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二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3)

1. 躁脈有浮沉辨

躁脈有浮沉兩種,沉而來去如掣,或兼細、兼滑、兼弦,而無遠近盛衰之異者,陽氣之虛而內陷,是自郁也;若為寒濕所遏者,必兼緊數矣。浮而來盛去衰,來遠去近,甫去即來,未能極底,如人之以手探湯而回者,此內熱而中氣不安於內,是陰氣不吸也。兼洪緩者,為風熱、濕熱之有餘;兼弱散者,為陰虛骨蒸之不足。

白話文:

躁脈分為浮脈和沉脈兩種。沉脈來去如被拉動,或同時伴隨著細脈、滑脈、弦脈,但遠近、盛衰沒有明顯變化,表示陽氣虛弱而向內收斂,屬於自我的鬱結。如果是寒濕阻滯所致,必定同時伴隨著緊實、數跳。浮脈來得盛,去得衰,來得遠,去得近,剛走又來,還沒有到底,就像人的手探進熱水中又縮回。這表示體內有熱,中氣在體內不安,也就是陰氣不能吸入。如果同時伴隨著洪大、緩慢,表示風熱、濕熱有餘;如果同時伴隨著虛弱、散亂,表示陰虛、骨蒸有不足。

凡患血燥,脈多如此。其證為懊憹煩躁,夜不安眠,大便秘結,頭目昏眩,呼吸短促,多夢紛紜。又骨性堅斂,氣主內吸。骨熱者,脈來上促,出多入少。其證為骨中如堅,肢軟欲痿,頭顱脹疼,筋脈抽掣,心中驚惕,是髓中有熱也;若加浮散,是髓枯也。《內經》曰:熱病髓熱者死。

此之謂也。

白話文:

凡是患有血燥的人,脈象通常是這樣:

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夜不能眠,大便乾結,頭暈目眩,呼吸短促,多夢紛擾。

此外,骨質堅硬,氣血內收。如果骨頭發熱,脈象會跳得很快,流出快,迴流慢。症狀表現為骨頭堅硬如石,肢體軟弱無力,頭部脹痛,筋脈抽搐,心中驚恐,這是骨髓中發熱的緣故;如果脈象再加上浮散的表現,那就是骨髓乾枯了。《黃帝內經》中說:熱病中骨髓發熱的人會死。

2. 實洪實散虛洪虛散四脈辨

《脈簡補義》論實散之脈,近於洪而不數不盛。其所以異同之故,尚未揭出。夫洪者,或陰虛陽陷,而陽盛於陰,或陰本不虛,而陽邪自盛。此偏於陽盛一邊,故其脈洪大而充實有力。實散者,或內濕菀久化燥,或風邪內擾其陰。此偏於陰虛一邊,故其脈渙而平軟少力。《慎柔五書》又謂虛損久病,其脈中沉之分,必見虛洪。

白話文:

《脈簡補義》中提到,實散之脈,接近洪脈但又不數又不盛。它們之間的差異與相同之處,還未揭明。洪脈可能是因為陰虛陽陷,陽氣盛於陰,或者陰本來不虛,但陽邪自盛。這偏向於陽盛一方,因此脈呈洪大而有力。實散脈可能是因為內濕積久化燥,或風邪擾其陰氣。這偏向於陰虛一方,因此脈顯得虛浮而平軟,力量較弱。

《慎柔五書》中也提到,虛損久病的人,他們的脈象的中沉部分,一定會出現虛洪的現象。

此又氣虛血少,陰陽兩虧,而中樞不運者也。血少故不聚不堅,氣虛故起伏甚小而無力,是虛散之未甚者。虛洪見於中沉,升降無力,陽氣弱而猶未離根;虛散僅見於浮,陰不維陽,陽氣散而無根也。故治洪脈,重在泄火,而兼養陰;治實散,重在養陰,而兼理氣;治虛洪,補血益氣,而劑取輕清;治散脈,益氣補血,而劑取溫潤重濁,收攝滋填矣。此四脈者,其辨只在陰陽虛實、偏輕偏重、一微一甚之間。

白話文:

這類脈象是氣虛血少、陰陽虧損,中樞機能失常所致。血少所以聚而不實,氣虛所以起伏微弱無力,這是虛浮但不算嚴重的狀況。

浮而洪大的脈象見於中位,虛浮而升降無力,這是陽氣雖弱但根基尚在;浮而散亂的脈象只見於脈浮,陰不能固護陽氣,陽氣散亂無根。

所以治療浮洪脈,重點在於泄火、同時兼顧滋養陰液;治療實散脈,重點在於滋養陰液,同時兼顧疏理氣機;治療虛浮脈,補益氣血,但方藥應輕清;治療散脈,益氣補血,但方藥應溫潤厚重,以收斂扶正。

這四種脈象,辨別的關鍵只在於陰陽虛實、輕重偏倚、程度大小的差異而已。

3. 濡弱二脈辨

《脈簡補義》謂濡、弱二脈,止以浮、沉分名,主病並無分別。究竟非無分別也,前人未經發明耳!夫濡即軟也,形不硬也;弱,無力也,氣不強也。故濡主濕邪,弱主氣虛。凡肢體困倦,肌膚胕腫,以及瘡瘍癬疥,其脈多濡。史載之所謂按如泥漿者,濕兼熱也,偏於邪實;呼吸不足,不能任勞,以及盜汗自汗,泄利注下,其脈多弱,氣衰不鼓也,偏於正虛。濕能滯氣,形軟者,應指多是無力;虛能生寒,力弱者,其形不必皆軟。

白話文:

《脈簡補義》說濡脈和弱脈,只用浮和沉來區分,對應的疾病沒有分別。其實不然,不過是前人沒有發現罷了。濡就是軟,觸摸起來不硬;弱就是無力,氣血不強。所以濡脈主濕邪,弱脈主氣虛。凡是肢體疲乏、皮膚腫脹,以及瘡瘍癬疥等疾病,脈象大多濡軟。史書上記載的「按如泥漿」,是濕熱兼有的表現,屬於邪氣較盛;呼吸困難、不能勞動,以及盜汗自汗、腹瀉等症狀,脈象大多虛弱,是氣血衰弱不振的表現,屬於正氣較虛。濕邪會阻滯氣血,形態軟弱的人,觸診時感覺到的脈象大多無力;氣虛會生寒,脈象虛弱的人,形態不一定都軟弱。

故軟而不弱,必濕中熱盛,濁氣上逆也;弱而不軟,必虛中挾寒,脈為寒急也。其軟、弱並見,而軟甚於弱者,濕邪深入肝、脾,而肺、胃氣鬱也,證見胸膈痞滿,肢體酸痿;弱甚於軟者,心、腎真陽內怯,而脾、肺氣虛也,證見飲食不化,腹痛時泄。陰虛傷濕,脈多沉軟;氣虛傷風,脈多浮弱。

白話文:

所以柔軟但不虛弱,一定是體內溼熱過盛,廢水氣上逆的緣故;虛弱但不柔軟,一定是體內虛寒夾雜,脈象寒急的緣故。軟弱同時存在,且柔軟比虛弱更明顯的,是溼邪深入肝脾,導致肺胃之氣鬱滯,症狀為胸膈痞滿,肢體酸軟。虛弱比柔軟更明顯的,是心腎真陽內虛,而脾肺之氣不足,症狀為飲食不化,腹痛時有腹瀉。陰虛損傷溼氣,脈象多沉軟;氣虛損傷風氣,脈象多浮弱。

風者,溫而毗於燥者也。若形軟無力,指下如死曲蟮,患風濕表證者可治,為其氣血膹郁停滯也;久病虛損必死,為其氣血已呆而不靈,指下之形,乃陰濁之氣浮溢經絡而僅存未散也。治濡脈者,芳香為主,甘溫佐之;治弱脈者,甘溫為主,芳香佐之。軟而不弱,略加苦寒;弱而不軟,再入辛溫。

此大法也。

白話文:

風氣溫和,偏向於乾燥。如果身體軟弱無力,手指壓下去就像死曲的蚯蚓,可以治療風濕表證,因為這說明氣血淤滯不通暢;如果久病虛弱,必死無疑,因為氣血已經凝固而不通暢,手指壓下去的感覺,是陰濁之氣在經絡中浮溢,但沒有完全散去。治療濡脈(脈象軟弱濡滑),以芳香藥物為主,配合甘溫藥物;治療弱脈(脈象微弱),以甘溫藥物為主,配合芳香藥物。如果脈象軟而不弱,可以適當加入苦寒藥物;如果脈象弱而不軟,可以再加入辛溫藥物。

4. 牢脈本義

牢脈者,沉陰無陽之脈也,是寒濕深入肝脾;肝脾之體,其腠理為瘀血布滿而脹大也。故其證氣呼不入,稍動即喘,兩脛無力,腰強不便,兩脅㽲脹,皮膚微胕似腫,最易出汗,聲粗氣短,喉中介介不清,皆肝脾氣化內外隔絕所致,以其本體內塞,氣無所輸也。近年迭診四人,大率是憂思抑鬱之士也。

白話文:

牢脈,是指沉重隱藏、沒有陽氣的脈象,這是寒濕深入肝脾所致。而肝脾的組織,其細孔被瘀血充滿而脹大。因此,患者的症狀表現為呼氣不順暢,稍微活動就會喘,兩腿無力,腰部僵硬不便,兩脅腫脹,皮膚微浮腫,容易出汗,聲音粗啞氣短,喉嚨間有聲響不清爽,這些都是由於肝脾氣機內外隔絕造成的,因為肝脾的本體內部不通暢,氣血無法運行。近年來診斷了四位患者,他們大多是有憂慮抑鬱情緒的人。

一以會試留京苦讀,冬寒從兩足深入上攻,立春之日,忽覺兩腿無力,行及數武,即汗大出、氣大喘,延至長夏,痿廢胕腫,五液注下。一以久居卑濕,經營傷神,春即時覺體倦食少;夏遂全不思食,體重面慘,腰下無汗,身冷不溫,行動即喘,肢軟腰痠,不能久坐;入冬痿廢,次春不起。

白話文:

第一個案例:

某人參加會試後留在京城苦讀,冬天受寒從腳底往上蔓延。立春那天,他突然感覺雙腿無力,走幾步路就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到了夏天,他已經癱瘓並且大腿腫脹,出現五液外泄的症狀。

第二個案例:

某人長期居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勞心費神。春天時就感覺身體疲倦、食慾不振;到了夏天就完全不想吃東西,身體浮腫、面色蒼白。腰部以下沒有汗,身體發冷不溫,活動時氣喘,肢體痠軟、腰痠背痛,不能長時間坐著;到了冬天就癱瘓了,第二年春天仍然無法起牀。

一以經營勞力,又傷房室,寒濕內漬;夏患咳嗽,誤用清肺,咳極血出;入秋遂唾血沫,色赤如朱,遍身微胕似腫,行動即喘,汗出如注,膚涼不溫,醫仍作內熱,治以清泄,秋分不起。一以被劾褫職,先患遍身胕腫,氣促喘急,日夜危坐,不能正臥,醫治暫愈,仍覺聲粗氣浮,兩腿少力,秋分復發,無能為矣。

白話文:

第一個案例:由於過度勞累和縱慾過度,加上受到寒濕侵襲,夏季出現咳嗽,被誤診為肺熱而使用清肺藥物,導致劇烈咳嗽且咳出血。入秋後開始吐出紅色如硃砂般的血沫,全身浮腫發熱,活動就感到氣喘,大量出汗,皮膚冰冷不溫。醫生仍然診斷為內熱,使用清熱瀉下的藥物治療,但患者在秋分時仍然沒有好轉。

第二個案例:由於遭到彈劾而被罷免官職,之前就出現全身浮腫、氣促、喘急的症狀,且日夜只能危坐,無法平躺。醫生治療後症狀暫時好轉,但仍感覺聲音嘶啞、氣息浮動,雙腿無力。到了秋分時症狀再次復發,已經沒有辦法醫治了。

此四人者,其脈皆沉大而硬,以指極按至骨,愈見力強沖指而起,雖盡肘臂之力以按之,不能斷也。指下或弦緊不數,或渾濁帶數,或渾濁之中更帶滑駛,指下如拖帶無數黏涎也。兩寸皆短,兩關先左強右弱,後左右皆強,或右強於左,中間亦有時忽見和緩,而未幾仍歸於牢,且或更甚於前日也。大便不硬而艱秘不下,仲景所謂腹滿便堅,寒從下上者也。

白話文:

這四個人的脈象,都沉穩有力且堅硬。用手指極力按壓到骨頭,脈象的力量反而更強,衝著手指向上,即使使出全身力氣按壓,也難以按斷。手指按壓時,有的脈象弦緊而次數不多,有的渾濁而次數較多,有的在渾濁中又帶有滑動感,手指感覺如同拖動著很多黏液。寸關尺三部的脈象都較短,關脈先左強右弱,後來左右都強,或右強於左,中間偶爾會顯得平穩,但不久後又恢復強硬,甚至比前幾天更甚。大便不硬,但排便困難,這與仲景所說的「腹滿便堅,寒從下上」的情況相符。

推其本原,大率是體質強壯,氣血本濁,加以濕邪深漬,原籍肝脾正氣以噓吸而疏發之,而乃勞以房室,抑以憂思,久之肝脾正氣內陷,不能疏發,而寒濕遂乘虛滯入肝脾之體矣。血遂凝於腠理,不得出入,而體為之脹滿腫大矣。血凝而堅,氣結而濁,故脈為之沉伏堅大也。

白話文:

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大多是因為體質強健,氣血本身就比較濃厚。再加上了濕邪的深層侵襲,原本肝脾的正氣應該運作暢達,疏通氣血。但是由於過度房事勞累,加上憂思過度,時間久了,肝脾的正氣內斂,無法正常疏通,寒濕邪氣就趁機入侵肝脾。血液因此凝滯在組織間,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出現脹滿腫大的症狀。血液凝固堅硬,氣息瘀結混濁,所以脈象表現為沉伏、堅大。

何以知其為肝脾脹大也?凡六腑五臟,皆有脈以通行於身。寒濕之邪,由脈內傳於臟,臟氣分布之細絡,閉塞不得輸泄,而氣專注於大脈矣。肝脾主血,其體堅實而澀,最易凝結,故鬥毆跌僕瘀血內蓄之人,其脈多有沉弦而大,重按不減者。又瘧疾死者,西醫謂肝脾脹大,倍於常人。

白話文:

如何判斷肝脾是否腫大?人體的六腑五臟都有經脈流通全身。寒濕之邪通過經脈傳入臟器,臟器氣血運行所經的細小脈絡閉塞不通,氣血只能集中在大脈中。肝脾主血,其組織堅實且乾澀,最容易凝結,所以鬥毆跌僕後瘀血內積的人,脈象大多沉弦而大,按壓重力較大也不會減弱。此外,瘧疾死者,西醫認為他們的肝脾腫大,體積比常人增大一倍。

(《千金翼方》第二十六卷末,有瘧證不能俯仰,目如脫,項似拔。葉天士《臨證指南》亦謂瘧疾腰痛脹為肝病,是中醫早有此說矣。西醫謂此即瘧母,殊未是。)每診久瘧敗證,脅脹腰急,其脈亦多是沉大而弦,重按不減也。且見是脈者,多死於秋,或死於春,罕見死於正冬、正夏者。

白話文:

(《千金翼方》第二十六卷末記載,有瘧疾患者無法俯仰,眼睛失神,脖子像被拔起。葉天士在《臨證指南》中也提到瘧疾腰痛脹滿是肝病症狀,可見中醫古籍中早在當時就有此記載。而西醫將其稱為瘧母,實乃錯誤。)臨牀上,我檢查過許多慢性瘧疾患者,發現他們都有肋骨脹痛、腰部僵硬等症狀。這些患者的脈象大多沉大而有力,即使用力按壓也不會減弱。而且,我注意到有此脈象的患者大多會在秋天或春天死亡,很少見在正冬或正夏死亡。

肝、脾受克之期,於病機尤宛然可徵者也。當微見未甚之時,急用芳香宣發之劑,疏化寒濕,舒肝醒脾,佐以苦降淡滲,使寒從下上者,仍從下出;加以行血通絡,使腠理瘀痹者,漸得開通,或可挽回一二。峻藥急服,非平疲之法所能為力也。

白話文:

當肝脾受剋制時,在病症機制上特別容易看出。在症狀輕微不明顯時,應立即使用芳香類宣發作用的藥物,驅散寒氣濕氣,疏通肝氣,喚醒脾胃功能;輔助使用苦寒降濁利濕的藥物,使從下往上行的寒氣,仍然從下排出;再加上活血通絡的藥物,讓瘀滯閉塞的皮肉腠理逐漸疏通,這樣或許還能挽救一二。使用峻猛藥物快速服用的方法,並不是平時保養身體的辦法所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