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二上 (2)
卷二上 (2)
1. 三陰三陽名義三
(論六經、六氣不能強合,又推論其餘意也。),
至真要論曰:以名命氣,以合命處,而言其病,名謂四象之名。即陰陽離合論所稱三陰三陽之名也。氣,風、寒、暑、濕、燥、火之六氣也;處,人身十二經之部位也。由此觀之,以天地四方之象,起三陰三陽之名,因即以其名加之六氣,因即以其名加之人身,此不過藉以分析氣與處各有所屬,俾得依類以言其病耳!言者,討論之謂也。
其不可以氣之名、處之名,即指為病之實也,不昭昭乎?不但此也,以人身前、後、兩側之表裡,分三陰三陽者,是固常說,熟於人中者也;又有以人身之形層,分三陰三陽者,又有以人之身形分三陽,三焦分三陰者。且也,少陽為一陽,厥陰為一陰,陽明為二陽,少陰為二陰,太陽為三陽,太陰為三陰。
三陽為極表,一陰為極里,數由一而至三,即由里而達表也。而脈象之三陰三陽,其表裡名義,則又不同。《素問》曰: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夫鉤、毛,,皆浮之象也,而曰一陰一陽,是以一為極外矣。鼓者,謂脈之來而應指也,其脈來見於浮分,而其氣屬陽者,鉤之脈也;脈來見於浮分,而其氣屬陰者,毛之脈也。氣屬陽者,來盛去衰也;氣屬陰者,來衰去盛,所謂秋日下膚,蟄蟲將去也。
由此推之,脈見於中分,其來盛者,謂之二陽,其去盛者,謂之二陰可知矣;脈見於沉分,其來盛者,謂之三陽,其去盛者,謂之三陰可知矣。明於斯義,則知一陽結謂之隔,決非手足少陽也;二陽結謂之消,決非手足陽明也;三陰、三陽結謂之喉痹,決非太陰、太陽也。故《脈經》引扁鵲言曰:出者為陽,入者為陰。
脈來一出一入為平,再出一入為少陰,三出一入為太陰,四出一入為厥陰;再入一出為少陽,三入一出為陽明,四入一出為太陽。以出入之多少,分陰陽之太少,其義皎然而有徵矣。其以出多為陰,入多為陽者,指病脈之反乎常數也。夫三陰三陽之所屬眾矣,引之可十,推之可百;引之可千,推之可萬。
獨未聞有以脈之浮沉出入,分屬三陰三陽者,而求之經文,確有此義,故縱言及之,以質之有道者。明乎此,則知三陰三陽之名,隨處可稱而不可互相牽合者也。黃坤載曰:小腸屬太陽者,火從水化也;胃屬陽明者,濕從燥化也;腎屬少陰者,寒從熱化也;肺屬太陰者,燥從濕化也;少陽、厥陰,木、火同化也。是以六氣強合六經者謬矣。
張隱菴曰:《傷寒論》治六氣之全書也,是以六經牽合六氣也。
白話文:
本文探討三陰三陽的命名及其在不同經絡、病症和脈象上的應用,並指出將六氣與六經強行對應的謬誤。
文章首先說明,三陰三陽的命名是基於天地四方之象,並用以分析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與部位,以便依類論述疾病。 它強調,不能單純以氣或部位的名稱直接等同於疾病本身。 文中提及三陰三陽的劃分方法有多種,例如以人體前後左右、身體層次,甚至三焦來劃分。 並指出少陽、厥陰、陽明、少陰、太陽、太陰分別對應一陽、一陰、二陽、二陰、三陽、三陰。 三陽屬極表,三陰屬極裡,數字由一到三代表由裡及表。
接著,文章論述脈象中三陰三陽的表裡與上述不同。 以《素問》中「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為例,說明一陽一陰指的是脈象最表淺的狀態。 並根據脈象的浮沉和來盛去衰的狀態,推論二陽、二陰、三陽、三陰的脈象特徵,並指出一些常見誤解,例如將一陽結、二陽結等脈象直接與手足少陽、手足陽明等經絡混淆。
文中引用《脈經》扁鵲的觀點:「出者為陽,入者為陰」,並說明以脈象出入的次數來區分太少陰陽的脈象,強調出多入少為陰,入多出少為陽,指的是病脈的反常現象。文章指出三陰三陽的應用範圍廣泛,但並不能將脈象的浮沉出入簡單地與三陰三陽劃等號。
最後,文章引用黃坤載和張隱菴的觀點,駁斥將六氣與六經強行對應的錯誤觀點,認為《傷寒論》是治療六氣的完整著作,但並非以簡單的六經配六氣的方式進行治療。
2.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生氣通天論》曰: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又曰: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王冰云:高骨,腰高之骨也。喻嘉言云:大骨即高骨,常有高僧絕欲,只因味過於咸,以致精泄潰敗,墮其前功。竊以為二說皆非也。高骨者,陰上毛際之橫骨也,非腰高之骨。
腰有何高骨耶?強力者,即強力入房,交合太過也。此骨為肝、腎之經所繫,交合太過,不但內臟之氣傷,而外經所繫之高骨亦壞。每有多戰強泄者,毛際橫骨隱作痠疼,是其徵也。《洗冤錄》辨俗言婦人貞潔從一者,其陰骨潔白;其淫而多夫者,則全變成黑。非也。凡室女及婦人未生產者,其骨皆白;生育多者,其骨皆黑。
無關貞淫也。婦人生產多而骨壞,不可知男子交合多而骨壞乎?此骨為肝、腎所繫,大筋所結,橫束下焦;若壞,則筋弛而無束,五臟之氣,膀胱之津液,腎之精,皆有下泄不禁之虞矣!豈尚堪長壽乎?
大骨,則舉人身脊骨、臂骨、肘骨、胻骨而賅之也。氣勞者,咸走骨,骨病無多食鹹,鹹味入骨,則津液凝澀,骨失所養,骨中之氣熱而燔矣,故曰勞也。凡人食鹹則渴,血汁舉為所澀,骨髓不得榮養,其煩勞也,不亦宜乎?然則高骨也,大骨也,一乎二乎?高骨壞者,精不固,傳為虛損;大骨勞者,骨內蒸發為癰、疽、痿、痹,甚則枯槁。
白話文:
高骨大骨非一骨也
《生氣通天論》說:如果過度用力,腎氣就會受損,高骨就會損壞。又說:口味過鹹,大骨就會勞損,肌肉短縮,心氣受抑。王冰認為:高骨,就是腰部較高的骨頭。喻嘉言認為:大骨就是高骨,常有高僧因戒律嚴格而絕慾,卻因為口味過鹹,導致精液洩漏耗損,前功盡棄。我認為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高骨是指陰部毛髮生長處的橫骨,並不是腰部較高的骨頭。
腰部哪有什麼高骨呢?過度用力,指的就是房事過度。這塊骨頭與肝經、腎經相連,房事過度,不僅內臟元氣受損,與此骨相連的經絡也會受損。許多房事過度的人,毛髮生長處的橫骨都會隱隱作痛,這就是徵兆。《洗冤錄》中說,婦女貞潔的,陰部骨骼潔白;淫亂的,則會變成黑色。這是不對的。凡是處女或未生育的婦女,骨骼都是白色的;生育多的婦女,骨骼則會發黑。
這與貞潔淫亂無關。婦女生育多而骨骼受損,難道男子房事過度而骨骼不受損嗎?這塊骨頭與肝、腎相連,和大筋相連,橫向束縛下焦;如果受損,則筋脈鬆弛而失去束縛,五臟之氣、膀胱津液、腎精,都會有下泄不止的危險!這樣怎麼還能長壽呢?
大骨,指的是全身的脊椎骨、臂骨、肘骨、腿骨等所有骨骼的總稱。勞損是指,過鹹的食物會損傷骨骼,因此骨骼有疾病的人不宜多吃鹹食,鹹味進入骨骼,則津液凝滯,骨骼得不到滋養,骨骼中的氣血就會燥熱而損傷,所以說勞損。凡人吃鹹食就會口渴,血液和津液都會凝滯,骨骼髓液得不到滋養,因此感到疲勞,這不是很正常嗎?那麼,高骨和大骨,是同一個還是兩個呢?高骨受損,精氣不固,會導致虛損;大骨勞損,骨骼內部會產生癰疽、痿痹等症狀,嚴重則會骨瘦如柴。
3.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論
陳修園曰: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數語,向來注家皆誤。不知津液為汗之源,膀胱氣化則能出汗,故仲景發汗取之太陽。水道,為行水之道。三焦得職,則小水通調。須知外出為膀胱之津液,下出為三焦之水道也。
故凡淋瀝等證,皆熱結膀胱所致,而治者卻不重在膀胱,而重在三焦。按此說本於張隱菴,乍讀似新奇可喜,而實違經背理之甚者也。夫下出為三焦之水道,是矣;外出為膀胱之津液,則非也。三焦者,水所行之道,非水所藏之府也。汗與小便,俱由三焦經過,故汗多則小便少者,水在三焦,即為熱氣蒸動,泄於膜外,達於皮膚,而不待傳入膀胱也。非既入膀胱,復外出而為汗也。
氣化則能出者,膀胱無下口,必借三焦之氣化,有以轉動之,使之俯仰而傾出也,故曰「能」也。其曰水曰津液云者,水在三焦,氣味清淡,猶是本質,發而為汗則味鹹,傳為小便則氣臊,是已受變於人氣矣,故皆可以津液名之。非汗為膀胱之津液,小便為三焦之水也。乃汗與小便皆三焦之水,而外出、下出者也。
發汗取之太陽者,太陽主表,以其經,非其腑也。
白話文:
三焦水道膀胱津液論
陳修園說:經書上說,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地方,水液由此排出;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地方,氣化了才能排出。這些話,以前的註解都錯了。他們不知道津液是汗液的來源,膀胱氣化就能出汗,所以張仲景用發汗的方法從太陽經取邪。水道,是水液運行的通道。三焦功能正常,則小便通暢。必須知道,汗液是膀胱的津液向外排出,小便是三焦的水道向下排出。
所以,凡是尿頻尿急等症狀,都是膀胱積熱引起的,但治療卻不著重於膀胱,而著重於三焦。這個說法源於張隱菴,乍一看好像新奇有趣,其實是非常違背經書和道理的。小便是三焦的水道向下排出,這是對的;汗液是膀胱的津液向外排出,這是錯的。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通道,而不是貯藏水液的器官。汗液和小便都經過三焦,所以汗多則小便少,是因為水液在三焦,被熱氣蒸騰,從皮膚排出,不用經過膀胱。並不是先進入膀胱,再排出變成汗液。
氣化就能排出,是因為膀胱沒有下口,必須借助三焦的氣化作用,才能推動膀胱收縮和舒張,使尿液排出,所以說「能」排出。經書中所說的「水」、「津液」,是指水液在三焦時,氣味清淡,還保持其本來的性質;變成汗液則味鹹,變成小便則氣味臭,這是已經受到人體氣的影響了,所以都可以稱為津液。並不是汗液是膀胱的津液,小便是三焦的水。而是汗液和小便都是三焦的水,只是排出方式不同而已,一個向外排,一個向下排。
發汗取之太陽經,是因為太陽經主司體表,是取其經絡,而不是其腑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