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二下 (2)
卷二下 (2)
1. 脈中有線有吉有凶
慎柔謂:虛損脈洪大,按之中間尚有一條者,可治;空散無一條,雖暫愈,亦必死。此所謂一條者,即脈中之脊也,非指下別有一條也。吾嘗謂:喘脈,多是滿指虛動,不見正形,有根可治,無根即死。根,即脈之脊也。元廉夫謂:散脈中有一線,為肝邪脾敗之徵。此所謂一線者,乃弦勁挺於指下,死硬無生氣也,血死於里,氣無所歸。
前人謂:陽氣不到之處,則脈為之弦。此弦見於里,足徵五臟真陽之已漓矣。慎柔亦曰:勞證寒熱作瀉,脈數而按之洪緩,著骨指下如絲,此不可為也。王漢皋謂:痰飲凝結,脈多於弦洪之中,夾一細線,隱指有力。此細滑見於中沉之分,乃胃陽之鬱而不宣也。凡脈中有細線上弛如駛者,皆內熱而有物以制之,或熱痰之內結,或熱血之內瘀也。
此三者,形各不同,吉凶相遠,宜詳辨之。熱血內瘀者,防成內癰。其證煩渴夜甚,隱隱有腫脹作痛之處,又兼小便赤澀也。
白話文:
脈中有線,有的預示吉兆,有的預示凶兆,必須仔細辨別。
脈搏洪大有力,但按壓中間還感覺有一條細線,則可以治療;如果脈搏空虛散漫,摸不到任何細線,即使暫時好轉,最終也會死亡。這裡說的「一條」,是指脈搏中間的「脊樑」,並不是指脈搏下方另有一條脈絡。我曾說過:喘息的脈象,大多是滿指虛弱而跳動,看不清正常的脈象,如果脈中還有根基(即脈搏的脊樑)則可以治療,沒有根基就必死無疑。元廉夫認為:散漫的脈搏中若有一條細線,是肝邪脾虛的徵兆。這條細線是指弦急有力地挺在指下,死板僵硬沒有生機,血液已在體內凝滯,氣血運行不暢。
前人說:陽氣不到的地方,脈象就會弦急。如果這種弦急的脈象出現在深層,就足以證明五臟的真陽之氣已經衰竭了。慎柔也說:勞累導致寒熱交替、瀉痢不止,脈搏頻數,但按壓卻洪大而緩慢,感覺像絲線一樣貼著骨頭,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王漢皋認為:痰飲凝聚,脈象往往在弦洪之中夾雜一條細細的線,隱約有力。這種細滑的脈象出現在脈搏較深的位置,是胃陽之氣鬱結不通的表現。凡是脈搏中出現細線,而且線條鬆弛似行駛之車輪的,都是體內有熱,又有其他物質抑制熱邪的表現,可能是熱痰內結,也可能是熱血瘀滯。
以上三種情況,脈象不同,吉凶差距很大,必須仔細區分。熱血瘀滯者,要預防發展成內癰。其症狀表現為煩躁口渴,尤其夜晚更甚,身體隱隱腫脹疼痛,同時小便赤澀。
2. 脈有數道
《脈簡補義》論脈有如引數線,以為痰病,及將死氣盡血散之象,詳矣。頃讀《倉公傳》有曰:切其脈,得肺陰氣,其來數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故知其當十日溲血死。夫得肺陰氣,謂得肺之真臟也。《內經》曰:所謂陰者,真臟也。肺脈短澀而散,故曰其來散。數道者,即如引數線也。
至而不一,是真澀也。以溲血死,是氣血不相維之過也。其病由於墮馬僵石上而肺傷也。仲景《辨脈》曰: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也。拙注以形損為肺體傷損,正與此義暗合。以其臟體瘀敗,真氣不榮,故脈開散而不聚也。以此推之,凡喘咳病劇,及一切癰疽、跌僕、失血諸證,見此脈者,若兼澀結至而不一,即短期至矣。蓋此脈重按,其線仍攢聚指下者,痰實也;其線開散兩邊者,氣散也。
舊說八怪脈中,有所謂如解索者即此。
白話文:
《脈簡補義》中將某些脈象形容為像多條線一樣,認為這是痰病或將死、氣血耗盡的徵兆,解釋得非常詳細。最近讀到《倉公傳》,其中記載:診脈時發現肺陰之氣,脈來像多條線一樣,不規律,而且顏色暗淡,因此判斷病人將在十天后尿血而死。這裡所說的「肺陰之氣」,指的是肺臟的真氣。《內經》說:「所謂陰者,真臟也。」肺脈短澀而分散,所以脈來才會分散。脈象像多條線一樣,就像拉扯著多條線的感覺。
不規律的脈象,才是真正的澀脈。因尿血而死,是因為氣血不能相互維持所導致的嚴重後果。病人是因為從馬上摔落到堅硬的石頭上,傷到了肺部。張仲景的《辨脈》中說:「咳嗽氣逆,脈象散亂者將死」,指的是身體受損。我認為這裡的「形損」指的是肺部受損,和上面的意思暗合。因為肺臟受損敗壞,真氣不能滋養,所以脈象才會散開而不凝聚。以此推論,凡是喘咳嚴重,以及各種癰疽、跌仆、失血等疾病,如果出現這種脈象,並且伴隨澀滯不規則的現象,病情就會很快危急。如果重按此脈,脈線仍然聚集在指下,是痰濕;如果脈線散開到兩邊,則是氣散。
以前說的八怪脈中,所謂像解開繩索一樣的脈象,就是指這種脈象。
3. 止脈形勢吉凶辨
凡癥瘕、積聚、痰凝、水溢、胕腫、痞滿、喘促、咳逆、蓄血、停食、風熱癮疹、寒濕筋骨疼痛、心胃氣痛,以及憂愁、抑鬱、大怒、久思、久坐、夜深不寐,與夫因病過服涼泄,胃氣遏伏不通,婦人月閉、妊娠,脈皆常有停止,有停一二至者,有停二、三十至而復來者,即仲景所謂厥脈也。又小兒脈多雀鬥不勻,此其多寡疏密之數,舉不足為吉凶之據也。
詳考其辨,蓋有四端;一察其不停之至,應指之有力無力,起伏之有勢無勢也。力與勢盛,即為有神;力與勢衰,即為無神。一察其停至之頃,是在脈氣下伏之後,其力不能外鼓而然者,是為邪所遏,陽不能噓也;若在脈氣上來之後,其力不能內返,因從指下即散,如弦之絕,而不見其下去者,是元根已離,陰不能吸,其餘氣遊弋經絡之中而將外脫也。
一察其停至之至,是於脈氣下伏之後,全不能起,徑少一至,是邪氣內結也;若非全不能起,已至中途,不能上挺,指下喘喘然搖擺而去者,是中氣內陷不振,而將下脫也,稍遲即當變見蝦游、魚翔之象矣。
一察其既停之後,復來之至,將起未起之際,有努力上掙艱澀難起之意者,即知其停是邪氣所阻也;若起伏自然,如常流利,略無努掙艱澀之情,是其停為元根已離,其餘氣徘徊於三焦胸腹之空中,進退無定,而將上脫也,稍遲即當變見雀啄、屋漏之象矣。
更察其脈之形,無論為緊斂,為洪大,但能通長勻厚,應指有力,高下停勻,或來微衰而去盛者吉也;若應指少力,來盛去衰,及寬大中挾一細線,指下挺亙不移,或上駛如馳如射;又斷而累累如珠,及指下如引數線不能斂聚者,是中氣敗散,為痰所隔而不合,即所謂解索也。
故有偶停一二至,而即決其必死者,為其氣敗而不續也;有久停二三十至,而仍決其可治者,為其氣閉而內伏也。更察其證,有病之人必痰塞氣逼,不得宣暢,神識昏迷,譫妄躁擾,狂越可駭者,吉也;若氣高不下,時時眩目,及神識清明而靜者,凶也。
無病之人,必胸膈不清,肋脹腹痛,氣悶不舒,心中驚惕,寐中肢掣,夜夢紛紜,及見惡物入暗洞者,吉也;若四肢無力,稍動即喘,氣高不能吸納,胸中時時如飢而又不欲食,二便清利頻數者,凶也。
白話文:
止脈形勢吉凶辨
各種癥狀,如腫塊、積聚、痰液凝滯、水腫、腫脹、胸腹脹滿、呼吸急促、咳嗽逆氣、瘀血、食積、風熱疹子、寒濕引起的筋骨疼痛、心胃氣痛,以及憂愁、抑鬱、大怒、長時間思考、久坐、夜不能寐,還有因為疾病服用過多寒涼瀉藥導致胃氣阻滯不通,婦女月經閉止、懷孕等情況,脈象都會出現暫停的現象。有的脈停一兩次,有的停二三十次後又恢復跳動,這就如同張仲景所說的厥脈。此外,小兒脈象常跳動不均,脈搏的多少疏密並不能完全作為判斷吉凶的依據。
詳細辨別脈象停頓的吉凶,主要從四個方面考慮:
一、觀察脈象停頓時,脈搏的力度和波動是否正常。力度和波動有力且盛,則表示氣血充足;力度和波動衰弱,則表示氣血不足。
二、觀察脈象停頓的時間點,是在脈氣下伏之後,力量不足以鼓動脈搏,這是邪氣阻遏,陽氣不能推動;如果是在脈氣上行之後,力量不足以回歸,從指下散去,如同弦斷了一般,看不到脈氣下降,這是元氣已脫,陰氣不能吸納,剩餘的氣血在經絡中遊走,將要外泄。
三、觀察脈象停頓的程度,如果脈氣下伏之後,完全不能恢復跳動,直接少了一次脈搏,這是邪氣內結;如果并非完全不能恢復,已經跳動到中途,但不能向上,指下感覺脈搏跳動虛弱而搖晃,這是中氣下陷,將要脫落,稍晚就會出現像蝦游、魚躍一樣的脈象。
四、觀察脈象停頓之後恢復跳動的狀態,在將要恢復跳動的瞬間,如果感覺努力向上掙扎,艱澀難起,就知道停頓是邪氣阻礙;如果起伏自然,如同正常流暢,沒有費力掙扎的感覺,說明停頓是元氣已脫,剩餘氣血在三焦胸腹之間遊走不定,將要脫落,稍晚就會出現像雀啄、屋漏一樣的脈象。
進一步觀察脈象的形態,無論是脈象緊細,還是洪大,只要脈象通暢、勻稱、厚實,應指有力,高低起伏均勻,或者脈來時微弱,脈去時有力,都是吉兆;如果應指无力,脈來時有力,脈去時衰弱,或者脈象寬大中夾雜一條細線,指下感覺脈搏停滯不動,或者向上急速跳動,如同車馳馬射;或者脈象斷斷續續如同珠子,或者指下如同拉動幾根線一樣無法聚攏,這是中氣敗散,被痰阻隔,不相協調,也就是所謂的解索脈。
所以,有的脈象偶爾停頓一兩次,就判斷其必死,是因為其氣血衰敗,無法持續;有的脈象長時間停頓二三十次,仍然判斷可以治療,是因為其氣閉塞而內伏。進一步觀察病症,有病的人如果痰濁阻塞,氣機受阻,神志昏迷,譫妄躁動,狂躁異常,是吉兆;如果氣機上逆,時常頭暈目眩,神志清醒而安靜,是凶兆。
沒有病的人,如果胸膈部不舒暢,肋部脹痛,氣悶不適,心中驚恐,睡眠中肢體抽搐,夜間夢境紛亂,以及夢見惡物進入黑暗洞穴,是吉兆;如果四肢无力,稍微活動就喘息,氣機上逆無法吸納,胸中時常感覺飢餓但不想吃東西,大便小便清稀頻繁,是凶兆。
4. 搖擺之脈有來去辨
搖擺之脈,《脈簡補義》論之詳矣。夫邪痼於外,其脈搖擺,在於脈之起而來,此不過邪氣痰血之阻滯。正虛於內,其脈搖擺,在於脈之返而去,是必元氣脫根,內吸無力,故氣不能深穩也。此乃中氣虛怯之極,或下寒、內寒,真陽無主;或下熱、內熱,真陰無主。其情似不欲內返,而其勢衰弱;又似迫欲下息,故為之搖擺而下也。
如人之力弱舉重者,方其舉時,猶可撐持,及其下時,遂戰慄不支矣。在內寒暴病,尚可急救,其久病及內熱而然者,內竭已極,復何能為?
此脈急病,遠行入房,寒邪直入命門者有之;久病,虛勞骨蒸,及溫熱骨髓枯竭,痙而齒齘口噤,與腳氣衝心者有之。張石頑論痰飲短氣,分呼吸出入,用腎氣丸、苓桂朮甘湯。其義甚精,與此參看。《史記·倉公傳》有云:脈實而大,其來難者,是蹶陰之動也。所以然者,為其氣滯於血中,即來而搖擺也。
又云: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此即去而搖擺之脈也。曰病在心者,心主脈。脈之不寧,心氣之不能內寧也。津氣消灼,燥痰據於心絡,以致怔忡、譫語者,所謂狂言失志者死也。夫氣升出不利,其來也搖;降入不利,其去也搖。邪氣外束,升出不利宜也;至降入不利,非邪踞於內,即正竭於內也,其危也何如乎?
白話文:
搖擺之脈,古籍已有詳盡論述。脈象搖擺,若脈搏跳動有力,但來勢緩慢,多是外邪、痰飲、瘀血阻滯經絡所致。若脈搏跳動無力,回歸緩慢,則多因元氣虛損,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運行不暢,導致氣血難以回歸所致。這通常是中氣極度虛弱的表現,可能是因下焦寒邪、內寒導致真陽不足;也可能是因下焦熱邪、內熱導致真陰不足。這種脈象如同力竭者舉重,舉起時尚可勉強支撐,放下時則顫抖無力。內寒引起的急症尚可搶救,但久病造成的內熱,則多已元氣耗竭,難以挽回。
此種脈象,急症可能因奔走勞累、房事過度,或寒邪直侵命門所致;久病則可能因虛勞、骨蒸、溫熱病等耗損精髓,導致痙攣、牙關緊閉、口噤不語,或腳氣上衝心臟等情況。張石頑論述痰飲短氣,並根據呼吸出入的差異,運用腎氣丸、苓桂朮甘湯治療,其理法精妙,可與此脈象分析參照。《史記·倉公傳》中記載:「脈實而大,其來難者,是蹶陰之動也。」這是因為氣滯血中,脈搏來勢緩慢而搖擺。
另有記載:「脈來數疾,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這也是一種去勢搖擺的脈象,指病位在心臟。心主血脈,脈象不寧,說明心氣不能平靜。津液虧損、燥熱之痰阻礙心絡,則可能出現心悸、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總之,脈搏上升不暢則來勢搖擺,下降不暢則去勢搖擺。外邪束縛經絡,則上升不暢;而下降不暢,則多為邪氣內踞或正氣衰竭,病情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