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讀醫隨筆》~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氣血精神論

又外應皮毛,協營衛而主一身之表者,為太陽膀胱之氣;內通五臟,司治節而主一身之裡者,為太陰肺金之氣;通行內外,應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為少陽三焦之氣,是分先天運行之元氣而為三也。是有六氣矣,謬立名義,顯悖經旨。試思所謂先天三氣,何嘗越於衛出下焦之外耶?後世言氣者,遺宗氣而言衛出上焦。

其說始於華佗《中藏經》,蓋誤會《難經》心營、肺衛之義也。《難經》言心營、肺衛者,氣行之機,非氣出之本也。是故三氣者,各有其本,各行其道,而不可相干,失常則變矣。壽夭剛柔曰: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平人氣象曰: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左乳下,其動應脈。

宗氣也,其動應衣,宗氣泄也。此三氣之自敝也。五亂曰: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脛臂,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病能曰:有病怒狂者,病名曰陽厥。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

何以知之?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癲狂曰: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著至教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澼。《口問》曰:人之自齧舌者,此厥逆上走,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

調經曰:氣血以並,陰陽相傾,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實一虛。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善忘。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血氣相失,故為虛焉;血與氣並,故為實焉。

此數病者,是三氣之並而相亂也。調經曰:「陽虛生外寒者,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今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陰虛生內熱者,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胸中,故內熱。(言勞倦傷氣,不能鼓動穀氣精微達於周身,是以上下不通。

而胃中水穀氣熱,僅能熏積於胸中也。此隔病之所起也。生氣通天曰:陽蓄積則當隔,隔者當瀉。)陽盛生外熱者,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陰盛生內寒者,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生氣通天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

白話文:

氣血精神論

太陽膀胱之氣外在皮膚毛髮,協同衛氣,主宰全身外表的氣機;太陰肺金之氣內通五臟,主導調節,主宰全身內部的氣機;少陽三焦之氣通行內外,調節肌膚組織,主宰全身半表半裡的氣機。這是將先天之氣分為三種運行方式。然而,後世將氣分為六種,名目繁多,明顯違背經義。試想所謂先天三氣,又有哪一種超過衛氣由下焦而出呢?後世論述氣,只談衛氣,卻忽略了宗氣,更只談衛氣由上焦而出。

這種說法始於華佗的《中藏經》,大概是誤解了《難經》中關於心營、肺衛的意義。《難經》提及心營、肺衛,指的是氣運行的方式,而非氣的來源。因此,三種氣各有其來源和運行途徑,彼此不相干涉,一旦失常就會發生變化。關於壽夭強弱,書中說:營氣生病時,會出現寒熱、少氣、血液運行異常;衛氣生病時,會出現氣痛,疼痛時有時無,胸悶氣短,呼吸急促,風寒入侵腸胃,造成寒痺,疼痛持續,皮膚麻木。關於正常人的氣象,書中說:胃部有一條大的經絡,叫做虛里,貫通膈肌連接肺,從左乳下方出來,其活動與脈搏相應。

宗氣的活動與衣服的穿著相應,宗氣泄漏則身體虛弱。這是三種氣各自衰敗的表現。關於五亂,書中說:氣亂於心,則煩躁不安,低頭靜坐;亂於肺,則呼吸困難,喘息不止,用手輔助呼吸;亂於腸胃,則會導致霍亂;亂於脛臂,則會導致四肢厥冷;亂於頭部,則會導致厥逆,頭重眩暈。關於疾病名稱,書中說:有因暴怒而發狂的疾病,稱為陽厥。陽氣因突然受阻而難以疏通,所以容易發怒。

如何得知呢?陽明經氣總是活動的,而巨陽、少陽經氣是不活動的,不活動卻要活動,就會造成重病,這是其徵兆。關於癲狂,書中說:厥逆導致的疾病,腳部冰冷,胸部好像要裂開,腸胃好像被刀割一樣。關於至教,書中說:三陽經氣獨至,其實是三陽經氣同時到達,同時到達就像風雨一樣,上部會出現頭痛,下部會出現小便失禁。關於口問,書中說:人自己咬舌頭,這是厥逆之氣上逆,脈氣衝擊所致。少陰經氣到達則咬舌,少陽經氣到達則咬頰,陽明經氣到達則咬唇。

關於調經,書中說:氣血並行,陰陽失衡,衛氣紊亂,經脈逆流,血氣分離,一虛一實。血液集中於陰,氣集中於陽,就會導致驚狂;血液集中於陽,氣集中於陰,則會導致中暑;血液集中在上,氣集中在下,則會心煩意亂,容易發怒;血液集中在下,氣集中在上,則會神志不清,容易健忘。氣的聚集導致血虛,血液的聚集導致氣虛。血氣失調,則會虛弱;血氣聚集,則會實證。

以上這些疾病,都是三種氣互相影響,彼此紊亂所致。關於調經,書中說:「陽虛生外寒」,陽氣受到上焦的影響,溫暖皮膚和肌肉之間。現在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在外,所以寒慄。「陰虛生內熱」,由於勞累,形體氣血衰弱,谷氣不足,上焦運行不暢,下脘不通,胃氣熱,熏蒸胸中,所以內熱(意思是勞累傷氣,不能推動谷氣精微物質到達全身,所以上下不通,而胃中水谷氣熱,只能熏積於胸中。這是隔病的起因。生氣通天說:陽氣蓄積就會導致隔證,隔證需要瀉)。「陽盛生外熱」,上焦不通暢,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毛孔不通,衛氣不能宣泄,所以外熱。「陰盛生內寒」,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氣獨留,則血液凝滯,凝滯則脈絡不通,其脈搏洪大而澀,所以內寒。生氣通天說:陰氣不能制約陽氣,則脈搏跳動迅速而微弱,並會發狂;陽氣不能制約陰氣,則五臟氣機爭奪,九竅不通。