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10)
卷一 (10)
1. 升降出入論
其在病機,則內傷之病,多病於升降,以升降主裡也;外感之病,多病於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傷寒分六經,以表裡言;溫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溫病從里發故也。升降之病極,則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極,則亦累及升降矣。故飲食之傷,亦發寒熱;風寒之感,亦形喘喝。此病機之大略也。
至於治法,則必明於天地四時之氣,旋轉之機,至圓之用,而後可應於無窮。氣之亢於上者,抑而降之;陷於下者,升而舉之;散於外者,斂而固之;結於內者,疏而散之。對證施治,豈不顯然而易見者乎?然此以治病之輕且淺者可耳!若深重者,則不可以徑行,而必有待於致曲。
夫所謂曲者,何也?氣亢於上,不可徑抑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清而降之;不足耶,行斂而固之,後重而鎮之。氣陷於下,不可徑舉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耶,先疏而散之,後開而提之;不足耶,先斂而固之,後兜而托之。氣鬱於內,不可徑散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攻其實而汗自通,故承氣可先於桂枝;不足者,升其陽而表自退,故益氣有借於升、柴。
氣散於外,不可徑斂也,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自汗由於腸胃之實,下其實而陽氣內收;不足者,表虛由於脾肺之虧,宣其陽而衛氣外固。此皆治法之要妙也。苟不達此,而直升、直降、直斂、直散,鮮不僨事矣!嘗憶先哲有言:胸腹痞脹,昧者以檳榔、枳、樸攻之,及其氣下陷,泄利不止,復以參、耆、升、柴舉之,於是氣上下脫而死矣。此直升、直降之禍也。
況升降出入,交相為用者也,用之不可太過。當升而過於升,不但下氣虛,而裡氣亦不固,氣喘者將有汗脫之虞矣;當降而過於降,不但上氣陷,而表氣亦不充,下利者每有惡寒之證矣;當斂而過於斂,不但裡氣郁,而下氣亦不能上朝;當散而過於散,不但表氣疏,而上氣亦不能下濟矣。故醫者之於天人之氣也,必明於體,尤必明於用;必明於常,尤必明於變。
物性亦然。寒熱燥濕,其體性也;升降斂散,其功用也。升、柴、參、耆,氣之直升者也;硝、黃、枳、樸,氣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櫻、覆盆,氣之內斂者也;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氣之外散者也。此其體也。而用之在人,此其常也。而善用之,則變化可應於不窮;不善用之,則變患每生於不測。
王漢皋論溫病大便秘,右寸洪實,而胸滯悶者,宜枳、樸、菔子橫解之,蘇子、桔梗、半夏、檳榔豎解之。其言橫解、豎解是矣,其所指諸藥,則未是也。即東垣諸方,慣用升、柴、枳、樸,亦未免直撞之弊。若潔古枳朮丸,以荷葉燒飯為丸,則有欲直先橫之妙矣。籲!醫豈易言者乎?
白話文:
升降出入論
內傷疾病多與升降失調有關,因為升降主宰臟腑;外感疾病多與出入失調有關,因為出入主宰肌表。傷寒論以表裡分六經,溫病論以高下分三焦,溫病由內而發。升降失調嚴重,也會影響出入;出入失調嚴重,也會影響升降。所以飲食傷損也能引起寒熱,風寒侵襲也能導致喘咳,這就是疾病機理的大概。
治療方法必須明瞭天地四時之氣的運轉規律,才能應付無窮的病症。氣往上亢的,要抑制使其下降;氣往下陷的,要提升使其升起;氣外散的,要收斂使其固守;氣內結的,要疏通使其散開。對症施治,不是很明顯易見嗎?然而,這只適用於病情輕淺的疾病。對於病情嚴重者,不能直接這樣處理,必須採取曲折的治療方法。
什麼是曲折的治療方法呢?氣往上亢,不能直接抑制,要先判斷氣的虛實:氣盛的話,先疏通散開,然後再清降;氣虛的話,先收斂固守,然後再加重鎮壓。氣往下陷,不能直接提升,要先判斷氣的虛實:氣盛的話,先疏通散開,然後再疏通提升;氣虛的話,先收斂固守,然後再托舉。氣鬱結於內,不能直接疏散,要先判斷氣的虛實:氣盛的話,攻其實證,汗液自然排出,所以承氣湯可先於桂枝湯使用;氣虛的話,提升陽氣,表證自然退去,所以益氣藥物需要借助升麻、柴胡。
氣外散,不能直接收斂,要先判斷氣的虛實:氣盛的話,自汗是腸胃實證所致,瀉其實證,陽氣自然內收;氣虛的話,表虛是脾肺虧虛所致,宣通陽氣,衛氣自然外固。這些都是治療的精妙之處。如果不理解這些,而只是直接升、直接降、直接斂、直接散,很少不會失敗!我曾經記得先賢說過:胸腹痞脹,愚昧的醫生用檳榔、枳實、厚樸攻之,等到氣往下陷,瀉痢不止,又用人參、黃耆、升麻、柴胡來提升它,結果導致氣上下一脫而死。這就是直接升降的禍患。
況且,升降出入是互相作用的,運用時不可過度。該升而過度升提,不僅下焦氣虛,而且裡氣也不固,氣喘的人將有汗脫的危險;該降而過度下降,不僅上焦氣陷,而且表氣也不充,瀉痢的人常常有惡寒的症狀;該斂而過度收斂,不僅裡氣鬱滯,而且下焦之氣也不能上行;該散而過度散洩,不僅表氣疏泄過度,而且上焦之氣也不能下達。所以醫生對於天人合一的氣機,必須明瞭其本質,更要明瞭其運用;必須明瞭常規,更要明瞭變化。
藥物的特性也是如此。寒熱燥濕是藥物的本質;升降斂散是藥物的功效。升麻、柴胡、人參、黃耆是直升的藥物;芒硝、雄黃、枳實、厚樸是直降的藥物;五味子、山茱萸、金櫻子、覆盆子是內斂的藥物;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是外散的藥物。這是藥物的本質。而藥物的運用則在於醫生,這是常規。善於運用,則變化可以應付無窮;不善於運用,則變故隨時可能發生。
王漢皋論述溫病大便秘、右寸脈洪實、胸部滯悶者,宜用枳實、厚樸、萊菔子橫向疏通,用蘇子、桔梗、半夏、檳榔縱向疏通。他所說的橫向疏通、縱向疏通是對的,但他所指的藥物卻不一定正確。即使是東垣(李東垣)的許多方劑,慣用升麻、柴胡、枳實、厚樸,也難免有直接攻伐的弊端。像潔古的枳朮丸,用荷葉燒飯做成藥丸,就有先橫向疏通後縱向疏通的妙處。唉!行醫豈是容易說清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