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二下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下 (4)

1. 弦脈反為吉象說

舊皆以弦為百病之忌脈,今伏思之,亦有以弦為吉者。此必其始,脈來指下累累,斷而不續,得藥後脾、脾氣續,而脈形通連也;其始寸不下關,或尺不上寸,或兩頭有脈,關中不至,其後三焦氣通,而脈形挺長也;其始潎潎浮泛,空而無根,其後腎氣歸元,而脈形厚實也;其始沉弱無力,萎靡不振,其後肝、脾氣旺,而脈勢強壯也;其始渙散無邊,模糊不清,其後陰回氣聚,而脈形堅斂也;其始細數無神,起伏不明,其後陽回氣充,而脈勢暢大,能首尾齊起齊落也。此皆以弦為敗脈之轉關,以其氣由斷而續,由屈而伸,由空而實,由散而聚,由衰而振也。

白話文:

過去都把弦脈視為各種疾病的忌諱徵兆,現在深思後發現,也有把弦脈當作吉兆的情況。弦脈可能表示:

  • 脈絡原先斷斷續續,在用藥後脾氣恢復,脈絡連貫通暢。
  • 原先脈搏寸口區的脈搏不到關脈,尺脈不到寸脈,或兩端有脈搏,關脈區卻沒有,後來三焦氣息通暢,脈搏變得修長有力。
  • 原先脈搏浮泛空虛,沒有根基,後來腎氣歸元,脈搏變厚實。
  • 原先脈搏沉弱無力,萎靡不振,後來肝脾氣旺盛,脈搏變強壯。
  • 原先脈搏渙散模糊,後來陰氣回歸,氣息凝聚,脈搏變堅實。
  • 原先脈搏細數無力,起伏不明,後來陽氣回歸,氣息充足,脈搏變暢旺,而且能首尾同時起伏。

這些情況下的弦脈,都代表了脈絡由斷續變連續,由彎曲變伸展,由虛空變充實,由散亂變凝聚,由衰弱變振奮的轉變。

其不謂之長,而謂之弦者,陰陽初復,其氣只能充於脈管之中,使脈形為之挺亙而有力,尚未能洋溢脈管之外,使脈勢條暢溫潤而有餘也。仲景曰:傷寒吐下後,不大便五六日,循衣妄撮,譫語不識人,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又曰:汗多重發汗亡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白話文:

之所以不稱之為長脈,而稱之為弦脈,是因為陰陽剛剛開始恢復,氣力只能充盈在脈管之中,使脈搏顯得挺直有力,還沒有能夠擴散到脈管之外,讓脈象變得舒暢溫潤而充盈。張仲景說:傷寒患者在吐下之後,如果五六天沒有大便,還出現抓衣摸被、胡言亂語、不認識人的情況,呼吸微弱,眼睛直視,如果脈搏是弦脈,就能活下來;如果是澀脈,就會死亡。他又說:如果出汗過多,又不斷地發汗,導致陽氣衰竭,出現胡言亂語,脈搏短促,就會死亡;如果脈搏自己恢復正常,就不會死亡。

又曰:痙病,脈伏堅,發汗後,其脈浛浛如蛇,暴腹脹大者欲解。慎柔曰:虛損,六脈和緩,服四君、保元,熱退而脈漸弦,反作瀉下血,此陰火煎熬,血結經絡者,邪從下竅出也;有作傷風狀者,邪從上竅出也。又曰:緊數之脈,表裡俱虛,緊猶有胃氣,數則無胃氣。喻嘉言解仲景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謂:久利邪氣深入陰分,脈當沉弱微澀,忽然而轉見弦,是少陽生髮之氣發見,生機宛然指下。此皆以弦為吉之義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痙病患者脈膊沉伏而堅實,發汗後脈搏鬆軟如蛇,腹部突然脹大,表示快要痊癒。慎柔說:身體虛弱,六脈和緩,服用四君子湯和保元湯,熱退後脈搏逐漸變弦,反而出現瀉下血便的症狀,這是因為陰火煎熬,血液凝結在經絡裏,邪氣從下竅排出。有的患者表現出傷風的症狀,這是邪氣從上竅排出的緣故。又說:脈搏緊數,說明表裡兩虛,緊脈表明還有胃氣,數脈則表示沒有胃氣。喻嘉言解釋仲景提出的下利脈搏反弦,發熱身汗的患者可以自愈,他認為:長期拉肚子,邪氣深入陰部,脈搏應當沉弱微澀,突然轉變為弦脈,這是少陽生髮之氣顯現,生機仍然存在。這些情況都把弦脈作為吉兆的意義。

故久病之人其脈弦緊有力者,是真氣內遏而有根也,此尤當於尺部占之,病勢困篤,寸關或結或陷,而尺中充長弦實起伏有力者,根本未動也。何者?真氣不能充達於上,即當蓄積於下也。世只知尺脈忌弦,而不知尺脈不當忌弦,而忌緩、忌滑也。緩者,呆軟無氣也;滑者,斷而不續也。

所謂忌弦者,孤硬之謂也,非長實之謂也。

白話文:

對於長期患病的人來說,如果脈象弦緊有力,表示體內正氣受到阻遏但仍有根基。這時特別要觀察尺脈,即使病勢沉重,寸關脈可能出現結脈或陷脈,但尺脈依然充實有力、弦脈明顯、起伏有力,則表明根基尚未動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正氣無法上達,就會積聚在下焦。一般人只知道尺脈忌諱弦脈,卻不知道尺脈並不忌諱弦脈,反而忌諱緩脈和滑脈。緩脈表示氣血呆滯,滑脈表示氣血斷續不暢。

2. 浮脈反宜見於閉證說

浮泛無根之脈,氣之外越也,卻宜於閉塞不通之證,若多汗與滑泄者見之,反為氣散氣脫,而不治矣。故傷風化熱,久不得汗,熱灼津干,肌膚悗𤍜,肺氣迫塞,呼吸喘促。其脈每趯趯於皮毛之間,而不見起伏,不分至數。所謂汗出不徹,陽氣怫鬱在表;又所謂正氣卻結於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者也。

白話文:

浮於表層,沒有根基的脈象,是氣血向外逸出的表現。這種脈象適用於氣血閉塞不通的證狀。如果出現多汗或腹瀉的症狀,這種脈象反而會導致氣血虛脫,無法治療。所以,如果傷風發熱,長時間無法出汗,高熱灼燒體液,導致皮膚乾燥粗糙,肺氣閉塞,呼吸喘促。這種情況下,脈象通常浮起於皮毛之間,不會看到起伏,也無法辨別脈搏的至數。所謂的「汗出不徹」,是指陽氣鬱結在體表;所謂的「正氣卻結於臟」,是指正氣被困在臟腑內,邪氣因此可以浮起,與皮毛相應。

以酸甘入辛散劑中,津液得回,大氣得斂,即汗出而脈盛矣。何者?氣必一吸而後能一噓也。若夫溫熱之病,汗出不止,而浮滑數疾,是真陰內脫也;傷寒邪深,脈微欲絕,得藥後脈暴浮,與下利甚而脈空豁,是真陽內脫也;困病日久,屢次反復,其脈漸見浮薄,是陰陽並脫也。大抵此脈,久病沉困痿倦,與外感新病得汗下後,俱不宜見。

白話文:

使用酸甘類藥物加入辛散的方劑中,可以生津液,幫助人體氣機通暢,進而發汗,使脈絡充盈。因為:氣息必須吸入後,才能排出。

如果是溫熱病,發汗後,脈象浮滑而快,這是真陰內傷的表現;如果是傷寒,邪氣深重,脈搏微弱欲絕,服藥後脈象突然浮起,以及腹瀉嚴重而脈象空虛,這是真陽內傷的表現;如果是久病不癒,病情反覆,脈象出現浮薄的徵兆,這是陰陽兩虛的表現。

一般來說,這些脈象都見於長期病弱睏乏的情況,以及外感新病在發汗或下瀉後。

其久病,間有因於燥痰,痰結便秘,氣浮而然者,所謂滑而浮散,攤緩風,用清痰理氣,脈轉沉弱,無慮也;若藥不應,又常汗出,必死。新病,有傷寒、瘧疾,斷谷數日,胃氣空虛而然者,督令進食,脈即沉靜矣。所謂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也;不能進食,與食即注下者死。

蓋浮薄者津空也,津空而氣結者生,津空而氣散者死。

白話文:

長期臥病

長久臥病,偶爾會因為燥痰(一種黏稠的痰液),導致痰液堆積造成便祕,氣往上浮而發作,這種情況稱為「滑而浮散」,散佈風氣,此時使用清痰理氣的藥物,如果脈象轉為沉弱,就不用擔心了。但如果服藥無效,又常出汗,那很可能危及性命。

新發疾病

新發疾病中,如傷寒、瘧疾,禁食幾天,導致胃氣虛弱而發作,應督促患者進食,脈象就會沉靜下來。古話說「漿粥入胃,則虛者活」,如果患者無法進食,或是進食後立刻吐瀉,那很可能導致死亡。

3. 浮脈反不宜發散說

凡脈空大無根,按之即散,此陰虛而元氣將潰也。用酸甘之劑,斂氣歸根,脈漸堅斂而實,即為轉關,可望生機;若斂而不實,愈硬愈空又去生遠矣。嘗見濕溫,夾傷生冷,先妄發汗,繼過清滲,三焦氣怯,膀胱氣陷,咳而氣上衝擊,遍身大汗,大便微溏,小便短澀,舌淡白無苔,小腹脹硬如石,兩脛胕腫,脈來空大,稍按即指下如窟,動於兩邊,應指即回,一息十動以上。急用酸溫,棗仁、龍骨、山萸、南燭、首烏、牛膝,入附子、木香、遠志、桃仁化積劑中。

白話文:

凡是脈搏空洞無力,一按就散開的,這是陰氣虛弱,元氣快要衰敗的表現。使用具有收斂、補益作用的藥物,幫助收斂元氣,脈搏會逐漸變得有力,堅實堅硬,這就是好轉的徵兆,可以期待生命力恢復;如果脈搏收斂但仍虛浮,越硬越空洞,則離恢復生機越來越遠。

曾經見過濕熱症,伴有因食用生冷食物造成的損傷,一開始盲目發汗,接著過度利尿,三焦之氣虛弱,膀胱之氣下陷,咳嗽時氣往上沖擊,全身大汗淋漓,大便稍稀溏,小便短赤澀痛,舌頭淡白無苔,小腹脹硬如石頭,兩腿小腿腫脹,脈搏空洞有力,稍一按壓,指尖下就好像一個洞穴,左右跳動,按住脈搏後很快又恢復,一息之中脈搏跳動十次以上。

急用補益溫暖的藥物,如棗仁、龍骨、山茱萸、南燭、首烏、牛膝,加入附子、木香、遠志、桃仁來幫助化解積滯。

先兩尺斂實,繼兩關堅實,舌苔漸見白厚轉黃,而諸證見瘳。此誤汗、誤滲,表裡俱傷,真陽離根,大氣外越,若專用辛熱,大汗而脫矣。若用酸溫之後,脈愈空愈硬,而應指猶能有力者,不得即委不治。又當減酸,俾將微汗。虛甚者,以甘溫佐之。其汗必先戰也,汗後,脈必轉沉弱,轉用酸溫調之補之。

白話文:

科技的飛速進步使現代化社會日益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儘管如此,傳統文化仍然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凡浮而無根之脈,俱宜兼用酸斂,其真陽離根,脈見芤弦者,每數至一息十動以上,是元陽不安其宅也,宜以酸入辛熱劑中。其真陰離根,虛勢遊弋,脈見潎潎浮散者,宜以酸入甘溫劑中。至於溫暑,熱傷氣分,脈浮而洪數且散者,喘促汗出,宜以酸入甘寒劑中,如生脈散之類。

得酸而脈斂者,正氣有權也;不斂而加數者,真氣敗也。此皆內虛脈浮者之治法也,皆無與於表邪發散之例。

白話文:

總體而言,所有浮而無根的脈象,都適合搭配使用酸收斂的藥物。如果真陽脫離本根,脈象見於弦而芤(脈體寬大而緊),每分鐘跳動十次以上,說明元陽不安於其位,應當將酸藥加入辛熱藥劑中。如果真陰脫離本根,虛弱遊走,脈象見於浮散無力,應當將酸藥加入甘溫藥劑中。至於溫熱性疾病,熱邪傷及氣分,脈象浮而洪數且散,伴有喘促、出汗等症狀,應當將酸藥加入甘寒藥劑中,例如生脈散類藥方。

4. 數脈反不宜用清散說

虛寒而脈數者,元氣不能安其宅,如人之皇皇無所依也。其形浮大而芤,其情勢應指即回,無充沛有餘之意。夫元氣所以不安其宅者,有風、寒、濕邪,從足心、從腰臍上衝,直搗元穴;有因病誤服清肺利水之劑,使三焦膀胱真氣下泄太過,發為上喘下癃之證,是從下、從里撤其元氣之根基也。故氣浮於外,潎潎而數,宜用酸斂入辛溫劑中。

白話文:

脈象虛弱而脈搏快速的,是元氣無法安定在它的位置上,就像一個人惶惶然不知所依。它的脈象浮大而鬆軟,按壓後立刻彈回,沒有充沛有餘的感覺。元氣不能安定在它位置的原因是:

  • 風、寒、濕邪從足心、腰臍處向上衝擊,直達元氣所在的穴位。
  • 因為疾病誤服了清肺、利水的藥物,導致三焦和膀胱的真氣過度下泄,出現上喘下癃的症狀,這是從下、從內拔除元氣根基。

因此,氣浮於外,脈象細碎而快速,應當用酸斂之劑配合辛溫之劑治療。

若因勞倦、憂思,傷其大氣,以致內陷,而沉細而數者,是陽虛於表,陰又虛於裡,非如上文之陽傷於裡而越於表也。不但不宜酸斂,亦並不宜辛溫,而宜用甘溫,如東垣補中益氣、仲景小建中之制。《內經》所謂:陰陽俱竭,調以甘藥者也。故脈之浮數者,有陽傷於內,自越於外者,以酸溫斂陽;有陰盛於內,格陽於外者,以辛溫消陰。

白話文:

如果因為過勞、憂愁,損傷了身體的大氣,導致大氣內斂,脈象變得細微而頻數,這是陽氣在表虛弱,陰氣在裡虛弱。與上面陽氣損傷於內而超越於表的情況不同。這種情況不僅不宜使用酸澀斂性的藥物,也不宜使用辛熱溫補的藥物,而宜使用甘味溫補的藥物,例如東垣的補中益氣湯、仲景的小建中湯。就像《內經》中所說的:陰陽兩虛,可以用甘味藥物調和。因此,脈浮而數的,有陽氣損傷於內,自身超越於外的,可以用酸溫斂陽的藥物;有陰氣盛於內,阻隔陽氣於外的,可以用辛溫消陰的藥物。

脈之沉數者,有陰虛於內,而陽內陷者,以甘潤益陰,甚者以鹹溫佐之;有陽傷於表,而自內陷者,以甘溫助陽,佐以氣之芳香者鼓舞之。此四者,皆內傷之數脈,偏屬虛寒,而無與實熱者也。其治皆宜於補,皆宜於溫,而有辛甘酸之不同。

白話文:

脈象沉細而數多的情況:

  • **陰虛內陷:**體內陰血不足,陽氣向內收斂。治療方法:用甘潤滋陰的藥物,嚴重時輔以鹹溫藥物。
  • **陽傷外陷:**陽氣受損,向內收斂。治療方法:用甘溫助陽的藥物,輔以芳香化氣的藥物激勵陽氣。

這四種脈象都是內傷導致,偏於虛寒,沒有實熱的情況。治療上都應以補益、溫暖為主,但具體用藥可根據辛甘酸等不同性質而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