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二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3)

1. 躁脈有浮沉辨

躁脈有浮沉兩種,沉而來去如掣,或兼細、兼滑、兼弦,而無遠近盛衰之異者,陽氣之虛而內陷,是自郁也;若為寒濕所遏者,必兼緊數矣。浮而來盛去衰,來遠去近,甫去即來,未能極底,如人之以手探湯而回者,此內熱而中氣不安於內,是陰氣不吸也。兼洪緩者,為風熱、濕熱之有餘;兼弱散者,為陰虛骨蒸之不足。

凡患血燥,脈多如此。其證為懊憹煩躁,夜不安眠,大便秘結,頭目昏眩,呼吸短促,多夢紛紜。又骨性堅斂,氣主內吸。骨熱者,脈來上促,出多入少。其證為骨中如堅,肢軟欲痿,頭顱脹疼,筋脈抽掣,心中驚惕,是髓中有熱也;若加浮散,是髓枯也。《內經》曰:熱病髓熱者死。

此之謂也。

白話文:

躁脈分浮沉兩種。沉脈來去迅速,如同拉扯一般,可能兼具細、滑、弦等脈象,但沒有遠近、盛衰的變化,這是陽氣虛弱內陷,屬於自身鬱結所致;如果因寒濕阻遏,則必定同時出現脈象緊數。浮脈來時有力去時無力,來時遠去時近,剛走又來,不能深入到底,像用手探熱湯又縮回來一樣,這是內熱且中氣不穩,屬於陰氣不足。如果同時脈象洪大而緩慢,是風熱、濕熱過盛;如果同時脈象弱而散亂,是陰虛骨蒸不足。

凡是血燥的患者,脈象多呈現這種情況。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夜不能寐,大便秘結,頭暈目眩,呼吸急促,多夢。而且骨骼堅硬,氣血主要內收。骨骼發熱者,脈象向上衝促,出來多進去少。症狀表現為骨骼堅硬,肢體軟弱無力,頭顱脹痛,筋脈抽搐,心驚。這是髓中積熱;如果脈象更加浮散,則是髓液枯竭。《內經》說:熱病合併髓液受熱者會死亡。

這就是躁脈浮沉的辨證。

2. 實洪實散虛洪虛散四脈辨

《脈簡補義》論實散之脈,近於洪而不數不盛。其所以異同之故,尚未揭出。夫洪者,或陰虛陽陷,而陽盛於陰,或陰本不虛,而陽邪自盛。此偏於陽盛一邊,故其脈洪大而充實有力。實散者,或內濕菀久化燥,或風邪內擾其陰。此偏於陰虛一邊,故其脈渙而平軟少力。《慎柔五書》又謂虛損久病,其脈中沉之分,必見虛洪。

此又氣虛血少,陰陽兩虧,而中樞不運者也。血少故不聚不堅,氣虛故起伏甚小而無力,是虛散之未甚者。虛洪見於中沉,升降無力,陽氣弱而猶未離根;虛散僅見於浮,陰不維陽,陽氣散而無根也。故治洪脈,重在泄火,而兼養陰;治實散,重在養陰,而兼理氣;治虛洪,補血益氣,而劑取輕清;治散脈,益氣補血,而劑取溫潤重濁,收攝滋填矣。此四脈者,其辨只在陰陽虛實、偏輕偏重、一微一甚之間。

白話文:

實洪實散虛洪虛散四脈辨析:

脈象的洪大與散漫,與實證或虛證相關,其區別並非十分明顯。《脈簡補義》認為實脈中的洪大脈,雖然脈象洪大,卻脈搏次數不多,力量也不強。洪脈的原因,可能是陰虛陽亢,陽氣過盛於陰氣,或陰氣本不虛弱,但陽邪過盛。這些情況都偏向陽氣過盛,所以脈象洪大而有力。而實散脈則可能是內濕久病化燥,或風邪擾亂陰氣,偏向陰虛,因此脈象鬆散,平軟無力。《慎柔五書》又提到,久病體虛的人,脈象沉取時,會出現虛洪脈。

這是因為氣血不足,陰陽兩虛,臟腑功能失調。由於血少,脈搏不凝聚、不堅實;由於氣虛,脈搏起伏微小而無力,這是虛散脈較輕的表現。虛洪脈出現在脈象沉取的位置,升降無力,陽氣衰弱但尚未完全耗盡;虛散脈則只見於浮取的位置,陰氣不足以約束陽氣,陽氣散漫而無根基。

因此,治療洪脈,應以瀉火為主,同時滋養陰氣;治療實散脈,應以養陰為主,同時調理氣機;治療虛洪脈,應補益氣血,藥物應輕清;治療虛散脈,應益氣補血,藥物應溫潤厚重,以收斂滋補。

這四種脈象的辨別,關鍵在於陰陽虛實、偏盛偏衰以及輕重程度的不同。

3. 濡弱二脈辨

《脈簡補義》謂濡、弱二脈,止以浮、沉分名,主病並無分別。究竟非無分別也,前人未經發明耳!夫濡即軟也,形不硬也;弱,無力也,氣不強也。故濡主濕邪,弱主氣虛。凡肢體困倦,肌膚胕腫,以及瘡瘍癬疥,其脈多濡。史載之所謂按如泥漿者,濕兼熱也,偏於邪實;呼吸不足,不能任勞,以及盜汗自汗,泄利注下,其脈多弱,氣衰不鼓也,偏於正虛。濕能滯氣,形軟者,應指多是無力;虛能生寒,力弱者,其形不必皆軟。

故軟而不弱,必濕中熱盛,濁氣上逆也;弱而不軟,必虛中挾寒,脈為寒急也。其軟、弱並見,而軟甚於弱者,濕邪深入肝、脾,而肺、胃氣鬱也,證見胸膈痞滿,肢體酸痿;弱甚於軟者,心、腎真陽內怯,而脾、肺氣虛也,證見飲食不化,腹痛時泄。陰虛傷濕,脈多沉軟;氣虛傷風,脈多浮弱。

風者,溫而毗於燥者也。若形軟無力,指下如死曲蟮,患風濕表證者可治,為其氣血膹郁停滯也;久病虛損必死,為其氣血已呆而不靈,指下之形,乃陰濁之氣浮溢經絡而僅存未散也。治濡脈者,芳香為主,甘溫佐之;治弱脈者,甘溫為主,芳香佐之。軟而不弱,略加苦寒;弱而不軟,再入辛溫。

此大法也。

白話文:

濡弱二脈的辨別

《脈簡補義》認為濡脈和弱脈,只根據浮沉來區分,主治的疾病沒有差別。其實不然,只是前人沒有深入探討而已!濡脈就是脈象柔軟,缺乏彈性;弱脈就是脈象無力,氣血不足。所以,濡脈主要反映體內有濕邪,弱脈主要反映體內氣虛。

凡是肢體沉重倦怠,皮膚腫脹,以及瘡瘍癬疥等疾病,脈象大多是濡脈。史書記載的按之如泥漿樣的脈象,是濕邪夾雜熱邪,屬於邪氣實證;呼吸短促,不能勞動,以及盜汗、自汗、泄瀉等症狀,脈象大多是弱脈,因為氣虛衰弱,無法鼓動血液,屬於正氣虛證。濕邪能阻滯氣機,脈象柔軟的人,大多也無力;氣虛能導致寒邪產生,脈象無力的人,其脈象不一定都柔軟。

因此,脈象柔軟但無力,必定是濕熱內盛,濁氣上逆;脈象無力但不柔軟,必定是氣虛夾雜寒邪,脈象呈現寒緊狀態。如果同時出現柔軟和無力,柔軟程度重於無力,則濕邪深入肝脾,而肺胃氣機鬱滯,症狀表現為胸膈痞滿,肢體酸軟無力;如果無力程度重於柔軟,則心腎的真陽不足,脾肺氣虛,症狀表現為消化不良,腹痛腹瀉。陰虛導致濕邪,脈象多為沉而柔軟;氣虛導致風邪,脈象多為浮而無力。

風邪溫熱而偏於乾燥。如果脈象柔軟無力,指下如死蚯蚓般,患有風濕表證的,是可以治療的,因為這是氣血鬱滯停滯的緣故;如果是久病導致的虛損,則必死無疑,因為氣血已經衰竭不活躍,指下所感覺到的脈象,是陰濁之氣浮溢於經絡而僅剩未散的部分。治療濡脈,應以芳香化濕藥為主,甘溫藥為輔;治療弱脈,應以甘溫益氣藥為主,芳香藥為輔。如果脈象柔軟但不無力,可以略加苦寒之藥;如果脈象無力但不柔軟,則應再加入辛溫之藥。

這就是治療濡脈和弱脈的大原則。

4. 牢脈本義

牢脈者,沉陰無陽之脈也,是寒濕深入肝脾;肝脾之體,其腠理為瘀血布滿而脹大也。故其證氣呼不入,稍動即喘,兩脛無力,腰強不便,兩脅㽲脹,皮膚微胕似腫,最易出汗,聲粗氣短,喉中介介不清,皆肝脾氣化內外隔絕所致,以其本體內塞,氣無所輸也。近年迭診四人,大率是憂思抑鬱之士也。

一以會試留京苦讀,冬寒從兩足深入上攻,立春之日,忽覺兩腿無力,行及數武,即汗大出、氣大喘,延至長夏,痿廢胕腫,五液注下。一以久居卑濕,經營傷神,春即時覺體倦食少;夏遂全不思食,體重面慘,腰下無汗,身冷不溫,行動即喘,肢軟腰痠,不能久坐;入冬痿廢,次春不起。

一以經營勞力,又傷房室,寒濕內漬;夏患咳嗽,誤用清肺,咳極血出;入秋遂唾血沫,色赤如朱,遍身微胕似腫,行動即喘,汗出如注,膚涼不溫,醫仍作內熱,治以清泄,秋分不起。一以被劾褫職,先患遍身胕腫,氣促喘急,日夜危坐,不能正臥,醫治暫愈,仍覺聲粗氣浮,兩腿少力,秋分復發,無能為矣。

此四人者,其脈皆沉大而硬,以指極按至骨,愈見力強沖指而起,雖盡肘臂之力以按之,不能斷也。指下或弦緊不數,或渾濁帶數,或渾濁之中更帶滑駛,指下如拖帶無數黏涎也。兩寸皆短,兩關先左強右弱,後左右皆強,或右強於左,中間亦有時忽見和緩,而未幾仍歸於牢,且或更甚於前日也。大便不硬而艱秘不下,仲景所謂腹滿便堅,寒從下上者也。

推其本原,大率是體質強壯,氣血本濁,加以濕邪深漬,原籍肝脾正氣以噓吸而疏發之,而乃勞以房室,抑以憂思,久之肝脾正氣內陷,不能疏發,而寒濕遂乘虛滯入肝脾之體矣。血遂凝於腠理,不得出入,而體為之脹滿腫大矣。血凝而堅,氣結而濁,故脈為之沉伏堅大也。

何以知其為肝脾脹大也?凡六腑五臟,皆有脈以通行於身。寒濕之邪,由脈內傳於臟,臟氣分布之細絡,閉塞不得輸泄,而氣專注於大脈矣。肝脾主血,其體堅實而澀,最易凝結,故鬥毆跌僕瘀血內蓄之人,其脈多有沉弦而大,重按不減者。又瘧疾死者,西醫謂肝脾脹大,倍於常人。

(《千金翼方》第二十六卷末,有瘧證不能俯仰,目如脫,項似拔。葉天士《臨證指南》亦謂瘧疾腰痛脹為肝病,是中醫早有此說矣。西醫謂此即瘧母,殊未是。)每診久瘧敗證,脅脹腰急,其脈亦多是沉大而弦,重按不減也。且見是脈者,多死於秋,或死於春,罕見死於正冬、正夏者。

肝、脾受克之期,於病機尤宛然可徵者也。當微見未甚之時,急用芳香宣發之劑,疏化寒濕,舒肝醒脾,佐以苦降淡滲,使寒從下上者,仍從下出;加以行血通絡,使腠理瘀痹者,漸得開通,或可挽回一二。峻藥急服,非平疲之法所能為力也。

白話文:

牢脈本義

牢脈是指脈象沉而陰虛無陽的脈象,這是寒濕之邪深入肝脾所致。肝脾的組織結構因瘀血充塞而腫脹。因此,患者會出現氣息不通暢,輕微活動就氣喘,兩腿無力,腰部僵硬不適,兩脅脹滿,皮膚略微浮腫,容易出汗,聲音嘶啞氣短,喉嚨有異物感不清爽等症狀,都是因為肝脾的氣化功能內外隔絕造成的,根本原因是體內阻塞,氣血無法運行輸布。近年來診治的四位患者,大多是憂思鬱鬱的文人。

其中一人因會試後留在京城苦讀,冬天寒邪從雙腳侵入,向上蔓延,立春之日,突然感覺兩腿無力,走了幾步就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延至長夏,肢體痿廢腫脹,體液大量流失。一人長期居住在潮濕陰冷的地方,操勞傷神,春天就感覺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夏天完全不想吃東西,身體消瘦,面色蒼白,腰部以下不出汗,身體寒冷,行動就氣喘,肢體軟弱,腰痠背痛,不能久坐;冬天病情加重,到第二年春天就去世了。

一人因勞累過度,又房事過度,寒濕內侵;夏天患咳嗽,錯誤地服用清肺藥物,咳嗽劇烈到咳血;入秋後又吐血沫,顏色鮮紅,全身輕微浮腫,活動就氣喘,汗出如注,皮膚冰冷,醫生誤認為是內熱,用清泄的方法治療,秋分時節去世了。一人因被彈劾罷官,首先出現全身浮腫,氣促喘急,日夜只能危坐,不能平臥,經治療暫時好轉,但仍然感覺聲音嘶啞,氣息浮淺,兩腿無力,秋分再次發作,最終無力回天。

這四位患者,他們的脈象都是沉而大且硬,用手指用力按壓到骨頭上,還能感覺到強烈的脈象衝擊手指,即使用盡全力按壓,也無法阻斷脈搏。指下有時感覺弦緊而脈搏不規則,有時感覺脈象渾濁且脈搏頻數,有時在渾濁中又帶有滑利,指下感覺像拖著黏膩的涎液。寸關尺三部脈,寸脈都短,關脈初期左側強而右側弱,後期左右都強,或右側強於左側,中間有時會突然出現和緩,但不久又恢復牢脈,甚至比之前更嚴重。大便不硬卻排便困難,這正如張仲景所說「腹滿便堅,寒從下上」的症狀。

追溯其病因,大多數是因為體質強壯,氣血原本就濁,再加上濕邪深漬,原本依靠肝脾的正氣來調節疏通,卻因房事過度,憂思過度,久而久之,肝脾的正氣內陷,不能疏通,寒濕之邪乘虛而入肝脾。血液凝滯在組織間隙,不能通行,導致身體脹滿腫大。血液凝滯而堅硬,氣機鬱結而濁濁,因此脈象表現為沉伏堅大。

怎麼知道是肝脾腫大呢?凡是六腑五臟,都有經絡脈氣通行於全身。寒濕之邪,通過經絡傳入臟腑,臟腑氣機分布的細小經絡阻塞不通,氣血就會集中在大脈上。肝脾主血,其組織堅實而澀滯,最容易凝結,所以那些因鬥毆跌僕而瘀血內蓄的人,脈象多表現為沉弦而大,重按不減。而且瘧疾死亡的病人,西醫認為肝脾腫大,比常人大很多。

(《千金翼方》第二十六卷末,記載瘧疾患者不能俯仰,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好像要斷掉。葉天士《臨證指南》也說瘧疾腰痛脹滿是肝病,這是中醫早有的說法。西醫認為這是瘧母,並不完全正確。)每當診治久治不愈的瘧疾,患者脅脹腰痛,脈象也多是沉大而弦,重按不減。而且出現這種脈象的患者,大多死於秋天或春天,很少死於嚴冬或盛夏。

肝脾受克的時期,在發病機理上尤其明顯。當疾病初期症狀尚不嚴重時,應及時使用芳香宣發的藥物,疏散寒濕,舒肝健脾,輔以苦味下降、淡味滲濕的藥物,使寒邪從下向上走的邪氣,仍從下排出;再加上活血通絡的藥物,使組織間隙瘀滯的症狀,逐漸得到疏通,或許可以挽回一些。使用峻猛的藥物,不是一般疲勞的治療方法所能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