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8)
卷一 (8)
1. 升降出入論
六微旨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王氏釋之曰:凡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復於中。即如壁窗戶牖,兩面伺之,皆承來氣衝擊於人,是則出入氣也。
(西醫謂:人居室中,不可兩面開窗,則人之中氣,為往來之氣所衝擊不能支,即頭空痛矣。)又如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
可謂發揮盡致矣。劉河間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汗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戶也。一名腠理,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一名鬼門,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謂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經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髮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榮衛、清濁之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怫鬱微甚,而為病之大小焉。
李東垣曰: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權變之宜,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經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仲景謂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大抵聖人立法,且如升陽或散發之劑,是助春夏之陽氣令其上升,乃瀉秋冬收藏殞殺寒涼之氣。此升降浮沉之至理也。
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乃生四時。如治病,不可逆之。故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夫人之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不可只認在外,人亦體同天地也。《吳醫匯講》引蔣星墀說曰:《傷寒論》所謂傳經,即是出入精義。蓋正氣出入,由厥陰而少陰、太陰,而少陽、陽明、太陽,循環往復。
六淫之邪,則從太陽,入一步,反歸一步,至厥陰而極。此邪氣進而正氣退行,不復與外氣相通,故開、闔、樞三者,最為要旨。(見《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篇》中。)分言之,為出入,為升降;合言之,總不外乎一氣而已矣。觀東垣《脾胃論》浮沉補瀉圖,以卯酉為道路,而歸重於蒼天之氣。
考其所訂諸方,用升、柴、苓、澤等法,實即發源於長沙論中葛根、柴胡、五苓之意,引而伸之,所謂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雖內傷、外感殊科,而於氣之升降出入,則無以異耳!吳鞠通《溫病條辨》有曰:風之體不一,而風之用亦殊。春風自下而上,夏風橫行空中,秋風自上而下,冬風刮地而行。
白話文:
升降出入論
人體的運行依靠著氣的升降出入。氣機的出入停止,人體的精氣神就會衰敗;氣機的升降停止,人體就會處於危險狀態。所以,沒有出入,就不能夠完成生長、壯大、衰老、死亡的過程;沒有升降,就不能夠完成生長、化育、收藏的過程。升降出入的運行,沒有任何器官不存在,器官衰敗就會導致氣機的散亂,生化活動就會停止。
凡是橫向的竅穴,都存在著出入往來的氣機;凡是豎向的竅穴,都存在著陰陽升降的氣機在其中往復運行。就像房屋的窗戶,兩面都開著,就會受到外來氣流的衝擊,這就是出入之氣。西醫認為,室內如果兩面都開窗,人體的元氣就會被往來的氣流衝擊而難以承受,就會頭痛。又比如,陽氣上升則井水變冷,陰氣上升則水變暖,將東西扔進井裡,或者樹葉從空中落下,緩緩下降,都是受到上升氣流的阻礙。裝滿水的管子,如果堵住上端,水就不會流出,這是因為沒有上升的氣流,所以水不能下降。空瓶子如果瓶口很小,就難以灌水進去,這是因為氣出不去,所以水進不去。
人體的汗孔,就是汗液排出的孔竅,也稱為氣門、腠理、鬼門、玄府。玄府遍布全身,人體的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牙齒,甚至萬物,都具有玄府,它就是升降出入的通道和門戶。《內經》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所以,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夠發揮作用,都是因為升降出入的通暢。如果發生阻塞,就不能夠發揮作用。所以,目不能視,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嘗,筋脈萎縮、骨骼痹痛、指甲退縮、牙齒腐爛、毛髮脫落、皮膚麻木、腸胃不能消化吸收,都是因為熱氣鬱結,玄府阻塞,導致津液、血脈、榮衛、清濁之氣不能升降出入所致。病情的輕重,取決於鬱結的輕重程度。
古代醫家李東垣認為,治療疾病,必須遵循四時升降浮沉的規律,根據時令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內經》說:升降浮沉則順應它,寒熱溫涼則逆轉它。張仲景認為,陽盛陰虛,瀉下則愈,發汗則死;陰盛陽虛,發汗則愈,瀉下則死。總之,治療疾病的原則,就像升陽或散發的藥物,是幫助春夏的陽氣上升,而瀉去秋冬收藏的寒涼之氣。這就是升降浮沉的根本道理。
天地之氣的升降浮沉,產生了四季。治療疾病,不能違背這個規律,順應自然才能興旺,違背自然就會滅亡。人體也具有與天地相同的四時之氣,不能只考慮外在的因素,人體與天地是相通的。《吳醫匯講》引用蔣星墀的說法,《傷寒論》所說的經絡傳變,就是出入的精髓。正氣出入,循序經過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循環往復。
六淫邪氣,則從太陽經開始入侵,一步一步地深入,直到厥陰經達到極點。邪氣入侵,正氣退卻,不再與外氣相通,所以,開、闔、樞三者,至關重要。升降出入,總體來說,不外乎一氣而已。李東垣的《脾胃論》中浮沉補瀉圖,以卯酉為道路,歸重於蒼天之氣。
他所制定的各種方劑,使用升麻、柴胡、茯苓、澤瀉等藥物,實際上是源於《傷寒論》中葛根、柴胡、五苓散的思路,加以引申發揮,所謂“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無論是內傷還是外感,對於氣的升降出入,都是相同的。吳鞠通《溫病條辨》說:風的性質不一,風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春風從下往上,夏風橫行空中,秋風從上往下,冬風貼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