上升,以致枯燥。治宜溫熱助陽,俾陰精上交陽位,如釜底加薪,釜中之水氣上騰,其潤澤有立至者。仲景以八味丸治消渴,即此義也。但枯燥有由於陰竭者,必須大劑濡養,如救焚然。故同一枯燥,而有陰凝、陰竭之分,二證霄壤,至宜細審,不可誤也。

所謂其用不可相勝者此也。微火緩烘,即令物燥,而盛火急炙,轉令物潤,故陰凝而見燥化者,當加大熱品於清潤之中,則力能蒸騰其氣以開結而回陽。若但取小溫小潤,謬謂和平,而不知真陰轉暗為所傷矣。病勢日進,遂謂病不受溫,改用清涼,致人於死,可嘆也!趙晴初謂病重藥輕,亦能增病,即此類也。此又始於相勝,成於相平者也。

氣行之亂也,大率衛強營弱,營為衛擾而不得寧,而衛之為榮所滯者,則惟水腫一端而已。衛氣之竄入營道也,亂之於在表肌腠之隙,則令人汗出而不可止,所謂衛氣不共營氣和諧也。(風鼓其衛,不能自固,津隨氣行,而亦外越。)以桂枝湯復發其汗則愈,不得援有汗禁汗之常例矣。

亂於在裡血絡之隙,則令人血湧傾碗盈盤而不可御。(或寒束其脈,血無所容;或痰壅其脈,血不能行;或火鼓其氣,血為之奔逸而外溢。下文泄肺、肝,是治火盛。若痰壅,則宜兼溫疏;若寒束,更重用溫散矣。世醫概用清降,以致成勞而死。《內經·示從容》曰:脈急者血泄,血無所行也。

此理甚明,恨無知者。)葉香岩治湧血,必先泄肺者,是急泄衛氣也,然不如泄肝為尤切。二者皆氣在於隙,故皆有所泄也。若氣亂於大經之中,其機向外,而無所泄也。則壅盛於四肢,而逾垣上屋之事見矣。所謂巨陽、少陽,其動大疾,病為怒狂也。其機向內而無所泄也,則壅窒於臟腑,而昏厥顛仆之事見矣。

更有氣並於氣之細絡,而脹悶不堪,致生自齧自刃之變者;又有氣滯於血之細絡,而怫鬱不解,致成為癢、為疹之災者,至於營竭道澀,而衛氣內伐,則不瞑;營盛膚濕,而衛氣久留,則多臥。(《內經》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中藏經》謂: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溫病逆傳心包,則神昏譫妄,此津傷而神機不利,清氣不生也。

經曰: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借津以養也。是又因氣之盈虧,而神為之累矣。盈虧雖殊,總由於推行不利而已矣。此氣之失其道而相干者也。

白話文:

氣血精神論

蒸騰之露,因氣上升而得,雖屬水類,卻隨著氣的運行,其性極其清輕,用以治療氣津枯竭,其功效是其他藥物無法比擬的。所謂氣津枯竭,是指陰液受損化為燥熱,導致身體竅穴乾燥。 《內經》說:「九竅皆由水氣滋養。」乾燥是指病人自覺體內火氣從口鼻排出,這是津液脫離於氣,而氣獨自上升的現象。 氣與津液本不可分離,正是此理。柯韻伯說:「氣上騰便是水。」這句話最值得玩味。因為陰氣凝滯,津液無法上升,才會導致乾燥。治療應當溫熱助陽,使陰精上升交於陽位,如同在鍋底加柴,鍋里的水氣就會上升,滋潤的效果很快就能見到。張仲景用八味丸治療消渴,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乾燥也可能是由於陰液耗竭所致,這就必須大量滋養,如同救火一樣。所以,同樣是乾燥,卻有陰氣凝滯和陰液耗竭兩種情況,這兩種證候差別很大,必須仔細辨別,不可混淆。

氣與津液的運用也不可互相勝過。微小的火慢慢烘烤,反而會使物品乾燥;而猛烈的火迅速炙烤,反而會使物品潤澤。所以,陰氣凝滯而出現乾燥的症狀,應該在清潤的藥物中加入較多溫熱的藥物,就能夠蒸騰其氣,以疏通阻塞,回補陽氣。如果只用輕微溫和滋潤的藥物,錯誤地認為是平和的療法,卻不知道其實是損傷了真陰,病情日益加重,便以為疾病不受溫熱之藥的治療,改用清涼的藥物,這樣就會導致病人死亡,令人惋惜!趙晴初說病情嚴重而藥力輕微,也能加重病情,正是這個道理。這也是先由藥物互相克制,最後導致藥物平和的例子。

氣的運行失常,大多數是因為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營氣被衛氣擾亂而不得安寧。衛氣的壅滯,則表現為水腫。衛氣竄入營氣的通道,如果是在肌膚表層的空隙中,就會導致汗出不止,這就是衛氣與營氣不協調的表現。(風鼓動衛氣,衛氣不能固守,津液隨著氣的運行而外洩。)用桂枝湯使汗重新發出來就能痊癒,不能套用汗出禁汗的常規。

如果是在體內血脈的空隙中,就會導致出血不止。(可能是寒邪束縛脈絡,血液無處容身;可能是痰濁壅塞脈絡,血液不能運行;可能是火熱鼓動氣血,血液奔逸而外溢。下文泄肺、泄肝,是治療火盛。如果痰濁壅塞,則應該兼用溫和疏通的藥物;如果寒邪束縛,則更應該大量使用溫散的藥物。世醫大多使用清熱瀉火的藥物,結果導致病人勞累而死。《內經·示從容》說:「脈急者,血泄,血無所行也。」

這個道理很明白,可惜沒有人理解。葉香岩治療出血,一定要先瀉肺,這是急速泄瀉衛氣的方法,但是不如瀉肝更為重要。這兩種情況都是氣存在於空隙之中,所以都需要瀉法。如果氣的紊亂在大經之中,其氣機向外,而沒有地方瀉出,則會壅盛於四肢,就會出現逾牆上屋的狂躁症狀。所謂巨陽、少陽之氣的異常亢奮,病症表現為狂躁。如果氣機向內而沒有地方瀉出,則會壅塞於臟腑,就會出現昏厥仆倒的症狀。

還有氣阻塞在氣的細小通道中,就會脹悶難忍,導致自咬自傷;還有氣滯留在血的細小通道中,就會鬱悶難解,導致發生皮膚瘙癢或疹子的疾病。如果營氣耗竭,經脈阻塞,就會導致失眠;如果營氣旺盛,肌膚濕潤,而衛氣久留,就會嗜睡。(《內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中藏經》說:「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溫病逆傳心包,就會神昏譫妄,這是津液受損,神氣失常,清氣不能生成的緣故。

經書上說:「津液充足,神氣才能自然產生。」神氣依靠津液來滋養。這又是因為氣的盛衰,而導致神氣受累。盛衰雖然不同,總體上都是因為推動運轉不利造成的。這就是氣失常而互相影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