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二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1)

1. 脈法類

(此卷是發《脈簡補義》未盡之餘義也)

2. 單診總按不同

脈有單診、總按不同者,或單診強,總按弱也;或單診弱,總按強也;或單診細,總按大也;或單診大,總按細也。凡單按弱總按強者,此必其脈弦滑,一指單按,氣行自暢,無所搏激;三指總按,則所按之部位大,氣行不暢,而搏激矣。此脈本強,而總按更強於單按也。

白話文:

在診脈時,單指按診和三指總按所診出的脈象不同,有以下幾種情況:

  • 單指按診脈象有力,而三指總按脈象較弱。
  • 單指按診脈象較弱,而三指總按脈象較有力。
  • 單指按診脈象較細,而三指總按脈象較大。
  • 單指按診脈象較大,而三指總按脈象較細。

凡是單指按診脈象較弱,而三指總按脈象較有力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脈象滑利,單指按診時,氣血運行順暢,沒有阻滯。而三指總按時,按壓的部位變大,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會產生阻力。這表明脈象本來有力,而三指總按比單指按診時更有力。

單按強總按弱者,此必其脈氣本弱,但食指較靈,單按指下較顯,名、中二指較木,總按即不顯其振指也。此脈本弱而總按更弱於單按也。單按細總按大者,是其脈體弦細而兩旁有暈也。總按指下部位大,而暈亦鼓而應指矣。單按大總按細者,必其人血虛氣燥,脈體細弱,而兩旁之暈較盛也。

白話文:

單獨按壓時力量強,總體按壓力量弱,這是因為脈氣本來就弱,但食指相對靈敏,單獨按壓時脈動較明顯,而名指和中指較僵硬,總體按壓時脈動不顯著。這種脈象本來就弱,而總體按壓時比單獨按壓更加微弱。單獨按壓時脈象細小,總體按壓時脈象較大,這是因為脈體細長,兩側有暈環。總體按壓時,指尖部位較大,暈環也會鼓動,回應按壓。單獨按壓時脈象較大,總體按壓時脈象較小,這是因為患者氣血虛弱,脈體細弱,而兩側暈環較明顯。

食指靈,而暈能應指,名、中二指木,而暈不能應指矣。更有單按浮總按沉,單按沉總按浮者,其浮即暈也;抑或脈體本弱,輕按氣無所搏,力不能鼓,重按氣乃搏鼓也。又有醫者操作用力,指尖動脈盛大,與所診之脈氣相擊,而亦見盛大者。又有醫者久行久立,指頭氣滿,皮膚膹起,因與脈力相隔而不顯者。

白話文:

當食指敏銳,輕按脈搏時可以感覺到跳動,而中指和小指在輕按時卻感覺不到脈搏跳動。

此外,還有單獨按浮脈、總按沉脈,以及單獨按沉脈、總按浮脈的情況。這種浮脈其實就是模糊不清的脈象。或者說脈搏本身比較弱,輕輕按壓時感覺不到脈搏跳動,用力按壓時才感覺到脈搏跳動。

還有的醫生在診脈時用力過大,導致手指尖端的動脈膨脹,與所診脈搏跳動產生互動,因而顯得脈搏很強大。

此外,醫生如果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手指尖端的氣血會比較充盈,皮膚會隆起,這時按脈時會感覺不到脈搏跳動,是因為這層皮膚隔離了脈搏的力道。

此皆極瑣細之處,前人所不屑言,而所關正非淺鮮也。

大抵單診、總按,而指下顯判大小強弱之有餘不足者,其有餘總屬假象。在無病之人固為正氣衰微,即有病之人亦正氣不能鼓載其邪,使邪氣不能全露其形於指下,而微露此幾希也。當以正虛邪實例治之,固不得重於用攻;亦不得以為邪氣輕微,專於用補也。

白話文:

通常中醫會根據單一的脈象和整體的脈象來診斷,指尖感觸下顯現出脈搏的強弱大小、過剩或不足。過剩的情況往往是假象。對於無病的人來說,過剩可能是正氣衰微的表現;對於有病的人來說,則是正氣無法驅散邪氣,導致邪氣無法完全在指尖下顯露,只能微弱地表現出一些跡象。

在這種情況下,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原則,既不能過於攻伐,也不能因為邪氣輕微就專注於補益。

即如總按大單診細者,其細多是指下梗梗如弦,起伏不大,其中氣之怯弱可知;單診大總按細者,其細多是指下駛疾,累累似滑,是氣力不足於上充,而勉強上爭也,其中氣之竭蹶更可知矣。強弱亦如是也,總是因稟賦薄弱,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氣血困憊,胸中窄狹,動作乏力,乃多見之。是因虛生實,清濁混處,氣鬱不舒之象也。

白話文:

就好像先總按後細診,其中所謂的「細」多是指脈搏如琴絃一般纖細僵直,起伏不大,顯然氣勢虛弱;先細診後總按,其中所謂的「細」多是指脈搏快速且無力,如滑輪般連續不斷,這是因為氣力不足以充盈上部,勉強向上爭搶所致,其中氣力衰弱更加明顯。

強弱的脈象也是如此,總是因為天生的體質虛弱,或因為操勞過度或內傷,或因為長久生病導致氣血虧損,胸中氣脈狹窄,動作乏力,才經常出現。這是因為虛證中出現實證,清濁混雜,氣機鬱結不暢的徵兆。

3. 浮沉起伏中途變易

舊說脈之浮沉不同者,不過浮大沉小,浮小沉大,浮滑沉澀,浮澀沉滑云云耳!未有於起伏之間,察其中途變易者也。近來診視,曾見有兩種脈,一種其氣之初起,自沉分而至於中也,滑而踴躍有勢,及至中分,忽然衰弱無力,緩緩而上至於浮,形如泥漿;其返也,亦自浮緩緩而下於中,由中至沉,滑而有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

白話文:

過去的說法認為,脈象的浮沉不同,只是浮而大、沉而小、浮而小、沉而大、浮而滑、沉而澀、浮而澀、沉而滑等等。沒有人從脈象的升降起伏中,觀察其中間發生變化的。近來我診脈,發現有兩種脈象:

一種是脈氣最初緩慢地從沉脈開始,發展到中段時,變得滑而有力,到了中段,突然變弱無力,緩慢地向上浮起,呈現出泥漿狀;回落時,也是從浮脈緩慢地下降到中段,再從中段過渡到沉脈,滑而有力。不論輕按重按,指下感覺都是如此。

其證身體困倦,終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驚惕,惡聞人聲,目畏光明,面帶微熱,四肢微冷,不飢不欲食,但口渴索飲不止。此衛濕、榮熱、風燥在肺、痰熱在胃也。身中伏有濕邪,而又吸受亢燥之新邪也。

白話文:

原文: 其證身體睏倦,終日昏迷,似寐非寐,心中驚惕,惡聞人聲,目畏閉,面帶微熱,四肢微冷,不飢不欲食,但口渴索飲。此衛濕、榮熱、風燥在肺、痰熱在胃也。身中伏有濕邪,腎吸受亢燥之新邪也。

這個病症表現為身體疲倦,整天昏昏沉沉,像睡又沒睡,心中驚恐不安,害怕聽到人的聲音,眼睛怕閉光,臉上有輕微發熱,四肢微涼,不餓也不想吃東西,但口渴想喝水。這是衛氣虛弱、血氣鬱熱、肺部風燥、胃中有痰熱的症狀。體內有濕氣潛伏,腎臟受了乾燥之邪氣而發病。

防風藁本,通衛陽、驅表濕,紫菀白薇杏仁、蔞皮、宣泄肺中濁氣,焦查、竹茹、煅石膏、煅瓦楞子,降滌胃中熱痰,兼以白芍清肝,天竹黃清心,而神清氣爽,身健胃開矣。一種脈氣,正與此相反。其初起自沉而中也,艱澀少力,由中而浮也,躁疾如躍;其返也,亦由浮而疾下於中,由中而沉遲弱無勢,輕按重按,指下總是如此。其人嗜好洋菸,飲食不強,陰痿不起。

白話文:

為了預防風寒、驅除表面的濕氣,可以使用防風和藁本。紫菀、白薇、杏仁和蔞皮可以宣泄肺中的濁氣。焦查、竹茹、煅石膏和煅瓦楞子可以清除胃中的熱痰。再搭配白芍清肝,天竹黃清心,這樣就能讓精神清爽,身體健壯,胃口大開。

但有一種脈象,正好與此相反。最初從沉脈開始,脈搏在中位時,感覺艱澀無力。脈象從中位向上浮起時,變得急促而跳躍;脈象回來時,又從浮脈急促地跳躍到中位,最後變成沉遲弱無力的脈象。無論輕按或重按,脈象都是如此。

這種情況多見於喜好抽鴉片、飲食不振、陽痿不舉的人。

此表分無病,而里有痰飲,又上虛熱下虛寒也。治當疏中溫下。此二脈者,皆古書所未言也,豈真古人未見此脈哉?見之而詞不能達,徒以浮滑、沉澀、浮數、沉遲了之,不知浮沉之間,遲數不能有二,滑澀各自不同,與此之起伏中變者迥別也。故凡著醫案,於脈證曲折處,必不憚反復摩繪,方能開發後學。

白話文:

這個表格分為沒有疾病但身體內有痰飲,以及上虛熱下虛寒兩種情況。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胸腹、溫和補下。這兩種脈象是古書中沒有記載的。難道是古人真的沒有見過這樣的脈象嗎?只可能是古人見過但沒有辦法準確描述,只能用浮滑、沉澀、浮數、沉遲這些術語來表示。其實在浮沉之間、遲數之間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不同的特質。滑跟澀也是截然不同的,和表中這種起伏變化的脈象完全不同。所以凡是寫醫案,遇到脈象和症狀比較複雜的情況時,一定要反復仔細描述,才能讓後輩學子理解。

4. 脈不應病及脈平而死

《難經》曰:脈不應病,是為死病也。仲景曰:邪不空見,中必有奸,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二者其義不同。知變所緣者,以其必有所挾之宿疾、所伏之隱疾也。其脈雖不應顯見之證,而仍與隱伏之病相應也,故曰中必有奸。若《難經》直言死病者,是其並無所挾、無所伏而真不應者也。

白話文:

《難經》裡說:脈象和病情不相符,這是絕症。仲景說:邪氣不會憑空出現,其中一定有暗藏的病因,如果脈象不符合病情,要尋找出變化的根源。這兩種說法意義不同。「尋找出變化的根源」,是因為患者一定同時患有其他未被察覺的舊病或潛伏的疾病。儘管脈象與顯現的症狀不相符,但仍然與隱藏的疾病相應,所以說「心中必有暗藏的病因」。而《難經》裡直接說的絕症,是患者既沒有暗藏的病因,也沒有潛伏的疾病,脈象確實與病情不相符。

何也?凡病之應見於脈者,為其邪在於經,搏於正氣,正氣失其常度,脈遂失其常形也。若臟氣潰敗,陰陽失維,升降出入之順逆遲速;一隨邪氣之所為,而正氣之力不能與之相搏而相激,其脈往往通暢如常,起伏如常,不見邪氣格拒之象,僅微覺指下呆長,乏於神力而已。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所有疾病的表徵在脈象上都能看到,是因為邪氣侵犯經絡,與正氣對抗,導致正氣失去正常狀態,脈象也隨之出現異常。但是,如果臟腑機能衰敗,陰陽失去平衡,氣血運行的順序、速度就會發生變化;脈象完全隨著邪氣的變化,正氣已經無法與其抗衡。這種情況下,脈象往往會通暢如常,起伏正常,看不到邪氣阻滯的現象,只會微微感覺手指下脈搏綿長而乏力。

此真氣已漓,其人必困乏無力,飲食少思,有時又飢,迫欲得食,行動氣喘,面色蒼黃,或耳暴聾,或目暴無所見。又有老痰伏結,以及痞塊僻在偏隅,不當氣血沖道,氣血與之相避,不致相格,而脈自長滑流行者,此遷延不已之痼疾也。故每見陰陽離脫之人,腎水虛寒,脾陽枯燥,肝風內煽,兩尺長緩起伏條暢,此所謂緩臨水宮也。

白話文:

當人體的真氣已經衰竭時,這個人一定會感到疲乏無力,不想吃東西。有時候又很餓,急切地想要進食。行動時會氣喘吁吁,面色發黃。或者耳朵突然發出脹痛,或者眼睛突然看不見東西。有的老人還有頑固的結塊在身體の一邊,這不影響氣血的運行,氣血與它互相避開,不會發生衝突。這種脈搏總是又細又滑,一直流行不絕,這是一種延綿不癒的慢性疾病。所以經常見到陰陽失調的人,陰氣過盛,寒氣過旺,陽氣枯竭,肝風內發。兩尺脈細長緩慢,這叫做「緩臨水宮」。

指下頗似充足有餘,而圓而無暈,呆而不靈;且或左或右,或寸或關,必有一部稍見沉弱不及,此虛損久病,及老年氣盡,未死前數月必見之。大率多起於冬至,死於春分者,以水枯不能涵木,其始肝風內灼,其繼肝氣外脫也。前人謂緩臨水宮,弦居土位,同為敗脈。據生平所診,弦居土位,猶有可以挽回;緩入水宮,未有能濟者。

白話文:

手指下脈相看起來很充足,但卻圓滑沒有光澤,呆滯不靈活。而且有的時候是左脈異常,有的時候是右脈異常,或者寸脈異常,或者關脈異常,一定會有一部脈搏顯得比較沉弱,力道不足。這是虛弱損傷導致的長期疾病,或是老年人元氣耗盡的徵兆,往往在病人死前幾個月就會出現。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脈象會在冬至後出現,春分時死亡。這是因為體內水液耗盡,無法滋養肝木,初期會出現肝風內熱,接著是肝氣外泄。前人說緩入水宮脈、弦居土位脈都是敗脈。根據我平生所診斷的脈象,弦居土位脈還有挽救的可能,但緩入水宮脈則沒有辦法救治。

豈非以緩為真陰真陽之渙散乎?陰散,故脈不能緊;陽散,故脈不能洪。不緊、不洪,故似緩也。《難經》又謂:人病脈不病,雖困無害。此措詞軒輊失當。脈不病者,脈不敗也;若病久且困,不能飲食,不能轉側,雖神識清明,言語不亂,脈來勻滑長緩,亦終於敗而已。何者?五臟清枯,故神明不亂;大氣孤行,故脈不變;血絡已竭,故身不能動也。

白話文:

這難道不是用「緩脈」來代表真正的陰虛陽耗嗎?陰氣不足,脈象無法緊實;陽氣不足,脈象無法洪大。既不緊實,又不洪大,所以才表現為緩脈。《難經》還說:人的脈象沒有問題,即使重病纏身也無妨。這種說法用詞不當且不周延。脈象正常是指脈象沒有衰敗;如果病症持續已久,患者虛弱不堪,飲食困難,無法轉身側臥,即便神志清醒,言語正常,脈象勻稱滑暢,也終將衰敗。這是因為什麼呢?五臟氣血枯竭,所以神識才能清醒;體內大氣孤行運作,所以脈象才能維持平穩;血脈已經枯竭,所以身體才會無法動彈。

故《難經》又謂: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至於老痰痼疾,不見於脈者,以其不當氣血沖道也,故有患積,而情急欲死者,正當沖道也;有發之頻數者,迫近沖道也;有寬緩無事者,遠於沖道也。前人以此為氣血與之相習,非也。夫果氣血相習,是陰陽失維,正氣無權矣。

白話文:

因此,《難經》又說:寸口脈搏動平穩卻死亡的人,是體內的生氣孤獨斷絕了。至於那些老痰和慢性病,在脈搏上看不出來,是因為這些病不屬於氣血衝擊經脈的範疇。所以有的人雖然患有積聚,但情緒急躁,想要去死,這正是因為氣血衝擊經脈的緣故;有的人發作頻繁,說明疾病即將衝擊經脈;有的人寬鬆緩和,沒有異常,說明疾病離衝擊經脈還遠。以前的人認為這是氣血習以為常的表現,這是錯誤的。如果真是氣血習以為常,那就說明陰陽失去平衡,正氣沒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