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1. 卷二上
2. 形氣類
3. 三陰三陽名義一
(論六經、五臟不能強合)
三陰三陽者,天之六氣也,而人身之血氣應焉。然血氣之行於身也,周流而無定;而三陰三陽之在身也,有一定之部分,則何也?人身三陰三陽之名,因部位之分列而定名,非由氣血之殊性以取義也。《素問》之敘陰陽離合也,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由此觀之,三陰三陽以人身之部位而定名也,不昭昭乎?部位既定,由是經絡血氣之行於太陽之部者,命曰太陽經;行於少陽、陽明之部者,命曰少陽、陽明經;行於三陰之部者,命曰太陰、少陰、厥陰經。故膀胱為寒水之經,水,陰也,而曰太陽,以其行於太陽之部也;而小腸之為太陽無論矣。
心為君火之經,火,陽也,而曰少陰,,以其行於少陰之部也;而腎之為少陰可知矣。若血氣之行於經脈者,則三陽之血氣,亦運行於三陰;三陰之血氣,亦運行於三陽,豈有陰陽截然畫界者哉?是故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定人身前後、左右、表裡部分之名者也,而血氣之陰陽,仍各從其臟腑之本氣求之。
不得因其經之行於三陰,遂謂其臟之本氣皆陰也;因其經之行於三陽,遂謂其腑之本氣皆陽也。明乎此,則金匱真言論所謂心為太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肝為少陽,脾胃為至陰之旨,可以豁然矣。經絡之三陰三陽,以其所行之部分表裡言之也;臟腑之陰陽,以其臟腑之本氣剛柔清濁言之也。明乎此,則腎為少陰,不必強合於君火;小腸為太陽,不必強合於寒水。
(餘臟仿此。)與夫陽濁陰清,陰濁陽清,諸文之互異,亦無不可以豁然矣。故陰陽離合論曰: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正疑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不應臟腑之陰陽也。能知心、肝為陽,肺、腎為陰之為本義,即知十二經之三陰三陽之為借名矣。顧世人習於十二經之三陰三陽,轉疑心、肝為陽,肺、腎、脾、胃六腑為陰,少見而可怪也。豈非徇末而忘本也乎?
白話文:
三陰三陽名義一
天地間有六種氣,稱為三陰三陽,人體的血氣會受到它們的影響。然而,血氣在人體內運行流動,沒有固定的路線;而三陰三陽則在人體內有固定的部位,這是為什麼呢?人體三陰三陽的名稱,是根據部位的區分而命名的,並不是根據氣血的特性來定義的。《素問》中描述陰陽的結合,說:聖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稱為廣明,後面稱為太衝。
太衝的地方,稱為少陰;少陰的上方,稱為太陽;身體中間以上的部分,稱為廣明;廣明的下方,稱為太陰;太陰的前面,稱為陽明;厥陰的外側,稱為少陽;太陰的後面,稱為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
由此可見,三陰三陽是根據人體的部位來命名的,很清楚了吧?部位既定,經絡血氣在太陽部位運行的,就稱為太陽經;在少陽、陽明部位運行的,就稱為少陽、陽明經;在三陰部位運行的,就稱為太陰、少陰、厥陰經。所以膀胱是寒水的經絡,水屬陰,卻稱為太陽,是因為它運行於太陽部位;而小腸屬於太陽經,這就不用多說了。
心臟是君火之經,火屬陽,卻稱為少陰,是因為它運行於少陰部位;而腎臟屬於少陰,這也可以理解。如果說血氣在經脈中運行,那麼三陽的血氣也會運行於三陰;三陰的血氣也會運行於三陽,怎麼會有陰陽截然分界的呢?所以經絡的三陰三陽,是用來確定人體前後、左右、表裡部位名稱的,而血氣的陰陽,還是要根據臟腑的本氣來判斷。
不能因為經絡運行於三陰,就認為臟腑的本氣都是陰;也不能因為經絡運行於三陽,就認為臟腑的本氣都是陽。明白了這一點,就能夠理解《金匱要略》中所說的,心為太陽,肺為少陰,腎為太陰,肝為少陽,脾胃為至陰的道理了。經絡的三陰三陽,是根據其運行部位的表裡來區分的;臟腑的陰陽,是根據臟腑本身的本氣的剛柔、清濁來區分的。明白了這一點,就不必強求腎為少陰就一定要符合君火;小腸為太陽就一定要符合寒水的說法。
(其他臟腑也以此類推。)還有關於陽濁陰清、陰濁陽清等說法上的差異,也都可以理解了。所以《陰陽離合論》說:現在三陰三陽不符合陰陽的規律,這是為什麼呢?正是懷疑十二經的三陰三陽,不符合臟腑陰陽的規律。能夠理解心、肝屬陽,肺、腎屬陰的本義,就能明白十二經的三陰三陽是借用的名稱。但是世人習慣了十二經的三陰三陽,反而懷疑心、肝屬陽,肺、腎、脾、胃六腑屬陰,這種看法很少見,也值得奇怪。豈不是捨本逐末了嗎?
4. 三陰三陽名義二
(直指本義起於分野,而廣引以明之),
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於臟腑不能執而強合也,前論詳之矣。十二經之三陰三陽,其稱名起於人身之分野,而分野則何為有三陰三陽也?曰:象於天地之義也。南面而立,陽明在前,陽之盛也,非燥氣在前也;太陽在後,遠而外之也,非寒氣在後也;少陽在側,前後之間也,非火氣在側也。三陰同法。
只因分野、方位、表裡以定名,非因風寒燥火暑濕六氣以起義也。故人身之三陰三陽者,虛位也。或曰:三陰三陽為虛位,而《內經》每言燥病即曰陽明,寒病即曰太陽,火病即曰少陽,土病即曰太陰,熱病即曰少陰,風病即曰厥陰者,何也?曰:此假其名也。陽明即燥金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前也;金氣通於肺,不專於胃與大腸之經矣。
厥陰即風木病假名,不必在身之側也;風氣通於肝,不及於包絡之經矣。太陽、少陽、太陰、少陰,俱同此義。此氣病而假其名也,亦有經病而假其名者。胃經病曰足陽明,大腸經病曰手陽明,不必皆燥氣為病也;腎經病曰足少陰,心經病曰手少陰,不必皆火氣為病也。夫人之中於邪也,中於面則於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所謂陽明、太陽、少陽者,皆以分野言,非以經絡言也,非以六氣言也。邪之中人也,先中於皮毛分野之間,而經絡脈管之中,未能即病也。
脈管中血氣不盛,則邪氣滲入脈中矣。有滲入陽經者,有滲入陰經者,有邪已至於三陰之分野,而猶未滲入脈管者。經脈之氣通於臟腑,其機至捷。邪入經脈,則其入於臟腑也,不可御矣。故陽經亦有里證,若邪至三陰分野,而未入脈管,是即三陰表證,猶可汗而愈也。昔人疑《傷寒論》只言足經,不及手經者,論中所稱三陰三陽,只是分野也。
足經分野大,故見證多手經分野小,故見證少。若邪入於脈管之中,則氣行有道,脈絡相引,手經亦自有手經之病矣。故《傷寒論》有時及手經病證者,皆里證也。陶節庵曰:足之六經,蓋受傷之方分境界也。張景岳曰:足經脈長而遠,自上及下,遍絡四體,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經脈短而近,皆出入於足經之間,故傷寒但言足經,不及手經者。
傷寒,表邪也,欲求外證,但當察之於周身,而周身上下脈絡,惟足六經盡之耳!(周身者,軀殼也,對臟腑言。)張石頑曰:只傳足經者,邪氣在身,未入臟腑也;若入臟腑,則不得獨在足經矣。嗚呼!觀於諸家之論,不亦可以恍然矣乎?獨是邪在分野者,概於皮膚分肉之謂也,而病證竟分見某經,劃然各有界畔者,何謂也?(脹論曰:五臟六腑各有界畔,其病各有形狀。)曰:邪之來也,必有其道。
如中於項,則下太陽,太陽分野,為邪所擁,則此分野中正氣困矣;正氣困,則不能與脈中之氣升降遲速相應,邪雖未入脈中,而脈中之正氣已為所累矣,故周身上下,皆獨見太陽證也。累之日久,則裡氣亦虛,邪乃乘虛而內侵矣。總之,邪在分野,見證只在軀殼之外;邪入經脈,見證必及臟腑之中。
其有未入經脈而遽見里證者,必是邪氣直中三焦也;直中三焦,則其入臟腑也亦易矣。三焦者,內之分野也;三陰三陽者,外之分野也。分野者,衛之部也;經脈者,榮之道也。
白話文:
三陰三陽名義二
十二經的三陰三陽,與臟腑的關係並非絕對固定,這點之前已詳述。十二經的三陰三陽名稱,源於人體的分野,那麼,為什麼分野會有三陰三陽呢?答案是:這象徵著天地之理。面向南方站立,陽明在前方,這是陽氣旺盛之處,並非指燥熱之氣在前方;太陽在後方,較遠且外在,並非指寒氣在後方;少陽在側面,位於前後之間,並非指火熱之氣在側面。三陰也是同樣的道理。
三陰三陽的命名,僅僅根據分野、方位、表裡關係來決定,並非因為風寒燥火暑濕六氣而產生。所以,人體的三陰三陽是虛位概念。有人會問:三陰三陽是虛位概念,但《內經》常常說燥病就屬陽明,寒病就屬太陽,火病就屬少陽,土病就屬太陰,熱病就屬少陰,風病就屬厥陰,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這是借用其名稱。陽明只是借用其名來指燥熱引起的疾病,並不一定指身體的前方;金氣通於肺,並不只局限於胃和大腸經。
厥陰只是借用其名來指風木引起的疾病,並不一定指身體的側面;風氣通於肝,並不涉及到包絡經。太陽、少陽、太陰、少陰,都與此類似。這是指氣的病變而借用其名稱,也有經絡病變而借用其名稱的情況。胃經病變稱為足陽明,大腸經病變稱為手陽明,並不一定都是燥熱之氣引起的;腎經病變稱為足少陰,心經病變稱為手少陰,並不一定都是火熱之氣引起的。邪氣入侵人體時,如果侵犯面部,則屬於陽明;侵犯頸項,則屬於太陽;侵犯頰部,則屬於少陽。這裡所說的陽明、太陽、少陽,都是根據分野而言,並非根據經絡而言,也非根據六氣而言。邪氣入侵人體,首先侵犯皮毛與分野之間,而經絡脈管尚未受病。
脈管中氣血不足,邪氣就會滲入脈中。有的滲入陽經,有的滲入陰經,有的邪氣已到達三陰的分野,但尚未滲入脈管。經脈之氣通於臟腑,其運行迅速。邪氣入經脈,就會很快入侵臟腑,難以阻止。所以陽經也有裡證。如果邪氣到達三陰的分野,但尚未入脈管,這就是三陰的表證,還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古人疑惑《傷寒論》只論述足經,不論述手經,是因為論中所稱的三陰三陽,只是指的分野。
足經的分野較大,所以表現的證候多;手經的分野較小,所以表現的證候少。如果邪氣入侵脈管,則氣血運行有其規律,脈絡相互牽引,手經也會產生手經的病變。所以《傷寒論》有時也提及手經病證,都是裡證。陶節庵說:足之六經,是受傷的部位和範圍。張景岳說:足經脈長而遠,從上到下,遍佈全身,所以可以通過它來觀察全身的疾病;手經脈短而近,都出入於足經之間,所以傷寒論只論述足經,不論述手經。
傷寒是表邪,要觀察外證,只須觀察全身,而全身上下脈絡,只有足六經才能完全體現。(全身指軀殼,相對臟腑而言。)張石頑說:只涉及足經的,是邪氣在體表,尚未入臟腑;如果入臟腑,就不能只局限在足經了。唉!從這些大家的論述來看,不也就明白了吗?只是邪氣在分野,大致是指皮膚肌肉之間,而病證卻分別出現在某個經絡,分明各有界限,這是為什麼呢?(脹論說:五臟六腑各有界限,其病各有形狀。)答案是:邪氣入侵,必然有其途徑。
例如,侵犯頸項,則屬於太陽,太陽的分野被邪氣佔據,則此分野中的正氣就會受到困擾;正氣受困,就無法與脈中之氣的升降遲速相應,邪氣雖然尚未入脈中,但脈中之正氣已經受到影響,所以全身上下,都只表現出太陽的證候。時間久了,裡氣也會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總之,邪氣在分野,證候只見於軀殼之外;邪氣入經脈,證候必然涉及臟腑之內。
有些尚未入經脈就出現裡證的情況,一定是邪氣直接侵犯三焦;直接侵犯三焦,則其入侵臟腑也容易。三焦是內在的分野;三陰三陽是外在的分野。分野是衛氣的部位;經脈是營氣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