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9)
卷一 (9)
1. 升降出入論
其方位也,則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於四時八節也。諸家之論,闡發無餘蘊矣。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籥,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也。茲更舉天地之氣、人身之氣,與夫脈象、病機、治宜,一一而條析之。
四時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其行也。如輪之轉旋,至圓者也。如春氣自下而上,直行者,是冬氣橫斂已極,堅不可解,若徑從橫散,則與冬氣驟逆矣。氣不可逆也,故先從直行以活其機,而後繼以夏之橫散也。夏氣疏散已極,若徑從橫斂,又與夏氣驟逆矣。轉旋之機不可驟也,故先以秋之直降,而後繼以冬之橫斂也。
所以然者,各以其橫行、直行之極也。直行極,則不可以徑從直升、直降,而必先有橫行開闔之氣以疏之;橫行極,則不可以徑從橫散、橫斂,而必先有直行浮沉之氣以達之。若直行未極,則升者未嘗不可以直降,降者未嘗不可以直升;橫行未極,則散者未嘗不可以橫斂,斂者未嘗不可以橫散。
即如春日未嘗無秋風,而春之後,決不可繼以秋也;夏日未嘗無冬風,而夏之後,決不可繼以冬也。此天地四時斡旋之機妙也。
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橫直腠理,為氣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裡氣與裡氣相迴旋之道也;出入者,裡氣與外氣相交接之道也。裡氣者,身氣也;外氣者,空氣也。鼻息一呼,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張;一吸,而周身八萬四千毛孔,皆為之一翕。出入如此,升降亦然,無一瞬或停者也。
《內經》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又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陰氣者,藏精而起亟也。此出入之機也。又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此出入之數也。《推求師意》曰:在肝則溫化,其氣升;在心則熱化,其氣浮;在脾則沖和之化,其氣備;在肺則涼化,其氣降;在腎則寒化,其氣藏。《內經》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又曰: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升降出入之常變也。內而臟腑,外而肌肉,縱橫往來,並行不悖,如水之流,逝者自逝,而波浪之起伏自起伏也。
其合四時也,春則上升者強,而下鎮者微矣;夏則外舒者盛,而內守者微矣;秋則下抑,而上鼓者微矣;冬則內斂,而外發者微矣。此其常也。逆冬氣,則奉生者少矣;逆春氣,則奉長者少矣;逆夏氣,則奉收者少矣;逆秋氣,則奉藏者少矣。太過不及,皆為逆也,此其變也。故聖人必順四時,以調其神氣也。
其在脈象,則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以候形段之上下,以直言之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以候形層之表裡,以橫言之也。病在上則見於寸,在下則見於尺;病在裡則見於沉,在表則見於浮;裡寒外熱,則沉緊浮緩;裡熱外寒,則沉緩浮緊。上虛下實,則寸小尺大;上實下虛,則寸強尺弱。此脈象之大略也。
白話文:
升降出入論
天地萬物運行,皆有其規律,如同四季循環。古人對此多有論述,已闡述詳盡。
升降出入是天地運行的根本,也是萬物生長的關鍵,更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和生死攸關的樞紐。我們將從天地之氣、人體之氣、脈象、病機和治療方法等方面,一一分析。
四季之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運行規律如同車輪旋轉,周而復始。例如,春季之氣由下向上直升,是因為冬季之氣收斂到極點,堅固凝滯,若直接橫向散開,則會與冬季之氣相逆。氣的運行不可逆轉,所以先由下向上直行以啟動生機,然後再轉為夏季的橫向散佈。夏季之氣散佈到極點,若直接橫向收斂,又會與夏季之氣相逆。轉換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所以先以秋季的直降,然後再轉為冬季的橫向收斂。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氣的橫向和直向運行都有其極限。直向運行到極點,就不能直接繼續向上或向下,必須先有橫向開闔的氣機來疏通;橫向運行到極點,就不能直接繼續散佈或收斂,必須先有直向浮沉的氣機來貫通。如果直向運行未達極點,向上升的氣未必不能向下降,向下降的氣未必不能向上升;橫向運行未達極點,向外散佈的氣未必不能向內收斂,向內收斂的氣未必不能向外散佈。
就像春日裡偶爾會有秋風,但春日之後,絕對不能接著就是秋季;夏日裡偶爾會有冬風,但夏日之後,絕對不能接著就是冬季。這就是天地四季運行的奧妙之處。
人體的肌肉筋骨,都有其橫向和直向的紋理,這是氣機出入升降的通道。升降是體內之氣相互迴旋的運行方式;出入是體內之氣與外界之氣相互交接的運行方式。體內之氣即人體自身的氣;外界之氣即空氣。呼吸一次,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就都會張開一次;吸氣一次,周身八萬四千個毛孔就都會閉合一次。出入如此,升降亦然,沒有片刻停止。
《內經》說: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作用;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又說:陽氣是衛護體表而使之強固;陰氣是收藏精氣而使其旺盛。這就是出入的機制。又說:天地精氣,其出入的比例通常是三出而一入,所以如果飲食不足,半天氣血就衰弱,一天氣血就更少。這就是出入的數量關係。《推求師意》說:肝氣溫和升發,其氣向上升;心氣熱烈浮動,其氣向上浮;脾氣平和調暢,其氣充足;肺氣清涼下降,其氣向下降;腎氣寒冷收藏,其氣向下藏。《內經》說: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脹滿;清氣在下,就會導致泄瀉。
又說:夏季暑熱汗出不暢,秋季就會導致風寒瘧疾;冬季不收藏精氣,春季就會患溫病。這就是升降出入的正常變化。從內臟到五臟六腑,從外在肌肉到筋骨,縱橫交錯,同時運行,互不干擾,如同水流,逝者自逝,波浪起伏自有其規律。
與四季相應,春季則上升之氣強盛,而下降之氣微弱;夏季則向外舒展之氣盛,而向內收斂之氣微弱;秋季則向下收斂之氣盛,而向上升發之氣微弱;冬季則向內收斂之氣盛,而向外發散之氣微弱。這是常態。違逆冬季之氣,則生機就會減少;違逆春季之氣,則生長就會減少;違逆夏季之氣,則收穫就會減少;違逆秋季之氣,則收藏就會減少。過猶不及,都屬於違逆,這是非常態。所以聖人必須順應四時,來調節自身的神氣。
在脈象方面,有三部九候。三部指的是寸、關、尺三部脈位,用來診斷人體上下部位的病變,這是縱向的診斷;九候指的是浮、中、沉三種脈象的深淺,用來診斷人體表裡層次的病變,這是橫向的診斷。病在上焦則表現在寸口脈,在下焦則表現在尺脈;病在裡則表現在沉脈,在表則表現在浮脈;裡寒外熱,則沉脈緊而浮脈緩;裡熱外寒,則沉脈緩而浮脈緊;上虛下實,則寸脈弱小而尺脈強大;上實下虛,則寸脈強大而尺脈弱小。這就是脈象的大致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