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醫隨筆》~ 卷一 (4)
卷一 (4)
1. 氣血精神論
此三氣之虛實相勝,所謂陰虛陽往,營竭衛降,即其事也。
精之以精、血、津、液,列為四者,何也?本神曰:五臟主藏精者也,故統謂之精。夫血者,水穀之精微,得命門真火蒸化,以生長肌肉、皮毛者也。凡人身筋骨、肌肉、皮膚、毛髮有形者,皆血類也。精者,血之精微所成,生氣之所依也。生氣者,衛氣之根,即命門真火是也,精竭則生氣絕矣。
髓與腦,皆精之類也。津亦水穀所化,其濁者為血,清者為津,以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滯者此也。凡氣血中不可無此,無此則槁澀不行矣。發於外者,淚、唾、汗,皆其類也。小便,其糟粕也。液者,淖而極厚,不與氣同奔逸者也。亦水穀所化,藏於骨節筋會之間,以利屈伸者。
其外出於孔竅,曰涕、曰涎,皆其類也。四者各有功用,而體亦不同。血之質最重濁;津之質最輕清;而液者清而晶瑩,厚而凝結,是重而不濁者也;精者合血與津液之精華,極清極厚,而又極靈者也,是神之宅也。西醫謂精中有三物:一曰蟲,能蠕動者,男女交媾,即此蟲與女精合而成形也;一曰珠,極細極明而中空,精平方一寸,約有珠五百顆;一曰白汁,極明而淖,珠與蟲皆藏汁中。
汁與珠二者,其於交媾結形,不知何用也?西醫徒恃窺測,而不能明理,雖曰徵實,然未免滯於象矣!
四者之在人身也,血為最多,精為最重,而津之用為最大也。內之臟腑筋骨,外之皮膚毫毛,即夫精也、血也、液也,莫不賴津以濡之,乃能各成其體而不敝。津枯則精血可粉,毛髮可折。故決氣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經脈別論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此非汗出於臟也,各因其臟氣之動,鼓津以外出也。營衛生會曰: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夫汗即津也,其與血,非一物也。而有無相應者?氣機應也。
故三氣為陽,而營為陽之陰,以氣與津並與。四精為陰,而津為陰之陽,以津隨氣行也。生氣通天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都,堤防也。高士宗曰國都。)汩汩乎不可以止。精絕者,津耗也。葉香岩《溫熱論》謂養陰不在補血,而在生津。
王孟英釋之曰:此增水行舟之法也。有味乎其言之也。
五神者,血氣之性也。喜、怒、思、憂、恐,本於天命,人而無此,謂之大癡,其性死矣。然而神之病,其變不可測,而又最不易治,則其本末不可不知也。大抵神之充也,欲其調;神之調也,欲其靜。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生氣通天曰:陽氣者,靜則養神,柔則養筋。
白話文:
氣血精神論
陰陽虛實的消長變化,例如陰虛陽亢、營氣不足衛氣下降等,都是這種道理的體現。
精、血、津、液這四者,為何被列在一起呢?因為《本神論》說:五臟主藏精,所以統稱為精。血液是水穀精華,在命門真火的作用下,被蒸化而成,用以滋養肌肉、皮毛。人體有形的筋骨、肌肉、皮膚、毛髮,都屬於血的範疇。精是血液中最精華的部分,是生命之氣的依託。生命之氣,也就是衛氣的根本,即命門真火,精氣耗竭,生命之氣也就斷絕了。
髓和腦,也都是精的種類。津液也是由水穀化生而來,其中濁的部分成為血液,清的部分成為津液,用以滋潤臟腑、肌肉、脈絡,使氣血能夠暢通無阻。氣血之中,不可缺少津液,沒有津液,就會乾燥阻塞,運行不暢。從體表排出的淚、唾、汗,都屬於津液的種類;小便是津液的糟粕。液,是粘稠而濃密的物質,不像氣一樣容易揮發散失。它也是由水穀化生而來,貯藏在骨節筋絡之間,使關節得以屈伸自如。
從孔竅排出的鼻涕、口水,也屬於液的種類。這四種物質各有各的功能,性質也各不相同。血液的質地最為沉重渾濁;津液的質地最為輕盈清澈;液的質地清澈透明,濃稠凝結,是沉重而不渾濁的;精則融合了血液和津液的精華,極其清澈、濃稠,而且非常靈動,是神明的居所。西醫認為精液中含有三種物質:一種是蟲,能夠蠕動,男女交合,就是這種蟲與女子的精子結合而形成胚胎;一種是珠,極其細小明亮,中間是空的,在一平方寸精液中,大約有五百顆;一種是白汁,極其明亮粘稠,珠和蟲都藏在白汁中。
白汁和珠這兩種物質,在交合孕育後代的過程中,究竟有什麼作用,不得而知。西醫僅僅依靠觀察推測,而不能明瞭其道理,雖然說是根據觀察所得,但終究還是停留在表象上。
在人體中,血液的數量最多,精的質地最重,而津液的作用最大。體內的臟腑筋骨,體外的皮膚毛髮,都依靠津液的滋潤,才能各司其職,而不致損傷。津液枯竭,精血就會耗損,毛髮就會脫落。所以說,精氣耗竭會導致耳聾;氣血耗竭會導致視力模糊;津液耗竭會導致皮膚疏鬆,汗液大量流失;液耗竭會導致關節屈伸不利,面色萎黃,腦髓消損,小腿酸痛,耳鳴;血液耗竭會導致面色蒼白,皮膚乾燥無光澤,脈搏虛弱。
《經脈別論》說:飲食過飽,汗出於胃;驚嚇而損傷精氣,汗出於心;負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動身體勞累,汗出於脾。這並不是說汗液直接來自這些臟腑,而是因為這些臟腑的氣機活動,促使津液從體表排出。 《營衛生會》說:損傷血液則不出汗,損傷汗液則無血。汗液就是津液,它和血液,並不是同一種物質。但為什麼它們之間會相互影響呢?因為氣機相互影響。
所以,三氣屬陽,而營氣是陽氣中的陰,與氣和津液共同存在。四精屬陰,而津液是陰中之陽,隨著氣機運行。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過度勞累就會亢盛,精氣耗竭,積聚於夏季,使人出現煩躁不安等症狀。眼睛失明就不能看見,耳朵失聰就不能聽見,身體像崩潰的堤壩一樣,不斷地損耗,精氣耗竭,就是津液損耗。葉香岩《溫熱論》認為滋陰不在於補血,而在於生津。
王孟英解釋說:這就好比增加水來行船一樣,這話很有道理。
五臟之神,是氣血的特性。喜、怒、思、憂、恐,本於先天禀賦,人如果沒有這些情緒,就叫做大癡,其性情已死。然而神明的病變,其變化難以預料,而且是最不容易治療的,所以必須要了解其根本和枝節。總的來說,神氣充足,就要使其調和;神氣調和,就要使其平靜。《痹論》說:陰氣平靜,神明就能收藏;陰氣躁動,神明就會消亡。《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平靜,就能滋養神明;陽氣柔和,就能滋養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